外國的棄嬰卻成了中國科學家,退休後深耕教育:我是地道的中國人

2020-12-05 子淵談史

有一個外國的棄嬰,年僅20歲就成了中國的科學家,他退休之後深耕教育,最怕被別人誤以為是外國人。這個曾經的外國棄嬰名叫李憶祖,他有堅挺的鼻梁,白色的皮膚,微卷的頭髮,看起來跟普通的外國人沒什麼差別。

李憶祖在1938年的時候,跟自己的父母失去聯繫,成一個棄嬰,有一對好心的中國夫婦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孩子,將其取名為李憶祖。養父母對這個孩子特別的喜歡,給了他很多照顧,不願意讓他吃任何的苦、後來有一個外國老太太想要收養李憶祖,但是他卻直接拒絕,堅持留在養父母的身邊。李憶祖長大以後去了新疆工作,他經常在新疆進行地質勘探,跟隨同事走遍了新疆各個區域,對當地的地理地貌,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工作期間,李憶祖等人經常風餐露宿,有時候直接拿積雪燒水喝。因為工作太過頻繁,聰明伶俐的李憶祖,直接將新疆地區的地理信息,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腦子裡面。1998年,奔波多年的李憶祖無奈退休,他沒有回到家裡安享晚年,而是繼續出去奔波,以教育者的身份去學校進行演講。

他的演講方式幽默有趣,吸引了很多孩子。因此學校也經常請他過去演講,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李憶祖講課多年,其中有一年,他足足講了120堂課,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講三次,每一次都非常的辛苦。

但李憶祖面對錄像機,卻從來沒有疏忽和懈怠,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用認真負責的態度,教育孩子們。他在新疆地區四處輾轉,去過56個縣城,其行程長達上萬裡。李憶祖義務講課的次數,高達533場,累計聽課人數高達27萬人,他編寫的演講稿,加起來有80萬字左右。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李憶祖確實是在真心真意的進行教育工作,希望為國家培養出一些人才。李憶祖先生唯一的忌諱就是被人稱為外國人,每次有人將他稱為老外,他都會認真進行反駁,反覆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相關焦點

  • 外國棄嬰成中國科學家,一直紮根新疆建設祖國,最怕被認成外國人
    在這五千年的時間中,中國孕育了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樂於助人就是這些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點。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位有著外國血統的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一名外國的棄嬰,從小便接受了中國養父母的幫助。這位外籍中國人曾經在我國進行煤田地質普查工作,他不僅在我國新疆的惡劣環境中待了幾十年,還曾去過我國西藏阿里地區進行艱苦作業。
  • 外國棄嬰成中國地質學家,退休後紮根教育,最怕被認成外國人
    一位叫做李憶祖的中國人就常常遇上這樣的問題,這也是他最怕遇到的問題,每當別人叫他外國人,他總是會立刻解釋道:「我不是外國人,我是外裔中國人!」1938年,李憶祖出生於中國天津,他的父母都不是中國人。出生不久之後,他便被親生父母遺棄在了中國,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孩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無依無靠,這時,李憶祖的養父母發現了他,並且看著這個可愛的小孩,心生憐愛,便把他收養回家,並且給他取名為李憶祖。其實從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出李憶祖養父母們的善良,他們還是希望李憶祖能夠記得自己原來來自哪裡,不要忘記自己究竟來自哪裡。
  • 外國棄嬰李憶祖在中國被收養,成為中國科學家,稱自己是中國人
    有一位外裔中國人,被譽為「中國地質界泰鬥」,曾無數次強調自己的中國身份,稱自己是一位中國人。實際上,他曾是一名遺棄兒,幸運地被中國夫婦收養在華夏大地,他對自己的養父母十分感恩,有著一顆中國心。一、自己是「中國娃兒」一名棄嬰,出生在天津,已經被親生父母拋棄,他與眾不同,金髮碧眼,五官深邃,是一名外裔嬰兒。
  • 李憶祖:外國棄嬰被中國家庭收養,成為地質學家後報效祖國!
    但是在中國就有一個外裔中國人,他在天津出生,被中國一戶人家收養,他被視如己出,悉心照顧,最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國地質學家。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外國人,我是外裔中國人」。他就是李憶祖。
  • 國內頂尖科學家流著外國血液,卻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
    可每當別人稱呼他為「老外」時,他非常介意,並且用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話解釋道:「我可不是老外,我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外裔中國人。」老人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國內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如今已年過八旬。李憶祖的確流著外國血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為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中國生活。說起李憶祖的故事,繞不開兩點,一個是他的身世,另一個則是新疆。
  • 他是美國棄嬰,中國夫婦將其培養成頂級科學家,拒絕「老外」稱呼
    1938年,一個可愛的美國男嬰在中國天津呱呱墜地,然而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他的父母將其拋棄,出生尚不足月的他成了一個棄嬰,所幸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婦出現,收養了他,並悉心培育他,幾十年後,他成為中國頂級科學家,成千上萬的人都趕來聽他上課。
  • 一對中國夫妻收養一個外國棄嬰,23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中國地質學家
    大部分人從小就會接受「感恩」的教育,其中有一部分人長大會踐行這個美好的品德,還有人則會在成長的道路上,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比起事業上的成就,懂得感恩的人,會讓人打心底尊敬。1938年,李憶祖出生在天津,被親生父母遺棄,一對中國夫妻把他從出生醫院帶回了北京,跟自己的孩子們一塊養著。
  • 國家有錢,棄嬰遍地,韓國為什麼成了兒童出口大國?
    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否則決計不會使棄嬰事件層出不窮,屢屢發生。二戰結束後,韓國經濟便在一片荒蕪中逐漸迎來新生,實現了快速增長。整體經濟實力不斷躍升,更是創造了「漢江奇蹟」,成為亞洲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這段時間裡,從現當代韓國三星等知名企業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可以看出。
  • 他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藍眼睛高鼻梁,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李憶祖是我國一位偉大的地質科學家,從外貌特徵上來講,他的確是一個「老外」,但骨子裡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他不喜歡被別人稱為「老外」,每當被人喊做「老外專家」時,他都會耐心地進行解釋:「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國人」。那麼李憶祖到底是誰呢?這還要從1938年說起,那一年李憶祖降生了。
  • 他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藍眼睛高鼻梁,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李憶祖是我國一位偉大的地質科學家,從外貌特徵上來講,他的確是一個「老外」,但骨子裡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他不喜歡被別人稱為「老外」,每當被人喊做「老外專家」時,他都會耐心地進行解釋:「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國人」。那麼李憶祖到底是誰呢?這還要從1938年說起,那一年李憶祖降生了。
  •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外國?西方學者:我們不能做中國人的信仰
    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是中國人對自己的抗爭和信任,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外國。有西方學者說,中國人的信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信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與西方,甚至世界,有著完全不同的境遇。西方相信上帝,相信神的無窮力量,相信他們創造的神。在他們的大多數神話中,他們依靠神的幫助。
  • 應學習中國人的儲蓄意識
    新快報訊 前日,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進行了上任後的首次公開演講,並接受了北外學生的提問。駱家輝表示,美國歡迎繁榮、成功和能在國際事務中起更大作用的中國。與前任地道美國人駐華大使洪博培能說一口流利漢語不同的是,駱家輝只能以簡單的一句「大家好」開始自己的演講。但是作為華裔,駱家輝以他家族的故事拉近了和臺下師生的關係。
  • 退休教師稱英語教學有缺陷 自創「胡氏發音法」
    為何中國人講英語不地道?武漢科技大學退休英語教師胡兆鈞認為,國際音標教學存在缺陷。他由此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自創了一套「胡氏發音法」。昨日,記者來到胡兆鈞的家中,這位87歲高齡的老者仍在親自帶學生。  退休教師:音標教不好中國人發音  雖已是耄耋之年,但胡兆鈞老人思維敏捷。「打開電視,聽著那些英語頻道主播的發音就覺得憂心。」
  • 在美國生活一輩子的中國科學家,卻不肯入籍美國,他說我是中國人
    幾年之前楊振寧在95歲正式恢復了中國國籍,做回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這是楊振寧一生的夢想。
  • 怎麼翻譯成地道的英語?
    今年6月24日,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5屆大會上,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新的世界遺產名錄。這一天起,杭州西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更大提升,吸引全球各地的人前來遊玩,也吸引更多國際知名外企進駐杭州。所以無論來杭州工作,還是定居,不少人會面臨與外籍同事和朋友交流的情境。在西湖遊玩,可能需要向外國友人介紹西湖景點或提供幫助。
  • 錢學森侄兒錢永健獲得諾獎後,表明: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科學家
    引言 中國一直以來都很需要人才,尤其在最為艱難的近代時期,更是由於對人才的缺少,加上國家的懦弱,才會導致此後將近百年的苦難。《巴甫洛夫選集》裡有一句話:「我無論做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
  • 84歲科學家為打破美國壟斷,不退休成功造出中國芯,堪時代楷模
    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因為我曾親眼看到同胞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炸死——黃令儀。中國的技術想要發展,就必須在晶片上做出突破,黃令儀接下了鑽研晶片的任務,1989年,又被派到了美國學習,正是這次的經歷,讓她決心不退休打造國產芯。
  • 他是「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不過獲得諾貝爾獎的美譽也使得他在榮譽中獲得了自我肯定,不過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言論卻使人大跌眼界,他除了不承認自己的中國身份外,還公開表示:我不是中國人,那麼錢永健為何會有這樣一番言論呢? 錢永健與錢學森不同,他是在美國出生,美國成長,美國去世的這麼一條非常簡單的人生軌跡,他一生也未曾有來過中國,並且他除了承認自己有中國血統以外,在意識形態上,他並不認同中國的一些做法,除了對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進行批評之外,還對中國目前的科學研究前景表示擔憂,他提出了幾個標準,要成就一個成功的科學家,除了要有教育投入之外,還必須要有開放的社會並接納他,並且血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
  •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既少又不優秀?
    中國科學家既少又不優秀,不是人的問題,是教育與觀念的問題。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1.中國的教育背景和國外不一 樣。 2.在中國如果一個人把所有精力和潛力主要不是都用在學術研究上是有風險的,他吃什麼?如果沒有成過怎麼辦?國外的贊助比中國多。3.國外這種學術風氣比中國好 。
  • 錢學森親侄子,獲諾獎後公開表示:我在美國出生,不是中國科學家
    美籍華人還能算是中國人嗎,如果按照官方說法來看,那就不算,因為他已經放棄了中國國籍。然而,按照老百姓口中的意思,中國人即中華民族,不管他們國籍如何,他們仍是中國人。錢學森但他卻在獲獎的第二年,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我在美國出生、成長,不太會說中文,我是美國科學家這一點很確定,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按照他的意思,他獲獎跟中國沒有絲毫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