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這位眼窩深陷、鼻梁挺直、白髮自然卷的老者,一看就是純正面孔的西方人。可每當別人稱呼他為「老外」時,他非常介意,並且用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話解釋道:「我可不是老外,我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外裔中國人。」
老人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國內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如今已年過八旬。李憶祖的確流著外國血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為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中國生活。
說起李憶祖的故事,繞不開兩點,一個是他的身世,另一個則是新疆。
1938年,李憶祖與養母在北京家中四合院留影,這是他最難忘的一張照片。
1938年,李憶祖在天津出生,因為特殊原因,不到一歲的他與父母失去聯繫,被一對中國夫妻收養。從此,李憶祖的一生緊緊與中國纏繞在一起。
養父母對李憶祖視如己出,儘管當時中國處在長期抗戰的大環境中,但養父母家境富裕,所以小時候的他基本沒缺衣少吃過。
不過,這種舒適的生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養父後來和養母離婚了,李憶祖選擇和養母相依為命。從養尊處的富太太淪為單親媽媽,儘管落差很大,但因為有李憶祖,養母的生活依舊充滿了希望。為了養活李憶祖,養母不惜放下面子去工廠打工,最終把他培養成了一個大學生。
李憶祖四歲時的照片
李憶祖的身世,聽起來,既讓人感到不幸,同時他卻又是極其的幸運。雖然出生不久,被親生父母拋棄,可他卻遇到了善良的中國父母親,尤其是養母。
也儘管生母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固然辛苦,但養子容易教子難,養母不單要負責孩子的吃喝穿戴,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等各種責任。因此,李憶祖對養母的恩情是終身難以報完的。
23歲那年,李憶祖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一開始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但是,他執意申請去新疆做科研。當時,養母很捨不得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離開,可她也明白李憶祖的理想抱負,那個年代志向遠大的年輕人,都想到邊疆去奉獻自己的知識。最終,養母支持了李憶祖去新疆參與建設的想法。
李憶祖(二排左二),與北京地質學院的同學在烏魯木齊紅山頂合影留念
養母以為李憶祖去幾年就會回來,可沒想到這一走就是一輩子。1961年,李憶祖帶著滿腔熱情,同其他50多個地質工作者一同來到新疆,從事煤田地質普查工作。
幾十年來,李憶祖跑遍了新疆的天南地北,還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他成了新疆的「活地圖」。在邊疆工作非常辛苦,有時候也充滿了危險,不過每次都化險為夷了,李憶祖還得到了不少新疆百姓的幫助,這讓他內心覺得十分溫暖。
1965年,李憶祖和妻子曹錦霞的結婚照。
中華兒女的熱心腸,讓李憶祖看到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善良,這讓他銘記在心,並且時刻告誡自己,以後也要經常幫助別人。所以1998年李憶祖退休後,並沒有回到大城市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提著錄像機,到全國56個邊疆縣城義務講學,整整講了533場,學生人數多達27萬人。
李憶祖說,前半生是祖國培養了我,我要將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報效祖國。後半生,我要將祖國教給我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報效祖國。雖留著外國的血液,但李憶祖卻有著一顆中國心,他也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並總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正的愛國。
我們不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卻可以選擇家鄉和祖國。祖國是什麼?就是生養我們的地方,讓我們健康成長的地方,是我們腳下熟悉的土地。
李憶祖和妻子
當然,她也是比血濃於水更令人忘懷的情誼,是愛,是經歷,是讓我們想一輩子報效的地方。她不被血緣束縛,不被流言攻擊,不被困難羈絆,只要心裡認定的家鄉和土地,那裡便是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