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頂尖科學家流著外國血液,卻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

2020-08-23 古今歷史風雲人物


照片中這位眼窩深陷、鼻梁挺直、白髮自然卷的老者,一看就是純正面孔的西方人。可每當別人稱呼他為「老外」時,他非常介意,並且用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話解釋道:「我可不是老外,我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外裔中國人。」

老人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國內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如今已年過八旬。李憶祖的確流著外國血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為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中國生活。

說起李憶祖的故事,繞不開兩點,一個是他的身世,另一個則是新疆。

 1938年,李憶祖與養母在北京家中四合院留影,這是他最難忘的一張照片。

1938年,李憶祖在天津出生,因為特殊原因,不到一歲的他與父母失去聯繫,被一對中國夫妻收養。從此,李憶祖的一生緊緊與中國纏繞在一起。

養父母對李憶祖視如己出,儘管當時中國處在長期抗戰的大環境中,但養父母家境富裕,所以小時候的他基本沒缺衣少吃過。

不過,這種舒適的生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養父後來和養母離婚了,李憶祖選擇和養母相依為命。從養尊處的富太太淪為單親媽媽,儘管落差很大,但因為有李憶祖,養母的生活依舊充滿了希望。為了養活李憶祖,養母不惜放下面子去工廠打工,最終把他培養成了一個大學生。

李憶祖四歲時的照片

李憶祖的身世,聽起來,既讓人感到不幸,同時他卻又是極其的幸運。雖然出生不久,被親生父母拋棄,可他卻遇到了善良的中國父母親,尤其是養母。

也儘管生母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固然辛苦,但養子容易教子難,養母不單要負責孩子的吃喝穿戴,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等各種責任。因此,李憶祖對養母的恩情是終身難以報完的。

23歲那年,李憶祖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一開始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但是,他執意申請去新疆做科研。當時,養母很捨不得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離開,可她也明白李憶祖的理想抱負,那個年代志向遠大的年輕人,都想到邊疆去奉獻自己的知識。最終,養母支持了李憶祖去新疆參與建設的想法。

李憶祖(二排左二),與北京地質學院的同學在烏魯木齊紅山頂合影留念

養母以為李憶祖去幾年就會回來,可沒想到這一走就是一輩子。1961年,李憶祖帶著滿腔熱情,同其他50多個地質工作者一同來到新疆,從事煤田地質普查工作。

幾十年來,李憶祖跑遍了新疆的天南地北,還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他成了新疆的「活地圖」。在邊疆工作非常辛苦,有時候也充滿了危險,不過每次都化險為夷了,李憶祖還得到了不少新疆百姓的幫助,這讓他內心覺得十分溫暖。

1965年,李憶祖和妻子曹錦霞的結婚照。

中華兒女的熱心腸,讓李憶祖看到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善良,這讓他銘記在心,並且時刻告誡自己,以後也要經常幫助別人。所以1998年李憶祖退休後,並沒有回到大城市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提著錄像機,到全國56個邊疆縣城義務講學,整整講了533場,學生人數多達27萬人。

李憶祖說,前半生是祖國培養了我,我要將學到的東西用於實踐報效祖國。後半生,我要將祖國教給我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繼續報效祖國。雖留著外國的血液,但李憶祖卻有著一顆中國心,他也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並總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正的愛國。

我們不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卻可以選擇家鄉和祖國。祖國是什麼?就是生養我們的地方,讓我們健康成長的地方,是我們腳下熟悉的土地。

李憶祖和妻子

當然,她也是比血濃於水更令人忘懷的情誼,是愛,是經歷,是讓我們想一輩子報效的地方。她不被血緣束縛,不被流言攻擊,不被困難羈絆,只要心裡認定的家鄉和土地,那裡便是我們的祖國。

相關焦點

  • 外國棄嬰李憶祖在中國被收養,成為中國科學家,稱自己是中國人
    導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感恩之心永遠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我們感謝教導養育我們的人,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面對生活的二次生命。有一位外裔中國人,被譽為「中國地質界泰鬥」,曾無數次強調自己的中國身份,稱自己是一位中國人。實際上,他曾是一名遺棄兒,幸運地被中國夫婦收養在華夏大地,他對自己的養父母十分感恩,有著一顆中國心。
  • 外國網友疑問,為何臺灣人稱自己不是中國人時,大陸人會感到憤怒
    ,所以無論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都是中國人。但是由於距離、價值觀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部分臺灣人根本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在他們眼裡,大陸還是那樣落後和封建。    而有一些外國網友就很好奇,為什麼每當臺灣有人不承認自己中國人身份的時候,大陸的中國人會表現出憤怒呢?
  • 我國「最怪」城市,中國人懷疑自己出了國,外國遊客卻像是本地人
    旅遊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有人喜歡遍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有人更偏愛出國旅遊,感受異國風光,但是在我國還存在著一個特別的風景,就是邊境遊,我國周圍國家眾多,很多邊境小城都非常的有特色,位於我國內蒙古地區,與俄羅斯、蒙古國交界處的滿洲裡,被稱為我國最「怪」城市,中國人懷疑自己出了國,外國遊客卻像是本地人
  • 為何說世界分中國和外國?西方學者:中國人的信仰我們永遠做不到
    有人說:世界上有隻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這句話看似霸道,但卻極有道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所蘊含的「大道理」。從信仰上可以發現,中國與外國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信仰,在外國,火是上帝賜予人類的;大洪水時,為了拯救一部分人類,使人類不至於滅絕,上帝又幫助人類建造了諾亞方舟。
  • 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中國人說出真相:急功近利
    隨著中國國際的加快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如今的國人就喜歡出國旅遊,以此來放鬆自己的疲勞的身心。因此很多國人都喜歡上了外國生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而在出國旅遊中,不少的外國景點深深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老越少。
  • 以身為中國人為恥?聽下施一公怎麼說的,在哪都說自己是駐馬店人
    前言:一個愛國的人首先要學會愛家,一個連自己家都不愛的人就談不上愛國了。當前很多人以為在外留學之後就開始否定國內的生活,更是把外國當作天堂,更是有部分人為了拿到M國的國籍,大言不慚的說以身為中國人為恥,比如楊淑萍、許可馨、方方、梁豔萍等等都是這類人。
  • 中國最奇特的混血村,個個都是藍眼睛高鼻梁,卻稱自己是中國人
    中國是一個民族種類比較多的大家庭,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獨特的文化,他們分布在中國各個村落,不過在這些村落之間有一個村子卻很特別,因為它是混血村。有人可能覺得混血村沒什麼特別的,但是這個混血村比較特別。
  • 她曾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現今又想回國撈金,遭國人怒斥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拾光娛樂相信大家也看到了現在中國早已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中國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國人們對祖國也是特別的熱愛,一心跟隨著祖國的腳步共同進步,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是也有很多娛樂圈的明星,都移民外國,覺得自己的國家對她(他)不好似的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全球首次「全息」同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則透露,原本協會已經做好了海外科學家無法到現場參會的準備,但是羅傑·科恩伯格說,只要有一絲可能性,都要努力爭取。「如何讓外國專家更方便地辦理相關業務,讓更多的外國專家在辦理業務過程中感受到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溫暖,是一直在探索、在做的事情。」
  • 頂尖科學家詳解,為什麼張文宏醫生稱愛滋病毒比新冠更狡猾?
    昨天是「世界愛滋病日」(12月1日),「張文宏稱愛滋病病毒(HIV)比新冠病毒更狡猾」的熱搜一舉登上微博熱搜2,將HIV這個荼毒人類超過50個年頭的病毒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野裡。因為它不僅「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另外,也能夠把自己的模版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免疫細胞除了自殺外,沒有另外的方法。」
  • 400多非洲人聲稱是中國人,還有很多證據,想要落葉歸根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來我國旅遊,我國是旅遊大國,旅遊資源特別豐富,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好,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影響力也得到了提高,許多外國遊客想訪問我國,看看中國的發展情況,400多非洲人聲稱是中國人,還有很多證據,想要落葉歸根。
  • 哈佛畢業,劍橋博士,諾貝爾獲得主,卻拒絕承認是中國人!
    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很多人對他不了解,實際他也是一名科學家,年輕有為,哈佛畢業、劍橋大學博士學位,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結果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和叔叔錢學森做事風格恰恰相反!
  • 錢學森侄子,獲得諾獎後稱: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這則消息傳到國內時,全國上下歡慶,能得到國際上享譽無數的諾貝爾獎,預示著在科學這一領域開始站起來, 有所建樹。而錢永健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我國現代科技的奠基人錢學森先生的侄子。當人們知道錢永健取得了這樣的成就之後,紛紛都為他感到自豪。人們認為既然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理所當然是中國人,中國人取得這樣的成就,就是我國取得的成就。
  • 「我們都是中國人!」鄧亞萍拿出護照回應,澄清自己中國國籍
    為了回應國籍事情,鄧亞萍曝光了她和她兒子的護照,證明他們都是中國人中國國籍。準備出發!第11次參加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典禮!作為勞倫斯世界體育協會最早的中國成員,我很高興。瀚銘也陪我參加了勞倫斯節,關於我兒子和我的國籍的謠言已經上網了很長時間,我特此聲明我和我的兒子林瀚銘一直是中國人。雖然他出生在法國,但在出生時就拿了中國護照,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我們為祖國而奮鬥感到自豪。瀚銘長大了,作為母親,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真誠地感謝粉絲和朋友多年來對我的愛和支持!
  • 我們叫外國人「老外」:那麼外國人叫中國人什麼?真的是五花八門
    在國內期間,也迎來了外國遊客的高峰期,甚至國內的三四線城市也能看到很多外國遊客。當我們看到這些外國遊客時,很多人會稱呼他們為「老外」,儘管仍不知道這種稱謂何時開始傳播,但只要我們遇到膚色與我們的膚色不同的人,我們就會稱呼他們為「老外」,不過與我們相鄰且具有相同膚色的日本,韓國和其他國家,我們是另一種稱呼。
  • 外國遊客稱朝鮮國內平靜如常 與平日沒有區別
    一些前往朝鮮旅遊的外國遊客和導遊6日說,儘管朝韓局勢緊張,朝鮮國內似乎一切正常、生活平靜。丹麥人蒂娜·克拉貝6日剛從朝鮮旅遊歸來,在那裡待了5天。她告訴法新社記者:「高興回來,但我們在那裡時沒有感到害怕,沒有感覺局勢那麼緊張。事實上,我們一切都好。」另一名15歲男孩說:「我媽媽以為將要爆發戰爭或是怎樣,但我們看到(朝鮮國內)平靜……沒有不安氣氛。」
  •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在臨港啟幕 既提供應用場景也集結創意
    今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會場並未設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但論壇一處相當重要的空間載體——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仍按計劃在臨港啟幕。在滴水湖西南,將建起一座科技創新的新高地。為什麼選擇上海、選擇臨港?這個問題自首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召開以來,就被外界持續討論。
  • 中國首個俄羅斯族村,村民個個藍眼睛高鼻梁,稱自己只想當中國人
    中國首個俄羅斯族村,村民個個藍眼睛高鼻梁,稱自己只想當中國人,對於俄羅斯人,我認為只有俄羅斯有藍眼睛、鼻梁和顴骨高的種族,所以看到這些人,我覺得都是俄羅斯人,但是我們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有這些人,但是他們屬於俄羅斯人,而不是俄羅斯人。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青睞上海?
    從第一屆到第三屆,頂尖科學家人數從35到65再到137位,其中諾獎得主從26到45再到61位,論壇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放眼全球,能夠集聚如此數量頂尖科學家的,除了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大概也只有1951年誕生於德國博登湖畔的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了。可能很多人會問,這個誕生於滴水湖畔的論壇為何有如此的魅力?它到底擔負著怎樣的使命?這次為什麼又是上海?中國人常說,三者,多也。
  • 因研究大閘蟹,這位高中生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榮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的「00後」們引發關注。其中,一位高中女生還因研究大閘蟹登上熱搜,她就是杭州二中的李依庭。「優秀小科學家」是如何養成的?李依庭表示,是袁隆平點燃了她的科學夢。未來,她希望考上北大、浙大這些國內一流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為生命科學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