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HIV才是最狡猾的病毒?
昨天是「世界愛滋病日」(12月1日),「張文宏稱愛滋病病毒(HIV)比新冠病毒更狡猾」的熱搜一舉登上微博熱搜2,將HIV這個荼毒人類超過50個年頭的病毒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野裡。
微博熱搜截圖
儘管全球的關注目前都被新冠疫情牢牢佔據,但是正如被人們群眾暱稱為「張爸」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所言,到現在為止,最狡猾的病毒就是HIV。因為它不僅「會直接鑽到我們的免疫細胞裡,另外,也能夠把自己的模版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裡。那就意味著免疫細胞除了自殺外,沒有另外的方法。」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期間,我們專訪了1994年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生物工程教授帕梅拉·比約克曼(Pamela Bjorkman),詢問了她關於目前困擾人類的新冠病毒與HIV之間的區別。
帕梅拉·比約克曼。圖|PEW
比約克曼教授是HIV方面的專家,多年來深耕HIV研究。她表示,HIV的特點就是能高度變異並且極度狡猾。
比約克曼列數據說:「事實上,HIV並不算傳播性特別強。據估計,每200次性接觸中有1次會被傳播。在傳播性上它是不及新冠病毒的。
「然而,HIV能夠高度變異,因此我們的免疫系統想要進行的任何抵抗這種病毒的方法都會被HIV病毒見招拆招。HIV病毒會在宿主體內不斷演化,製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毒株,讓你的免疫防不勝防,想要徹底根除更是天方夜譚。」
目前將一部分研究重心轉向新冠病毒的比約克曼教授認為新冠病毒並不會多次變異,我們終將研製出有效疫苗,人類也能夠在應對新冠病毒上最終產生良好的抗體應答反應。
但是,比約克曼教授強調新冠病毒與HIV完全是不一樣的情形。「對於HIV,人們的確能夠針對HIV產生中和抗體。然而問題在於,HIV會在人體內繼續變異,緊接著生產嶄新的毒株。
「然後,人體內再生出新的中和抗體來抵禦這個新毒株。這個過程往復循環,直到你的的體內有極大量的病毒群體。」
比約克曼教授總結道:
據估計,單個HIV感染者體內的愛滋病毒株就遠比整個世界上所有的流感病毒毒株多。
大流行病的解決需全球努力
HIV從1959年在人類血液樣本中被識別到1980年發展成橫跨五大洲的流行病,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治癒HIV的方法,更別提疫苗了。
換而言之,一旦你感染上HIV, 終身你都無法擺脫它。但這並不代表你只能坐以待斃。只要你服用HIV藥物(即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或者ART),能夠讓HIV患者過上長壽和健康的生活。
HIV暫無能夠根除的特效藥,但是通過藥物可以進行治療。圖|HIV GOV
因此,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在2013年12月引入了「90-90-90「的概念,即到2020年,90%已經被感染上HIV的人能夠被確診出;90%經確診感染上HIV的人將接受ART;90%的接受ART的人將抑制體內的HIV病毒。
聯合國秘書處大樓點亮了代表著關注愛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拍攝於2001年。圖|聯合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UNAIDS近日表示全球在應對HIV上並沒有達到原有目標,而新冠病毒的全球性大襲擊無疑更屬雪上加霜。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僅2019年全世界與HIV相關的死亡人數就達690,000;全球仍有3800萬人HIV感染者,其中3620萬是成年人,180萬為兒童(0-14歲);仍然有大約710萬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HIV。
因此,UNAIDS的執行理事溫妮·拜安伊瑪(Winnie Byanyima)在世界愛滋病日發言:「任何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新冠或是愛滋疫情這些大流行病。如此巨大的挑戰只能通過建立全球團結、共同承擔責任,並且動員所有人一起加入響應。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分擔任務並且共同努力。」
「世界愛滋病日」開始於1988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日。圖|CDC
帕梅拉·比約克曼(Pamela Bjorkman)在第三屆WLF期間參與了以「生物分子的多維世界 」 為主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結構生物峰會。
在峰會上,比約克曼暢談了更多關於HIV與新冠病毒的免疫學識別機制。她目前將一部分的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新冠病毒上。比約克曼教授通過對康復期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漿研究,對新冠背後的免疫學機理有了更深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有望助力新冠疫苗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