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十畝之間》:婦女勞作採桑的輕鬆愉快場景

2021-01-21 星陪伴

作者:袁老師

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

這是描寫採桑人輕鬆愉快的勞動場景的詩。

全詩二章,每章三句,詩章展示了一幅採桑女呼伴同歸的桑園晚歸圖,詩歌旋律語調與詩境情感,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

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國風·魏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國風·魏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關於此詩的主旨與背景,歷來有多種觀點。

《毛詩序》云:「《十畝之間》,刺時也。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除《毛詩序》的刺時」說外,還有蘇轍 的「偕友歸隱」說和與之相近的方玉潤 的「夫婦偕隱」說,另外還有人主張「情詩戀歌」說,即把「行與子還」、「行與子逝」,解釋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侶一同走。而今人多解此詩為描寫採桑女偕伴而歸時的詩歌。

《詩經·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洩洩兮。行與子逝兮。

十畝之間:指郊外所受場圃之地。

桑者:採桑的人。

閒閒:寬閒、悠閒貌。

行:走。一說且,將要。

洩(yì)洩:和樂的樣子;一說人多的樣子。

逝:返回;一說往。

大意: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園裡,年輕的姑娘們採桑多悠閒,她們一道唱著歌兒回家轉。

在相鄰一片很大的桑園裡,漂亮的姑娘們採桑多悠閒,她們一起說說笑笑往家轉。

魏國地處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貧俗儉」(朱熹語)。然而,華夏先民是勤勞而樂觀的,《魏風·十畝之間)即勾畫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抒寫了採桑女輕鬆愉快的勞動心情。

夕陽西下,暮色慾上,牛羊歸欄,炊煙漸起。夕陽斜暉,透過碧綠的桑葉照進一片寬大的桑園。

忙碌了一天的採桑女,準備回家了。頓時,桑園裡響起一片呼伴喚友的聲音。人漸漸走遠了,她們的說笑聲和歌聲卻仿佛仍嫋嫋不絕地在桑園裡迴旋。這就是《十畝之間》展現的一幅桑園晚歸圖。

以輕鬆的旋律,表達愉悅的心情,這是《魏風·十畝之間》最鮮明的審美特點。

首先,這與語氣詞的恰當運用有關。全詩六句,重章復唱。

每句後面都用了語氣詞「兮」字,這就很自然地拖長了語調,表現出一種舒緩而輕鬆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與詩境表現的內容相關。

詩章表現的是勞動結束後,姑娘們呼伴喚友相偕回家時的情景。因此,這「兮」字裡,包含了緊張的勞動結束後輕鬆而舒緩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對一天的勞動成果滿意而愉快的感嘆。

詩句與詩境、語調與心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所謂動乎天機,不費雕刻。

《詩經》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寫勞動的場景和感受。但由於它刻畫的勞動場景不同,詩歌的旋律節奏和審美情調也不同。

《周南·芣苢》寫的是一群女子採摘車前子的勞動過程,它通過採摘動作的不斷變化和收穫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現了姑娘們嫻熟的採摘技能和歡快的勞動心情。在結構上,四字一句,隔句綴一「之」字,短促而有力,從而使全詩的節奏明快而緊湊。

《魏風·十畝之間》與《周南·芣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並成為《詩經》中在藝術風格上最具可比性的兩首勞動歌謠。前人評《魏風·十畝之間》「雅淡似陶」(陳繼揆《讀風臆補》)。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確寫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滿了姑娘的輕鬆歡樂,後者則蘊含著陶公的閒適超然;前者明快,後者沉鬱,貌似而神異。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於其朝,而思與其友歸於農圃。故其辭如此。」

清代陳繼揆《讀風臆補》:「雅淡似陶。」

相關焦點

  • 《詩經》裡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
    《詩經》也名《詩三百》,成書在春秋中葉,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高深難懂,它充滿生活氣息,它質樸地將人間的喜怒哀樂都融進了詩歌裡。《詩經》中最美的一十二句,字字生香,百讀不厭!《詩經》中最美的句子·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處:詩經·周南·關雎賞析:一對雎鳩鳥,在河中央的小沙洲上,交互合唱。
  • 《詩經·芣苢》: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車前子這首詩歌所記載的是周代南方婦女在勞動時,也就是採摘車前子時即興口唱的山歌。首先,這首詩歌在詩經中非常獨特,用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韻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換一字,實六章,章二句也」其次,在「實六章,章二句」,在每個章節的第二句中,一共變換了六個字:採、有、掇、捋、袷、擷。這六個字實在是妙不可言。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 【木衛二】再接再勵 《詩經》十講(3月14日起)
    但某大教授,百家講壇嘉賓,卻在講授《詩經》的專著中,把「熟而薦之」解釋成:要先「熟悉」男女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推薦」、介紹和撮合。挺莊重虔誠的一個祭祀場景,被她硬生生講成了紅娘、媒婆,婚介所。  這次新推出的新的《詩經》十講,將從不同角度,分類選取代表性的詩篇予以解讀。       以一篇內容為主,兼及同類題材的其它作品。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芣苢
    《芣苢》是《詩經》裡《國風·周南》的篇章,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至於具體時間和作者同《詩經》裡大多數詩歌一樣,都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芣苢》全詩的確沒有一個樂字,但讀此詩的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自能感受到人民在田間勞作的快樂,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從我個人來看雖然《芣苢》全詩也沒有寫苦字,但人們在古代採集食物沒有機械的幫助,完全靠雙手採集當然辛苦,但這種辛苦完全被收穫的快樂和幸福感代替了,也就感覺不到辛苦了。
  • 詩經·周南·芣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芣苢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這首詩作,就是先秦時代的農人在田野間採摘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展現了農人勞作忙碌而歡快的場景。雖然只是單一的採摘動作,但作者卻使用了「採、有、掇、捋」四字去描繪,就連用衣襟兜裝芣苢也用了「袺、襭」二字刻畫,體現出作者對農人勞作過程細緻入微的觀察,同時也暗示作者可能具有非常豐富的鄉間生活閱歷。
  • 詩經周南芣苢
    全詩只講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這樣一件事,語言極其簡單。整首詩只有四十八個字,其中四十二個字是不變的,只變換了六個字,即採集車前子的動作:採、有、掇、捋、袺、襭,就將婦女們呼朋結伴,在曠野中邊唱邊採,一棵棵地採,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來兜,滿載成果而歸的歡樂場景表現出來。清人姚際恆認為這首詩「章法極為奇變」,確有道理。《毛詩序》說:「《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 每天一首詩經—《國風·周南·芣苢》:採採芣苡
    今天分享的這首詩描寫的是婦女勞動的場景。《國風·周南·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在古代,人們認為車前草有利於婦女生育,或是可治難產。這可能是因為車前子種子很多且易於生長,給古人帶來的一種聯想吧,和現在的「以形補形」觀點差不多。這首詩很簡單,就是歌詠婦女們採集車前草的勞動場景。這也驗證了「詩歌從勞動中來」的話。詩中的婦女們對採摘勞動並沒有流露出感覺辛苦的意思,而是充滿了歡快、幹勁十足。
  • 霧雨「詩經裡」,不同的韻腳
    圖1顯示了《中國詩經》的第一個主題特色小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Feng河之濱,西鹹新區Feng東新城。在圖2中,在《詩經》中的構建以《詩經》的文化為靈魂,將《詩經》所涉及的所有風景、民居、音樂、人物等都轉化為現實的景觀和建築。
  • 煙雨「詩經裡」,別有韻不同
    圖一,詩經裡是全國首個詩經主題特色小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灃河之濱,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圖二,詩經裡」的建設均以詩經文化為魂,將《詩經》所涉及這塊土地上所有的風物、民宿、音樂、人物,都轉化為現實的景觀和建築。
  • 《詩經·國風·芣苢》:由2個句式、6個動詞、11個字構成的奇詩
    ——《詩經·國風·周南·芣苢》《芣苢》是《詩經·國風·周南》裡的第八篇,共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均為四言句式。它的最大特色是章句重疊、迴環往復,其重複程度為《詩經》之最。當然,這種復沓的結構不止存於《芣苢》篇,而是相當廣泛地出現在《詩經》之中,以《風》詩最為明顯。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藝術特徵來源於《詩經》可歌的藝術特質。儘管《詩經》本來就是和曲而唱的詩歌,和一般文人詩作自然不一,但我們很少從歌曲的角度去理解《詩經》。
  • 《詩經》中的十句經典詩詞,感悟千古絕唱的美
    《詩經》無論是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下面小編就與大家一起欣賞《詩經》中的十句經典詩詞,感悟千古絕唱的美。1.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矜寡:同「鰥寡」。鰥:無妻的人。寡:喪夫的人。不欺負孤苦無依的人,也不懼怕強暴的勢力。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文靜而美好的樣子。淑:溫和善良。君子:當時貴族階級男子的通稱。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詩經》是我國詩歌和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也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詩三百即為孔子刪訂整理而成,這一說法現在已經不被認可。但孔子對《詩經》的確是推崇備至的,他曾經勸孩子們學習《詩經》,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後世將之概括為「興觀群怨」,來闡釋《詩經》的社會現實意義。
  • 聯合國婦女署婦女發展計劃項目啟動 輕鬆籌助力女性公益再上新高度
    12月3日,以「123YI起來 一起做公益」為主題的第四屆輕鬆籌公益盛典在北京舉行。在此次公益盛典中,輕鬆籌攜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國婦女署一起發布了「聯合國婦女署婦女發展計劃項目」。
  • 詩經《芣苢》在風和日麗之中,平原繡野之上載歌載舞
    《國風·周南·芣苢》是《詩經》周南中的第八首,說的是婦人們在曠野之上邊唱邊採的歡快場景。從詩中,採、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動詞可以看出婦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是歡快的。不由讓人覺得在大自然中勞動是多麼美妙啊!在大自然中且歌且舞是多麼美妙啊!從古至今勤勞的人民總是值得誇讚的。
  • 空間文,末世來臨,她發動異能在空間種萬畝水稻,養魚蝦,囤物資
    ,小編每天都會分享的哈,一起愉快地看書呢,再也不用擔心書荒啦!他們倆個看著孩子們一群群的結對往外走,柳園圓拉住一個小孩子,這小孩子一回頭,柳園圓的眼睛立馬亮了,好可愛的小正太,圓圓的臉,水汪汪的大眼睛,白白嫩嫩的皮膚,簡直就是秒殺中年婦女的利器啊。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詩經》,還有一種是,雖然語出自《詩經》但是經過時間的流傳,其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歸」是出嫁的意思,而「逃之夭夭」竟有「逃之夭夭」之感。
  •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美德——讀《詩經》第二篇《葛覃》有感
    第二篇章 勞作進行曲姑娘來不及欣賞眼前的綠意盎然,來不及聆聽優美動聽的「喈喈」樂聲,她今天是來勞作的,要收割葛草回家織布,他們可是做衣服的好材料呀,這個時候畫風一轉,姑娘立刻投入到了繁忙的勞作之中,姑娘就拿著鐮刀彎腰割起葛草了,天氣晴朗,姑娘割了一捆又一捆的葛草,涔涔的汗水沁到姑娘的額頭,姑娘站起身來,擦乾額頭上的汗珠,繼續勞作,雖然辛苦,但是勞作的喜悅之情是溢於言表的
  • 《詩經》《楚辭》中的「美人」是什麼?
    一、 藝術思想《詩經》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現實主義,"在創作上,是以客觀的態度運用事物的本質屬性作為敘述的對象",因而其中各類女性形象自然大多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勞動和貴族婦女,追求生活中的真實,進而給人以教育——故在我看來,基於這一層面,《詩經》中的女性還不能稱之為"美人意象",還沒有被賦予更多的象徵意涵,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美人意象的出現最早應推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