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囤糧,盛世收藏。」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唯一延續的國家,歷史文化璀璨,不管是絲綢還是瓷器,均都享譽世界,由於古時土葬的流行,因此在古墓中,也得以讓古時價值連城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2003年,一位河南老漢閒來無事,就到河邊去釣魚打發時間,卻不成想釣到了一隻「烏龜」,這並不是一隻活的烏龜,但瞧著模樣像是烏龜,背上還插著4支箭,還有奇怪的符號,雖然布滿了銅鏽,但老漢對這東西還是充滿了興趣,於是就帶了回去。
由於家裡面的年輕人也沒有接觸到過這種東西,同樣不是很清楚,但直覺認為是個寶貝,於是就勸他拿到有關部門去鑑定,說不定就是流落人間的歷史文物,老漢覺得有理,便帶著東西去了有關部門。
鑑定結果也是讓老漢大吃一驚,原來這東西是件珍奇的晚商青銅器,為「商作冊般青銅黿」,價值上十億。專家詢問老漢這東西是怎麼來的,老漢也是如實回答,專家因此打趣道:「這一竿值18億。」
黿屬於鱉類中最大的一種,在古時關於黿的傳說也不少,《竹書紀年》中就有「黿鼉為梁」的故事;「商作冊般青銅黿」上的銘文則記載了商紂王射禮的事情。
射禮屬於我國古代六禮之一,歷史悠久且具有分量,據銘文講述,商王帶著一幫臣子到河南安陽的洹河邊進行狩獵,就看到了一隻大黿,商紂王射中了一箭,史官作冊般(作冊為職位名,般是這個史官的名字)射中三箭,於是商紂王就把這隻大黿賞賜給了作冊般。
不過史官並不是得到了真的黿,而是由工匠重塑了一隻青銅黿,並且箭的位置也是一模一樣,又在黿背上記載了這件事情,上有銘文4行32字:
「丙申,王於洹,獲。王一射,射三,率亡(無)廢矢。王令(命)寢(馗)兄(貺)於作冊般,曰:「奏於庸,作女(汝)寶。」
據《史記》記載:「紂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智足以距諫。」在文學作品中,商紂王的形象是昏庸無道,不過相關歷史文獻則記載了商紂王力大無窮,是個大力士,而「商作冊般青銅黿」上的四支箭,射入黿體後露出箭羽部分,一支射在左肩部,右後部有一支,背甲左部則有2支。
河南老漢詳細了解「商作冊般青銅黿」後深感震驚,不過老漢是個本分人,當即就把這件文物無償捐獻給了國家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黿」被發現廣泛存在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黿鼉為梁」的故事講的是,周穆王出師九江,為了過河,就大量捕殺了癩頭黿和揚子鱷,用它們的身軀搭成了一座橋。
黿也是一種力大無窮的動物,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隻體重一百六十斤的黿身上,壓塊重達三百斤的大石條都可以,不過因為人的濫捕濫殺以及環境的汙染和變化,現如今黿已經成了瀕危動物。
《中國文物常識》精裝版是以文學家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從欣賞的角度講述各種文物,行文嚴謹而生動,內容豐富而系統,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是豐富文物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的理想讀本。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