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青年科學家獲頒1.5億大獎!3位大咖這樣寄語

2020-11-15 科學網

作者|趙廣立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者首次集體亮相,並領取獎盃。


相關閱讀:


頒獎典禮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送上「雲問候」。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寄語獲獎者,並分享自己的心得。


韓啟德在致辭中談到,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嚴重的學風作風問題,當下需要著重解決同行評議面臨的困境。


本庶佑通過視頻講述了做科研的體會。「通常好奇心會與這個世界上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然後需要勇氣去挑戰它們。除此之外,堅持、專心和信心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不要迷信於定論和權威,也不要唯教科書/教條是從。」


「中國有很多人才,但要解決怎樣分配資源的問題。」姚期智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要創造出一個好的科學環境,讓優秀的人才能夠不斷地脫穎而出。


以下為3位科學家的演講內容摘選。


韓啟德:「破五唯」關鍵在於做好學術評價


韓啟德


我國的科技事業已經取得了飛快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學風作風問題。中央三番五次地提出要摒棄浮躁、破除「五唯」,我認為關鍵在於學術評價。要做好學術評價,當前的重點是要解決同行評議面臨的困境。


我國在同行評議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項目過多、時間過於侷促、小同行評議專家短缺、人情社會的影響、缺乏學術批評文化、難以追責等,以至於不少人已對同行評議喪失信心。


今天「科學探索獎」的成功證明,在當下同行評議是能夠做好的,學術評價也是可以做好的。


「科學探索獎」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同行評議的關鍵在於以下三點。一,有一個好的評審評選委員會,其成員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還要有好的人品以及對信譽的看重;二,要保持獨立性,避免行政幹預;三,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本庶佑:別迷信權威,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


本庶佑


在科學探索中,你總會與巨大的意外「不期而遇」。請為這種相遇作好準備,這可能會指引你為這個世界帶來偉大的發明或重大發現。


我們通往真理的道路常常是出乎意料的。所以,當你從事科學研究時,應該有好奇心。通常,你的好奇心(Curiosity)會與這個世界上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然後,你需要有勇氣(Courage)去挑戰(Challenge)重大問題。這3個「C」對於科學家的研究生涯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從事科學研究還需要其他才能。比如,堅持(Continuation)很重要;然後你必須專心(Concentrate);最後,你才會獲得一些信心(Confidence)。因此,這3個「C」也很重要。


但是,我最後告訴你——這也是最重要的——不要迷信於定論和權威,也不要唯教科書/教條是從。


如果你相信寫在教科書上的一切內容,那你就完了,你的科學探索將不會有大的突破。你必須忘掉權威告訴你的東西,必須找出隱藏在教科書公開訊息背後的真相。


科學是我們克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海中最關鍵的一環。但是,如果我們環顧世界各地,科學家並沒有得到很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對於年輕的科學家而言。


在這個意義上,鼓勵年輕人進入其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非常重要,「科學探索獎」創始成員所做的真的很棒。


以我的經驗,科學研究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文化或國家,這是非常普遍的人類活動。而且,重要的是,科學探索要與許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進行大範圍的交流。


因此我希望,年輕的獲獎者,請放眼世界。因為你正在做的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姚期智:學科融合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現象

姚期智


簡單分享一點關於科學創新的想法。


第一,談一談科學的融合。


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給化學,也可以給醫學或物理。這表明這三個領域有相當大的交叉。


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其深層原因是,科技發展對於納米甚至納米以下尺度的觀察方法,有了很多的工具。不管是生物、化學,還是物理,現在的趨勢都是越來越走向對微觀世界的掌握。所以很多發明對這3個領域都有貢獻,也就不足為怪了。


另外一個現象是,信息科學和很多其他學科不但產生了交叉,而且開始有融合的跡象。原因是,科學家除了用物理、化學方法來獲取新知識外,還可以通過對比特的運算,用各種數字的方法去獲取新的知識。


近年來人工智慧突飛猛進,使得我們對於從數據中攫取知識有了新工具。這個工具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都是有效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信息科學現在和其他領域走得更近。


因此,我認為學科融合的現象,會把科學慢慢地帶向一個我們「了解更多」的學科。作為科學家,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現象。


科學從2000年以前,從哲學開始分櫱。幾百年來,科學分成了不同的學科領域,從而獲得發展便利。但如今,我們好像又要回到一個大科學家庭。也許,把科學很多同樣的工具看成同一家庭裡的分支,我們就能產生更有效的方法來發展科學。


「科學探索獎」的設立,一定意義上來說對於學科的融合非常有幫助。一流的青年科學家有機會在同一個舞臺上相互認識,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夠產生融合和交叉的效果。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成為科學進步的引擎。


另外我還想談一談科學的時代意義。迄今為止科學給人類的生活帶來莫大的福祉。但未來,科學對人類社會可能有比以前更重大的意義。因為,現在社會非常複雜,有許多重大問題,我們也面臨許多挑戰。這些都要用科學來提供有效、可靠解決的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個例子。


同時,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安全問題、假新聞的問題。這些也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科學更加不可或缺。


科技創新在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大家也認識到基礎科學研究創新的重要性。未來二三十年國家的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都有賴於科學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在中國怎樣把原始創新做得更好?人才非常重要。


中國有很多人才,但要解決怎樣分配資源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創造出一個好的科學環境,讓優秀的人才能夠不斷地脫穎而出。

相關焦點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頒1.5億大獎!3位大咖這樣寄語
    50位獲獎者首次集體亮相,並領取獎盃。  頒獎典禮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送上「雲問候」。  以下為3位科學家的演講內容摘選。  韓啟德:「破五唯」關鍵在於做好學術評價  我國的科技事業已經取得了飛快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學風作風問題。中央三番五次地提出要摒棄浮躁、破除「五唯」,我認為關鍵在於學術評價。要做好學術評價,當前的重點是要解決同行評議面臨的困境。
  • 50位科學家拿到1.5億大獎 最年輕才30歲
    50位科學家拿到1.5億大獎,最年輕才30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結束,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科研之路。
  • 1.5億元重獎50位青年科學家!可做科研也可還房貸
    屬於青年科學家的高光時刻又來了。11月14日,科學探索獎——這個專門面向青年科學家群體、獎金可以做科研也可以還房貸的科學大獎,如期而至。當天,2020年即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場內紅毯、閃光燈、鮮花掌聲,莊重的儀式和高規格陣容給一個個年輕面孔以極大敬意。
  • 最年輕科學家28歲就獲百萬大獎,鍾南山發來寄語
    9月9日,10位年齡28歲至34歲的青年科學家獲得第三屆達摩院「青橙獎」,他們每人除了收穫100萬人民幣的獎金外,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未來科學大獎」將300萬美元的獎金獎給了4位科學家,3年來,這個由多位知名企業家支持的大獎,共計900萬美元的高額獎金獎給了20位科學家,他們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獎三大獎項。
  • 騰訊為50位青年發放1.5億獎金,每人300萬元
    【獵雲網北京】9月25日報導(文/林京)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1.5億元人民幣獎金(每人300萬元),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給50位青年科學家一人發300萬,這事靠譜
    位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科學家集體亮相併獲獎。這是「科學探索獎」成立後的第二次頒獎,2018年,騰訊基金會宣布將陸續投入10億元注入「獎金池」;2019年,首批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獎金將分5年到帳。也就說,加上今年的50位,100位青年科學家將共同分享3億元獎金。騰訊方面表示,頒獎對象的範圍也頗為寬泛: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年齡45周歲及以下。
  • 1.5億重獎50位青年科學家!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
    鯨平臺9月25日訊,今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不必再為五鬥米折腰 5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青年科學家分享1.5億...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冰) 11月5日消息,2019年「科學探索獎」近日在京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來自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院長饒毅等9大領域評委代表,為獲獎人頒發了象徵探索精神的「X」型獎盃,鼓勵他們向著科學無人區繼續進軍,鼓足幹勁,繼續攀登科學的珠穆朗瑪峰。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1月14日訊 (記者 林侃)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15日訊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導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1.5億獎金給50位青年科學家,今年騰訊科學獎有五位女性獲獎
    近日,由騰訊基金會與楊振寧等14位科學家發起的「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獲獎的青年科學家每人可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在獲獎的50名青年科學家中,有五位傑出女性科學家獲獎,而其中善於「捕捉流星雨」的李贊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這50位青年科學家,騰訊每人給300萬
    ,騰訊發起的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嘉獎和科研資助。主委會介紹,今年的科學探索獎,共有有1234人申報,最終經過層層篩選,選出了50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女性科學家佔據10%, 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有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科學家獲獎。
  • 勇闖「科學無人區」50位青年迎來高光時刻
    主辦方供圖屬於青年科學家的高光時刻又來了。11月14日,科學探索獎——這個專門面向青年科學家群體、獎金可以做科研也可以還房貸的科學大獎,如期而至。當天,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場內紅毯、閃光燈、鮮花掌聲,莊重的儀式和高規格陣容給一個個年輕面孔以極大敬意。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電 (記者劉嶢)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均分1.5億元獎金
    今日(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公益性獎項
  • 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獲獎300萬,可自由使用獎金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科學家集體亮相併獲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合影 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獎金每人300萬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浙江這兩人上榜
    這是屬於卓越青年科學家的榮耀時刻。以極為莊重的儀式,高規格陣容,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給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一個盛大典禮。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
    important}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共同見證這一榮譽時刻。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據了解,「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女性和年紀輕者勝出。最終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50位科學家獲1.5億獎金
    9月25日消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總獎金1.5億元,這些科學家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