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10位年齡28歲至34歲的青年科學家獲得第三屆達摩院「青橙獎」,他們每人除了收穫100萬人民幣的獎金外,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
1個月前,年僅27歲的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張霽剛畢業,就拿到華為公司201萬的年薪待遇,其他7位博士的年薪也從90萬到156萬元不等。任正非說,華為從全世界招募的天才少年要像「泥鰍」一樣,鑽活華為的組織,激活華為的隊伍。
而就在3天前,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將300萬美元的獎金獎給了4位科學家,3年來,這個由多位知名企業家支持的大獎,共計900萬美元的高額獎金獎給了20位科學家,他們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獎三大獎項。
同樣,在2019年11月2日,由騰訊發起的「科學探索獎」首屆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獲得300萬人民幣獎金,分5年發放,並且獎金稅費的部分由騰訊承擔。
這樣的大獎、獎金和博士高薪,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這些獎金或薪酬,全部由知名企業和企業家提供,類似密集的高金額獎勵科研和科學家的活動,為近年來少見,無疑是值得稱道的。
百萬起底的大獎獎勵或年薪,對推動科研創新、吸引青少年愛好科學,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讓「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不再是一句空話,潛心從事科研工作同樣可以衣食無憂,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些獎項提供的經濟支持,也能讓科研工作者能更專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2019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劉穎說:「獲獎讓我以後能心無旁騖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今後再有人問研究的商業價值時,我可以有底氣地回答我只是感興趣」。
同樣,這樣的獎勵也引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信息電子領域獲獎者吳華強說,自己也來自大山,有了這個獎金自己計劃在中學母校設立一個獎學金,鼓勵學生多探索。
馬克思曾說,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今天這個的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才不至於被「卡脖子」。
無論是青橙獎、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還是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都在鼓勵和和支持年輕科技工作者,他們代表了時代的「硬核要求」,他們堅定的科學信念、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和顯著的科研成就,提升了全社會的原始創新能力,是對社會最好的回饋。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也寄語年輕的科學家:「你們處在最好的時候,要記得把握機遇,發揮你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