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出爐。土生土長的肇慶人梁文華入選,他將與國內其他9名傑出青年科學家一起獲得該項榮譽,每人還可獲得100萬元的獎金。
這是年輕的梁文華醫生收穫的又一重量級榮譽。他曾以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身份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是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和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也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歷來最年輕的博導和副主任醫師。他還是鍾南山院士團隊成員,以大數據分析方法解決肺癌、新冠肺炎疫情等醫學問題。
這位年僅33歲的青年醫者,在醫學研究和診治上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在這次防治新冠肺炎疫情裡,他作出了哪些貢獻?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他,一探年輕學者的心路歷程。
梁文華在國際醫學大會上作科研成果匯報。受訪者供圖
選擇與「歷史」同行
外表斯文秀氣,一張「娃娃臉」讓梁文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了好幾歲。他在肇慶市第一中學讀初中和高中,高考時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績入讀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專業。2014年開始,梁文華供職於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攻肺癌的綜合診療。
「畢業時,我選擇了留在國內。至於為何選擇廣州醫科大學,那是因為我想跟歷史站在一起。」梁文華回憶,當時在廣醫附一院,見到了他現在的科室帶頭人何建行教授。在那裡,他看到國內第一臺胸腔鏡,「何教授是國內微創肺癌手術的開拓者,從他身上,我感覺到了濃厚的歷史感。但他跟我說,他的老師鍾南山才是我們不可企及的歷史人物。聽到這話後,我就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跟兩位前輩一起工作,就是跟歷史站在一起。」於是,梁文華頂著各種壓力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開展了他的醫學和研究生涯。
深耕至今,梁文華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官方網站介紹,梁文華的肺癌科研成果多次發表於JClinOncol、BMJ等國際頂級期刊,也是國內首位獲得ASCO、WCLC等肺癌四大國際會議優秀研究獎全滿貫的學者。2017年,他成為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肺癌學組副組長,2019年至今,擔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助理一職。同時,在最新公布的中國肺癌專家學術影響力排名中,成為排名前30位裡面唯一一位35歲以下的專家。
大數據科研經驗奠定新冠肺炎攻關基礎
梁文華的工作,原來最主要集中在肺癌領域。「我們搭建了國內首個胸部腫瘤多中心(共享)資料庫,收集了大量數據,然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信息分析等技術開展工作。」梁文華介紹,團隊成功研發了國際首個肺癌血液DNA無創診斷工具,建立多個國際認可的肺癌生存預測模型,提出多個肺癌優化綜合治療策略等等。這些工作的最終效果,提高了肺癌早診率,減少70%過度治療,提高肺癌20%生存率。
梁文華為病人看診。受訪者供圖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梁文華所在的團隊憑藉之前積累的大數據分析經驗,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力量。「鍾院士從北京回來後,馬上組織我們開展科研攻關。我作為其中的一個負責人,把自己隔離了起來,帶領團隊對全國的相關數據進行清洗和分析。」當時人心惶惶的緊張時刻,梁文華仍記憶深刻。他說:「新冠肺炎是什麼?它的傳播力有多強?潛伏期有多長?致死率有多高?對這些,大家都是不知道的。」通過全國性的分析,梁文華和同事們得到了一些結論,並將其發表在醫學最頂尖的期刊新英格蘭雜誌上面。「
「在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上,基於深度學習方法,我們做了一個數學模型,識別那些有可能會變成重症的病人。這樣,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病情來分流,這對緩解當時醫療資源緊缺的局面,具有積極意義。」梁文華所在的團隊還進行了基於人工智慧的圖像分析工作,對新冠肺炎以及普通的病毒性肺炎進行鑑別,降低醫生的工作壓力。「我們研發的針對新冠肺炎AI影像診斷系統,能準確探測並自動診斷新冠肺炎,準確率大於99%。由於這一系列的成果,我有幸作為團隊成員獲得了今年的全國創新爭先獎牌,不知不覺中,竟然參與了一段歷史。」
立志成為一名醫學科學者
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攻關中,兩位學科帶頭人鍾南山院士和何建行院長給梁文華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擔當的力量,我學會了在面臨巨大公共危機的情況下,作為醫者應該要怎樣迅速明確自己的責任,擔起自己的義務。」在梁文華看來,作為醫生,最關注的是人民的健康,要清楚自己的責任,哪怕賭上個人利益和名譽,也要大義為先、責無旁貸,「如鍾老師,在非典和新冠暴發期間,都頂著巨大的名譽風險,敢於說出真相,大義為先,知行合一。又如何院長,犧牲個人利益為社會辦事,疫情發生期間動用個人的一切資源,推動了檢測試劑援鄂和廣東的大規模篩查,但從來不領功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工作經歷,也進一步強化了梁文華要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的心願。
「疫情時期,在鍾院士的團隊中,我見證了歷史是怎麼發生的,並有幸參與其中。我看到了一個醫學科學家在疫情中如何思考問題、幫助社會走向正確的道路。從非典到新冠肺炎,鍾老師積累的科學素養讓他的科學直覺和推斷非常準確。相比普通醫生,科學家更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做出準確研判。」因此,梁文華希望以鍾南山院士等前輩為榜樣,將來成為一個醫學科學家,從作為臨床大夫的經驗以及靈感中找到解決醫學問題的方法,並且創造性地將人文科學,包括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的規律應用到對疾病的理解和治療當中。
寄語家鄉年輕人奮鬥追夢
榮譽等身,梁文華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這一切都可以回溯至他的少年時代。
梁文華並不是出生於醫學世家,家裡無人做醫生。「選擇從醫,最初是出於自己對醫生的感激和欽佩。」梁文華向記者分享了他的從醫初衷。
原來,梁文華的長輩生病時,曾多次獲得肇慶醫德醫術俱佳的醫生相助。從這些醫生身上,梁文華看到了懸壺濟世、仁心仁術,讓他一直感激在心。長大後,他如願踏入醫學行業,成為了一名醫生。
而對家鄉肇慶,梁文華懷有極深的感情,家鄉人的深情厚誼一直讓他感激不已。「一中的多位老師們在我叛逆的時候沒有放棄我,以極大的包容和耐心助我成長,我也慶幸最終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
梁文華還希望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家鄉的年輕人。「科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成為科學家也並非『需要三頭六臂』。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曾經被善意提醒也許不能靜下心來做研究。但多年後,我從懵懂出發,堅定地走在了這條道路上。保持好奇心,不畏難。我們國家正處於從『人口紅利』過渡到『工程師紅利』的階段,需要大量具備科研能力的專業人員,需要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匹夫有責,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潘粵華】
(編輯:孫林穎)
來源:今日肇慶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