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這個溺水者遇到了會潛水的醫生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

  救人的醫生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一旦溺水就要碰運氣,等待會潛水的人、等待醫生的出現。哪有那麼多巧合、好運呢?」

  

  從醫15年,康復科醫生鄭志第一次在雜草叢生的碎石路上行醫,6名村民成了他的助手。

  「病人」是溺水的15歲初中生陶然(化名)。在水中被找到時,他雙目緊閉,嘴巴微張,整個人呈半躺姿勢,沉在水塘底。水塘是漏鬥形,四周淺,中間深。他溺水的地方是水塘中心,約有2.5米深。

  36歲的鄭志水性好,潛入水下救人,兩名村民在淺水區接應。這是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九絲鎮毓秀河上遊的一個清澈的水塘,周邊村民經常來遊泳消暑。

  8月11日,鄭志帶著自家和親戚家的幾個孩子到水塘遊泳,水性極佳的他擔任「教練」。陶然這天也隨表哥來玩,他玩水時,表哥在七八米外撈魚。

  另一位施救者何昭培記得,那天他騎摩託車路過水塘,看到鄭志便停車下來聊天,水塘邊大人孩子加起來有十來個。他們看到,那個孩子先是在水深不足兩米的區域,隨後消失在深水區。幾分鐘過去了,仍沒有出現,岸上的人一度認為他是潛水高手,「潛幾分鐘都不用換氣」。

  大約1分鐘過去,鄭志覺得有違常識,「哪有人能憋氣那麼久?」他判斷此人應該是溺水了。

  陶然的表哥和另一位村民開始下水尋找,但只敢在淺水區「狗刨式」遊泳。他確認了鄭志的想法,「陶然不會遊泳,快救救他吧。」

  鄭志和何昭培也在岸邊喊人下水救人。何昭培水性不好,騎上摩託到最近的住戶家找人。

  當時,陶然的表哥提議報警,鄭志判斷「來不及了,等警察來了就只能打撈屍體」。鄭志試探著潛入深水區。

  從小下河遊泳的他知道,「有暗坑、漩渦、水草之類的危險水域,就是會遊泳也別去」。但這次,他只能涉險救人。在水底,他看到了「白色的人體」,靠近後確認那是陶然。鄭志從側面抓住陶然的牛仔褲褲腰,用左手將他拽離池底。再借著水的浮力往上託,蹬腿向斜上方遊。

  何昭培也載著人趕來了,他猜測騎摩託搬「救兵」往返也就兩三分鐘。另一位救兵何永華是被別的村民打電話找來的。這些救兵都沒趕上下水。到達水塘時,鄭志和兩名村民已經將人抬上岸。

  「那天岸邊的人沒有潛水特別好的。」事後,何昭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鄭志潛水也一般,但是他很勇敢。」

  被抬上岸的陶然臉色烏黑髮紫,沒有呼吸,頸主動脈和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瞳孔放大。「沒救了。」接應的村民有點洩氣。

  鄭志沒有理會旁人的說法,他的常識是——心臟驟停後,至少要進行持續半小時的心肺復甦,才可能判斷是否死亡。

  他繼續參與和指揮著這場救援。一位村民按他要求坐地上,屈膝90度,讓陶然面朝下趴在他弓曲的大腿上。另一位村民扳著陶然,鄭志則負責推壓他的背部,捏開他的嘴巴。

  「溺水者脫離水體後的第一步就是要迅速排水。」鄭志向記者解釋,人在溺水後,進入身體的水除了通過食道進入胃,還會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把肺部的水排出,空氣才能進入肺葉。

  據鄭志估計,有三四百毫升的水從陶然的口腔排出。隨後,他和村民開始幫陶然重啟「發動機」——心肺循環供氧。「在短時間內重建循環,讓缺氧的重要器官能夠重新獲得氧氣,是復甦的關鍵目的。」

  這位醫生在陶然身上比劃出區域,作心肺復甦的示範。他當時想,按壓手勢好不好看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效。他囑咐人們,「必須保證按壓深度5釐米,每分鐘不少於100下」。

  「怎麼快速、簡單、有效就怎麼搞,這個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實戰與演練的區別。但有些東西是死的,比如按壓部位、按壓頻率、按壓深度等數據是必須按規定的,否則會無效。」他事後說。

  胸外心臟按壓由陶然的表哥完成,同時,鄭志開始為陶然做人工呼吸。新鮮空氣順著陶然的口腔、咽喉進入肺,鄭志不時用手沾水,洗去陶然口鼻處流出的紅色分泌物和泥沙。

  沒有人計算過施救的時長。有村民覺得這一過程有10分鐘,鄭志估算在5分鐘左右。他記得圍觀者大概有5到8位。人們看到,陶然的口唇和皮膚慢慢變紅潤,瞳孔縮小。鄭志告訴一旁的村民,「有希望了。」

  「雖然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呼吸和心跳,但是我覺得身體的循環在恢復。」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繼續進行。幾分鐘後,陶然給鄭志發出了信號——嘴裡長長地哈氣,表明需要更多氧氣。「就像人在高強度有氧運動後,累得喘不上來氣,光用鼻腔呼吸已經供不上身體需要,要張著嘴巴大口喘氣。」鄭志解釋。

  鄭志還向一旁的群眾要物資——用草捆的簡易「枕頭」。不到半分鐘時間,「枕頭」已墊在陶然頭下。

  何永華也感受到陶然心臟明顯的跳動。他和另一位村民將他腿和臀部抬起,再次幫陶然排水。接受採訪時,鄭志表示,在排出一定積水後快速實施心肺復甦,待心肺「重啟」後再排水、繼續人工呼吸和按壓心肺,是搶救的關鍵。

  陶然的心跳逐漸規律而有力,能夠自主呼吸了。村民們鬆了口氣,但鄭志發現,陶然的舌體在向後墜。他嘗試用手去拉拽,防止它擋住咽喉部氣道,但他很快意識到,「容易傷到溺水者的舌頭,也可能在無意識下咬到施救者」。他折了幾根草,「草根有筷子般粗」,讓它們充當「壓舌板」,保證氣道的通暢。

  水塘的另一側是公路。鄭志向何昭培喊話,讓他們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為實現最快救援,撥打的方式他也逐句叮囑:先聯繫離池塘最近的社區衛生院,請他們帶著氧氣瓶來急救;他又報出自己所在的興文縣人民醫院急救電話,讓告知對方,醫院的鄭醫生救了一位溺水者,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治療,採取與衛生院對接的方式,雙方在路上進行交接病人。

  衛生院的救護車停在公路上。五六名村民幫忙抬著擔架,趟過水池塘十幾米寬的淺水區,將陶然送上車。

  筋疲力盡的鄭志沒跟著送擔架過河,他在草地上坐了一會兒,去池塘邊清理了自己嘴唇和臉上的汙穢物。

  他和村民們救人的視頻被傳到網際網路上。鄭志的家人看到了他在河邊救人的視頻,以為是自家孩子溺水,火急火燎地騎著摩託車趕來。網友們感慨,幸好陶然遇到了會潛水的醫生,才有這「教科書式的救人」。

  參與救援的村民遊剛,從微信朋友圈裡發現自己上了新聞,朋友轉發時為他「點讚」。他自己沒轉發。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是搭把手,「多虧鄭醫生,不然我們會遊泳也不會救人。」他記得,陶然被救出水時,沒了呼吸和心跳,「整張臉都是黑的」。

  因為潛水救人關節處有挫傷,鄭志在家休息了4天,才返回工作崗位。他到病房去看過陶然。陶然恢復得不錯,雖然身體虛弱,但意識清醒,能和他對話。

  事後,鄭志也總結過這次救援經驗。他認為,人在完全溺水後的2至3分鐘,會出現心跳和呼吸停止。心跳和呼吸停止後的5至6分鐘,大腦開始發生不可逆的傷害。「在溺水者完全溺水8分鐘以內,緊急的施救讓他脫離水體,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如果完全溺水大於8分鐘以後,就算救活了,大腦也會嚴重受損,甚至是植物人狀態。」

  他的另一思考,與急救操作無關。「學校、政府每年都有不下河遊泳之類的提示,但是每年還是有那麼多溺水者。我們是不是該換辦法了?不僅是提示,最好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遊泳,學會落水後的自救。」

  中國疾控中心和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稱,2010—2015年間,溺水是1-14歲兒童的首位傷害死因。

  今年5月,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遊泳技能納入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必修課。而8月,教育部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通知,要求積極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

  「小學生學習遊泳,一到兩個學期就學會了。高中生學習心肺復甦,一周足夠了,而且都會學習得很棒。」鄭志說。

  他還說:「一旦溺水就要碰運氣,等待會潛水的人、等待醫生的出現。哪有那麼多巧合、好運呢?」

  獲救者陶然,顯然是溺水者中的幸運者。8月27日,他遵醫囑轉入宜賓市的醫院。9月1日,他父親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從這天起,在宜賓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治療了6天的陶然轉入普通病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09月02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警惕安靜中的危險 緩解溺水者缺氧是關鍵
    《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主要撰寫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表示,如果周圍無人,要儘量放鬆全身,嘗試讓自己採取仰臥位,使頭部向後、口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雙手和雙腿有規律地划水,不要驚慌,保存體力,等待救援。「會遊泳者如果在水中發生小腿抽筋,要採取仰泳位,用手將抽筋的腿的腳趾向腳背側彎曲,使痙攣緩解後,慢慢遊向岸邊。」他說。
  • 警惕安靜中的危險 控水無效緩解溺水者缺氧是關鍵
    《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主要撰寫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表示,如果周圍無人,要儘量放鬆全身,嘗試讓自己採取仰臥位,使頭部向後、口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雙手和雙腿有規律地划水,不要驚慌,保存體力,等待救援。「會遊泳者如果在水中發生小腿抽筋,要採取仰泳位,用手將抽筋的腿的腳趾向腳背側彎曲,使痙攣緩解後,慢慢遊向岸邊。」他說。
  • 磨練水下蛟龍丨邢臺消防潛水救援專業隊圍繞複雜環境開展潛水救援...
    磨練水下蛟龍丨邢臺消防潛水救援專業隊圍繞複雜環境開展潛水救援技術復訓 2020-09-07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落人亡,有香丘——1115廣西潛水事故救援始末
    具體出事過程不清楚,但是這個季節,桃花水母天窗能見度不好,不是有經驗的潛水員,危險係數很大。 接到報警,在都安的藍旗救援開始行動。 這次負責救援的,是業內頂尖高手:李旭東,我師父。一般潛水員都尊稱為東sir。韓頲,我師兄,潛水員一般稱他為「老貓」老貓上個月剛在都安創造了中國潛水員洞穴潛水的深度記錄:202米。
  • 自由潛水天才之死|一場湛藍與自由、意外和危險的交織
    但是因為操作不當,救援人員所提供的「面罩復甦器」並未連接到氧氣瓶,而是僅使用了空氣。區別是如果連上氧氣,尼克可以獲得80%的氧氣;但救援人員僅使用空氣,氧氣含量只有21%.。不僅如此,在救援過程中,器具密封很差,面罩也反覆脫落。以及尼克在被救援時,身體為趴著,脖子扭結,無法檢測胸部起伏,也沒有人檢查脈搏。
  • 鯊魚真的會吃人嗎?潛水時遇到鯊魚怎麼辦?
    鯊魚真的會吃人嗎?潛水時遇到鯊魚怎麼辦?首先,大多數鯊魚不會攻擊人,比如說本問題下面很多人曬的白鰭鯊(這也是東南亞最常見的礁鯊),如果你有機會去翻魚書的話,有一些書會標明這種鯊魚不具有危險性。還有鯨鯊,本來就是草食系的,不會咬人的。
  • 暖心丨49歲副處長不顧心臟病危險,兩次潛水勇救落水男子
    兩次潛水救人朱耀龍喜歡步行上班。8月15日7時10分許,他沿著汾河岸邊濱河東路由北向南走在路上,忽見迎面跑過來兩個人,神情慌張,嘴裡不停喊著:「快救命!快救命!」朱耀龍隨即奔跑著趕到距離南內環橋北50米附近的事發地點。汾河岸邊有十幾個人朝著水面驚慌呼喊。
  • 巨匠集團向桐鄉市雄鷹應急救援中心無償捐贈物資
    在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是醫生、教師、行政幹部、公司職員、個體老闆……但遇到抗洪搶險、溺水打撈、尋人搜救、志願服務等緊急情況需要援助時,就會匯聚成為應急救援隊。他們就是雄鷹應急救援中心的救援隊員。
  • 36歲新加坡男子潛水身亡,潛水到底有多危險?
    在第二次潛水期間,Yeo向他的潛水夥伴表示他想要浮出水面。Yeo的潛水夥伴是一名經過認證的救援潛水員,當時,他們所處的深度為25米;而高級開放水域潛水課程的最大深度為30米。  然而,兩人浮出水面後,Yeo卻沒有了反應;潛水員隨後對Yeo進行了急救。然後,他被帶到附近碼頭的一家醫療診所,搶救之後,醫生宣布了Yeo的死訊。
  • 美醫生發明新型潛水服 像魚一樣呼吸液態氧(圖)
    由於無法克服這種局限性,目前在70米以下的深水中潛水仍很危險,只有少數專家才能做到。超深潛水具有致命危險,目前在月球表面行走的總人數,也比藉助水肺潛到240米水下的人多。找到深海潛水方法現在美國一位發明家認為他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讓人類像魚一樣呼吸液體,就能輕鬆潛入深海。
  • 廣東小孩落水全家救援7人溺亡 最小者僅13歲(圖)
    官方調查通報稱,這起事故起因系其中一名孩子在水庫邊洗手失足落水,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親戚接連試圖自行救援,造成了這次悲劇。記者在當地採訪得知,7名死者中包括了3名孩子,其中最小的為一名13歲男孩,最大的為一名17歲女孩。  小孩到水庫邊洗手出意外  事故地點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與谷饒鎮交界處的新林水庫。
  • 必看丨潛水時遇到鯊魚怎麼辦?
    潛水的人幾乎總會被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比如:「你遇到過鯊魚嗎?」當得到肯定答覆後對方的反應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排在食人鯊魚第一位的大白鯊,一般第一口咬了人之後會立即松嘴的原因。  鯊魚尤其喜歡攻擊受傷的動物,潛水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在死魚或者有血腥的魚周圍徘徊,不然很可能會受牽連,鯊魚是管不了那麼多的。
  • 潛水小白考證指南
    對於沒有嘗試過潛水的朋友來說,常見的擔憂可能有如下幾種:1. 不會遊泳怎麼辦?是不是與潛水無緣了?遊泳不是考潛水證的必要條件。考OW過程中的遊泳考核可以用浮潛替代(戴著浮潛潛鏡和呼吸管),部分潛店甚至沒有遊泳考核(鴨鴨們不提倡這樣做)。不會遊泳學潛水最大的障礙是心理因素,怕水、遇水恐慌。
  • 會「吃人」的海灘「隱形殺手」,90%的溺水者被它所害,離它遠點
    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就在今天,不幸的消息傳來,9月1號在泰國普吉島海灘失蹤的遊客遺體找到了。一條生命就這樣逝去,實在讓人痛心!潛水專家在對現場勘查後表示,這名遊客可能是在海邊玩水時被離岸流衝走的。離岸流,是何方神聖?
  • 颱風天鴿致珠海一停車場變黑水潭 潛水教練數次潛入救出兩人
    因為我們的潛水俱樂部在珠海有分店,剛好我在,被困在裡面的人發出了一個求救的朋友圈,然後這個朋友圈就在我們潛水圈裡散出去了。我得知這個消息就馬上拿裝備氣瓶行動,可惜車被倒下的大樹堵死了,我另外一邊的同事先到了,就是陶教練。
  • 一場可怕的旅遊:志丹一家5口出遊宜川壺口,4口墜入黃河生死不明
    4人溺水,接警後宜川消防救援站迅速出動一輛搶險救援車7人前去救援。 救援人員到場後得知共有一家五口人在淺灘玩耍,不慎跌落河中,溺水四人。
  • 天津武清消防救援支隊水域救援專業隊全面提升專業救援能力
    武清支隊水域救援專業隊按照總隊專業隊建設相關要求,著眼於當前水域救援行動,緊貼實戰要求,緊盯救援任務,緊扣實戰設難置險,開展水上、水下全要素救援訓練,全面提升專業隊救援能力。總隊為專業隊配發了潛水裝具、水上、水下機器人、衝鋒舟等水域救援器材裝備,支隊積極爭取武清區政府投資1100餘萬元購置橡皮艇、衝鋒舟、救援專用救生衣等裝備,為專業隊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專業隊共有指戰員30人,配備了器材裝備運輸車、烏尼莫克全地形救援車、水上、水下機器人、乾濕式潛水裝具等水域救援專業裝備6大類24種800餘件。
  • 深海救援
    潛水隊員前往燃燒中的「桑吉」輪救援「飽和潛水」中的潛水鐘正在下水總有人對人類能夠抵達的邊界充滿浪漫的想像,比如太空、洞穴,或者是深海的水下世界,那裡似乎有極少數人才能夠領略到的奇幻景象。如果再往前追溯,人們會發現,這支隊伍幾乎見證了整部共和國的船難史和水下救援史。這份榮耀很少被他們提起。在岸上,他們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甚至有些過於「隨意」:很多隊員鬍子拉碴、頭髮油膩,皮膚黝黑粗糙,咧開嘴就會露出被香菸燻黑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