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想必很多人見過,甚至有一些螺還是餐桌上美味。但是,芋螺想必很多人並不了解它的危險性。芋螺外表絢麗,美麗的花紋往往會迷惑很多人,以為它是很溫順的海洋生物,應該沒有什麼危險性。可事實呢?芋螺往往有致命的風險,它所帶的毒液不及時處理會導致死亡哦!
下面看看芋螺毒暈蝦虎魚的短視頻:
海洋生物普及知識:
芋螺科(學名:Conidae)是海洋裡腹足類軟體動物的一科海螺,體型範圍差別很大,從小型到大型。這一科的海螺是複雜的掠奪性動物。它們用牙齒和含有神經毒素的毒腺捕獲獵物,牙齒伸出其嘴部,形狀類似魚叉。
芋螺科海螺捕獲獵物的毒液由肽的混合物組成,稱作芋螺肽。毒液由10至30個胺基酸組成,但偶爾也多達60個。每種芋螺科海螺毒液可能包含多達200個的藥理活性成分。據估計,已經發現超過50000種芋螺肽,因為每種芋螺科海螺的毒液都不同。
在各類的海洋生物中,螺貝類是各族群中最大的一群,因此在海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螺貝類。但不可不知的是,在螺貝類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致命的危機。
芋螺毒液與其應用
芋螺的齒舌屬於一種棘刺毒害,在刺傷獵物時,也把毒液注入獵物體內。芋螺除了其特殊的捕食構造外,其毒液的毒理性質也有特殊的表現。依芋螺種類的不同,有數十至數百種不等的芋螺胜肽混雜在毒液裡,一般統稱為芋螺毒素。
目前在多種芋螺毒液內發現的毒素,多半是具有神經毒素性質的短鏈胜肽,它們作用的位置廣泛,能結合細胞膜上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及接受器或離子通道,進而幹擾神經或細胞間訊息的傳遞,使獵物的神經、肌肉及心臟都造成傷害。有許多漁民及貝殼愛好的收集者,在撿拾或捕獲芋螺時,有不慎被其毒刺刺傷乃至死亡的案例。因此若被刺中毒時,應儘速就醫。
有鑒於芋螺毒素在神經傳導上有其特殊的表現,專家學者致力於芋螺毒素特性的研究。一種從僧袍芋螺毒液中分離出可減輕疼痛的芋螺毒素所製成的止痛藥prialt(學名ziconotide),在2004年12月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
以植入式唧筒或插管外接幫浦,把這種藥物直接注入到無法以消炎藥或鴉片類藥物消除疼痛的重症患者的脊椎液裡,可得到止痛的效果。而這種止痛藥因具有比鴉片類藥物效力強1,000倍的止痛效果,且較不具成癮性,使得芋螺毒素在未來製造新藥方面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
在眾多的螺貝類當中,芋螺以其特殊的毒刺做為獵捕的利器,能造成獵物迅速麻痺致死,因此芋螺的刺毒不容忽視,應小心防範遭刺傷的可能。在進行捕撈漁獲或在海邊撿拾貝殼時,不可不注意在芋螺美麗的外表下潛藏的危機。而芋螺毒素的毒理特性使其極具開發成新藥的潛力,對病痛上的治療益處甚多,也是不容小覷的。
擴展閱讀,點擊下面連結進入:
【潛伴】硨磲貝(Tridacna)介紹
【潛伴】馬夫魚概述
【潛伴】怎樣區分章魚、墨魚和魷魚?
【潛伴】沙丁魚介紹
廣告:潛魚系列海洋插畫主題浴巾,超薄速幹易收納,現正活熱銷售中!預購掃碼進入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