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含有生物毒素的動物有數千種,遍布於各類動物之中。從無脊椎海洋動物、節肢動物到脊椎動物,甚至哺乳類動物中的地鼠和鴨嘴獸也屬於有毒動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由動物產生或本來具有的用來捕食或自衛的有毒物質稱為動物毒素(Animal Toxin),這些毒素多數為大分子量的類似蛋白質的物質,通過身體接觸、咬傷或者經口腔進入而發生中毒。自有人類以來,有毒動物就和人們的起居飲食、勞作活動密切相關。有毒動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生命,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有毒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對那些野外和山區活動的人們構成極大的威脅,傷人、中毒、死亡的事例屢見不鮮。
海洋中有毒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刺絲蟲70多種,棘皮動物80多種,軟體動物142種(腹足類85種、斧足類43種、頭足類14種)。此外,還有腔腸動物如水母、水螅、海蜇、珊瑚等。毒素主要為毒蛋白,接觸皮膚後,一般產生疼痛,心臟毒性,嚴重者死亡。海綿動物中的有毒海綿能引起接觸性皮炎。水母中最危險的有毒動物是澳大利亞箱形水母,它分泌心臟毒,可引起高血壓、肺水腫、皮膚壞死和心力衰竭。海葵產生的毒蛋白對甲殼動物的毒性比哺乳類大。長得像「毛慄子」,行走像「刺蝟」的海膽,能產生強烈的叉棘毒素,能引起動物呼吸困難、肌肉麻痺、抽搐,甚至死亡。如果潛水捕撈人員被咬住後就會產生神經中毒症狀以致死亡。芋螺大約有37種含有刺毒,對哺乳類動物產生毒性,對肌肉產生麻痺作用。海兔產生的海兔毒素能引起哺乳動物呼吸困難、麻痺以致死亡。
有毒節肢動物有幾萬種。常見的有唇足綱的蜈蚣,蛛形綱的蠍子、蜘蛛和蜱,以及昆蟲綱的蜂、螞蟻、毒蛾、毒蝶、斑蝥等。唇足綱的蜈蚣所產生的毒素,主要是用於麻痺和殺死獵獲物,並用於防衛敵害的襲擊。蛛形綱的有毒蠍子有50多種,非洲西北部地區的毒蠍對人的威脅很大。蜘蛛有3萬種,大部分蜘蛛是有毒的,著名的毒蜘蛛約200種。蜘蛛的毒液是生存的必需品,一隻小小的紅帶蛛的毒液,可以殺死一匹馬;被毒狼蛛咬破的傷口可能會痙攣、麻痺。蜱有硬蜱與軟蜱之分,能分泌麻痺毒素,引起人畜的麻痺,人被叮咬後,從腿部開始,進而軀幹麻痺,行走困難,嚴重時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昆蟲綱有10個目60個科的昆蟲有毒。有毒種類集中於膜翅目、鱗翅目和鞘翅目中。人們對蜂、螞蟻、毒蛾、毒蝶、斑蝥的毒性有所了解,但對松毛蟲、玉米螟、蚜蟲的毒性了解甚少。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us)、油松毛蟲(D.Tabulaeformis)和鐵杉松毛蟲(D.Superans Butler)的毒毛能引起人的以皮膚損傷為特徵的「松毛蟲病」。牛若食入玉米秸稈中的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macalis)便會中毒而死。1973年8-9月間,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牧地蚜蟲大暴發,致使2.6萬隻羊因食入蚜蟲而發生光過敏症。
在1萬多種海洋魚類中,有750種魚有毒(毒腺魚500種、刺毒魚250種)。在750種有毒魚中,劇毒魚有220種。不同毒魚的毒性機制不一樣,有些是本身帶毒;有些是吃了其他有毒物質後累積的毒性;有些魚具有毒腺,能分泌毒液,通過魚刺刺傷人體,把毒液輸入人體引起中毒;還有一些帶魚的肝臟、皮膚、血液等含有毒素。因此,科學家把有毒魚分為五類:第一,棘毒魚類。這類魚具有毒腺,能分泌毒液,通過魚棘刺傷人體,把毒液輸入人體,引起中毒。棘毒魚類最毒的是毒鮋,其次是鬼鮋、蓑鮋,這類魚背鰭棘的基部有毒腺。第二,魨毒魚類,有80餘種,其中河豚味道最美,其肝臟和卵巢含毒最高,毒性最大。烹飪後可保持毒性。人中毒後,會手指麻木,噁心嘔吐,肌肉麻痺,血壓升高,說話困難,神志不清,最終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2毫克即可死亡。第三,膽毒魚類,包括草魚、青魚、鰱魚等淡水適用魚,魚肉無毒,膽汁有毒,含魚膽毒素。中毒後,損傷胃、肝,肝腫大,觸痛,全身黃疸,少尿無尿並發血尿,嚴重心律失常,全身抽搐,昏迷,肝、腎損傷而死亡。第四,卵毒魚類,中國西南、西北、長江以南的十多種鯉科、鯰科魚類,卵巢有毒,中毒引起胃腸症狀,運動失調,全身抽搐,昏迷,偶爾呼吸衰竭死亡。第五,肉毒魚類,中國福建以南海域的鱔科等魚類,肉中有毒,含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中毒後,嘴及手指有刺痛感,皮膚瘙癢,對溫度有相反感覺,中毒會嚴重失去活動能力,很少致死。
世界3000種蛇中有毒蛇650多種,劇毒的眼鏡蛇、響尾蛇、蝮蛇等195種,每年有數十萬人被毒蛇咬傷。毒蛇分為三類:一是管牙類毒蛇,頭呈明顯三角形,毒牙長且大,呈中空的管狀,位於上顎前方兩側,平時藏於肉質鞘中,攻擊時也會向前伸出,除平常使用的一對毒牙外,其後方常有1~2對備用牙,毒腺非常發達;二是前溝牙類毒蛇,頭呈橢圓形,毒牙較小且短,牙內側凹入呈溝狀,直立而固定,不能像管牙那樣收起,也沒有備用牙;第三種是後溝牙類毒蛇,其毒牙僅較一般牙齒稍大,位於上顎後方,毒性稍弱。
蛇的種類很多,其中相當一部分無毒,能產生毒素的主要有海蛇、蝰蛇、眼鏡蛇和響尾蛇。其有毒成分為由毒蛇毒液腺分泌的一種毒液,味道腥臭,成分相當複雜,主要含毒蛋白。中國目前有毒蛇50餘種,其中對人有生命危害的劇毒蛇主要有眼鏡蛇、海蛇、蝰蛇、蝮蛇等,大多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水生毒蛇毒性更強。不同蛇毒的中毒表現為:第一,海蛇中毒。周身肌肉疼痛,軀幹、頸部、臂部僵直,偶發腎衰竭。第二,眼鏡蛇中毒。昏睡,胸悶,肌無力,面部肌肉麻痺,癱瘓,呼吸困難,循環系統衰竭而死亡。第三,蝰蛇中毒。中樞神經麻痺,循環系統衰竭,全身出血,嚴重者死亡。第四,蝮蛇中毒。局部皮膚紅腫,劇痛,水皰,組織壞死脫落,難以癒合。
被有毒蜥蜴(Toxic Lizard)咬傷後可造成傷口疼痛、腫脹,引起休克及中樞神經抑制,一般不會致命。
兩棲類動物中的樹蛙、蟾蜍、箭毒蛙、蠑螈等。僅箭毒蛙就有55種。兩棲動物的毒素主要成分為生物胺、蛋白質和多肽、生物鹼等。第一,青蛙毒素(Batrachotoxin),其中箭毒蛙含可致命的生物鹼,是所有有毒物質中毒性最強的,能導致心律不齊,脈搏停止。第二,蟾蜍毒素(Bufotoxin),為甾體化合物,產生心臟毒性。第三,蠑螈毒素(Salamanderin),含有多種生物鹼,中毒後中樞神經興奮,癲癇,瞳孔散大,心律不齊,呼吸困難,心臟麻痺死亡。
在哺乳類動物中,地鼠和鴨嘴獸也屬於有毒動物。雄性鴨嘴獸爪的腳步蹼上,長著一個鋒利的角質小趾,叫「毒距」,能分泌毒液。鳥類是否有毒報導的不多,僅見中國古代典籍中關於鴆鳥等有毒的記載。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森林裡有一種被稱為「垃圾鳥」的帶冠啄木鳥,身上有一種類蛙毒素,其羽毛也帶有毒素。
經英國、澳大利亞、蘇聯、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等19個國家的科學家評選出10種動物屬「世界毒王」。第一,方水母。又叫黃蜂水母、海黃蜂,形狀像個箱子,有四個明顯的側面,每條觸鬚上布滿了儲存毒液的刺細胞。方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鐘後便會死亡。第二,艾基特林海蛇。它長著一張大嘴,和方水母棲身於同一水域。第三,藍環章魚。這種軟體動物的身長僅15釐米,爪上有藍色環節,常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出沒。它有一尖嘴,口內有劇毒液。第五,巴勒斯坦毒蠍。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第六,漏鬥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亞雪梨市近郊。它長有能穿透嬰兒指甲的毒刺,其毒性兩小時內可致人死亡。第九,眼鏡王蛇。體內有兩茶匙毒液,一滴毒液就足以毒死一頭大象。
《世界毒物全史》是一部以毒物為主題、全景式展現人類文明與科學進步發展的百科全書,以「通俗故事+精美插畫」的形式,全面系統地反映人類認識毒物、研究毒物、利用毒物、管控毒物的歷史和相關的毒物文化現象,乃至相關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旨在為當代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以及無毒害社會的建立,提供歷史借鑑、文化參照和科學普及。
《世界毒物全史》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毒物與人類文明史》
《毒物史話》
《毒性大案》
《毒性災害史》
《毒理科學史》
《毒理學分支學科史》
《毒物利用史》
《毒物管理史》
《毒物文化史》
《毒物史名人傳記》
優惠購買請往:
天貓「西北大學出版社圖書專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