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大學的小畑弘己教授使用X射線從3600年前繩文時期晚期陶器中發現28處米蟲壓痕

2020-11-18 科普百分百

熊本大學的小畑弘己教授使用X射線從3600年前繩文時期晚期陶器中發現28處米蟲壓痕(CREDIT:Professor Hiroki Obata)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熊本大學的小畑弘己教授使用X射線設備從九州宮崎縣役所田遺址出土的繩文時期晚期的陶器(3600年前)中發現了28處米蟲的壓痕。大量混入米蟲壓痕的陶器首次在九州被發現。這次發現的陶器的印痕密度是迄今為止日本國內最高的。

壓痕是陶器表面和橫截面上的種子和蟲形成的痕跡,自2003年以來一直採用一種 陶器壓痕法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索。在壓痕中,無法通過視覺確認的壓痕可以使用X射線CT的陶器壓痕法。用這種方法,小畑教授的研究小組於2010年在種子島發現了一萬年前的米蟲壓痕。傳統上,人們認為該米蟲和水稻一起來自朝鮮半島,這一發現表明,它早在大米傳播之前就已存在於日本。

此外,小畑教授等人的團隊分別於2012年在青森縣的三內丸山遺址,2013年在北海道的館崎遺址發現了米蟲的壓痕。一些研究證明,繩文人把慄子帶到了不產慄子的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小畑教授等人的團隊發現了當慄子被引進時,米蟲也被帶入了。這支持了食品害蟲的米蟲是人工擴散的理論。

在宮崎縣的役所田遺址遺蹟裡,沒有從陶器的粘土裡發現米蟲,而是混入在慄子的皮中。這一發現間接地證明了堅果類儲藏與害蟲的關係,事實證明,繩文人的周圍存在大量超出想像範圍的米蟲。

小畑教授進行了如下評論。繩文時代存在諸如像米蟲這樣的食物害蟲,並且其傳播的原因是定居的生活方式以及食物運輸和貿易,完全相同的現象是,現代社會的災害和疫病不僅是來源於自然的力量,也伴隨人類的聚集和商品的移動而擴大,在思考現代社會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教訓。

本研究成果刊登在2020年10月9日的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學術雜誌上。

Source: Obata, H., Miyaura, M., & Nakano, K. (2020). Jomon pottery and maize weevils, Sitophilus zeamais, in Japa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34, 102599. doi:10.1016/j.jasrep.2020.102599

相關焦點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 年測舊石器晚期
    先科普一下1974年,在河南省鄭州市南的新村鎮西裴李崗村的一處崗地,一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些比較典型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經考古專家鑑定這裡有大型墓葬區和生活區,命名為裴李崗遺址。國外因為陶器出現得晚,就以農業的出現為標誌。舊石器在中國考古界簡單說就是陶器未出現之前,總體上磨製石器也很少見,晚期才偶爾見到,也沒普遍使用。舊石器從人類誕生的200萬年前一直到陶器出現前後,是人類最初的、也是最長的歷史階段。一般認為,舊石器晚期的人和我們現代人一樣,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
  • 日本復原約3800年前繩文人相貌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12日宣布,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成功復原了一名生活在約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相貌。這名女性身高僅約140釐米,眼睛呈茶色,頭髮捲曲,膚色較深。研究人員對北海道發現的日本繩文時代女性遺骨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獲取了和現代人同等水平的遺傳信息,特別是成功獲取了臉型、眼睛等面部情況相關的基因信息,然後依據這些基因特徵復原了古人相貌。復原頭像將於13日起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展出。
  • 科學家復原3800年前繩文人容貌
    據《朝日新聞》報導,近日,日本的研究團隊通過提取DNA信息等技術,成功復原了一位繩文人的容貌。從該團隊公布的復原像來看,這位約3800年前的繩文女性有著棕色眼睛和捲曲的頭髮,面部輪廓清晰,臉上還長有色斑。
  • 日本學者分析古代繩文人的DNA,發現與中國漢族有共同祖先
    據日本《共同社》5月14日報導,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在周一宣布,他們從一副女性遺骸中成功解讀出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我們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復原圖 據悉,該研究團隊在日本北海道禮文島一個海底遺址中,發掘出一具生活在3500年至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遺骸。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繩文時代,即:距今1萬年-3萬年之前,同時期的中國也是原始社會階段。這個時期時間的跨度大,非常正常,不準確也是正常的。當地人類慢慢學會了使用貝殼、魚骨、石制武器等等。居住也變成了在山洞裡,學會了涉獵、畜牧和種植。人類開始慢慢的學會了群居生活,學會合作狩獵,製作武器,製作陶器。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經過發掘清理,出土一批新石器晚期石器與陶器標本,商周時期石器、陶器與銅器標本,東漢時期陶器標本等。李育遠說,陶鬹是黃河下遊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典型用具之一。據現有的資料表明,鬹開始形成於大汶口文化中期。「這說明在新石器晚期贛江流域文明與中原文明、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已經有著交流。」李育遠認為,這次樂安縣境內的一批新石器晚期遺址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和特徵以及與中原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義。
  • 日研究機構: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有共同祖先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13日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繩文人是指約1.6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而得名。
  • 日本研究稱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有共同祖先
    新華社東京5月13日電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13日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繩文人是指約1.6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而得名。
  • NASA的新火星探測器將使用x射線尋找化石(中英文對照版)
    美國宇航局不屈不撓的火星漫遊者的插圖在這張圖中,美國宇航局不屈不撓的火星漫遊者使用行星儀器進行x射線巖石化學(PIXL)。x射線光譜儀位於探測器機械臂末端的炮塔上,它將有助於在巖石中尋找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跡象。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2020毅力號漫遊者的前方道路充滿了挑戰:在必須在2021年2月18日完成艱難的進入、降落和著陸階段後,它將開始尋找數十億年前微觀生命的蹤跡。
  • 冰河時期 陶器於全球範圍同時出現 考古學者對這一現象迷惑不解
    大約在16,000至12,000年前,已經處於冰河時代末期,人類的生存環境開始慢慢好轉,學者們在俄羅斯遠東的阿穆爾河地區,發現了屬於這一時期的遠古陶器,這些陶器在當時被用來烹製各種魚類與肉食。但是隨著全球性的考古發現,令考古學家和人類史學家迷惑不解的是,這些令冰河時期的原始人類得以生存下來古老的陶器,似乎並沒有單一特定的起源點,而是幾乎同時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的原始人類聚落點。似乎在當時惡劣的生存氣候之下,全球各個原始人類聚落點通過某種手段達成了共識,統一的創造了陶器這種用於生存的工具。
  • 米箱中本無米蟲,為什麼米蟲會從無到有產生?
    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每年的夏季,我們有時候可以觀察到自家的米缸中會存在有一些黑色的蟲子,讓人看到感覺望而生畏,這是什麼生物呢?這是一種叫米蟲的傢伙,學名為「米象」,多出現在大米之中,是一種全變態昆蟲。主要寄生在如小麥,玉米,水稻,麵粉等陳糧中。
  • 大米放久了起「米蟲」,米蟲哪裡來?怎麼防?
    科學密探,解密「米蟲」。米蟲,字面意思「米中的蟲子」。事實上,米蟲學名叫「米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米、麵粉等食物如果存放不當,經常會起蟲子,我們會發現有的是灰褐色的硬殼蟲,有的是軟的白色蟲還有蟲絲。米蟲怎麼來的?
  • 日遺傳研究機構稱 日本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混血兒
    【環球時報記者 林夢葉】日本《朝日新聞》11月1日稱,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等機構研究發現,日本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兒。報導說,研究人員分析了500多名來自日中和歐美等國的人體樣本DNA,認為最初移民到日本列島的繩文人和彌生時代的移民經過不斷混血才誕生了現在的日本人。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新石器早期的陶器,全部採用普通易溶黏土為原料,這種原料未經細緻陶洗,陶片斷面還發現泥片的層理結構;陶質粗糙,胎皆手制,胎壁較厚;採用堆燒法燒制,溫度一般在600~800度之間,易破碎;常見的主要是罐類器型為主。
  • 黍與食:論陶器殘留物分析在黍作物加工與食用研究上的應用
    現在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兩種(圖5),一是陶器表面的炭化殘留物,二是吸附了有機分子的陶片,後者的研究需要以具有一定破壞性的方式,鑽取陶片的一小部分,然後用有機試劑提取所需脂類物質。總而言之,有機殘留物分析在考古中的應用方興未艾。
  • 基因證日本人是混血兒 繫繩文人和東亞大陸後代
    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人員11月1日在日本《人類遺傳學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基因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島的當地居民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的
  • 水窗波段X射線的新發現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開發出一個高重複頻率的雷射源,該雷射源會產生跨越整個「水窗」波段的相干軟X射線。這項技術突破可以推動對生物,化學和材料科學以及物理學的廣泛研究。大約20年前首次證明的產生亞飛秒持續時間的光脈衝的能力已經引發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原子秒科學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