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通報》2020年第65卷第10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導了我國東北一個新發現的隕石坑及其撞擊成因的主要證據。
地球隕石坑是地外小行星、彗星或流星體等小天體超高速撞擊地球表面形成的環形地質構造。迄今全球共發現了190多個隕石坑, 但隕石坑在中國境內較為罕見。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我國黑龍江省中部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 即依蘭隕石坑。這是在我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
依蘭隕石坑環形山(陳鳴等人,2020)
依蘭隕石坑是一個直徑1.85 km的碗形凹坑, 平均深度為150 m, 展現為一座圓弧形的環形山。隕石坑坐落在花崗巖體上, 坑緣和坑底顯示了巨厚的角礫狀花崗巖堆積。在坑底中心區域角礫狀花崗巖堆積之上覆蓋了厚層的湖泊相沉積物, 隕石坑大部分區域被茂密的森林植被所覆蓋。坑底角礫狀花崗巖中石英顆粒密集多組的面狀變形頁理(PDFs)的發育表明了典型的衝擊波作用變形特徵, 指示的衝擊變質壓力高達35萬大氣壓, 提供了受撞擊靶區巖石中礦物的衝擊變質證據, 證實了該坑的撞擊成因。
該隕石坑呈現出十分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徵, 南部坑緣明顯缺失, 體積超過2000萬立方米的坑緣巖石被移除, 造成弧長達2 km的坑緣缺失;而弧長約3.8 km的坑緣其餘部分保存狀態良好。初步研究揭示, 南部坑緣在第四紀晚期受到了特殊的外部地質營力的方向性強烈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 這種外部地質營力很可能與冰川作用有關。很顯然, 發生在第四紀的一次星球撞擊事件(撞擊時間正在進一步分析)形成了這個巨大的碗形凹坑, 隨後隕石坑逐漸發展成為了湖泊;後期由於受到了特殊外部地質營力作用, 南部坑緣物質受到強烈侵蝕和搬運, 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圓弧形環形山星球撞擊遺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