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經進入了2021年。在2020年年底,據21世紀經濟報導,清華大學第40屆「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ACCEPT研究院研究員馮煦明指出,中國存在著「人口世代斷崖」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各個人口世代中,「60後」出生人口最多,總數達到2.45億人;其次是「80後」,總數為2.22億人。而「90後」人口總數相比「80後」減少了1172萬人,「00後」人口總數相比「90後」又減少了4736萬人。
如果以20年劃分人口世代,「00-10後世代」總人口相比「80-90後世代」減少了1.1億人。也就是說,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世代人口落差超過1億人,這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已經遠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總人口,人口數量的劇烈變動將帶來廣泛的影響。
關於人口的問題,在2020年的下半年一直被提起,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等眾多專家均撰寫過文章,無一例外對當前形勢作出了判斷,並且呼籲在十四五期間放開生育。
其後,也有權威部門的表態,在十四五規劃輔導讀本中,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寫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一文,明確指出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不得不說,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了,樓市自然不可避免面臨「人口斷崖」的問題。
其實,歷史上樓市的「人口斷崖」有例可尋。當然,這個案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1985年,日本、美國等5個國家籤訂了「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大幅升值,自此日本工業失去了價格優勢,外貿受阻,實體經濟也遭受重創。另一方面,貨幣升值意味著購買力增強,相比較於投資實體行業,股市和樓市成為了穩賺不賠的買賣,這也導致了大量的資本、資金在樓市集聚,推動房價過度上漲。在1986年-1991年間,日本住宅用地價格上漲73%,六大主要城市上漲169%。據說在巔峰之時,賣掉一個東京的房產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然而,在1971年時,日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到7.05%,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總和出生率為2.16,即1000個婦女平均孕育2160個子女。也就是說,新生人口恰好可以彌補生育婦女和其伴侶的數量。但是,日本的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在1991年時佔比達到12.31%,總和出生率也持續降低,在1991年時降低為1.53。在這期間,老齡少子現象的加劇,導致「人口斷崖」的出現,20-50歲適齡購房人口數量大幅快速下降。
與此同時,高昂的房價又進一步造成需求側的縮減,樓市存在著巨大的泡沫經濟。於是日本通過施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增加稅收等措施刺破泡沫經濟,房價短期內下跌超過70%,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大量人口面臨著失業財富縮水,房貸債務難以償還,銀行壞帳大幅上升,自此日本經濟崩潰,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衰退期。
如果預測中國未來的樓市,馮煦明指出,在微觀層面上,「4-2-1」家庭結構的地區將出現住房供需結構性失衡。也就是說,主要以4個老人、父母2人、1個子女家庭結構的地區住房將失去人口需求支撐,房價下跌。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城鎮約有3.11億套商品住房,套戶比達到1.09,按常見的三口之家的家庭結構計算,城鎮中的住房滿足9億多人的住房需求,加上尚未統計的小產權房與農村宅基地,住房足夠15億人居住,住房存在明顯的過剩現象。在2020年年底,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還剩下3.14%的家庭在城市中沒有住房。
很明顯,如果以家庭為基數參考,幾乎每個人都有房子,即使在城市中沒有房子,農村也有房子。對於「4-2-1」結構的家庭來說,意味著1個子女常規情況下可以繼承3套房子,4個老人的2套房子加上父母2人的1套房子。因此,在高昂的房價之下,擁有住房的1個子女自然沒有必要去購房,即住房供需結構的需求端減少。另一方面,如今開發商依舊在拿地建房,即住房供需結構的供應端增加。長期以往,住房供需結構必然失衡,從而引起房價下跌。
在一定程度上,「人口斷崖」的現象是漸進出現的,而非某個年份的突變。但根據眾多專家的預測來看,人口將在十四五期間出現負增長,屆時不再是鶴崗、阜新等城市,部分人口淨流出,「4-2-1」家庭結構的城市地區房價下跌將普遍出現,對於居住生活在這類城市的人,買房將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正如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所說的: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每個人都應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