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文一刀
11日,《西安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指導意見》印發,重點對住宅項目的建築立面、色彩及公共空間等要素提出引導與控制要求。其中,要求建築色彩「應符合『黃韻銀律』城市主色調,相鄰同類性質建築的主色調應選擇同一色系。」
與此前已延續十多年的西安城市色彩規劃相比,這一版新添了「銀」、保留了「黃」、未見了「灰」與「赭石」。西安的「城色」定調,自此從「灰黃赭」步入「黃韻銀律」。
國內對城市色彩規劃的重視始於世紀之交。彼時,北京正在為申辦奧運殫精竭慮,需要面對的最關鍵時段是2001年2月19日——2月24日,即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對北京申奧工作進行考察之時。
2000年8月,《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保持整潔管理規定》正式實施,隨之拉開一場大規模城市「洗刷刷」活動。
城市管理者意識到,光洗還不夠,還需借鑑國外城市從上世紀60年代勃興,之後不斷演進的城市色彩規劃理念,才能至少顯得跟得上時代。
於是在2000年11月,由北京市市政管委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麵粉飾推薦色樣》發布,明確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的色彩主要採用以灰色調為本的複合色。
當時對此的解讀為:「建築物的色彩也應該與時代合拍,要多樣化,但是又不能造成色彩汙染。專家最後確定,北京的城市建築應該是以灰色調為本的複合色。只有這樣才能創造穩重、大氣、素雅、和諧的城市環境。」
北京定調城色聲音剛落,2000年11月9日上海《新聞晨報》就刊登了一篇報導題為:《巴黎選米黃、北京選灰色,上海的標誌色該選什麼》。
該報導進一步提出兩個觀點:一、不僅要定一個色調,還應定一個主色系和輔色系,色系與色系之間應該相互調和,這才是規劃標誌色的方向;二、在歷史風貌區之外,不必強求「標誌色」,應該把一個多姿多彩的上海留給後人。
在京滬兩地頗有興致的探討聲中,中國迎來了那家喻戶曉的重大事件:2001年7月13日,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申奧(2008)成功。此後,城市色彩規劃在國內各大城市中逐漸深入。
若以正式發布的正式文件為標準,西安最早的相關論述是在2002年,當年出臺的《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27條稱:「古城牆以內區域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所在保護區的規劃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築物、構築物,其體量、造型和色彩應當體現傳統建築風格和特色。」
相比其他大城市,2002年時西安這種言語實在是很浮光掠影,不過,這種拿捏不定至2004年有所好轉,當年的《 西安城市建設文化體系規劃 》中提出 :「 西安作為世界歷史名城, 城市色彩規劃應以灰色 、土黃色、赭石色作為主色調。在此基礎上作同色系的變化,如灰、白、黑等色彩,再適當增加一些鮮豔的色彩,體現西安十三朝古都的皇家風範 、皇家氣魄 。」
2005年的《 唐皇城復興規劃》繼續明確 :「 建築形式以簡潔、樸實、大氣為原則,整體以唐、明風格為主」、「建築色彩以樸實的色彩為原則,以灰色、土黃色、赭石色為主色調 。」
再之後的《 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 ( 2008 ——2020 )》稱:「西安將在尊重歷史文化、繼承歷史文脈、保護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傳統格局的突顯、特色空間的整合、文化環境的營造來延續城市特色,,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體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老城區與新城區各展風採、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託的城市特色 。」
不過西安這碗老湯確實太稠,文件裡說來說去的事情尤其與市容相關的,到了實踐往往就不是想像那麼美好。2009年,西安就因「城市顏色」鬧出一場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風波。
當年7月,西安以迎60年國慶為契機,正式將「灰、黃、赭」三色主調推向大規模實際操作階段,在研究通過的《西安市南北中軸線提升改造規劃》中,提出「對沿街建築色彩進行統一,以灰色為主,黃色、赭石色為輔。」再加之對佔壓道路紅線和影響景觀的臨時建築拆除等諸多措施,此舉被外界解讀為「永久性對建築進行』洗臉『」。
同時,「對60個不符合城市主色調的項目9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治;對違規擅自改變建築色彩的,要求恢復原貌並進行處罰」以及「為此耗資15億」等舉措,也都引發熱議。
有媒體報導中引用一位專家提出的實施建議為:在一座城市大規模付諸實施之前,不妨闢出一兩個小街區做試驗。該專家還強調,「想用色調的方式瞬間提升城市形象,想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搞色調統一,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見此情景,規劃部門忙不迭頻頻解釋說明,稱「這3種顏色各可以延伸12種顏色,總共為39種顏色。而且並不是所有街道統一顏色。」
同時還詳述定調三色的思路依據,回顧如下:
灰色西安擁有眾多的歷史遺存建築,這些建築中,灰色所佔比重很大,如鐘樓、鼓樓、明清傳統民居、西安城牆等。灰色體現出濃鬱的文化氣息,符合西安的古都特色,今後西安城市建設中,在歷史地段以灰色為主色調。土黃西安處在黃河文明的中心黃土地上,土黃色與地貌一致,令人感到平和、穩重,是典型的關中地方色彩,大雁塔與小雁塔的牆面就是土黃色。城市建築主色調定為土黃色,色相級數還可擴大,使色彩從深到淺,如淺土黃色、米黃色、淺沙漠色等。赭石赭石色是漢唐建築木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漢唐建築莊 重 、典雅、鮮明的建築色彩。西安城市建築主色調定為赭石色,表示對傳統古建築的尊重,也能體現古都西安濃鬱的歷史文化氛圍。現在,一晃兒已經十來年過去,昔日媒體之於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力早已流水落花春去,留下的只有些越說越沒意思的酒桌回憶。
不過這十來年在樓市黃金期簇擁下,有關城市色彩的思考、實踐與演進仍在繼續。
比如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城市色彩管控,保持老城傳統色調」、「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統精髓,規範城市色彩使用,形成典雅莊重協調的北京城市色彩形象。建立城市色彩引導管理體系,重點管控老城、三山五園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其他重點地區城市色彩。對建築、設施、植被、路面等提出色彩使用指導意見,發揮城市色彩對塑造城市風貌的重要作用。」
所謂古都五色系統,就是傳統記憶裡的「青、赤、黃、白、灰」。人越活越感覺還是古人聰明。
2020年1月,西安市規劃局官網也發布了一部由中國美術學院某公司提交的《西安城市色彩專項規劃》。
該專項規劃在早年間「灰黃赭石」系統基礎上進行了全方位完善,將西安市的色彩控制級以分區定位和在城市規劃中的級別為原則劃分為3個層級,其中老城歷史風貌區、重要街道及重要節點的改造建築一般為嚴控區;大面積的居住小區由於其面積較大,建築色彩對城市 背景色的影響較大,因此離核心路段的小區為嚴控區,在城市邊郊的大面積居住小區則為中控區等。
片區導則按照色彩分區分為十個片區包括:明清老城色彩控制區,唐韻綜合控制區,文化宜居區,綜合協調區,歷史協調控制區。各區也都給出了詳細的色譜。
看日期,這個專項規劃製作於2017,到現在已近4年。怪不得賈玲總說,「時間,過得好快呦!」往後,西安都要進入「銀黃」時代了。
20年前,北京確定灰色為城市主色調後,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紛紛研究確立城市的標誌色並都引發大量市民參與討論,那時候,大家探討最多的一個話題是:「這到底是城市的自然選擇還是長官意志」。現在,誰還有心思想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