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澇對農作物的影響,農民擔心這個大事,你絕沒想到!

2021-01-09 鄉村關中

#農業農村農民#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今年入汛以來,北方地區呈現多雨多澇的自然災害多發期,雨水特別澇,許多省區發生了洪澇災害。而山東地區的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引發了農民的無限擔憂。我們查閱了當地的天氣預報,其中,青島、濟寧、棗莊、臨沂和日照30~60毫米,局部地區降雨100毫米以上;而濟寧、棗莊、臨沂、日照和青島等地區的雨量在30~60毫米左右,局部還有100毫米以上;

而濟南、菏澤、泰安、淄博、濰坊、煙臺和威海等地區的雨量在5~15毫米,局部30毫米以上;其他地區1~5毫米。所以,這樣的降雨量並不是很大,但還是要在人們出行時注意防範部分地區的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和城市內澇等風險。

這樣的天氣變化情況,對農民來說,當然十分關心會不會引發農作物減產。我們知道,山東地區夏季的農作物以玉米、花生和黃豆等為主,對於這些農作物來說,都是夏季喜水的品類,適當的持續強降雨天氣,對於這些農作物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當然,持續降雨的時間太長,且下雨的密度又很大時,這顯然會造成農作物生長的內澇,肯定引發減產等危害。

但是,從山東各地農業生產反饋的情況來看,並沒有發生大面積的雨澇淹沒良田的事情,也沒有出現因為持續強降雨引發農業生產設施設備衝毀的事故發生。從這些情況來看,山東地區的強降雨天氣,對夏季農作物的成長起到了良好的育墒和保墒作用,顯然是不會引發農作物的受災減產情況,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消除澆地費用,減輕了種植成本,為夏季農作物的良好收成打下堅實基礎。

對於菜農來說,對於消費者來說,都是利好的事情。如若真的對蔬菜的種植種造成了影響,可現在這麼發達的物流系統,這麼快捷的市場信息傳播,其他各地的精品蔬菜都會源源不斷蜂湧似的輸送到山東各地的農貿市場,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根本就不會造成蔬菜價格的高漲。這是肯定的,也是一定的。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老農民說出的話,專家都沒有想到
    對下一代青年而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有趣味的理解,從而對俗語的理解與思考的方法之一,農村的農俗很多,有很多老農民說:閏月年吃糠甜,四月要閏種田閒,它的含義你了解嗎,為大家仔細分析一下吧。鬥閨四月今年是子鼠年,閏月是季節的轉變而成
  • 湖北省物價系統調查:今年農民種什麼
    最近,省物價系統成本調查隊對我省20個縣(市、區)長期定點調查的366戶農戶,進行了今年種植意向的抽樣調查。據調查分析,預計今年我省農戶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將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稻穀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外,其餘雖穩中有降,但降速變緩;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將繼續大幅增長;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 農作物是怎樣影響世界的,這四個農作物對世界影響巨大!
    作為一個農作物,是如何影響了整個世界,答案當然是每個人都需要吃飯,並且為糧食而發動的工業革命也不是沒有。而在歷史上,就出現了一些農作物能夠在肩任著人類的溫飽問題外,還影響了當代的人類文明。農耕,人類起源初期,為了生存而留下的千年文化。數千年的農耕文化,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 農作物旱澇損失大,有些農民為什麼不願意花幾塊錢買保險?
    首先你得了解一下,農作物旱澇損失大,有些農民為什麼不願意花幾元錢買保險的原因在哪?不是農民不想買保險,也不是農民不願意花幾元錢買保險,而是買了保險後,真的發生了自然災害後,保險公司不能給農民提供保險賠暢,根本的原因在這裡!
  • 山東這次下冰雹,對農作物損害大嗎,怎麼看呢?
    山東這次下冰雹,對農作物損害非常大,你怎麼看呢?就在昨天晚上,山東地區突降冰雹。而這次冰雹的到來給我們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而這次損失不光危害了莊稼,而且還把很多車玻璃給敲碎了,真是讓農民們欲哭無淚。而這次冰雹對農作物的損害,也是我記事以來的頭一次遭遇,而雞蛋大小的冰雹我還是頭一次看見。唉!這2020年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由於我是山東的,所以我就在這裡說一下昨天晚上下冰雹的事情,而這次下冰雹又讓我這個農民在地裏白忙活了。昨天晚上,我正和朋友喝酒,正當我們喝的盡興的時候,只聽房門碰的一聲響,大風就呼嘯著來了。
  • 2020年特大寒潮來襲,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有何影響?答案來了!
    對於農民來講,這一次的寒潮來襲,對於農業生產確實會有一些影響。但是總體而言影響不會特別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很多農民被困在家裡不能及時外出打工,很多農民已經開始了春耕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 臺灣獼猴危害農作物農民受損嚴重 "農委會":可捕獵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獼猴危害農作物,臺「農委會」首度鬆口,緊急情況時得予獵捕,但必須「人道方式」,也就是「最小的痛苦」。    據報導,臺東菠蘿釋迦進入產期,外銷價格也穩定,不過東河鄉隆昌村卻傳出臺灣獼猴危害越演越烈,農友林德義說,他的果園被2批猴子上下夾攻「搶收」,損失達5成。
  • 今年寒冷天氣,農作物的害蟲,能凍死嗎?
    1月和2月發生的嚴寒天氣對牲畜和照料牲畜的農民造成了嚴重影響,從積極的方面看,寒冷的天氣對農作物害蟲和病原體能凍死嗎?雖然如果我們正在經歷的寒冷的溫度能幫助減少我們對害蟲危害的防治,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嚴重的害蟲不太可能受到這些條件的影響而凍死。
  • 【愛國情 奮鬥者】李巧珍:38年與農民一起奮鬥,讓農作物跑贏氣候變化
    一開始,許多農民不相信這個調整。李巧珍就給農民道出了調整背後的原因。為啥把株距調小?因為通過氣候預測,2018年夏秋降水條件好,不但不會受乾旱影響,而且降水量有可能達到豐沛量級。這樣把株距往小裡調,苗子多了,產量不就大了?  同時,最佳移栽期為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是因為這段時間溫度和土壤溼度正好適宜,移栽10釐米深度剛合適。
  • 趙斌要求抓好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保豐收
    21日,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上簽訂了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責任狀,鹹寧、仙桃兩市作了典型發言。副省長趙斌要求,各地要大力抓好以水稻為主的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確保實現今年糧食增產2億公斤的目標。
  • 這句農俗與農作物收成有何關係
    我們常說「不懂二十四節氣,百把種子灑下地」,作為農民不單要有健壯的身體下地幹活,還要學會看節氣,按照合理的節氣播種勞作,付出才能收穫。而清明一過,農民真正進入到農忙之中,播種耕田是常態,種下的農作物能否收成好,這和天氣有很大的關係。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農俗,就涵蓋了農曆三四月的天氣變化對莊稼的影響,有何借鑑之意呢?一起來看看吧!
  • 今年是暖冬還是寒冬?專業人士給出預測,農民早做準備不吃虧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農民就比較關心這個冬天到底是暖冬或寒冬,因為關係到來年的農作物生長,對於農民比較重要。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拉尼娜還沒有那麼快消失,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對於農業生產會造成一定影響。從另一方面來說,寒冬天氣冷並不是只有拉尼娜現象造成,到了霜降期間,南方地區還存在暖溼氣流,若是與北方強大的冷氣團相遇,一冷一熱的氣流交匯,就會產生惡劣的降雨、降雪天氣。
  • 冷氣團逼近臺灣 島內農民啟動農作物防寒工作
    華夏經緯網1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冷氣團逼近,目前正值屏東蓮霧和蜜棗採收期,農民嚴陣以待,有蓮霧農為蓮霧葉上「乳液」,避免葉子凍傷;棗農為棗樹施鈣肥和鉀肥,希望能安然渡過這波寒流。    棗農潘志民說,今天蜜棗生產區高樹鄉下著雨,讓溫度又更低,棗農們都很擔心,一般只要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下,棗子就會凍傷,凍傷通常都不會是1、2棵,而是全面性的凍傷,這兩天,他在葉面上施鈣肥,地面上施鉀肥,保護棗葉不被凍傷落葉,只要葉子保住,就能保護果實。
  • 這七種常見農作物很耐旱,在乾旱地區都可種植,農民種了不會虧
    這七種常見農作物很耐旱,在乾旱地區都可種植,農民種了不會虧在我國北方的許多地方,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需要農民們去種植一些比較耐旱的作物。根據很多農民們多年以來的經驗總結,有一些耐旱的作物逐漸的被發現。耐旱作物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 農民先做好準備,科學家早已預測!
    農民先做好準備,科學家早已警告!在網絡上有傳言稱2020年有可能是近60年來最為寒冷的冬天,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受到了拉尼娜的影響,在2008年因為拉尼娜的出現而導致溫度的驟然降低,農作物大面積死亡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因此在今年溫度開始降低之後,有很多人表現出了同樣的擔憂,那麼今年是否會因為巴尼娜的出現,而導致成為60年來最為寒冷的冬天呢?
  • 黑花生價格比較高,農民不願種植,擔心什麼?顏色太特別,受眾少
    ,還可以拿來榨油吃,每一年不少農戶都在地裡種植花生,像鄉居小菜這邊的農村,一年可以種植兩季(即春花生跟秋花生),種植的花生一般都是那種粉色衣的,有些農戶種植的是紅衣花生,沒見我們這邊農戶種植黑花生,集市上賣的花生種子或者平時賣的花生仁,也不是黑花生,之前鄉居小菜想網購些花生吃,網上搜索倒是看到有黑花生賣,價格還真不便宜呢,我是沒打算買,就算價格不貴,因為看那顏色不敢吃;要說黑花生價格比較高,為什麼農民不願意種植
  • 一年消滅萬隻害蟲,曾是熱門養殖,今年遭禁養,農民卻拍手叫好
    有專家做過統計,一隻虎紋蛙一年可消滅至少15000隻以上的害蟲,能完全保障農作物不受蟲害,再加上那個時候也沒有農藥之類的東西,故而虎紋蛙也被農民朋友視為農業好幫手,為了能讓農作物更好的生長,都會好好的保護虎紋蛙,所以那個時候經常會在農田附近看到這樣一個牌子「禁止下田捕蛙」。
  • 大棚裡農民最喜歡種的是哪種菜?哪個利潤最高?
    這兩年你會發現,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越來越大,尤其是對農業的扶持,幫助農民提高農作物的收入,幫助農民致富。所以相應的很多農民,從原來的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等一些經濟類的農作物,轉換成為了現在種植大棚蔬菜,那大棚蔬菜都種的什麼呢?
  • 曾為農村一害,如今卻是農民的心頭寶,市場70一斤,你吃過豪豬嗎
    不少消費者都在擔心等到新年豬肉的價格還會不會漲,畢竟豬肉可是新年必備的食材之一。但以豬肉的這個價格還算不上當前最貴的食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種特種養殖動物,他們的售價比豬肉還要貴均價一斤在70塊錢。而且這種動物在以前更是被視為農村一害,不少農民都非常痛恨他們,究竟是什麼動物呢,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這種動物就是豪豬了。
  • 曾經畝收入超萬元的農作物,農民堅持種植5畝,能賺多少錢?
    農民種植一種農作物,5畝淨賺5000元,為什麼堅持繼續種植?「今年白朮行情一直下滑,批發價每公斤12元左右,平均每畝毛收入不足4000元,去掉成本種苗、肥料、人工等成本,每畝收入1000元左右。」村裡的劉大叔說道,今年,他種植5畝白朮獲得大豐收,到了白朮收穫季節,面對低落的行情,5畝白朮純收入在5000元多,讓他依然高興不起來。「2017年,白朮行情是最好的一年,收購價在公每斤26元以上,平均每畝收入在10000元以上。」劉大叔介紹,前幾年,由於白朮行情特別好,當地村民們紛紛跟風種植,一些租地大戶種植面積達到數百畝,造成白朮市場供大於求,白朮價格一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