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和傍晚,人們喜歡到公園散步納涼。但在一些公園門口,市民和遊客常被噼啪作響的鞭聲搞得膽戰心驚,對上下揮舞的鞭子避之唯恐不及。據本報報導,公共場所甩響鞭、抽陀螺這類小眾運動,造成的噪音汙染,常常搞得遊客和周邊居民心煩意亂甚至是無法容忍。市民服務熱線12345的大數據也顯示,市民對此類問題的投訴居高不下。
甩響鞭,是一種傳統的健身方式,有些人可能還把它視為一種傳統文化。但是,長鞭一甩,啪啪響的效果,甩的人痛快了,周邊的人可能就痛苦了。相信在公園裡、小區裡遭遇過甩響鞭的人都會產生類似「驚嚇」的應激反應。那一聲聲的脆響,實在是「鞭辟入裡」、「聲入人心」,或許會讓揮鞭子的人自我陶醉,但路過的市民、小區裡的鄰居,絕對是不堪耳聞,特別是需要安靜的孕婦、老人、病人、待考的學子、襁褓中的孩子。更何況,除了造成嚴重的聲音汙染,甩響鞭還有潛在的人身危害,誰能保證鞭子不會脫手,誰能保證孩子不跑進甩鞭的圈子裡?一不留神,就可能被處以「鞭刑」,後果真是難以設想。此外,甩響鞭還最大範圍地佔用了公共場所。為了避免受到傷害,誰見到鞭子不躲著走?方圓十幾米內不敢有人,公共場所的利用率無疑大大降低了。
對於此類行為該如何處理?雖然市民投訴多,但管理單位和執法部門都表示,目前只能以勸導為主,至於居民提到的強行制止甚至沒收鞭子,並沒有明確法條支撐。在公共空間甩鞭健身,看似是個人自由,實際上侵犯了多數人的公共利益。所以,針對甩響鞭這種少數派健身,相關部門應該拿出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應當尊重甩鞭人的權利,但必須嚴格界定其活動場地和時間,以保護更大多數市民的權益;同時,拿出對違規者的處理意見,讓公園管理者、小區物業在處理由甩鞭子、抽陀螺等產生的糾紛時,有法可依。
其實,不光北京市民對公共場所甩長鞭的行為嘖有煩言,見諸報導的各地居民,都對甩鞭抱怨不已。這方面,外地的一些做法可資借鑑。2014年7月,石家莊明確實施「禁鞭令」,要求市內所有公園廣場嚴禁甩鞭子、抽陀螺,建議甩鞭子抽陀螺時,最好找一個遠離居民區、人流量較小的空曠地方。長春市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有關噪聲汙染的法規,懲戒此類行為。製造噪聲幹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處警告和罰款。
可以甩響鞭,但不能佔用公共場所,不能危及周邊民眾;可以甩響鞭,但不能甩掉公德,甩掉安全。北京的老少爺們兒,其實打心裡最是守禮數、講道理的。凡事只要是影響了別人,自己打心裡先過意不去。原先若是不知甩響鞭危害性,現如今道理講明白了,咱就不能再犯規了。打兩趟拳、爬兩回山、拉幾段二胡唱幾段戲,同樣於身心有益。最重要的,咱肯定不能帶累了別人還違規違法。放下鞭子,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擁有大好光陰、享受美好生活,何樂不為?
甩鞭不僅擾民還容易傷人應界定其活動場地和時間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侯江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