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風效應是指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幹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後,按溼絕熱直減率降溫,並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幹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溼度也顯著減少。
安第斯山脈的焚風常年受盛行西風帶控制,山脈西側太平洋沿岸地區屬於盛行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山脈東側地區處在背風坡,有著強烈的「焚風效應」,對東部的溫帶荒漠景觀有很大影響。另外,南美洲南部大陸東側的巴塔哥尼亞荒漠的形成也與焚風效應有關。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 。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像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墊面、人工熱源、水氣影響、空氣汙染、綠地減少、人口遷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地形的狹管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狹管效應」為河西走廊地區帶來豐富的風力資源的同時因也帶來的諸多自然危害,每年3月~5月,蒙古氣旋的活躍和冷空氣活動的頻繁,易產生大風天氣;沙漠地區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極易於促成沙塵暴的形成。
位於我國新疆天山山脈東側山腳下的達坂城就是一個存在天然「狹管效應」的地區,達坂城的西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脈,往東是博格達山,從東西兩側的山脈都呈西北東南走向,並呈平行狀分布,達坂城所在的地區形成了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峽谷。
新疆達坂城被稱為「老風口」,狹管效應使一年中大風日數超160天。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
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比如美國東海岸的雪帶,冬季,以魁北克為中心的高壓區使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為美國東海岸帶來降雪。雪雖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帶來,也被稱為大湖效應降雪。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加拿大的哈德遜灣和聖勞倫斯灣都會產生大湖效應暴風雪。
註: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學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