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山坡的暖溼氣流,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大氣中的水汽凝結降落差不多;到背風坡,隨著氣流下沉,海拔變低,氣溫升高,空氣變得既高溫又乾燥,此現象被稱作「焚風效應」。
「焚風效應」在地球上熱帶、溫帶的山地屢見不鮮,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風效應」影響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焚風效應」,例如偏西氣流越過太行山下降時,位於太行山東麓的石家莊就會出現焚風效應。據統計,出現焚風時,石家莊的日均溫比無焚風時增加10℃左右。
【地理帝配題】
焚風是出現在山脈背風坡,由山地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的一種地方性風。太行山東坡的焚風是當地氣候的顯著特徵,對太行山東坡及山前平原有明顯的增溫效應。下圖為冬季某月太行山東坡地形暖脊示意圖。
(1)指出圖示該月太行山東坡地形暖脊的空間分布特徵。(3)研究發現,冬季太行山東坡夜間焚風強度明顯大於白天。試說明理由。(1)南北狹長分布;平行於太行山走向(或呈東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溫線數值南高北低,等溫線向北凸出。(2)冬季,來自較高緯度的冷氣團移經太行山區時,一部分在山脈西側受阻擋堆積;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頂到達東側背風坡,在太行山東坡及山前平原地區下沉,增溫明顯,形成暖脊。(3)夜間太行山東坡坡面輻射冷卻快,氣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風,與焚風風向一致,焚風隨之加強;白天山地東坡增溫快,氣流沿山坡上升,與焚風風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風強度較弱。在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份與空氣混合,就能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溼度,這種水份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溼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之為「綠洲效應」。如在熱帶大陸西岸,有寒流經過的濱海地帶(北美的加利福尼亞寒流、南美的秘魯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區),這一帶多霧,氣候雖乾旱降水少,但由於「綠洲效應」,相對溼度大。
對我國甘肅某綠洲觀測發現,在天氣穩定的狀態下,會季節性出現綠洲地表溫度全天低於周邊沙漠的現象。圖3呈現該綠洲和和附近沙漠某時間段內地表溫度的變化。回答。
1.圖示觀測時段內
A正午綠洲和沙漠長波輻射差值最大
B傍晚綠洲降溫速率大於沙漠
C凌晨綠洲和沙漠降溫速率接近
D上午綠洲長波輻射強於沙漠
2.導致綠洲夜間地表溫度仍低於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綠洲
①白天溫度低 ②蒸發(騰)多
③空氣溼度大 ④大氣逆輻射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CAC
解析
第1題:此題側重考查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克服「讀圖恐懼症」即可輕鬆解答。
從圖中可以直接看到:正午綠洲和沙漠長波輻射差值並不是最大(見下圖),15點左右才是最大,A錯;傍晚綠洲降溫速率(看斜率)小於沙漠,B錯;凌晨綠洲和沙漠降溫速率(看斜率)接近,正確;長波輻射跟地面溫度和氣溫有關,此季節該綠洲地表溫度全天都比周圍沙漠低,長波輻射也應該弱於沙漠,D錯。
第2題:綠洲夜間地表溫度仍低於沙漠,肯定跟白天溫度低有關,必須選①;沒有①的B和C兩項可以排除;大氣逆輻射強意味著保溫作用強,夜間溫度會較高,排除④;最後得出選A(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夜間植物也會有蒸發或蒸騰作用)。
第3題:此題有兩個方法可以解答:第一、直接看圖(見下圖),緯度和海拔都較高的甘肅,溫度如此之高,只能是夏季;第二、可以把夏季大陸溫度高於海洋的知識遷移過來(沙漠相當於大陸,綠洲相當於海洋)。
在盆地內部的地表,炎熱的夏季,常因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氣溫為33℃,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窪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在面積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氣密度小,白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夜間大氣的保溫作用較弱,形成氣溫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地勢愈高,這種特點愈明顯,謂之「高原效應」。如我國青藏高原,這種「高原效應」強烈,才形成了藏族獨特的服飾——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長袖寬領,用飄帶扎腰。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
【地理帝配題】
青藏高原熱島效應理論指出青藏高原熱量較同緯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區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區也要高得多。完成第1~2題。
1.青藏高原熱島效應原因解釋正確的是
A.青藏高原天氣晴朗
B.青藏高原空氣稀薄
C.下墊面大面積抬升
D.青藏高原距太陽近
2. 青藏高原熱島效應可能會導致其與同緯度山脈相比
A.垂直自然帶數量多
B.森林的分布上界低
C.雪線海拔高
D.相同自然帶海拔低
CC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被稱之為「狹管效應」。如由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5807次旅客列車,通過天山南北向的峽谷地區時,由於「狹管效應」,列車遭遇到13級狂風,列車被掀翻,造成車輛脫軌,大量人員傷亡,南疆線被迫中斷行車9小時。如我國的臺灣海峽、松遼平原等地兩側都是山嶺,地形像喇叭管,當氣流直灌管口時,經常會出現大風。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兩座毗鄰的高樓之間,也會出現「狹管效應」。科學家實驗發現:平地3—4級風,通過高樓之間,經過「狹管效應」可放大達10級以上。
【地理帝配題】
材料一 :河西走廊特色農業綻放「三朵金花」,即種子繁育、高原夏菜和葡萄美酒。
材料二:河西走廊號稱「風電走廊」, 2008年8月,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全面啟動,但由於現有電網輸配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風電場的風機無奈暫停,「棄風」現象嚴重。目前河西走廊的風電發展還存在大量中小風電企業盲目開發,電力質量難達標準,市場距離遠等問題,嚴重製約了該地區風電產業的發展。1.河西走廊號稱「風電走廊」,請分析其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6分)2.說明河西走廊出現「棄風」現象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風電走廊」的發展現狀提出合理建議。(12分)近代由於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大量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大量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地面熱量截留在溫室氣體內,同時大氣自身氣溫也在升高,又以大氣輻射射向地面,因而對地面有類似於溫室玻璃所起的保溫作用,所以叫「溫室效應」。有的學者認為,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1倍時,地表氣溫將相應升高2.3℃左右。目前由「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
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導致大氣的煙塵越來越多。懸浮在大氣中的煙塵,一方面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陽能減少,因而使地面降溫;另一方面,吸溼性的煙塵又作為凝結核,使周圍水汽在它上面凝結,導致低雲、霧增多。這種作用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被稱之為「陽傘效應」。如1991年菲律賓皮奈圖博火山大爆發,就曾使20世紀八九十年代強勁的全球變暖趨勢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嚴重的陽傘效應應是大規模核戰爭造成的「核冬天」。因為核爆炸會把大量的沙塵送進大氣中,使地球大氣變得烏煙瘴氣。由於地面上得到的太陽熱量劇減,使地球氣溫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稱為「核冬天」。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上恐龍的突然滅絕,就是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巨量煙塵造成「核冬天」的結果。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基本是透明的,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同時地面又把熱量向外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穿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75%—95%)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氣增溫。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長波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熱量返還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並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之為「大氣的保溫效應」。
【地理帝配題】
【答案】賓川縣位於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氣流,氣流下沉過程中增溫且谷地熱量不易散失,導致熱(氣溫高),同時不易形成降水,導致幹(降水少)。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熱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種混凝土建築物、城市綠地和水域的減少,使城市的「體溫」一再升高,使城區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島嶼,被形象地稱之為「城市熱島」,此效應謂之「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熱島中心,氣溫一般比周圍郊區高1℃左右,最高可達6℃以上,特別是當天氣晴朗無風的夜晚,城市熱島強度更大。在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下,近地面產生由郊區吹向城市的熱島環流,往往給城市帶來嚴重的大氣汙染,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導致人類發生各種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於城市的主體為連片的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這樣,城市空氣中水份偏少,溼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
在大氣環流較弱時,由於城市中存在「熱島效應」,增強了空氣對流,城市中上空懸浮顆粒物較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結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區多,而且易形成局地暴雨。對歐美許多大城市研究發現,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區多5%—10%。
【地理帝配題】
1.城市內澇的發生與城市「雨島效應」密切相關。「雨島效應」成因主要有 ( )
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徑流下滲困難
② 城市「熱島效應」明顯
③ 城市化擠佔湖泊河道,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④ 空氣汙染嚴重,凝結核充足
⑤ 高大建築物密集,風速減小,降水雲系滯留
A. ①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圖為「我國北方某城市某一季節降水量(單位:mm)等值線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2.該季節應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關於圖中市區400mm等降水量線以內的降水量數值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島效應
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熱島效應
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霧島效應
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島效應
是指由於城市大氣中的汙染物質比郊區多,凝結核也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造成城市的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大大削弱,其能見度也小於郊區,此現象謂之「城市渾濁島效應」。
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顆粒汙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引起霧日的增加。如倫敦為國際著名的霧都,重慶為我國的霧都,除自然條件外,城市霧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倫敦近年來進行環境治理後,霧日大大減少就是最好的證明。
指城市水氣壓的平均值高於同時刻的郊區平均水汽壓,出現明顯的「城市溼島」。如上海市市區夜間經常出現凝露溼島,天氣穩定又無低雲,風速較小的夜間,郊區降溫快,結露多,空氣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壓即迅速降低,而市區因熱島效應,氣溫較高,結露量較少,空氣中水汽壓高於郊區,形成「城市溼島」,凝露溼島以8月最強。雨天溼島是降雨時及停雨後,因市區熱島效應使蒸發量比郊區大,空氣中水汽含量比郊區多,雨天溼島以四月最多。
大氣中的溼度會影響人們對溫度的感覺。高溫時人體散熱通過汗液將熱量排出體外。如空氣溼度較大,汗不易揮發,人就感到悶熱,感覺溫度往往比實際溫度高。所以在高溫條件下,地面河湖眾多,水面面積較大會使空氣溼度增大,進而影響人們對氣溫的感覺。溼度的這種影響稱之為「溼度效應」。如號稱中國「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南京,七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0℃和28.2℃,其形成與擁有眾多河流或湖泊有一定關係。
【地理帝配題】
我國華北某地西北靠山,東南面海。下圖示意該地15日11時至16日11時近地面氣溫和相對溼度變化情況。據此完成第1~2題。
1.據圖推斷,該地近地面空氣中水汽量最多的時刻是( )
A.15日14時 B.15日23時
C.16日0時 D.16日11時
2.該地15日23時至16日0時受陣風影響。該陣風的風向與性質是( )
A.西北風;暖溼 B.西北風;暖幹
C.東南風;暖溼 D.東南風;暖幹
A.氣溫越高,飽和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越多;B.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是暖幹是指人類修建大型水庫而產生的相應庫區周圍的氣候變化。由於水的熱容量大,大面積的水域有調節氣候的作用。夏季, 庫區氣溫比庫區周圍岸上氣溫低;而冬季則比庫區周圍岸上高,年較差比庫區周圍岸上小,年平均氣溫較高,日較差亦較小。由於庫區的蒸發作用,使進入空氣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況下,夏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少,冬季庫區降水比庫區周圍岸上降水多。這種現象謂之「湖泊效應」。
【地理帝配題】
DA
主要由於油船事故、海上井噴、輸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礦企業和城市排放石油汙水,船舶排放石油汙水等造成的海洋石油汙染。石油在海洋上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發,使海上空氣變得乾燥,同時又減少了海面熱量的轉移,導致海水的日變化、年變化加大,使海洋失去了調節氣溫的作用,從而產生「海洋沙漠化效應」。如在比較封閉的地中海、波斯灣、波羅的海、日本海等海面油膜的影響要比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表現得更明顯。如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這次戰爭使100多萬噸原油流入波斯灣,黑色的油膜覆蓋了珊瑚島礁,使魚蝦失去了賴以生存繁殖的場所,沿岸海洋藻類和甲殼類生物大量消失,波斯灣內海有1/3海鳥死亡。再如,日本近海是世界海洋中汙染最嚴重的海域之一,平均每年有50噸以上的廢油排入到這個海域。據觀測,日本伊勢灣受油汙染的海面要比潔淨海面的水溫高3℃.近年日本颱風登陸的次數明顯減少,有人認為可能與海水汙染有關。
【地理帝配題】
說明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地區,並分析說明海洋荒漠化給自然地理環境帶來的影響。
答案:分布地區:世界主要海運航線、海上採油區(或海上鑽井平臺)附近海域。
影響:油膜抑制海水的蒸發,海面上的空氣變得乾燥;進而使陸地氣候也變得更加乾旱;油膜阻礙熱量的轉移,從而引起海水溫度升高;油膜抑制氧氣的溶解,使海洋水生生物因為得不到氧氣而大量死亡。
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將會增強,植物的生產率也將會有一定的提高,這就叫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這一效應對小麥、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尤為明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小麥和水稻的施肥效應可以達到25%,而對大豆可以達到40%。
高大山系或面積較大的高原,他們往往對冷空氣或暖空氣移動起到阻礙作用,從而影響不同坡向的溫度高低。如青藏高原往往阻礙了冷空氣南下,使北部地區氣溫遠比受到屏障作用的印度半島北部氣溫低的多。如 東西走向山脈:天山等對冬季風有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坡冬半年各月平均氣溫高於北坡。如 古詩詠大庾嶺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之句,這就是山地屏障效應的體現。
大氣中空氣流動的方式並非單純南北向,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會驅使北半球移動的物體或流體沿運動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則向左偏。
又稱地理滯後作用、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後作用有關。短期行為的表現是忽視地理滯後作用。
「綠島效應」是指在一定面積(約3公頃)綠地裡氣溫比周邊建築聚集處氣溫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區以及林冠層的下部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候。
森林可以減小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減低地表風速,提高相對溼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氣候。這就是森林的綠島效應。
森林能改變風向,減弱風速,阻滯沙土,起著防風、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往往成為改造小氣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相反達到同時,背風坡少雨乾燥. 這是因為山脈阻隔暖溼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跟大,使土壤相對乾旱. 這種現象被稱為雨影效應。
觀測結果表明,綠洲農田上不同高度層的氣溫,晝夜均比附近的戈壁顯著要低,綠洲在夏季相對於周圍環境(戈壁或沙漠)是一個冷源和溼源,即相對獨立的「冷島」。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戈壁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比綠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熱的暖空氣,通過局地環流作用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溼潤的小氣候。這種特殊的氣象效應,稱為綠洲的「冷島效應」。
綠洲上空的這種效應,使湍流發展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騰和地面的蒸發,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這對於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綠洲節約水源、種草種樹和發展農業,是很有利的。
【地理帝配題】
BBD
由於山體隆起,對山體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的氣候效應。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體表面積越大,山體效應也越大。山體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長波熱能,使溫度遠高於相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而且氣候的變化也比低地大。
山體效應對山體本身也有影響,與低地相比,山地的氣壓、氣溫和溼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輻射則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種不同氣候帶的分布,與從赤道到兩極氣候帶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緯度地區,高度可起調節溫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會終年積雪。在山地,每天的風向都要變換一次,和海陸風的情況差不多。一般來說,較大山體的氣候效應類似於大陸度增加,其溫度變幅比小山體大。植物生長的上限較高,垂直自然帶的相應界線也高。山體效應在山體上比邊緣地區明顯。
城市化的過程增大了人類社會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城市興建和發展後,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為街道、工廠和住宅等建築物所代替,下墊面的滯水性、滲透性、熱力狀況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集水區內天然調蓄能力減弱,這些都促使市區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城市的熱島郊應、凝結核效應、高層建築障礙效應等的增強,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數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地表不透水面積比重很大,地下滿布著排水管道的市區,截留、填窪、下滲的損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匯流歷時和滯後時間大大縮短,徑流係數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遊的洪水過程線變高、變尖、變瘦,洪峰出現時刻提前,城市地表徑流量大為增加。
城市迅速膨脹,人口高度集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劇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額平均為農村居民的5~8倍,新興工業的耗水量更多,對水質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城市供水日益緊張,原來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設施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許多城市超量開採地下水,使地下水資源日趨枯竭,不僅帶來了水資源危機,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為此,不少城市採取遠距離引水的途徑,以解決城市供水不足的問題。
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向河流排放,工業廢氣向大氣排放後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體受到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危及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節,河川徑流減少,稀釋能力削弱,水質更趨惡化。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下遊水體一般都受到汙染。天然水體水質惡化更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的緊缺。
指水庫與其水文因素和它們變化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指水庫蓄水體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稱「水庫水文影響」。水庫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築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積和一定用途(目標)的水量交換緩慢的水體。水庫與湖泊有許多相似之處。水庫既是一個自然綜合體,又是一個經濟綜合體。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調節河川徑流、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漁業、航運、木材浮運、旅遊、改善環境等,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
水庫水文效應①首先表現在對水文地理條件,即水象網的影響。水庫興建後,湖泊率與水網密度普遍增大,庫區原有森林、耕地、草場、沼澤、村落、道路等發生淹沒和浸沒,水體水文地理特性漸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轉變。②同時,地區內淡水貯量明顯增多。在乾旱地區尤為突出,水庫實際上成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體。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過程發生急劇變化。
水庫建成後,河川水文情勢變化十分複雜。大體可以把水庫影響的區域分為3個部分: (1)庫區 (2)下遊影響區(3)引水區和受水區。
⑴庫區的水文過程和水量平衡特性與天然湖泊近似,庫區水文情勢主要取決於大壩造成的壅水,並表現為水位顯著上升,形成廣闊的水面。庫區由於水面遼闊,蒸發量有明顯增加趨勢,庫區降雨、滲漏、氣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⑵下遊影響區是受水庫影響較劇烈的地區。水庫下遊的水文過程主要取決於水庫的調節程度、開發目標和運行方式,世界上沒有無調節作用的水庫。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下遊河谷的水位及流量變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喪失,而成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間,水庫削減洪峰,滯蓄洪水總量的作用非常顯著。水庫對河流洪水僅具有滯蓄作用,主要是進行時程再分配,洪水進入水庫後,洪水波展平,流速變小,洪峰削減,洪水被滯蓄在水庫中,通過水庫調節後再陸續洩放到下遊河道中。水庫下遊由於來沙量驟減,河床侵蝕-沉積平衡發生明顯變化,多數水庫下遊衝刷和侵蝕活動加劇,河岸和河底趨於不穩定狀態。入海河流,由於河流上興建水庫,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減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線後退。
⑶引水區和受水區水文條件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引水量、引水距離及引水方式。規模較大的引水,對引水沿線及受水區水文條件將產生較強烈的影響。
【地理帝配題】
1.該水庫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較低是因為該時段( )
A.上遊灌溉需水多 B.下遊防洪壓力大
C.流域內降水量少 D.庫區內蒸發量大
2.該水庫可能位於( )
A.青海省東部 B.浙江省西部
C.甘肅省北部 D.雲南省中部
B B
編輯 | 談指間、地理帝
來源公眾號:地理學社和地理帝
轉載請註明,謝謝
圖文來自網絡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