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十六個地理效應及專項訓練

2020-12-05 老胡旅遊

停課不停學!高中地理複習和新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

停課不停學!高中歷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地理效應往往是解答某個問題的命門所在,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高中地理學習中涉及到的十六個效應。

我國城鎮化水平已超過60%,屏幕前的你不妨先來了解關於城市的五個效應,這五個效應因為都帶有一個「島」字,又稱為「五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

由於城市人口較多,人們在生產(如工廠)和生活(如機動車、取暖設備)過程中會向外排出大量的廢熱,再加上城市柏油馬路、混凝土建築物等的比熱容相對較小,因此形成的城區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

城市溼島效應

溼島效應是指某個時間段,城市空氣溼度大於周圍地區的現象,包括「凝露溼島、雨天溼島、霧天溼島、結霜溼島和雪天溼島」等。

以雨天溼島為例,是指降雨時及停雨後,因市區熱島效應使蒸發量比郊區大,空氣中水汽含量比郊區多的現象。

城市雨島效應

由於城市內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等加重了熱量排放,使城市內熱空氣上升,上升中遇冷凝結,促進降水形成。此外,城市上空懸浮顆粒物多,即凝結核多也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混濁島效應

由於城市大氣中的汙染物比郊區多,凝結核也多,低空的各類湍流又比較強,因此造成城市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被削弱,日照時數減少,能見度小於郊區的現象。

城市幹島效應

城市多是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大多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它處,缺乏天然地面(土壤、植被等)具有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氣就難以像其它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分補給,造成城市空氣中溼度較低,稱為「幹島效應」。

不僅是城市,湖泊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系統也引出了諸多的地理效應,例如大湖效應和湖泊效應。

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一般是湖泊)時,從中得到了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例如,渤海的大湖效應,使得煙臺、威海等地形成著名的雪窩。

湖泊效應

由於水體巨大的比熱容和水分供應,可使水庫或天然湖泊附近的平均氣溫升高,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變小,並引起風、空氣溼度和降水量等的變化,稱為"湖泊效應"。

地形產生的效應是高中地理題中的常客,地形對於氣溫、降水以及風的影響,往往受到出題人的偏愛。

焚風效應

當帶有水汽的暖溼氣流開始翻越山坡時,會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所攜帶的水汽多凝結降落成雨;在背風坡隨氣流下沉,由於海拔變低導致氣溫升高,空氣變得既高溫又乾燥,稱作「焚風效應」。

盆地效應

在炎熱的夏季,盆地由於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

在寒冷的冬季,由於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盆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於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作為北半球的寒極就位於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高原效應

高原上由於其上空空氣密度小、塵埃和水汽少,因此白天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導致氣溫上升快,而夜間大氣的保溫作用又比較弱,導致晝夜溫差大,稱為「高原效應」。

狹管效應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狹窄的峽谷時,由於空氣短時間大量堆積,只能加速流過峽谷,因此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變緩,稱為「狹管效應」。

地形的屏障效應

高大的山系或面積較大的高原,往往對冷空氣或暖空氣移動起到阻礙作用,從而影響不同坡向的溫度高低。如秦巴山系的阻隔,使得四川盆地的氣溫在冬季相對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高。

大氣似乎很低調,但是卻時刻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大氣成分的變化,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的影響,相關地理效應於我們也耳熟能詳。

溫室效應

人類大量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大量攔截地面長波輻射,一方面把地面熱量截留在溫室氣體內,另一方面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將熱量還給地面,對地面有類似於玻璃溫室的保溫作用,稱為「溫室效應」。

陽傘效應

由於自然(如火山爆發)或人為(燃燒化石燃料、核爆炸)原因,導致大氣中的塵埃越來越多。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地面降溫;

另一方面作為凝結核促使水汽凝結,導致雲和霧增多。這種作用猶如給地球加了一把「遮陽傘」,稱為「陽傘效應」。

綠洲、綠地,也往往會對局地小氣候產生影響,如「綠島效應」和「冷島效應」等,意義大多是相似的。

綠島效應

在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較小,地表風速也較小。同時森林通過蒸騰可以提高空氣的相對溼度,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形成局地小氣候,稱為「綠島效應」。

冷島效應

由於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容小,因此在陽光照射下增溫比綠洲快,沙漠上空被加熱的熱空氣通過局地環流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溼潤的小氣候。這種現象稱為綠洲的「冷島效應」。

「地理效應」專項訓練

1.雨島效應

「雨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①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②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作用;③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會形成『雨島效應』。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於「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1.城市內澇的發生與城市「雨島效應」密切相關。「雨島效應」成因主要有

①工地面硬化,地表徑流下滲困難

② 城市「熱島效應」明顯

③ 城市化擠佔瑚泊河道,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④ 空氣汙染嚴重,凝結核充足

⑤ 高大建築物密集,風速減小,降水雲系滯留

A. ①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圖為「我國北方某城市某一季節降水量(單位:mm)等值線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5.該季節應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關於圖中市區400mm等降水量線以內的降水量數值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島效應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熱島效應

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霧島效應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島效應

2.幹島效應

由於城市的主體為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城市空氣中的水分偏少,溼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幹島"。 城市熱島效應是受多種因素所控制的,系統天氣狀況是決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構成,其中建築率和綠地率關係重大;取樣日期、地點的不同,對調查結果有一定影響。

蘭州市和拉薩市地形圖,讀圖完成各題。

4.圖2中a、b、c、d四條曲線表示蘭州和拉薩兩市的氣溫和降水變化,其中表示拉薩市氣溫和降水的曲線為()

A、a、c B、a、d C、b、c D、b、d

5.作為西北工業重鎮,蘭州的大氣環境質量近年來雖有很大改善,但仍堪憂慮。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城市四季幹島效應明顯,主要為人為熱量排放所致

B、大氣汙染源主要是春季和初夏的沙塵暴

C、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是改善空氣品質的根本出路

D、治理汙染的重點應該進行南北兩山的綠化工作

6.拉薩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該城市規劃的總原則是「城中限高,城外限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沿河分布地形限制,所以「限寬」 ②人口稀少無須拓展,所以「限寬」 

③氣候寒冷、降水較少,所以「限高」 ④保持城市特殊風貌,所以「限高」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霧島效應

所謂「霧島效應」,原因主要是城市顆粒汙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引起霧日的增加。如倫敦為國際著名的霧都,重慶為我國的霧都,除了自然條件的原因外,城市霧島效應也是重要因素。

4.綠島效應

「綠島效應」是指在一定面積(約3公頃)綠地裡氣溫比周邊建築聚集處氣溫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區以及林冠層的下部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候。

森林可以減小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減低地表風速,提高相對溼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氣候。這就是森林的綠島效應。

森林能改變風向,減弱風速,阻滯沙土,起著防風、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往往成為改造小氣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5.綠洲效應

空氣與水混合,空氣的熱量使得水分自液體轉變為氣體(蒸發作用),空氣的熱量被水分吸收因此減少。空氣溫度因此降低(冷卻作用)。水分變成水蒸氣又進入空氣之內,因此空氣內相對溼度增加。此種水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溼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為綠洲效應。此種過程也稱為蒸發冷卻作業。

②應用: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進行大面積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氣候變化,產生綠洲效應。③綠洲效應的作用條件在於: 1.有足夠的風量與風壓, 2.有足夠的水量, 3.有足夠的時間使水與空氣得以混合。

6.狹管效應

①地形的狹管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②狹管效應」在城市隨著高層建築物越多、越寬、越近,其出現的概率比過去增加許多。

「鬧海風」是一種大風並伴有吹雪、雪基等的災害性天氣,其形成與亞洲高壓的移動、風的「狹管效應」、水汽含量、大氣對流運動密切相關。新稚吉木乃縣冬季「鬧海風」頻發。下圖示意吉木乃縣位置。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2.圖示地區最容易發生「鬧海風」的地點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強烈的對流運動會引起大風、暴雪等天氣。一天中「鬧海風」最易發生在

A. 清晨 B. 上午 C. 午後 D. 子夜

7、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後在湖泊迎風岸形成雨、雪、霧等現象。下圖為美國五大湖區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間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7.下圖為五大湖區東岸附近一年中氣溫與水溫變化示意圖。由大湖效應產生降雪的主要時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與大湖效應產生的降雪過程原理類似的天氣系統是

A.暖鋒 B.冷鋒 C.氣旋 D.反氣旋

8.焚風效應

①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乾熱的風。

②亞洲的阿爾泰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東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風出現區。中國不少地區有焚風,比較明顯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東坡,大興安嶺東坡的焚風現象,其增溫影響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氣溫直減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可造成乾熱風害和森林火災冬季強焚風可引起山區雪崩等。

關於乾熱河谷的形成,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被歸結為「焚風效應」和「山谷風局地環流效應」。金沙江乾熱河谷蜿蜒於四川、西藏、雲南三省(區),全長約為2300千米,森林覆蓋率低,但是具有臍橙種植的獨特小氣候條件。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4.該地種植臍橙的獨特小氣候條件是( )

A.光照充足 B.氣溫日較差小 C.降水少 D.災害少

5.在金沙江乾熱河谷,兩側山腰經常會出現一條雲帶,該雲帶形成的時間段及原因最可能是( )

A.白天 迎風坡氣流上升 B.夜晚 谷風氣流上升

C.白天 谷風氣流上升 D.夜晚 背風坡氣流下降

6.乾熱河谷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最可能是( )

A.灌木草叢 B.常綠闊葉林 C.針葉林 D.落葉闊葉林

溼絕熱垂直遞減率是有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幹絕熱垂直遞減率是無水汽凝結時的空氣垂直遞減率,讀圖回答問題。

7.氣流過山時在②至③處成雲致雨,氣溫垂直遞減率與山地其它處相比的變化及成因

A.變大,水汽凝結釋放熱量

B.變大,水汽凝結消耗熱量

C.變小,水汽凝結釋放熱量

D.變小,水汽凝結消耗熱量

8.空氣過山後按幹絕熱變化,④處氣溫比①大致高

A.5℃B.7.5℃C.10.5℃D.12℃

9.雨影效應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相反達到同時,背風坡少雨乾燥. 這是因為山脈阻隔暖溼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下雨.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於蒸發量相對跟大,使土壤相對乾旱. 這種現象被稱為雨影效應

10.熱島效應

① 一個地區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

②主要有兩種:

⑴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人口密集、工廠及車輛排熱、居民生活用能的釋放、城市建築結構及下墊面特性的綜合影響等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熱島強度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日變化表現為夜晚強、白天弱,最大值出現在晴朗無風的夜晚

是城市氣溫比郊區氣溫高的現象。城市熱島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現代化大城市中,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發出的熱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築群密集,瀝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區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熱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熱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儲存太陽能比郊區多,夜晚城市降溫緩慢仍比郊區氣溫高。城市熱島是以市中心為熱島中心,有一股較強的暖氣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為相對冷的空氣下沉,這樣便形成了城郊環流,空氣中的各種汙染物在這種局地環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沒有很強的冷空氣,城市空氣汙染將加重,人類生存的環境被破壞,導致人類發生各種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圖為城市邊緣區植被生長期變化坐標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3.形成四城市邊緣區植被生長期分布規律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的霧島效應 B、城市風熱力環流效應

C、城市的熱島效應 D、城市的雨島效應

4.四城市邊緣區植被生長期的差異,體現了

A、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 B、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C、垂直地域分異 D、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1.冷島效應

觀測結果表明,綠洲農田上不同高度層的氣溫,晝夜均比附近的戈壁顯著要低,綠洲在夏季相對於周圍環境(戈壁或沙漠)是一個冷源和溼源,即相對獨立的「冷島」。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戈壁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比綠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熱的暖空氣,通過局地環流作用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於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溼潤的小氣候。這種特殊的氣象效應,稱為綠洲的「冷島效應」。綠洲上空的這種效應,使湍流發展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騰和地面的蒸發,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這對於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綠洲節約水源、種草種樹和發展農業,是很有利的。

「冷島效應」是指地球上乾旱地區的綠洲、湖泊夏季氣溫比其毗鄰的沙漠、戈壁低,最高可低30℃左右。其原因是在陽光照射下,沙漠、戈壁乾燥地面強烈增溫,通過大氣的平流作用,暖空氣被帶到綠洲、湖泊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大氣結構和溼潤、涼爽的小氣候。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2.「冷島效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綠洲與沙漠的

A.空氣溼度差異 B.太陽輻射差異

C.大氣環流差異 D.熱力性質差異

3.「冷島效應」會使綠洲地區

A.熱量交換變緩 B.年降水量增多 C.地面風速增強 D.水汽蒸發加快

夏季綠洲、湖泊的最高氣溫比其毗鄰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發量要少一半,幾乎和沿海溼潤地區差不多。其原因是由於沙漠戈壁和綠洲、湖泊對於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晝陽光輻射下,沙漠戈壁乾燥地面強烈增溫,通過大氣的平流作用,暖空氣被帶到綠洲、湖泊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上下層空氣間的熱交換難以進行,下層冷空氣團得以保持穩定,因而形成一個溼潤、涼爽的小氣候。這種現象就稱之為「冷島效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冷島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緯度的光照差異 B. 不同下墊面的熱量差異

C. 不同高度的氣壓差異 D. 不同海陸位置的水分差異

10.「冷島效應」產生時,與綠洲、湖泊上空氣溫變化規律相符的是

11.「冷島效應」能:

A. 促進綠洲植物的蒸騰作用B. 抑制綠洲地面的水分蒸發

C. 加快綠洲上空的熱量交換 D. 抑制綠洲地區農作物生長

12.湖泊效應

是指人類修建大型水庫(人造湖泊)而產生的相應的庫區周圍的氣候改變。由於水體的熱容量遠大於陸地,因而庫區周圍的氣溫之日比較溫差和年比較溫差減少,使得夏天涼爽,冬天溫暖。由於水陸的熱力差異,在較大的庫區也形成類似於海陸風的"湖陸風"。白天風從水庫吹向岸邊,夜間風從陸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庫的下風方向,由於水面源源輸來的豐富水汽,使雲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3. 大氣保溫效應

簡稱「大氣效應」。大氣具有允許太陽短波輻射透入大氣低層,並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大氣層的作用

14.溫室效應

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短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除二氧化碳以外,對產生溫室效應有重要作用的氣體還有甲烷、臭氧、氯氟烴以及水氣等。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相應增多;又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氣中應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沒有被吸收,由於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溫室效應也不斷增強。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締的方會議於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開。下圖是南非礦產資源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

1.德班宜人的氣候受沿岸洋流影響,該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於

A.盛行西風 B.鹽度差異

C.陸地阻擋 D.水溫特徵

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礦業發達 B.人口數量大

C.森林覆蓋率高 D.石油資源豐富

3.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將就增強是德班氣候大會關注的焦點,溫室效應增強的大氣過程是大氣

A.對太陽輻射的散射增強 B.射向地面的輻射增強

C.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 D.射向宇宙空間的輻射增強

15.陽傘效應

指由大氣汙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後者如工業、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氣溶膠粒子會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減少紫外線通過,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弱,導致地面溫度降低。大氣中氣溶膠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結核,使雲量、降水量、霧的頻率增多,對地表亦起冷卻作用。由於這種作用宛如陽傘遮擋太陽輻射而使地面溫度降低,故取此名。

16.油膜效應

又叫海洋沙漠化效應,是由海洋石油汙染形成的。人類每年有意或無意將許多石油傾注到海洋裡,這些石油一方面會沾附在海岸,破壞沿海環境;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如同塑料薄膜一樣,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發,使「汙區」上空空氣乾燥;同時導致海洋潛熱轉移量減少。油膜效應的產生,使海洋失去調節作用,導致「汙區」及周圍地區降水減少,天氣異常。

17. 山體效應

由於山體隆起,對山體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的氣候效應。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體表面積越大,山體效應也越大。山體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長波熱能,使溫度遠高於相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而且氣候的變化也比低地大。山體效應對山體本身也有影響,與低地相比,山地的氣壓、氣溫和溼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輻射則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種不同氣候帶的分布,與從赤道到兩極氣候帶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緯度地區,高度可起調節溫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會終年積雪。在山地,每天的風向都要變換一次,和海陸風的情況差不多。一般來說,較大山體的氣候效應類似於大陸度增加,其溫度變幅比小山體大。植物生長的上限較高,垂直自然帶的相應界線也高。山體效應在山體上比邊緣地區明顯。

林線、雪線的高度分布對人類活動具有很大影響,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山體效應是指由隆起山體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雪線等,在內陸的巨型山體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圍地區分布高度存在差異的現象。地理研究團隊調研某山脈時,繪製的該山脈沿39°N山體內外10℃等溫線分布高度示意圖(圖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圖(圖b)。據此完成9~11題。

9.比較圖b中甲、乙兩地的氣溫

A. T甲>T乙 B. T甲<T乙 C. T甲=T乙 D.無法判斷

10.圖乙中甲、乙兩地的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氣削弱作用較強 B.甲地吸收地面輻射熱量多

C.乙地大氣保溫作用較弱D.乙地氣溫垂直遞減率較高

11.下列有關研究團隊考察結果敘述正確的是

A.由西向東林線高度呈先升後降趨勢 B.由西向東雪線高度呈先降後升趨勢

C.隨海拔升高山坡兩側水汽交換減弱 D.隨海拔升高植被多樣性呈增強趨勢

18.城市水文效應

①城市化的過程增大了人類社會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城市興建和發展後,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為街道、工廠和住宅等建築物所代替,下墊面的滯水性、滲透性、熱力狀況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集水區內天然調蓄能力減弱,這些都促使市區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城市的熱島郊應、凝結核效應、高層建築障礙效應等的增強,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數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地表不透水面積比重很大,地下滿布著排水管道的市區,截留、填窪、下滲的損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匯流歷時和滯後時間大大縮短,徑流係數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遊的洪水過程線變高、變尖、變瘦,洪峰出現時刻提前,城市地表徑流量大為增加

城市迅速膨脹,人口高度集中,工業迅速發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劇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額平均為農村居民的5~8倍,新興工業的耗水量更多,對水質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城市供水日益緊張,原來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設施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許多城市超量開採地下水,使地下水資源日趨枯竭,不僅帶來了水資源危機,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為此,不少城市採取遠距離引水的途徑,以解決城市供水不足的問題

③ 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向河流排放,工業廢氣向大氣排放後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體受到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危及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節,河川徑流減少,稀釋能力削弱,水質更趨惡化。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下遊水體一般都受到汙染。天然水體水質惡化更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的緊缺。

19..水庫水文效應

指水庫與其水文因素和它們變化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指水庫蓄水體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又稱「水庫水文影響」。 水庫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築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積和一定用途(目標)的水量交換緩慢的水體。水庫與湖泊有許多相似之處。水庫既是一個自然綜合體,又是一個經濟綜合體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調節河川徑流、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漁業、航運、木材浮運、旅遊、改善環境等,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

水庫水文效應①首先表現在對水文地理條件,即水象網的影響。水庫興建後,湖泊率與水網密度普遍增大,庫區原有森林、耕地、草場、沼澤、村落、道路等發生淹沒和浸沒,水體水文地理特性漸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轉變。②同時,地區內淡水貯量明顯增多。在乾旱地區尤為突出,水庫實際上成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體。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過程發生急劇變化。水庫建成後,河川水文情勢變化十分複雜。大體可以把水庫影響的區域分為3個部分: (1)庫區 (2)下遊影響區(3)引水區和受水區。⑴庫區的水文過程和水量平衡特性與天然湖泊近似,庫區水文情勢主要取決於大壩造成的壅水,並表現為水位顯著上升,形成廣闊的水面。庫區由於水面遼闊,蒸發量有明顯增加趨勢,庫區降雨、滲漏、氣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⑵下遊影響區是受水庫影響較劇烈的地區。水庫下遊的水文過程主要取決於水庫的調節程度、開發目標和運行方式,世界上沒有無調節作用的水庫。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下遊河谷的水位及流量變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喪失,而成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間,水庫削減洪峰,滯蓄洪水總量的作用非常顯著。水庫對河流洪水僅具有滯蓄作用,主要是進行時程再分配,洪水進入水庫後,洪水波展平,流速變小,洪峰削減,洪水被滯蓄在水庫中,通過水庫調節後再陸續洩放到下遊河道中。水庫下遊由於來沙量驟減,河床侵蝕-沉積平衡發生明顯變化,多數水庫下遊衝刷和侵蝕活動加劇,河岸和河底趨於不穩定狀態。入海河流,由於河流上興建水庫,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減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線後退。⑶引水區和受水區水文條件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引水量、引水距離及引水方式。規模較大的引水,對引水沿線及受水區水文條件將產生較強烈的影響。

20.森林水文效應

森林對蒸發、降水、徑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勢的影響。又稱流域森林影響。

轉載需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高考地理可能是很多小夥伴的比較頭疼的科目,下面有途網小編跟大家說說高考地理答題模板,希望對你有幫助。必背高考地理大題答題模板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 2021高考改革丨選科對新高考蝴蝶效應之地理篇
    據悉,2021年全國共14個省市地區實行新高考,其中8個省市將「3+3」模式改成「3+1+2」,新高考選科重要性逐漸凸顯。根據各地最新發布的高考政策,除了三大必考主科外,作為「選項」的六個學科可以排列組合出的多種方式,每一個學科有哪些學習痛點和誤區,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組合,如何複習備考等等,任何一個細枝末節都可能對新高考產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今天我們來聊聊新高考選科的大熱門——地理。
  • 2017甘肅高考地理大綱變化備考建議
    2017甘肅高考地理大綱變化備考建議 2016-11-08 16:49 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日報 作者:
  • 藝考文化課丨高考地理二輪複習策略,高分必備
    區域地理的複習具有基礎性和常識性的特點,又有綜合性的特點。藝術生在複習的時候應從區域地理出發,最後再回到區域內。 同時,區域具有綜合性的特徵,任何一個區域都是由多個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區域地理自然成為綜合考試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大湖效應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中物理力學專項訓練及解題技巧,物理不再難學!
    2020年高考已然來臨,而新高三的學生們也開始了第一輪複習,在高三期間會有多輪複習,每輪複習都有其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點。對於理科生而言高考想要取得勝利,理綜是關鍵,而物理又是理綜考高分的關鍵,見天小編就對高中物理力學做了專項整理——高中物理力學專項訓練(高考真題+詳細解答+技巧點評)。力學知識是高中物理課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每年高考都會牽涉到力學基本規律和知識的相關知識,難度高,賦值多。
  • 2021高考改革丨選科對新高考「蝴蝶效應」之歷史篇
    144天,與去年相比,2021年有14個省市地區實行新高考。據悉,第三批實行新高考的地區會採用「3+1+2」的選科模式。「3」是語文、數學、外語,全國統考;「1+2」為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其中「1」為物理、歷史科目2選1;「2」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科目中選擇2科。如何從多種組合中辨別這些學科的學習重點與誤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考試組合,任何細枝末節都可能對新高考產生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 地理動畫視頻|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答題模板,背會就能漲分地理動畫視頻 | 霧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大湖效應!地理視頻 | 3D演示地熱能的開發大陸漂移,是怎麼回事?地理動畫視頻 | 什麼是乾熱風?地質之美,無與倫比!【地理拓展】典型巖溶地貌景觀成因你見過多少?
  • 高考改革後地理重要嗎
    高考改革後地理重要嗎高考改革以後,作為主科老師,不用擔心,因為英語、語文、數學還是屬於必考科目,但對於小科教師,由於現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些科目如果選擇的學生少,就會淘汰一部分老師。作為地理,以前確實不是一個太重要的科目,很多人擔心高考改革後地理重要嗎?
  • 高考化學必考知識點
    高考化學必考知識點對於高考的化學來說,有哪些常考的知識點呢?掌握這些必考的基礎知識點對於化學成績的提升非常有幫助,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必考的化學知識點。
  • 高考物理、化學都可以不選,為什麼英語必考?
    語數外必考,文科生需要另外考的三門是政治、歷史、地理,簡稱文綜;理科生必須考物理、化學、生物,簡稱理綜。3+3模式後來大家覺得這樣考生選擇權太少,於是又有了3+3模式,第一個3,仍然是語數外三門,另外三門大家從六門課中任選3門,這樣,考生門選擇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大家可以有20種排列組合方式來參加高考。
  • 快人一步丨高中數學一輪複習專項訓練:函數的概念與基本初等函數
    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數學一輪複習的專項訓練,也是必考的題型之一。因篇幅有限,只能展示部分,點擊作者頭像私信「數學14」即可領取完整版除了以上分享的資料之外,學長還有很多一舉成為考場高手的「武林秘籍」等你來領取哦,例如「語文備考八式」「英語寫作十一招」「數學套路36計」等,如果你想站在考場之巔,快來私信我,一路進階,決勝高考
  • 俄羅斯「高考」:外語將不再是必考學科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頒布新規,外語考試將不再是國家統一考試(類似於「中國高考」)的必考學科。據俄羅斯《觀點報》4日報導,俄當天在網上發布官方通知,國家統一考試必考學科只有俄語和數學。而此前作為必考學科之一的外語(包括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法語、漢語)將不再是必選項。
  • 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
    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高中數學題型眾多,有哪些是高考數學必考的經典題型?高考數學的高分經驗就是多做經典高考數學題型,把這些必考題弄會,高考數學的分一定會提高!下文有途網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數學經典必考題型》,僅供大家參考查閱!
  • 高考地理「萬能答題公式」!給孩子備一份
    地理老師分享:高考地理「萬能答題公式」,2021年高考生請列印!高考是每年最重大的一項考試,也是萬眾矚目,話題爭議最多的。有的在高考中取得了滿意的成績去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完整了自己的夢想。而有的人名落孫山從此一蹶不振。
  • 高三黨,距離高考還有2個多月,如何在這短時間內提高數學分數?
    今天我們來說說以下這個問題我是一名高三生,還有2個多月高考了,如何在這短時間內提高數學分數?針對這個問題,北京大學博士邱崇給出以下建議高考最後2個多月,已經來不及從頭複習,只能專項突破,學習一些應試技巧。我有過8年家教經驗,高考以682分考入北京大學,現在在北大攻讀博士。
  • 《紅樓夢》等六篇名著今年高考必考
    原標題:《紅樓夢》等六篇名著今年高考必考   昨天,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編寫完成,《紅樓夢》《平凡的世界》等6部經典作品納入必考範圍。除英語學科沒有變化外,其他學科考試說明均有變化。
  • 高考地理複習:19個地球必考知識點匯總
    地理學科在高考中難度可以說是算的一號人物的,不過只要經過合理系統的學習,堅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蘊含的規律,再結合地理所特有的特點,就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0年高考地理複習方法,簡單實用的複習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 高考地理常見的16種地貌,為文綜打好穩贏的一仗
    在高考中,文綜地理常成為拉分的科目,而綜合題第37題佔了37分,成為重要制勝點。根據歷年全國高考文科綜合卷中地理部分的試題特點,考卷中主要以考察考生的基礎知識能力為主,結合生活實際,綜合考察了考生的實際知識應用能力,針對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在高中這三年掌握好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 這套專項訓練,快練練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細算起來,裡中考也就還有三個多月的日子了,眼看著離中考越來越近,複習的節奏也越來越緊張了起來。數學學科,是中考中的重頭戲,想要在中考中取得不錯的成績,數學成績是必須要考高的。離開了數學想在高考中拿高分,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數學的複習,同學們一定要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