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視頻】藤原效應(雙颱風效應)

2021-02-14 樊勇地理工作室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地理組教師樊勇創辦的公眾平臺,面向全體地理愛好者和地理教師提供優質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和新高考資訊的平臺。

   如果你是在讀高中學生,置頂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畢業了把老師的工作室公眾號傳給你的師弟師妹們!名師點睛,學法指導,全部是「地理乾貨」。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老師的推送,可將本公眾號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哦

視頻來源於:騰訊視頻,圖文信息來源於:本人使用的正版地圖冊。

雙颱風效應(又稱藤原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旋轉時正常一個走得快些,另一個走得慢些,有時也可能合二為一。這個現象,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於1923年在水流實驗中首先觀測到的,所以也稱藤原現象。

單向影響型

當一般較強與一般較弱的熱帶氣旋互相接近時,較強的那股熱帶氣旋會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的路徑,令那股較弱的熱帶氣旋繞著它作反時針方向旋轉。例如1994年的颱風添姆(Tim)對熱帶風暴雲妮莎(Vanessa)的影響。

相互影響型當兩股熱帶氣旋的強度相當時,那麼,兩者便會互相圍繞一個共同中心旋轉,直至兩者受到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或其中一方減弱,才會脫離互相影響的局面。例如1986年的颱風韋恩颱風維娜、2009年的颱風莫拉克天鵝、2010的強熱帶風暴獅子山熱帶風暴南川、2011的強熱帶風暴米雷和熱帶風暴海馬合併型比較強勁的那股熱帶氣旋可能會把小的熱帶氣旋吸收,令它成為自己環流的一部份。情況就如1999年初的瑪吉把南海低壓區吸收一樣(但要距離夠接近,及那股弱的熱帶氣旋不受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才行)。

本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視頻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繫小編刪除。 

大家都在關注(超連結,可以查看早期全部內容)

【地理視頻】搜尋引擎

【地理視頻】地質作用與地貌

【地理視頻】地殼運動

【地理視頻】錢塘江大潮(潮汐成因)

【地理視頻】巖石圈地殼物質循環

【地理視頻】中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

【地理視頻】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

【地理視頻】冰川及冰川地貌

【地理視頻】流水侵蝕地貌

【地理視頻】外力作用與地貌

【地理視頻】冰川湖形成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理視頻】冰鬥 、冰川U型谷形成

【地理視頻】熱力環流與風

【地理視頻】三圈環流

【地理視頻】季風環流

【地理視頻】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冷空氣?(專家權威解讀)

【地理視頻】三峽大壩是如何防洪的?

【地理視頻】雅丹地貌---「魔鬼城」

【地理視頻】冷空氣要來為什麼還會升溫?(鋒前增溫)

【地理視頻】冬天最冷的南方城市,在哪裡?

【地理視頻】冷空氣與南嶺

【地理視頻】準靜止鋒

【地理視頻】氣旋與反氣旋

【地理視頻】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地理視頻】為什麼冷空氣是乾淨的?

【地理視頻】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地理視頻】為什麼山頂冷而山下熱?

【地理視頻】寒潮的那些事

喜歡老師為你提供的學習資源嗎?有什麼學習感想、經驗心得想分享?你想從本平臺中獲得什麼具體內容呢?期待看見你的留言~歡迎大家轉載到自己的朋友圈!

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或添加公眾號關注。

喜歡本文,請隨手點讚,歡迎分享朋友圈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雙颱風效應
    雙颱風效應(又稱藤原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
  • 四颱風+雙藤原效應,歷史首次卻根本帶不走高溫!大boss下周末才到!
    這不稀奇,讓人意外的是昨天下午小編才說了5、6號兩個颱風生成到現在已經變成了4個颱風就在今天下午3點半左右今年第8號颱風桑卡生成!更少見的是,這四個颱風分成兩組,5號颱風奧鹿、6號颱風玫瑰一組,7號颱風洛克和8號颱風一組,這兩組颱風都離的特別近。除了接受副熱帶高壓引導外,它們還會互相牽制、互打互繞。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雙颱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雙颱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熱帶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乾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 歷史首次:四颱風+雙藤原,2017年西北太平洋第一個颱風活躍期很不簡單
    根據歷史數據統計,這是1994年以來首次「四颱風共舞」。更為少見的是,這四個颱風分成兩組,5號颱風奧鹿、6號颱風玫瑰一組,7號颱風洛克和8號颱風一組,這兩組颱風都離的特別近。除了接受副熱帶高壓引導外,它們還會互相牽制、互打互繞。因為這個現象是日本科學家藤原博士發現的,所以氣象上管這個叫「藤原效應」,也可以說是「雙颱風效應」。
  • 延伸閱讀 西北太平洋「三臺共舞」 快了解一下什麼是藤原效應
    下面,重點來了:說「燦鴻」遠,其實也沒有那麼遠,關鍵是有可能和「蓮花」發生藤原效應那麼,什麼是藤原效應?藤原效應又稱為雙颱風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
  • 備戰2019年中考:地理複習資料之雙颱風
    成因 雙颱風現象示意圖 藤原效應源於日本氣象學家藤原(Fujiwhara)博士於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及觀測。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旋性渦旋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旋性方向移動。兩個渦旋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
  • 【颱風科普二十】解析歷史上的經典雙颱風
    颱風就是海洋上龐大的大氣漩渦,在兩個颱風同時出現時,會互相影響,相互牽絆著前行。藤原發現的理論恰巧可以運用在颱風中。因此,這種雙颱風效應也被稱作藤原效應。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告訴記者,當兩個颱風距離大於1800公裡時,並不會直接影響。就好比蝴蝶效應一樣,颱風自身的旋轉對整個風場產生幹擾,從而相互影響。
  • 「納沙」再遇雙颱風效應 浙江的高溫天氣真的要結束了
    今年颱風流行「雙打」 「納沙」與南海擾動攜手呼風喚雨當兩個颱風中心距離在1500公裡以內時,它們將產生互旋、互斥或者互相吞併的雙颱風效應。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介紹,7月2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先後打破沉寂,34小時內生成的4個颱風,且均出現雙颱風效應。
  • 地理視野:27種地理「效應」
    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狹管效應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於空氣品質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被稱之為「狹管效應」。
  • 地理百科|地理中各種各樣的「效應」
    如我國青藏高原,這種「高原效應」強烈,才形成了藏族獨特的服飾——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長袖寬領,用飄帶扎腰。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
  • 科普閱讀:多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颱風「奧鹿」、1709號颱風「納莎」和1710號颱風「海棠」。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因此,總的來說,4~5個颱風甚至更多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 27種地理「效應」
    地勢愈高,這種特點愈明顯,謂之「高原效應」。如我國青藏高原,這種「高原效應」強烈,才形成了藏族獨特的服飾——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長袖寬領,用飄帶扎腰。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
  • 27種地理「效應」及配題
    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手藏在袖中;晨後氣溫漸漸升高,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地理帝配題】青藏高原熱島效應理論指出青藏高原熱量較同緯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區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區也要高得多。完成第1~2題。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⑥|幹島效應和雨島效應
    我們都知道城市雨島效應和熱島效應,那幹島效應呢?它跟雨島效應又是什麼關係呢?怎麼又是幹又是雨兩者相互矛盾嗎?
  • 剛剛過去的夏天台風鬧得兇?秋颱風才是真正「狠角色」
    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超強颱風中,秋颱風往往佔到近一半,有時強度還會超過夏颱風。「颱風的威力主要體現在風和雨的破壞力上。」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所有的颱風(熱帶氣旋)可以說都是「水貨」和「梅超風」。如果沒有風和雨,颱風也就不復存在了。
  • 颱風最新動態:雙颱風「天鵝」「閃電「威力增強,21號或影響溫州
    颱風「天鵝」生成時為熱帶風暴級,英文名Goni,來源於韓國,意為一種鳥。預計「艾莎尼」將以每小時5~10公裡的速度先向偏西方向緩慢移動,爾後轉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45~52米/秒,14~16級)。由於「艾莎尼」將逐漸向日本東南部沿海靠近,未來對我國海域無影響。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READING 陽傘效應·定義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
  • 「奧鹿」—45年來最長壽颱風
    從21日至28日,7天內竟有6個颱風生成!「奧鹿」與「玫瑰」、「洛克」和「桑卡」、「納沙」和「海棠」,兩兩形成雙颱風效應(即「藤原效應」),可謂前無古人。在這個颱風的「大時代」中,「奧鹿」的體積、能量均不突出。它出生在北回歸線以北,海洋表面溫度只有27℃,遠遜於赤道附近 30℃左右的海溫;生成位置偏北,其很難獲取季風帶來的水汽補充。
  • 颱風為什麼會打轉,難道是因為迷了路?
    颱風之間直接影響的效應被稱為「藤原」效應,也叫雙颱風效應。從流體力學的角度來看,兩個距離很近(中心距離在20個緯距以內)的氣旋性漩渦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旋方向(逆時針方向)移動。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① | 焚風效應
    假如低壓的吸引力足夠強的話,那麼在山谷周圍遲早會形成超臨界流,山谷對氣流的壓縮更加加強這個效應。很快山谷裡的氣流就達到了其最高速度。上方的熱空氣也被吸引下沉,在背風的山坡上會形成超臨界流。這個效應不斷向山脊擴展,最後整個山脊上都會形成超臨界流。焚風從山谷開始,擴展到整個山脊。   「梵風」是一種由高原或山脈吹向低地的風,「梵風效應」主要表現為氣流下層絕熱增溫,而且是又幹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