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西北太平洋「三臺共舞」 快了解一下什麼是藤原效應

2021-02-14 國家海洋預報臺

想必你已經聽說了,現在西北太平洋上

很,熱,鬧。

於是今天早上我們的海洋預報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這畫面太美,小編最近一個月都不想吃煎蛋了……

距離我們最近的「蓮花」,已經踩著菲律賓向巴士海峽走來了。

目前海上是這麼個情況:

根據浮標觀測,颱風中心附近海域有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區,今天15時左右臺灣海峽南口附近海域已經開始有大浪出現。

預計未來24小時內,「蓮花」沿北-西北方向移動,移速10公裡/小時。預計將於今天傍晚至夜間進入巴士海峽,強度再次加強為強熱帶風暴。



為了大家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我們從昨天下午就開始發布海浪黃色警報,提醒在這些海域航行和作業的船隻提早避浪。

這是今天下午16時發布的最新警報,為了鼓勵大家認真閱讀,標題黨們通常是這麼說的——無意間的閱讀,可能救下您和家人!

受今年第10號熱帶風暴「蓮花」的影響,預計7月5日夜間到6日白天,南海東北部、巴士海峽將出現4到6米的巨浪到狂浪區,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將出現2.5到4米的大浪到巨浪區。海浪預警級別為黃色。國家海洋預報臺提醒在上述海域作業的船隻注意安全,及時躲避危險海域,提前回港避風。



緊隨其後向我們走來的,是今年第9號強熱帶風暴「燦鴻」,儘管生成時間早於「蓮花」,但距離我國海域較遠,目前仍未影響到我國海域。





下面,重點來了:

說「燦鴻」遠,其實也沒有那麼遠,關鍵是有可能和「蓮花」發生藤原效應,一起在我國東部和南部沿海興風作浪!


這是二位最新的合影:



那麼,什麼是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又稱為雙颱風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旋轉時正常一個走得快些,另一個走得慢些,有時也可能合二為一。這個現象,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在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中首先觀測到的,所以也稱藤原現象。


注意箭頭→

雖然雙颱風效應的定義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但是,雙颱風效應卻可以是千變萬化,並不一定是兩股熱帶氣旋繞著共同中心旋轉: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熱帶氣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動方向,或兩股熱帶氣旋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甚至它們之間不發生雙颱風效應。因此,每當兩股熱帶氣旋互相靠近時,預測熱帶氣旋的路逕往往會變得十分困難。

十 分 困 難……


所 以,

由於受雙颱風相互作用的影響,「蓮花」和「燦鴻」的後期強度和路徑預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尤其「蓮花」的變數較大。

變數較大。

變數較大。

(重要的話說三遍。)


我們在此鄭重提醒:

我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各省(市)及在南海、東海航行和作業人員需密切關注颱風的發展動態以及國家海洋預報臺後續發布的預警報信息,提前做好防浪避浪準備工作。



願平安!



相關焦點

  • 歷史首次:四颱風+雙藤原,2017年西北太平洋第一個颱風活躍期很不簡單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可點擊右上角的 …,分享這篇文章在我們上篇文章「2017年第一個颱風活躍季到了」發出之後,西北太平洋在短短
  • 四颱風+雙藤原效應,歷史首次卻根本帶不走高溫!大boss下周末才到!
    西北太平洋不太平啊一口氣生出4個颱風我們一天天地等風來,卻又擔心它會「亂來」懊惱啊!來自@中國氣象愛好者的消息根據歷史數據統計,這是1994年以來首次「四颱風共舞」。歷史罕見哦~因為這個現象是日本科學家藤原博士發現的,所以氣象上管這個叫「藤原效應」,也可以說是「雙颱風效應」。歷史上西北太平洋雙颱風很多,雙颱風藤原效應也非常多,譬如2013年東海兩個熱帶低壓互相繞,2016年颱風獅子山和多個颱風互旋。但同時出現兩對雙颱風,而且兩對雙颱風都有藤原效應的,有歷史記錄以來從未有過。
  • 科普閱讀:多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其中,三颱風共存的現象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颱風「奧鹿」、1709號颱風「納莎」和1710號颱風「海棠」。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因此,總的來說,4~5個颱風甚至更多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 三個颱風在海上混戰,會發生什麼?
    8月3日,已經登陸我國的「蘇拉」和「達維」與初生的「海葵」形成了「三旋共舞」的局面。最「霸氣」的一次:1987年9月上旬,西北太平洋上同時出現了3個熱帶氣旋一字排開的場面,並且它們的巔峰強度都達到了強颱風以上級別。
  • 11號颱風紅霞可能快了,美已發布生成預警,颱風為何會合併?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每年,西北太平洋地區都有不少的颱風出現,同時颱風的「合併」現象在不同時段也是出現了的,最為典型的就是:2006桑美吞寶霞,2011馬鞍吞蝎虎,2017奧鹿吞玫瑰,這種現象又被我們稱之為「雙颱風效應」,當然準確的來說也有
  • 「雙臺共舞」!10號颱風「海神」生成,廣西的高溫持續到……
    「雙臺共舞」!此外,今年第10號颱風「海神」於9月1日20時生成,今天上午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它與「美莎克」在西北太平洋「共舞」,目的地也很相似,預計,「海神」將先以每小時1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5日開始轉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超強颱風級,並向日本西南部到韓國南部一帶沿海靠近。
  • 【地理視頻】藤原效應(雙颱風效應)
    雙颱風效應(又稱藤原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旋轉時正常一個走得快些,另一個走得慢些,有時也可能合二為一。
  • 訪談專家解析「雙颱風」:生成為正常現象(圖)
    「莫拉菲」是從西北太平洋自西向東移入南海的,而「莫拉克」也是在西北太平洋生成,但不會進入南海。從統計資料分析,從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以西北路徑登陸或影響我國的眾多颱風中強度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的機率要比從南海登陸我國的颱風高一些。
  • 四颱風七氣旋共舞!西太平洋嚴重超生,多個颱風正撲向我國
    進入盛夏,西北太平洋颱風活動進入高峰期,接二連三的颱風在西太平洋上誕生,並且已有多個颱風影響和登陸我國。目前西太平洋上仍風起雲湧,熱帶雲團大量湧現,多個颱風正在活動。隨著今年17號颱風赫克託在西北太平洋上誕生,目前西北太平洋上組成了壯觀的四個命名颱風共舞的奇觀——南海北部有16號颱風貝碧嘉,正給華南沿海帶來風雨,而日本以南海面有15號颱風麗琵,正在接近日本九州島,我國黃淮地區有已經登陸的14號颱風摩羯,而靠近換日線有剛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的17號颱風赫克託,直觀的顯示了西太平洋目前颱風活動是何等活躍。
  • 專家解釋颱風「扎堆」共舞:海面廣闊,高海溫的面積也比較大
    第14號「摩羯」、15號「麗琵」、16號「貝碧嘉」、17號「赫克託」,當前,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大大小小的颱風共有4個。其中,除「赫克託」外,其他颱風均對我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颱風怎麼也像人一樣喜歡「扎堆」,原因何在?
  • 西太平洋上多颱風「共舞」
    8月6日下午,隨著西太平洋上10號颱風羅莎的生產,西太平洋多颱風混戰情況再升級,西太平洋形成了8號颱風範斯高、9號颱風利奇馬和10號颱風羅莎三颱風共舞的情形,代表著8月迎來颱風極盛期。而在這當中,9號颱風利奇馬的目前是西太平洋颱風舞臺的主角,8月6日下午,無論是從可見光衛星雲圖上還是紅外雲圖上看,9號颱風利奇馬的對流匯聚到中心,發展成為了密集的核心雲區,
  • 三颱風胚胎共舞,新颱風馬上生成!杭州今起開始有雨,接下來……
    8號颱風「巴威」即將生成三颱風胚胎海上共舞8月20日,西北太平洋上有三個颱風胚胎活動,它們分別是菲律賓近海的90W,日本以南的91W,以及太平洋深處的92W。其中,90W離我國最近,發展的也最快。它將沿著太平洋黑潮暖流緩慢北漂,並很可能在本周末加強為8號颱風巴威。它將是今年首個「長壽颱風」,也是今年首個複雜颱風。
  • 「雙颱風」結束,3號颱風聖帕可能要來了,權威預報:或成強颱風
    「雙颱風」共舞結束,3號颱風或將到來,GFS首報:可能是個強颱風最近天氣變化真是快,大陸上,北方新冷空氣來襲,來了一場大降溫,不少朋友直接喊冷,質疑是否倒春寒還沒完。而南方地區,依舊那麼頑固,雨水充足,暴雨大暴雨繼續下。
  • 太平洋三胚胎共舞,一個已逼近我國臺灣!
    不過,這個弱颱風胚胎的出現,仍然意味著目前西太平洋處在颱風活躍期當中。 從今天中午前後的衛星雲圖上看,除了臺灣附近的颱風胚胎外,西太平洋關島以東的遠洋海域有著不少熱帶雲團,顯示出低緯度的熱帶系統仍然活躍。
  • 91W生成,又是7胚胎共舞,強颱風開始影響北美,新風暴98L倒計時
    91W生成,又是7胚胎共舞,強颱風開始影響北美,新風暴98L倒計時 主雨帶南北轉換,重點湘鄂豫,6胚胎共舞,新風暴98L生成概率90% 一直以來,大陸和海洋,總是氣象變化最主要的兩個區域,
  • 目前太平洋上雙颱風共舞
    目前太平洋上雙颱風共舞 2020-10-30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太平洋又現「雙颱風胚胎」共舞!漳州即將迎來最「兇險」的34天
    西太平洋又現「雙颱風胚胎」共舞今年第11號颱風「白鹿」即將生成我國臺灣近海突然形成颱風胚胎或倒插門登陸從8月19日下午14時的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可以看到,將是一種先東北走後掉頭西北走的弧形路徑,也可以稱之為「倒插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