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平均壽命」約5天,而它從生成到取消編號,歷經了18天零6小時,成為西北太平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颱風之一;颱風通常誕生於海溫較高的北緯15°至25°洋面,它卻生成於北緯27.5°,本是「先天不足」卻成為今年颱風季中首個達到強颱風級的颱風——它就是今年第5號颱風「奧鹿」。(註:颱風「壽命」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以編號起止時間,二是強度維持在熱帶風暴級以上的時間。本文選用後者)
「奧鹿」為韓國命名,意為「狍鹿」。狍鹿,俗稱「狍子」,是一種體小如羊的鹿科動物。風如其名,「奧鹿」生來瘦弱。這與其先天條件有關。
7月21日8時,「奧鹿」誕生於日本東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北緯27.5° 東經158.3°)。16天後,比它晚誕生的6號至11號颱風先後香消玉殞,身世幾起幾伏的「奧鹿」才剛剛找到「登陸密碼」。直至8月8日14時,它終於走完長達18天6小時的生命歷程。
正所謂:夜叉失色龍宮動,群臺鬧海戲不同。但看今朝風雲起,哪知他日嘆興榮。
第一回:玫瑰窮追欲鯨吞 奧鹿初生薄命胚
話說從今年4月起,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的控制面積持續偏大。一般颱風誕生需滿足幾個條件:海溫高、高低空切變小、初始有擾動。而副高控制區域內盛行下沉氣流,這便不利於颱風生成。
往年進入盛夏,副高會逐漸北抬,給颱風胚胎的「溫床」——熱帶輻合帶留出空間。但今年進入7月後,副高的勢力依舊很大,直至7月中旬颱風生成個數較常年平均明顯偏少。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龐大的副高控制區漸呈分裂之勢。7月中旬,在副高間隙地帶,小的輻合帶陸續生成。從21日至28日,7天內竟有6個颱風生成!「奧鹿」與「玫瑰」、「洛克」和「桑卡」、「納沙」和「海棠」,兩兩形成雙颱風效應(即「藤原效應」),可謂前無古人。
在這個颱風的「大時代」中,「奧鹿」的體積、能量均不突出。它出生在北回歸線以北,海洋表面溫度只有27℃,遠遜於赤道附近 30℃左右的海溫;生成位置偏北,其很難獲取季風帶來的水汽補充。
更大的威脅在「奧鹿」東邊,同一天生成的第6號颱風「玫瑰」體型更大、環流更完整。當時多家數值預報模式認為「玫瑰」會吃掉「奧鹿」。狍子一出生,似乎就成為別人眼中的美味。
第二回:依藤原借力打力 小狍子扮豬吃虎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上回書說,「玫瑰」意圖鯨吞「奧鹿」。「玫瑰」生成後,歐洲中心等多家數值模式一度預測「玫瑰」將主導「玫瑰-奧鹿藤原」,並最終吞併「奧鹿」。
瘦小的「奧鹿」深諳「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之道。它緊貼西北太平洋副高,向西移動,靠近海溫更高的區域,以便壯大自己。從7月23日的衛星雲圖上可以明顯看出,雖然「玫瑰」體型更大,卻是「虛胖」;體積較小的「奧鹿」在強度上已與其相當。
7月23日, 「玫瑰」拍馬趕到。「奧鹿」避其鋒芒,利用「藤原效應」借力打力,急轉彎向東南方移動,施展「凌波微步」。所謂藤原效應,指的是兩個颱風互相靠近時,雙方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互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一來,「奧鹿」移入南面更溫暖的洋面上;「玫瑰」則行進至「奧鹿」逡巡過的較低海溫區域,強度增長受到限制。
23日至25日,「奧鹿」由強熱帶風暴級升至颱風級,「玫瑰」卻跌至熱帶低壓,頹勢顯露。26日,「奧鹿」吞併 「玫瑰」,完成逆襲。
第三回:雙臺鬥殃及池魚 大轉移狍子稱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鹿玫大戰」正酣,26日,第9號颱風「納沙」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兩天後,第10號颱風「海棠」在其西側的南海北部海面上生成。「沙棠CP」相距不足1000公裡,開啟水汽爭奪賽;又在一天內兩個颱風登陸同一個縣,為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最終,登陸後減弱的「海棠」與陸上的「納沙」殘餘纏綿合體。
而「沙棠CP」與「奧鹿」命運也有牽連。吞併「玫瑰」時,曾不少數值模式預報預測,「奧鹿」可能順勢吃掉99°W——即後來的「納沙」。而受「海棠」影響,「納沙」西行,徹底斷了「奧鹿」的念想。「納沙」「海棠」強勢北上,像一擊重拳打在華東副高肋部,令其東退,進而壓迫「奧鹿」對流發展形勢,迫使其大幅度南下近850公裡。
吞併「玫瑰」後的「奧鹿」由於受到幹空氣侵入,強度從強颱風級直降強熱帶風暴級。但這次南下戰略轉移,也給了「奧鹿」生機。在這處溫暖的海域,「奧鹿」可以充分吸收季風水汽。7月31日,「奧鹿」再次加強,成為今年被中央氣象臺評定為強颱風級的首個颱風。此刻,晚於其出生的5個颱風均已消散,傻狍子正式加冕「風王」。
第四回:佯西去浪卷東海 真北上直奔扶桑
8月1日,「奧鹿」再次轉向西北方向移動,在重新整合了環流之後,結構完整,呈現出「大眼睛鹿」的萌態,衛星雲圖可見其標準、渾圓的「颱風眼」。
彼時,包括歐洲中心在內,幾家數值模式預報都將「奧鹿」的未來路徑向西調整,甚至有個別預報模式預測「奧鹿」有一路向西,直撲我國華東地區的可能性。
根據歷史資料,在日本以東洋面生成的颱風若向西北方向移動,關鍵一點在於能否克服西太平洋副高的阻攔,突破東經129°。但在此時,我國華東至日本海一帶的副高再度加強!
到了8月4日,「奧鹿」轉向東北的趨勢明顯。由於路途中結構受到一定破壞,強度也有所降低。5日,在黑潮暖洋流滋養下,「奧鹿」強度再度回升至強颱風級,最終於奄美海峽轉向,正式衝向日本四國地區。
「奧鹿」最終沒有靠近我國沿海,江浙滬地區卻受到「奧鹿」下沉氣流影響,迎來酷熱天氣;我國東海東部受到「奧鹿」環流影響,遭遇狂風巨浪。
第五回:風雖壽猶有竟時 狍風王魂歸海鄉
8月6日,第11號颱風「尼格」停編,終究沒能熬過今年颱風季名副其實的長者——「奧鹿」。
由於副高強盛,「奧鹿」實際路徑比數值模式預期的轉向點還要偏東。8月7日9時,它終於在日本四國島的室戶市登陸,登陸時強度為颱風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奧鹿」給日本多地帶來狂風暴雨。日本氣象廳透露,關東地區多地出現小時雨強達50至80毫米的強降雨。截至8月8日,和歌山縣、鹿兒島縣等地已有近40人因風災傷亡。
隨後,「奧鹿」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8日早晨,他的強度已經降到了熱帶風暴級。此時,唯一的懸念就是它能否支撐到8月9日下午,從而打破有氣象記錄以來颱風的最長存活紀錄。
有氣象記錄以來生命史最長的熱帶氣旋是1994年在東北太平洋生成的颶風「約翰」,自其生成到消散,路徑總長達13000公裡,從東太平洋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再向東折返中太平洋,壽命達31天。而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颱風中,生命史最長的是1972年7月7日生成的3號颱風「麗塔」,它存活了19天,也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唯一直接影響北京的颱風。
8月8日14時,「奧鹿」進入日本佐渡島偏南海面後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17時,中央氣象臺對其停止編號。18天6小時的持續時間與1967年的22號颱風「歐珀」持平,並列歷史第二。「奧鹿」長期在海上徘徊而未登陸、前期結構相對完整,是其「長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