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國王對自己的太傅黑衣僧人突然說道:「您老是國寶。」黑衣僧人趕忙推辭。黑衣僧人常常自稱是個草包,哪裡到了「國寶」級別,別人吹捧供養是發心地對黑衣僧人年老體弱的尊重和愛惜,只覺心中慚愧,每日懺悔深省,不敢居高。
自滿,是使人進步的一座高山,是修行進步的一道鴻溝。世界上不乏一些出類拔萃的人,儀表不凡,樣貌瀟灑,悅己悅人;智慧超群,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他總能想到做到;胸襟廣闊,什麼事情都可以淡然處之,什麼苦難都無所畏懼。
然而,出類拔萃可不是一個人先天具備,都是後天養成。在養成之前,人還是要低頭學習、謙虛做人、柔軟做事。
這不是叫大家自我否定,把自己的價值忽略了。每個人對於社會、世界來說都具備獨一無二的作用,你的舉動可能牽扯很小,但你的圈子因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社會亦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外國人講「蝴蝶效應」,這個說法很好,中國人就說「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是同等道理。所以你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得看本身的不足在什麼地方,當你不斷提升自我的時候,也不知不覺影響周圍的人,彼此開始互相推動的進程,好的循環至此展開。
如何將心練得柔軟謙和呢:
一、能接受。不能把自己放得太高。虛心使人進步,驕做使人落後,這樣平常樸素的道理別有深意。人一且忽視了姻緣的幫助,錯認為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本身的能力,容易產生慢心,變得自大傲慢。過於放大自我,便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看不清自己的毛病,以致無從進步。
舉個例子,主持帶領僧人們在雲居山後面開墾荒地,山這頭的土地很好,又能吸收保存水分,土質較沉,因此長出來的作物茂密異常,寺中收穫頗豐。
山那頭的土地土質卻很差,又不易保存水分,種子播種下去之後很快被吹走了,田裡作物稀疏,被小鳥們大多數啄食而去,寺中幾乎沒有收穫。
人就像土地一樣,當你肯接受的時候,你得到的越多,釋放供養大眾的越多;當你不肯接受時,不但自己什麼都沒得到,更談不上供養他人,至此便不易結緣。
二、能容忍。忍是人生的大修養。能忍一時之氣,一怒之惡,社會就和諧穩定。多少新聞媒體報導的惡性事件都是因為不能忍而引發。
在某公司裡,領導讓一位員工千許多瑣碎的事情,還經常派駐他到其他部門打下手,員工本身能力很強,對此很不滿,但是沒有表達出來,還是忍住心中不快每日兢兢業業。
突然有一天,領導將他升為人力資源領導,管理所有人的進出調度,讓他驚喜萬分。後來,領導對他說,之所以給他升值,正是因為他能夠忍耐,人力資源的工作不好當得,既瑣碎又容易開罪別人,沒有一顆忍耐的心,如何做得了此事呢?
三、肯捨得。捨得,捨得,有舍有得。送走的東西越多,迎來的東西也越多。佛門的利他、布施都是告訴人多為別人考慮,一旦用心觀照別人時,你就已經成功把自己放在低處,又能愉快地和人結緣。
四、不自卑。這個怎麼講?不自卑即不把自己看扁,人在謙虛的同時不能自我貶低,自我認可的時候,人的心量才更寬大,有容納更多事物的空間,有更多潛能被激發出來。
人需要看到自己的「無用」:一個人能做到的事究竟有多少?若沒有工人鋪路,恐怕連門都不能出。若沒有水電,連生存都會出問題。
這個世界需要眾多人的共同努力來保證其正常運行,個人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要看清自己的不足之處,降伏慢心的操縱。因為把身心擺在低處,才有向上看的情況和進步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