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新股市場綜述
1、次新依舊「悲催」
上周A股整體市場回暖,指數和量能齊齊「綻放」;只不過,次新整體還是有點悲慘,板塊周跌幅為0.07%;資金方面,主力資金仍舊呈現流出態勢,淨流出7.15億元。
2、消費股崛起
個股來看,至少沒有出現前幾周的極端分化。在173隻次新股中,有89隻個股一周收漲,算是漲跌參半。具體來看,消費概念股全線爆發,合力科技(汽車)大漲16.05%、養元飲品大漲9.09(飲料);此外,券商、銀行概念也漲幅不錯。
二、新股要聞
1、比特大陸將終止IPO
9月20日消息,數字貨幣資訊網站Coingeek創始人Calvin Ayre在Twitter上爆料,比特大陸將終止IPO並嘗試重組。
點評:比特大陸成立於2013年,四年後,獲得紅杉資本、IDG資本等5000萬美元A輪融資。不到一年,完成B輪融資,估值約120億美元。據悉目前已完成Pre-IPO融資,估值140億美元。按照胡潤獨角獸指數,2018年比特大陸排在第13位,在它前面有螞蟻金服、滴滴、美團等12家公司。
在一份被洩露的財務報告中被曝光,礦機暴跌90%。來自陶石資本研究團隊的分析預測,比特大陸2018年的整體銷售慘澹,最多在11億美金左右,後面三季度的營收總額預估在3億美金左右,環比2017年下降65%以上。
2、遊戲公司IPO之途艱難
根據證監會最新披露的IPO排隊企業名單,106家在上交所等待上會的IPO公司中,有3家遊戲公司;78家在深交所創業板等待上會的IPO公司中,有6家遊戲公司;在162家申請終止IPO審查企業中,遊戲公司家數是3個。
點評:從數字上看,有9家遊戲公司出現在IPO隊伍中,表現出遊戲公司對資本市場依然「渴望」。但問題也比較明顯:在這9家公司中,5家公司是2017年以後開始預披露,另4家公司中,最早的1家公司從2014年12月就開始排隊,而2015年開始排隊的有2家,2016年開始排隊的有1家。
從整個行業來看,在網遊總量控制政策後,9月10日,騰訊旗下的《歡樂拼三張》《歡樂鬥棋牌》《天天德州》相繼宣布啟動退市,2018年9月10日10點停止遊戲充值服務,2018年9月25日10點關閉伺服器並清空數據。此舉被視為遊戲公司為推動行業綠色發展的一個案例,意味著行業的經營管理進入新通道。在這種新境況下,遊戲公司的IPO顯然不只是靠財報數據闖關這麼簡單。
3、中小銀行上市步伐加快
鄭州銀行9月19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也是今年以來第二家登陸A股市場的銀行。
點評:2016年下半年,A股市場在沉寂多年後迎來江蘇銀行、貴陽銀行、上海銀行等8家中小銀行上市。2017年,只有張家港行一家銀行上市。進入2018年,先是成都銀行在1月掛牌上市。儘管今年以來IPO節奏放緩,但中小銀行上市步伐再度加快,已有4家銀行過會。除鄭州銀行以外,長沙銀行9月12日已新股申購,將成為第28家A股上市銀行。紫金農商行和青島銀行分別在6月21日、8月28日順利過會,有望爭取年內掛牌上市。其中,青島銀行將成為又一家A+H股上市城商行。
4、小贏科技紐交所上市
9月19日晚,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小贏科技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
點評:小贏科技成立於2014年,旗下有小贏網金、小贏卡貸、小贏理財和小贏普惠四個子品牌,業務涉及P2P網貸、信用卡代償、網際網路理財、車貸、房產抵押貸等領域。根據官網披露,小贏科技在2015年獲得周大福企業4億元A輪投資,2017年3月又完成10億元B輪融資。
根據其披露的上市材料,小贏科技2016年、2017年淨收入分別為人民幣2.3億元和17.9億元,淨利潤為-1.2億元、3.3億元,對應調整後的淨利潤是-0.8億元、4.1億元。2018年上半年,小贏科技淨收入為18.5億元,淨利潤為4.4億元,對應調整後的淨利潤為5.3億元。
三、個股掘金
永新光學:A股中的「舜宇光學」,又一自主可控的經典標的
自7月下旬以來,次新板塊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對於不少次新來說,開板即是「巔峰」,例如科沃斯、春光科技等近端次新,開板後幾乎都是一路向下。不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永新光學,至少從走勢上就極為「強勢」,開板後繼續衝高,實屬不易。
光學鏡頭,堪比半導體的存在
為何永新光學能上演這麼強的走勢?價值在於公司所處的行業。
永新光學主要從事光學顯微鏡、光學元件組件和其他光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生物顯微鏡及工業顯微鏡、條碼掃描儀鏡頭、平面光學元件、專業成像光學部組件,擁有江南、NEXCOPE、NOVEL等自主品牌。
老實說,同類業務的企業在A股中並不少見,例如聯合光電、水晶光電、麥迪電氣、利達光電等,那價值在何處呢?來看一組數據。
2015年至2017年,中國顯微鏡出口量在220萬臺至300 萬臺之間,年均進口5萬臺左右,出口數量遠高於進口數量;但是,從金額上來看,金額遠低於進口金額。(如下表):
可以看到,進出口金額的差距近乎一倍,這主要歸咎於出口的都是低端品種,進口的都屬高端品種。
當下顯微鏡大致分為4類,普教類、高教類、實驗室類和科研類,從名稱上也能知道,普教類和高教類屬低端,價格通常在1000至3000元,毛利率不到20%;而實驗室類和科研類的價格至少都是7000起,且毛利率都超過50%。
世界高端顯微鏡產業主要布局在德國和日本,德國是以徠卡顯微系統和蔡司為代表,而日本以尼康和奧林巴斯公司為代表,四大巨頭控制全球 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光學鏡頭的用途很廣,具體包括:投影機、數位照相機、車載鏡頭、手機鏡頭、放映機、安防監控、工業自動化、機器視覺、AR/VR、影像掃描器、條碼掃描儀和數碼攝像機等。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沒錯,高端顯微鏡產業和當下如火如荼的半導體晶片一樣,同屬自主替代的關鍵品種。
國內高端顯微鏡製造企業,三分之一
目前,國內具備生產高端顯微鏡能力的企業僅三家,分別為永新光學、舜宇光學、麥克奧迪(麥迪電氣旗下子公司)。熟悉港股的應該都有聽說過舜宇光學,名屬2017年的大牛股之一,從2017年算起至2018年年中,股價漲幅接近350%。
再來說回永新光學,公司擁有七十餘年光學儀器產品設計和專業生產歷史,曾製造過中國第一臺生物顯微鏡、中國第一臺航空攝影儀、中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被譽為「中國光學顯微鏡的搖籃」。由該公司研製的多款光學鏡頭被成功應用於「嫦娥2號」和「嫦娥3號」衛星。
二十年深耕精密儀器製造領域,也奠定了永新在國內光學儀器行業領先的位置。永新擁有「NOVEL」、「江南」等自主品牌,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光學顯微鏡國家標準制定單位。年產各類光學顯微鏡超過10萬臺,光學元件組件數千萬件。
從客戶層面來看,公司現有主要海外客戶如新美亞(Sanmina)、日本尼康(Nikon)、鴻海精密(富士康)、徠卡相機(Leica Camera AG)、徠卡顯微系統(Leica Microsystems)、德國蔡司(Zeiss)等公司均是國際知名企業。
一般而言,上述知名公司合作前對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產品工藝、質量、技術水平等進行充分考核盡調,永新光學與這些知名企業已經合作多年,不僅客戶粘性強,且也算是對本身技術的一種背書。
值得一提的是,永新光學與日本尼康關係不一般。子公司南京永新和日本尼康同時為南京尼康江南光學儀器兩大股東,持股分別為25%和75%。公司向南京尼康銷售顯微鏡主機、平臺等部件,南京尼康採購後用於生產日本尼康委託生產的顯微鏡產品。
貿易戰影響不大
國內的光學鏡頭多數以出口為主,根據永新光學2018年半年報顯示,境外出口佔比為63.23%;根據招股書顯示,公司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如: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等)、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因此,貿易戰的影響是個「隱患」。為此,公司特意在招股書中說明,2017年全年出口美國產品的收入佔比不到7%,而上半年出口美國的營收佔比不到6%;短期來看,貿易戰對於永新光學的影響在可控範圍內。
招股書中還說明,公司第一大客戶新美亞(美國企業)2017年、2018年上半年銷售額分別為1.25億、6194.72萬,但其中大多出口至新美亞的墨西哥工廠,然後再向全球出售,因此屬於墨西哥出口,不屬於中國出口。
另外,由於人民幣的貶值,對於出口佔比大的公司實屬利好,匯率的變動,也正好能夠對衝中美關稅帶來的影響。
其他看點
公司第二、三大營收業務為條碼掃描儀鏡頭和平面光學元件,這兩大類產品主要用於條碼掃描儀,主要客戶有新美亞、鴻海精密、捷普、得利捷等條碼識讀設備生產企業。其中新美亞穩居公司第一大客戶,2015-2017年營收佔比分別為20.08%、24.48%、24.34%,2018年上半年為23.66%。
從毛利率來看,兩大業務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這一毛利率水平也高於同業。主要是因為公司在條碼掃描儀的定製鏡頭細分領域佔據行業領先地位。公司1998年就成為是全球最大的條碼掃描設備製造商訊寶科技的主要供應商,2016 年開始公司成為了得利捷的供應商。
此外,公司此次募投項目擬投資2.2億用於車載鏡頭生產項目,預計新增產能820 萬個車載鏡頭(其中車載鏡頭前片 200 萬個、車載鏡頭 620 萬個)。建設期三年,預計達產後新增營收3.62億,淨利6221萬。
目前,發行人主要涉及車載鏡頭中的鏡片及鏡頭製造業務,累計銷量已達數百萬件,與索尼等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隨著鏡片製造經驗的積累,公司已逐漸向鏡頭製造領域滲透,現已具備量產的能力。
總結來看,由於光學鏡頭行業自帶「大國自強」的概念(和半導體一樣);因此,在當下的貿易環境下,這類題材本身就具有吸睛效應;況且,從技術上看,永新光學又是僅有的幾家高端企業,所以遭到市場熱捧也屬情理之中。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