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壓條件下,科學家捕捉到流體:像固體一樣反應的瞬間!

2020-12-08 騰訊網

來自斯旺西大學工程學院的科學家,通過一種新的流體觀察方法捕捉到了流體在加壓條件下像固體一樣反應的瞬間。這項研究來自創新材料、加工和數值技術研究所(IMPACT)內的複雜流動實驗室(Complex Flow Lab)。該實驗室研究經常在顆粒材料、多孔介質和複雜流體(如泡沫、凝膠和糊狀物)中形成錯綜複雜的流動模式。這項最新研究著眼於對壓力有類似固體反應的流體,這種現象被稱為不連續剪切增稠(DST)。

這是當液體(在這種情況下是玉米澱粉混合物)在受到幹擾時突然變稠並變成固體。這些測試涉及一種新的觀察方法,使用了高速攝像機,結果為未來的工程實踐提供了一種創新方法。研究作者德倫·厄茲圖克(Deren Ozturk)博士說:我們發現對新興的DST研究領域特別感興趣,因為它是DST行為的一種新的視覺指示,可以用來校準未來的理論模型。DST現象正在被研究用於獨特的工程應用,如軟體裝甲、」智能「減速帶和食品生產。

研究小組使用普通廚房玉米澱粉與水混合,然後將其放入一個狹窄的單元格中;加壓空氣被釋放到玉米澱粉-水流體中,並強行通過。空氣是如何逃逸的,用高速攝像機拍攝,以可視化入侵模式-根據玉米澱粉濃度和空氣中的壓力,這些模式要麼呈現為液體狀手指,要麼呈現為固體狀骨折。研究使用玉米澱粉(作為更廣泛剪切增稠材料的模型系統),因為它方便、廣泛,而且表現出戲劇性的剪切增稠反應。

由於這種入侵實驗以前沒有在DST流體上進行過,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嘗試一下,所以研究人員希望看到一些有趣的東西。研究的主要假設是,如果施加足夠的壓力,流體會像固體一樣「破裂」。這將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液體應該表現出寬大的手指圖案。因此,我們很高興看到狹窄的破裂反應,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實驗來探索觀測到DST的條件。研究合著者、Complex Flow實驗室負責人Bjornar Sandnes博士說:

這裡研究的玉米澱粉特別有趣的是,摩擦力可以像開關一樣開啟或關閉。當受到輕微擾動時,顆粒會相互排斥,因為它們不接觸,所以沒有摩擦,材料就像液體一樣流動。然而,如果更有力地幹擾它,顆粒就會被推入接觸狀態,這樣摩擦就會阻止顆粒自由滑動,然後這種材料表現得更像固體,也就是在實驗中觀察到斷裂的時候,其研究發現發表在《通信物理》期刊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斯旺西大學

參考期刊《通信物理》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在加壓條件下,科學家捕捉到流體:像固體一樣反應的瞬間
    來自斯旺西大學工程學院的科學家,通過一種新的流體觀察方法捕捉到了流體在加壓條件下像固體一樣反應的瞬間。這項研究來自創新材料、加工和數值技術研究所(IMPACT)內的複雜流動實驗室(Complex Flow Lab)。該實驗室研究經常在顆粒材料、多孔介質和複雜流體(如泡沫、凝膠和糊狀物)中形成錯綜複雜的流動模式。
  • 瀋陽星邁科技:用超高速相機捕捉到了兩滴水珠結合的瞬間
    瀋陽星邁科技有限公司表示,科學家們用超高速相機捕捉到了液滴結合在一起的瞬間,從而讓我們得以一瞥流體動力學那獨特、超越自然、人類肉眼難以企及的世界。一臺涉及兩個同步高速相機的實驗裝置,一個從側面拍攝,另一個從上方拍攝(由在玻璃載玻片下傾斜的鏡子提供視角),研究人員可以記錄兩滴獨立液珠的相互作用。為了便於觀察,其中一滴被染成藍色。
  • 《快報時間》捕捉液體變固體的奇妙瞬間
    《快報時間》捕捉液體變固體的奇妙瞬間  記者 鄭建芳    這段時間,有條關於星巴克咖啡的微博很火,內容大致是這樣:「喝星巴克瓶裝星冰樂Frappuccino(冰凍的卡布奇諾咖啡)之前,先冷藏到0℃,再擰開瓶蓋,輕敲瓶子底部,會『咻』的一聲整瓶結冰,這就是售價20元的價值所在。」
  • 超越198年前的傅立葉定律,終於揭示:熱傳播變得像流體一樣!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米歇爾·西蒙塞利、哈佛大學的安德裡亞·塞佩洛蒂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材料理論與模擬實驗室負責人尼古拉·馬爾扎裡開發了一套新的熱傳播方程,超越了傅立葉定律,並解釋了為什麼以及在什麼條件下熱傳播可以變得像流體
  • 非牛頓流體有多強?遇到一顆高速的高爾夫球,還是得認慫啊!
    在老外的實驗中多次為我們證明,非牛頓流體的特性是非常強悍的,遇強則強,遇弱則弱,自然不是白說的,在遇到極強的衝擊力時,自身會變得非常堅硬,而這次為了證明非牛頓流體有多強,老來又做了一次實驗,首先長了一把玩具槍進行嘗試,當子彈射穿裝滿水的氣球之後
  • 用於核桃油中γ-生育酚回收的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和加壓溶劑萃取...
    用於核桃油中γ-生育酚回收的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FE)和加壓溶劑萃取技術(PSE)的比較Jeff Wright and Thomas DePhillipo  Waters Corporation, Milford, MA,
  •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原標題: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仇逸)中國科學家在顆粒物質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 MIT研究人員捕捉到了 "完美流體"狀的聲音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記錄了 "完美流體"狀態的聲音。這種聲音很重要,因為所謂的 "完美流體"的聲音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中子星和其他強相互作用流體的粘度。在物理學中,完美流動指的是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以最小的摩擦力或粘度流動的流體。
  • 非牛頓流體VS金剛狼爪會發生什麼?兩者接觸瞬間,網友:太硬核了
    非牛頓流體廣泛存在於生活,生產和大自然之中,也有很多人專門用非牛頓流體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如今就有老外想要專門測試一下非牛頓流體的強度,還特意選擇了金剛狼爪作為挑戰對象,不知道這兩者的碰撞究竟孰強孰弱呢?在實驗開始之前,大家要不要先猜測一下最終的結果?
  • 固體所等通過極端條件物質研究更新對地幔物質的認識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亞歷山大·岡察洛夫(Alexander Goncharov)研究團隊與合作者一起,在研究行星深層內部碳氫化合物流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模擬行星深層內部條件下碳氫化合物的演化,研究結果更新了人們先前源於地表條件實驗數據的對地幔物質的認識。
  • 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的非牛頓流體
    將剛咀嚼好的(軟)口香糖捏成一錐形,平放在桌面上,椎尖向上,然後正對丟下一個完好的椰子,碰撞後你會發現,口香糖能完全嵌入到了椰子殼中,而且椰子殼還會裂開一條縫。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下面將揭曉其中的奧妙。
  • 超離子冰跟太陽一樣熱!科學家已經在地球上造出
    它是固態和液態的,比普通的水冰密度高60倍,溫度幾乎和太陽表面一樣熱。這是超離子冰——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實驗室中製造。這種高壓水冰一直被認為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但到目前為止,它的存在只是理論上。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Marius Millot在實驗室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研究為超離子冰提供了實驗證據,表明這些預測不是由於模擬中的人工產物,而是在這些條件下捕捉到了水的異常行為(Millot是一項描述這項工作的新研究的領導者)。
  • 催化劑在反應條件下的結構變化成像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對一氧化碳(CO)氧化過程中貴金屬催化劑的結構變化進行了成像,顯示出催化劑在非活性和活性狀態之間的切換取決於溫度。由於催化劑可以降低維持化學反應的能量成本,因此,人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於開發具有更優性能的催化劑。
  • 高光譜相機可以瞬間捕捉到大量數據!
    在萊斯大學TuLIPSS光譜儀中,一束束的光纖瞬間將空間和光譜數據傳送到探測器上。然後,這些數據可以被處理為快速的環境或生物分析。從太空拍攝的標準快照並不能完全展現地球的壯美,有這麼多東西要看。而不像目前系統那樣逐行掃描場景,然後再重新組裝。TuLIPSS生成的高光譜圖像中的每個像素都包含光譜或空間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像素」是數千根光纖,它們是一種柔性光波導,將圖像組件傳輸到檢測器。因為他們可以重新定位光纖,研究人員可以定製發送到探測器的圖像和光譜數據的平衡。例如,這種裝置可以通過調整來測量樹木的化學成分,看看它是健康的還是患病的。
  • 小哥躺進非牛頓流體中,躺下瞬間腸子都悔青了,鏡頭拍下全過程!
    小哥躺進非牛頓流體中,躺下瞬間腸子都悔青了,鏡頭拍下全過程!非牛頓流體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物理現象,它是典型的吃軟不吃硬,再對它施加壓力時,非牛頓流體表面會變得異常堅硬,但在輕輕地對它施加壓力時,非牛頓流體的形態卻很容易就會發生變化。如果人躺進非牛頓流體,又會發生什麼呢?國外有小哥親自嘗試躺下,瞬間腸子都悔青了,接下來就和我看看吧。
  • 首次觀察到流體共振頻率的穩定環面!渦環的動力學由外圍結構主導
    包括潛水員或海豚產生的水下氣泡環,煙環和人類心臟中的血環,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埃裡克·法爾肯(Eric Falcon)表示:儘管已經證明,渦環的動力學由其外圍的大型結構主導,但控制它們出現的機制,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控制良好條件下產生穩定液體環面的實驗困難
  • 首次觀察到流體共振頻率的穩定環面!渦環的動力學由外圍結構主導
    在自然界中,有幾個這樣的渦環的例子,包括潛水員或海豚產生的水下氣泡環,煙環和人類心臟中的血環,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埃裡克·法爾肯(Eric Falcon)表示:儘管已經證明,渦環的動力學由其外圍的大型結構主導,但控制它們出現的機制,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控制良好條件下產生穩定液體環面的實驗困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希望使流體環穩定。
  • 最新突破:科學家利用壓力將固體壓成磁性液體
    聽起來像是耍魔術:如果拿兩顆小鑽石,在它們之間放一小塊磁性晶體,然後將它們慢慢擠壓在一起,會得到什麼?答案是磁性液體。這似乎違反我們的直覺。液體在壓力下可能變成固體,但固體在壓力下可能變成液體嗎?科學家最近對此有了非同尋常的關鍵發現,該發現將可能提供有關高溫超導和量子計算的新認知。
  • 科學家首次拍下瀝青滴落瞬間—新聞—科學網
    69年後,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室研究之一終於獲得進展,科學家利用一臺攝像機,首次拍攝下了焦油瀝青墜下一滴液滴的畫面。 這是一個簡單、著名且古老的實驗。2000年,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錯過了瀝青上一滴液滴墜落的畫面,因為當時攝影機出現了故障。
  • 還能像水一樣流動?科學家確認
    即它們是在有膠水功效的物質的作用下,將「膠子」和「夸克」兩個粒子結合在一起後的新物質形態。研究人員原認為,在如此高的溫度和能量狀態下,被釋放出的夸克應當像氣體一樣「隨意地飛翔」。然而,結果發現,相撞產生的原始粒子根據金原子核相撞產生的不同壓力變化在「集體移動」,好像一個魚群在遊動。由於這種運動方式與液體運動的性質十分相似,研究人員將其稱為「流體」。科學家將這種熱而稠密的液體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就是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