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2020-07-24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SHAO)天之文科傳團隊(吳徳 左文文 狄逸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對於火星探測,你是不是還有很多問號?

從歷史到現實,從技術難點到解決方案,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將向你詳細述說人類探索火星的故事。

一、歷史篇

1. 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仰望蒼穹,漫漫宇宙中,我們是否孤獨?是否在另一個星球上,也存在著和我們相似的生物和文明?

眾多星球中,火星是備受關注的一顆。它是太陽系中從內往外第四顆行星,地球的鄰居,與地球非常相似,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11%,火星日的長度與地球相當,而火星年的長度約為地球年的2倍。不少專家認為,火星曾經可能具有和地球相似的環境。因此開展火星探測和研究,不僅有助於探究火星,也有助於藉此探究地球的過去和未來,為人類尋找可能的未來家園。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太陽系(圖片來源:veer圖庫)

2. 人類對火星的認識

火星,看起來偏紅,螢光像火;它看起來的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且火星在天空中運動時,甚至會逆行,令人難以捉摸,古書上稱之為&34;。

望遠鏡發明後,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的伽利略看到了火星,像一個小紅點。隨著望遠鏡的發展,人們可以分辨火星的一些細節特徵。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發現火星地表從暗區延伸出許多線條,他稱之為&34;,後來被翻譯成英文中的&34;。1894年,一位富有的波士頓商人洛厄爾對&34;很痴迷,他使用60釐米口徑的望遠鏡探索火星,認為自己在火星上也看到了運河,並深信不疑。1908年,他出版了一本書《生命的棲居地——火星》。他在書中提出,在遙遠的過去,火星上曾出現智慧生命,由此創建了一個科幻小說寫作的新流派。

1938年的萬聖節,一位美國喜劇演員奧爾森•威爾斯利用電臺,將科幻小說中的一些情節,以緊急通告的方式發布——火星人已經攻擊美國,在新澤西就有目擊者。這可嚇壞了幾百萬的美國人。

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火星人的恐懼才得以消停。人們對火星有了更多的科學認識,這些認識表明火星不可能存在地球生命,因為那裡太冷太乾燥。但是,火星和地球之間的相似之處如此有趣,很難排除火星上有其它形式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那時,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想要知道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者人類是否可以抵達火星,但技術上存在障礙。1957年,蘇聯發射成功首顆人造衛星,震驚了全世界,打開了太空探索的前沿。

藉由火星探測器,我們知道了,火星上擁有太陽系最大最長的峽谷之一——水手峽谷,橫跨大半個火星,長約4000千米,深達7千米。火星擁有太陽系最高的山峰——奧林帕斯火山,高度超過2萬米,是地球上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的3倍多;我們對火星地表成分也有更多了解,找到了火星上水的痕跡。

二、技術篇:如何去往火星?

如何去往火星呢?先讓我們回顧下如何離開地球。這件事就要從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說起了:那時劍橋三一學院的牛頓在鄉下自我隔離。傳說中有一天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時被一顆蘋果砸中了腦袋,接著聯想到月亮從沒掉下來過,由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筆者一直很好奇這個傳言的細節,而且高度懷疑牛頓被砸的那一刻可能只想著要把蘋果有多遠扔多遠,有圖為證!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牛頓大炮(圖片來源:《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

我們都知道扔蘋果的時候,用力越大,出手速度越快,蘋果就扔得越遠,但它早晚會掉到地上。那我們扔得再用力點,速度再快點呢?顯然,它可以被扔得很遠。理想假設下,只要出發速度夠快,從北極扔到南極也未必不可能!如果我們再用力點呢?蘋果就可以飛躍南極,甚至回到北極,回到我們出手的那個位置,接著再來&34;遍。於是我們知道了,當蘋果被扔出的速度超過某個速度時,它不再掉回地球,而環繞地球作圓周運動。這個速度被科學家們稱之為&34;(環繞速度),在地球上是7.9 千米/秒。月球繞著地球做高速圓周運動,這正是月亮不會掉下來的主要原因。

要離開地球的話,第一宇宙速度還不夠,我們需要再加速,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約11.2 千米/秒。這時候才可以離開地球,那麼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以阿波羅計劃為例,運載火箭土星五號的全重是3000噸,僅能運送45~48噸的飛船到地月轉移軌道,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燃燒第一級時,每秒鐘就燒掉13噸燃料,足夠一輛家用小汽車繞地球四圈。

離開地球之後就可以踏上前往火星的道路了嗎?還差點。

事實證明有個好的路線規劃是能省很多燃料。1925年,沃爾特·霍曼博士就提出了利用太陽引力的霍曼轉移軌道,這條線路最省能源。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飛行器從地球到火星沿霍曼軌道運行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他的思路是在地球軌道和火星軌道之間找到一條環繞太陽的橢圓路線。這個橢圓與地球軌道外切,同時與火星軌道內切。以出發時的地球為近日點,相對於太陽的速度最大,達到32.7千米/秒,以到達時的火星為遠日點,相對於太陽的速度最小,只有21.5千米/秒。全過程只需要做兩次加速,一次離開地球軌道,進入霍曼轉移軌道,另一次離開霍曼轉移軌道,進入火星軌道,需要從21.5千米/秒,加速到火星的公轉速度24.5千米/秒。

不用做太多加速看起來很省燃料,但也真的很花時間。由於各探測窗口不同,各探測器使用的火箭性能和飛行方案不同,最終探測器的飛行距離達4到7億千米,要飛行6到11個月不等。實際情況也很複雜,中間需要做很多的計算,只有大型專業的航天機構才能完成。

對此,《下一站火星》中有這樣一個比喻:

&34;

飛行的時間長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等待離開地球進入霍曼轉移軌道的時機,也就是發射窗口,也很漫長。按霍曼的要求,這一時間窗口約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如果錯過了就又是一次漫長的等待。而最近的發射窗口就是今年的7到8月份。

三、難點篇:火星探測很難,為什麼?

火星探測任務一般可分為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類。環繞任務,即發射環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器,例如歐空局火星快車號、NASA的火星勘察軌道器;著陸任務則是使探測器著陸到火星上去,例如美國宇航局的鳳凰號、洞察號探測器;巡視任務即能夠在火星上進行巡視勘探的火星車,例如美國宇航局的旅居者號、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車。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A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1964年,美國成功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它是歷史上首個成功到達火星的探測器。從1960年的火星1A 號到2018年&34;,人類共進行了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了環繞、著陸、巡視任務,其中成功的任務僅佔到約一半。那麼,火星探測為什麼這麼難呢?

難點1——探測器發射窗口少

月球探測每年都有窗口期;火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每隔約26個月才有一次&34;,因此一旦錯過窗口期,就只能再等兩年。

難點2——測控和數傳面臨的困難大

放風箏的時候,風箏飛得再高,還有一根線在手中,那麼,在飛向火星的漫漫長路上,探測器和地面之間也有&34;嗎?

有的,這就是測控和數傳。

測控和數傳指的是地面測控站與探測器保持通訊,即利用地面測控系統對探測器進行定軌定位,利用地面臺站向探測器發送遙控指令,接收探測器的科學探測數據。

深空測控通信的難點可以概括為信號空間衰減大、信號傳輸時延長、信號傳播環境複雜以及高精度導航困難[2]。

難點2.1 信號空間衰減大,接收信號弱

深空探測器的測控通信需要面臨距離遙遠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探測器測控通信通常採用無線電信號進行信息傳輸,而無線電波以光速向外輻射,強度按照傳播距離的平方衰減,故距離信號的發射源越遠,強度越低[2]。

火星探測器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最遠達到4億千米,是地月距離的1000倍。探測器發射的信號,通過遙遠的距離傳輸到地球上的時候,信號強度已經嚴重衰減,通常採用更大口徑的天線來接受微弱的信號。

難點2.2 信號傳輸時延長

月球探測的單程通信為1.3秒左右,基本上可以達到實時通信。而火星探測的最遠單程通信時間為22分鐘,地面人員不能及時對探測器進行控制,因此對探測器的自主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降落火星時,僅僅7分鐘之後探測器就將從環繞軌道降落到火星表面,測控人員根本來不及對探測的運行狀態進行判斷從而進行修正,只能依靠探測器自身的控制判斷來進行著陸。

難點2.3 任務環境複雜

火星探測器距離遙遠,無線電信號既要穿過地球的對流層和電離層,還要穿過火星的大氣層,以及變化複雜的太陽等離子區,信號傳播環境十分複雜。

難點2.4 高精度導航困難

火星探測器的軌道複雜、距離遙遠、觀測時間段不能連續覆蓋,造成了探測器導航困難。探測器的巡航段、近火捕獲以及火星著陸需要超高精度的導航技術,如果導航精度不高,探測器將有可能失聯,或是在近火段與火星擦肩而過、進入火星大氣燒毀或者直接撞到火星上去。

難點3——抵達火星難、著陸火星難

由於人類目前的運載火箭能力有限,不能運送太大的探測器到火星,所以探測火星的目標之一就是消耗最少的燃料,儘可能將更大質量的探測器送往火星。藉助&34;,就可以使探測器從地球飛往火星消耗最少的能量。

由於火星距離遙遠,在探測器的數月飛行過程中,會受到太陽系內多個天體的擾動,還有太陽風、空間輻射等複雜的影響,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為4億千米,需要更高的軌道設計要求,軌道偏差一點,到了4億千米都會被放大很多。

探測器抵達火星附近之後,需要被火星引力捕獲才能環繞火星運行。而火星質量小、引力影響範圍小,所以探測器在進行近火制動之後需要準確進入環火軌道,稍有偏差就有可能與火星擦肩而過或是在火星大氣中焚毀。

登陸火星是最難的。目前,美國、俄羅斯、歐空局進行過火星著陸,但是只有美國完全成功過。即使是登陸月球,目前也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成功過。

火星探測器進入大氣層、下降和著陸段是火星探測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飛行階段,需要探測器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度氣動減速、降落傘展開等機動動作。這個階段的主要難點有:氣動飛行減速難、火星表面避障難以及飛行驗證困難[8]。

以近些年來的火星登陸任務為例,歐洲空間局(E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合作的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計劃於2016年10月19日登陸火星,但是由於登陸器與火星高速碰撞,導致任務失敗。又比如,作為歐洲航天局2003年火星快車號任務的一部分,小獵犬2號著陸器在從火星快車號上釋放出來後的第六天,進入火星大氣層時失去所有聯繫。後來經過確認,著陸器成功登陸火星表面,但是因故未能完成部署開始運作。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火星探測器著陸地點(圖片來源:NASA)

火星探測器登陸對於減速要求更高。火星探測器的信號從火星傳到地球需要幾十分鐘,而探測器從運行軌道著陸到火星只需要7分鐘,因此地面人員無法幹預探測器的著陸過程,完全依靠探測器自身來控制選擇。

探測器的著陸過程對探測器防熱措施,降落傘、氣囊或是緩衝發動機能否按程序工作,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將導致著陸失敗。因此,必須精確控制探測器的各個程序,需要經歷所謂的&34;,才能成功軟著陸。

目前探測器登陸火星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腿式緩衝、氣囊緩衝和空中吊車。美國的海盜號和鳳凰號以及洞察號探測器均採用腿式緩衝的方式。勇氣號和機遇號則是採用氣囊緩衝的方式,氣囊著陸適用於小型火星車,大一點的火星車就需要使用反衝發動機進行著陸。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由於質量非常大,只能採用最先進的空中吊車方式進行著陸。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好奇號火星車空中吊車(圖片來源:NASA)

四、技術篇:VLBI測軌分系統

火星探測器的跟蹤和測定軌,目前主要採用基於地面無線電測量的測距、測速和甚長基線幹涉(VLBI)測角三種手段[3]。

VLBI對探測器在垂直於視線方向上的位置變化有很高靈敏度,與視線方向具有高靈敏度的測距、測速形成互補,是火星探測器測定軌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地火轉移段、近火制動段等測定軌難度較大的測控弧段的優勢更為明顯[1]。

探測器進入近火制動段時,地火距離一般達到數億千米,與月球探測器被捕獲時的38萬千米相比,距離增加了數倍。比如,VLBI時延測量誤差1納秒(0.3米),在3000千米的基線長度上,對數億千米遠的火星探測器在垂直於視線方向上的單點測軌誤差約為幾十千米,遠大於視線方向的測距誤差。VLBI時延測量精度的提高是火星探測器測定軌精度提高的關鍵環節。

為了提高VLBI時延測量精度,火星探測時一般差分單程定位(Delta Differential One-way Ranging; Delta-DOR)技術進行測控。測距、測速技術的目的是測量目標的視向距離和速度,而Delta-DOR技術則是測量目標的橫向位置。1998年 &34;的失敗清楚的表明了Delta-DOR技術對於深空探測器跟蹤測軌的重要性。由於未使用VLBI技術,未能及時發現切平面誤差增大的致命缺陷,最終任務失敗。因此如果測控技術不是很成熟的話,探測火星的風險很大。

在&34;等任務中,利用由上海站、北京站、昆明站和烏魯木齊站以及位於上海天文臺的VLBI數據處理中心組成的VLBI測軌分系統,和差分單程定位技術,將VLBI時延測量誤差降至1納秒以下。結合測速和測距數據,著陸器月面測定位和環月段的測定軌誤差約50米,地月轉移段和近月制動段的測定軌誤差參數100米[1]。

差分單程定位型技術適合於單個探測器測定軌,而同波束VLBI技術則適用於多個探測器的精密測定軌。所謂同波束幹涉測量技術(Same Beam Interferometry, SBI),即用射電望遠鏡的主波束同時接收兩個(或多個)探測器發送的信標,得到兩個(或多個)探測器信標的相關相位,並在探測器間進行差分,由於信號傳播路徑基本相同,因此通過差分可以有效削弱信號傳播路徑上的大氣、電離層以及設備等引起的誤差,從而得到高精度的探測器相對定軌定位結果[3]。

五、&34;篇

火星探測項目是中國繼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

2016年1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得到國家批准立項。

2020年7月,我國進行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34;。

在今年的&34;火星探測任務中,&34;由我國目前最大運力的長徵五號火箭進行發射。&34;火星探測器將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任務,分別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來完成。環繞器運行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既可以自主進行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任務,也可以進行中繼通信;著陸機構負責攜帶巡視器安全著陸到火星上去,巡視器負責在火星表面進行區域巡視探測。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寫在最後

北京時間7月20日,阿聯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今天,中國火星探測任務&34;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升空,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將一次性完成&34;三個目標。未來,NASA的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車也即將發射升空。

如果我國的&34;成功著陸火星,將是除美國之外第二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技術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首個探索火星便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火星探測器飛行效果圖(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34;火星探測任務,名字取自屈原長詩《天問》,任重道遠,意義重大,雖難度極大,但中華民族充滿信心,也做好了充足的科技準備,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對真理追求的堅韌和執著。我們預祝&34;順利完成三個目標。讓我們為所有的工作人員加油。

參考資料:

[1] 劉慶會. 火星探測VLBI測定軌技術. 2018. 深空探測學報. 5, 5

[2] 吳偉仁. 深空測控通信系統工程與技術.

[3] 劉慶會. 同波束VLBI技術在深空探測器測定軌中的應用. 遙測遙控.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了拋棄地球移民火星,到底做了多少的努力?
    此外,他還列舉了火星是最有可能供人類移居的星球等理由,這些理由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全世界科學家的認可。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更是逐漸達成共識,火星確實是最適合生命形態的另一個世界。「水手6號」和「水手7號」探測器環繞這顆行星的赤道和南極地區運行,拍下了多張照片。還對火星上的大氣及其表面進行了分析:火星表面的溫度比預想的更低,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水蒸氣幾乎難以尋覓。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一號有多努力嗎?
    &34;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沅湘之地仰望星空,將滿腹憂思化作千古名篇《天問》,闡發了對宇宙萬物的哲思。兩千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火星之旅正式啟航。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在完全陌生的火星環境下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為了安全地護衛「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703所根據探測器形狀、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氣動載荷及熱流密度的不同,「量體裁衣」創新研製了三種材料,分別是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和超輕質大面積防熱塗層材料。
  • 火星和地球那麼多相似之處,人類未來能移居火星嗎?
    我們千百年來不間斷探索宇宙的各種事物,其中有兩個特殊的任務。第一個是尋找除地球文明以外的其它星球文明,第二個就是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可是上百年的時間過去了,科學家們還是沒能找到外星文明和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 為了能「死」在火星,馬斯克拼了
    想要子子孫孫都存活下去,從容面對有可能到來的大災難,我們一定要找到另一個同樣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預計未來四十年到一百年間,人類可以登陸火星並在火星上開始真正地殖民、建造城市、擁有可以自給自足的文明社會。
  • 人類能在火星上建造城市嗎?在火星造城需多少錢?
    其實每個人都有個小目標,學姐的小目標就是讓大家都喜歡我,哈哈(都喜歡看我寫的文章),而埃隆·馬斯克的小目標就是想在2028年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居住,這時候網友就開始問他了,老闆吶,去趟火星這飛船船票多錢啊,需要多少成本啊?到那裡生存之後需要多少成本呀?
  • 火星上發現「人類腿骨」!火星上真的有人類居住?
    但是很遺憾,以我們的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數據,尚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有外星生命存在,甚至就連最基礎的生命形態都未曾發現過!火星是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因為火星上有大氣層,而且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賴以生存的液態水!所以火星是除了月球以外人類探測的主要目標。
  • 火星上有水,能說明火星存在生命嗎?
    自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曾經多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根據已有的資料顯示:火星表面大氣稀薄,沒有臭氧層,沒有全球性的磁場,溫度非常低,從目前的探測發現,人類並沒有在火星表面發現生命體。但是科學家們在火星表面發現了一個地下鹽水湖,這座「湖」存在於火星南極冰蓋之下,直徑約20千米。
  • 人類為了殖民火星,竟在上面種植藻類,誰知火星上存在著可怕生物
    喝一壺老酒,品人生百態,大家好,我是老酒,今天給大家帶來,人類在火星上發現恐怖生物的故事《紅色星球》。,人類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星球當做家園,於是,科學家們將各項數值都與地球非常相似的火星,作為目標,開始為人類的大規模遷徙做出準備,其中,就有宇航局向火星發射大量的特殊藍藻的計劃,人類通過藍藻,可以讓火星產生大量氧氣充滿大氣層,從而供人類呼吸。
  • 為了找到冥王星,人類付出了多少努力?
    (內心os了無數個「wc,nb」)為了認識這位游離於50億千米外的朋友,人類付出的努力,可謂道阻且長。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知道太陽系有六顆行星(金木水火土地)。這一切在人類發現天王星(1781年)的時候發生了變化:既然能發現第七顆行星,是不是意味著還能發現第八顆,第九顆?
  • 火星五大謎團!人類能在火星上生活嗎?火星的神秘不止如此!
    即使在人類派遣了多艘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進行探索之後,那顆紅色星球對我們而言依然存在著許多神秘,我們對它的了解或許只是皮毛,就像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一樣。儘管如此,火星的未知仍然吸引著科學家們進行孜孜不倦地探索,就像火星的五大未解之謎!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 火星上的洞察號傷痕累累,為了完成任務只能繼續工作,比人類靠譜
    中國發射的衛星洞察號已經登陸火星有一段時間了,距離地球146000000公裡,即便如此,洞察號還是輕輕鬆鬆的實現了跟地球上的通訊,前端時間,洞察號還經常傳回來多張照片,向地球上的科學家匯報火星的工作情況。
  • 人類即將登陸火星?火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選擇移民火星?
    往返時間長也是人類不能短期內實現登陸火星的原因之一,都不要說怎麼在火星表面生存,僅僅是往返的過程中就要經歷高強度長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那首先這四百多天裡人都是處於失重狀態的為了維持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狀態,每天至少要做3個小時高強度的鍛鍊,長期維持這種高度自律的狀態,人是很容易崩潰的!
  • 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的六項技術
    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向深空飛行約1.4億英裡。推進能力的進步是儘可能快速和安全到達目的地的關鍵。現在說哪種推進系統將把太空人帶到火星還為時過早,但我們知道它需要有核動力以減少路程的時間。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究多種選擇,包括核電推進和核熱推進。兩者都使用核裂變,但彼此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核電火箭效率更高,但產生的推力不大。而核熱推進則能提供更多的動力。
  • 火星上有水有空氣又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移民去火星生活嗎?
    今年在天文學上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形成的湖泊,雖然是在地下,不是在地表,但是足以讓大家興奮很久了。人們嚮往已久的火星既然有了水,又有空氣,火星又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那我們可以移民火星了嗎?
  • 能幫助人類實現移居火星的二氧化矽氣凝膠到底有多厲害?
    科學家建議利用二氧化矽氣凝膠模擬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對火星表面的特定區域進行改造「行星工程學」長久以來,人類便夢想著改造火星氣候,讓它變成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是第一個認真提出對火星進行地球化改造的人。
  • 人類有多少可能移民火星?
    或許,真等到1000年以後,我們的課本裡又會出現如下橋段:火星上的美國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新一代四有青年,必須努力學習,努力實現四個現代化,卻解放這些受苦的人。關於火星的不同觀感,體現了東西方之於科學的思維差異,也是國人漠視未來、漠視生命的縮影。
  • 火星上有水大氣中有氧氣,人類登陸火星近在咫尺?
    對於人類來說水是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其次就是每時每刻所需的氧氣,這兩種元素在火星上都存在,那麼這就意味著人類可以登陸火星了嗎?實際上這些遠遠不夠。目前為止火星應該是人類探測最徹底的天體了,目前依舊有多個探測器包括火星車和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器在工作,在2020年NASA還會發射新的火星車,在2024年可能會送太空人上火星。
  • 什麼生物能在火星上生存?火星上可能有什麼生物?
    水星,火星,金星,地球的大小對比這樣看起來火星並不適宜人類生存,沒有液態水,也沒有氧氣這一生存的必需品。那有沒有生物可以在火星上安家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不喜歡氧氣的生物:厭氧菌。地球上的氧氣除了紫外線輻射分解水造成的以外,主要的來源就是來自光合作用。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不過這個功能在火星上有沒有用還有待觀察),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
  • 為了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
    植物為了能最大程度的進行光合作用,可謂是耍盡花招,爭奇鬥豔。究其根本其競爭的本質是對光合作用的三要素:光、水和CO2的競爭。從廣袤的海濱到無邊的荒漠,從炎熱的赤道到冰封的兩極,陸生植物均在使用大氣中的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