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2020-07-24 國高材分析測試中心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火星之旅正式啟航。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在完全陌生的火星環境下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接下來,「天問一號」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就是著陸,眾所周知,探測器著陸要在極短的時間穿越火星大氣層,經歷「恐怖七分鐘」。在這7分鐘裡,探測器高速進入大氣層,與大氣層摩擦會使其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就如同一顆流星一樣經歷高溫灼烤;由於火星大氣成分的特殊性,其中二氧化碳佔95%,氮氣佔3%,在高熱狀態下會發生更加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使得著陸環境更加嚴苛,因此,著陸過程中需要高效的防熱結構對探測器進行保護,以保證其完好無損。可以說著陸防熱技術是保證探測器安全著陸的關鍵,直接關係任務成敗。

為了安全地護衛「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703所根據探測器形狀、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氣動載荷及熱流密度的不同,「量體裁衣」創新研製了三種材料,分別是超輕質的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和超輕質大面積防熱塗層材料。

這三種材料協同作戰,在探測器著陸的時候,材料表面與火星大氣摩擦並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同時帶走大量的熱,同時材料內部還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雖然表面「熱浪滾滾」,裡面卻依舊「涼爽宜人」,有效保護探測器不被燒壞。


超輕質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

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可以說是空間飛行器防熱的一員「老將」。「神舟」號載人飛船、「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中,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此次火星探測器上採用的是改進的新型超輕質蜂窩增強低密度燒蝕防熱材料。跟它的「前輩」相比,此材料強度更高、密度更低,可以根據氣動載荷分布對其進行變厚度變密度優化設計,在保證探測器能夠耐受更嚴苛的氣動載荷的情況下,實現更加輕質化。一體化成型技術使整個探測器大底結構具有非常好的整體性,確保了其在奔向火星的過程中承受高低溫交變的結構穩定性。


該材料密度約為0.36g/cm3,可承受1.5MW/m2的熱流環境,可耐受火星大氣以CO2為主的特殊氣氛氣動加熱。探測器大底結構的直徑達到3.4m左右,共計約70000個蜂窩格子,採用整體成型工藝,實現了在如此多的蜂窩格子中材料一次性灌注到位,不論是成型效率、成型質量還是成型可靠性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

由於火星距離地球較遠,為使運載火箭推送的更遠,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重量不能過大,需要儘可能地「壓榨」防熱結構及材料的重量。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還研製了連續纖維增強中密度防熱材料。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該材料主要用作探測器大底及背罩防熱結構的艙蓋、封邊環、埋件、螺塞等零部件,相比較低密度材料其強度更高,密度約為0.9g/cm3,兼顧了耐燒蝕和承載能力。該材料使用了三元長纖維組成的SPQ纖維布增強體系,並將輕質填料引入到連續纖維增強的預浸料中,實現了連續纖維增強燒蝕防熱材料的輕質化。


超輕質的燒蝕防熱塗層材料


與探測器大底直面火星大氣衝刷不同,背罩結構在著陸器側面,受到的熱流相對更低。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製了超低密度防熱塗層材料,密度僅為0.28g/cm3左右,熱導率低至約0.06W/m﹒K,其基本熱物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僅隔熱性能優良,對著陸器的減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材料還能夠適應發射場的環境和真空總質量損失等要求,通過了耐鹽霧、耐溼熱性能考核,真空總質量損失≤1%,可凝揮發份≤0.1%,滿足設計要求。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不僅如此,塗層施工工藝也實現了自動化。背罩結構大端直徑約3.4m,面積約20 m2,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將很難保證塗層的均勻性。經過攻關,解決了防熱塗料傳輸技術難題,利用噴塗機械臂實現了背罩結構表面超低密度防熱塗層材料的自動化噴塗,有效提高了塗層的施工質量和效率。


三種材料「協同作戰」

這三種材料在任務執行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們之間的結構熱匹配性。探測器飛向火星的時間長達8個月,由於軌道的變換和距離太陽的遠近,防熱材料要承受極低的溫度以及高低溫的循環交變,「冰火兩重天」很容易導致材料發生開裂、脫落等災難性問題。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三種防熱材料需要與探測器的內部結構保持良好的結構熱匹配性和完整性。


通過工程計算、數值模擬及必要的地面試驗,分析這三種材料在極低溫及高低溫交變的空間環境下的結構變化情況,再根據實驗結果優化修正,最終實現了這三種材料的匹配性和完整性,使它們能夠在茫茫太空中「協同作戰」,為探測器安全抵達、順利著陸保駕護航。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有多努力嗎?


我們火星見!

相關焦點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一號有多努力嗎?
    &34;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沅湘之地仰望星空,將滿腹憂思化作千古名篇《天問》,闡發了對宇宙萬物的哲思。兩千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一號要經歷什麼嗎?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3時25分,探測器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你知道嗎?
  • 彈幕海報丨為了去火星 你知道這群湖南人有多拼嗎?
    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你知道嗎?「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背後凝聚著不少湖南籍工程技術人員的智慧和汗水!
  • 天問你好!直播!出發!馮叔喊你去火星
    你看,為了表明對於火星探測這件事,咱人類有多麼多麼多麼努力,航天媒體部可以幾乎說是在造詞這件事上,造到頭禿。這裡就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發射窗口期」。我們都知道地球和火星都是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火之間的距離並非是固定的,正如賽車要彎道超車,我們當然希望探測器能用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到達火星。而所謂的「發射窗口期」正是這麼一次我們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也就是地火距離最短的時間段,所以說火星可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的。
  • 益陽:七彩暑假天問一號有多先進你知道嗎?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張紅豔)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總重5噸,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火星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裡面裝有一臺火星巡視車,重量約240公斤,與重量越過1噸的好奇號火星車相比,要輕巧得多,以太陽能電池作為動力,設計壽命90天,但正常使用兩三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月球上的玉兔2號設計壽命也只有90天,現在用了一年半也沒出現任何問題。
  • 移民嗎,去火星那種?「天問一號」替你探探路!
    大氣壓力約為地球的90多倍,嚴重缺氧。大氣層含有厚厚的二氧化碳。表面溫度接近500攝氏度,沒有液態水。目的地和時間都定好了,「打頭陣」的火星探測器有應該「探什麼、怎麼探」,才能為「星際移民」做充分準備呢?
  • 你知道「天問一號」有多難嗎?
    臥薪嘗膽9年,我國在「天問一號」的建設上直接大膽設立一次性完成3大任務的目標。要知道,人類探測火星分為探測器掠飛探測、繞、落、巡、採樣返回、載人登火6個階段,而本次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不僅直接跳過掠飛探測這第一階段,還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如此挑戰,在世界航天史上屬首次。所以什麼是繞、落、巡?
  • 天問一號將脫離地球軌道向火星軌道靠攏,去火星有多難看完就明白
    但是這並不能代表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我們都知道,這距離成功還是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可能很多人會發出疑問,美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已經發射了好幾個火星探測器,而且也成功了很多,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只是想送火星探測器去火星,真的就有那麼困難嗎?
  • 為了上火星,人類能有多努力?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SHAO)天之文科傳團隊(吳徳 左文文 狄逸煥)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對於火星探測,你是不是還有很多問號?從歷史到現實,從技術難點到解決方案,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將向你詳細述說人類探索火星的故事。一、歷史篇1. 為什麼要探測火星仰望蒼穹,漫漫宇宙中,我們是否孤獨?是否在另一個星球上,也存在著和我們相似的生物和文明?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
  • 火星探測器如何抵達火星?「天問一號」告訴你答案,看完你就知道
    細細算來,人類對於火星的探測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好奇的我們,總是對火星這顆紅色的星球充滿了無限的嚮往。雖然今天的火星是一片荒涼,地表遍布沙丘、礫石,大氣是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而且還未發現有液態水。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鄭永春博士,揭開有關火星的8個「天問」,帶你了解火星任務背後的故事。天問之六:好多影視劇裡都有「火星人」 火星上存在生命嗎? 火星叔叔鄭永春:1877年人類在火星上發現了「運河」,他們認為是火星人挖的,所以那時大家都相信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到底有生命嗎?
  • 天問一號此去火星還要4億多公裡,前方道路有多「崎嶇」?
    天問一號著陸器(概念圖)|中國航天作者 | 林文杰責編 | 高佩雯天問一號在7月23日發射升空之後,全民歡欣鼓舞。不過,此去火星還有4億多公裡。據預計,天問一號還要再飛將近7個月,明年才能到達火星。進入飛向火星的高速公路目前,依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強大推力,天問一號已經直接進入地球至火星的轉移軌道。這條軌道被稱為霍曼轉移軌道,是太空飛行器進行行星探索時從一顆行星去到另一顆行星消耗能量最少的軌道。
  • 若干年後就可以去火星旅遊了嗎
    今天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將在地球火星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才能到達火星;若干年後,就可以去火星旅遊了?如果大家是個太空迷,現在就要努力工作,多掙點錢準備著,還要堅持身體鍛鍊,七個多月二百多天乘火箭的太空旅行,你的身體吃得消嗎?
  • 走,一起去火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厲害了我的國
    就在今天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想和你一起奔向火星」「飛吧,胖五!將來一起漫步太空!」「和胖五一起,向星辰大海出發!」科技君突然有了一種既視感:中國人:胖五要奔向火星了!火星人:胖五要送貨上門了!莫名喜感有木有?
  • 火星探測、衛星搜尋、星球大戰,你有怎樣的「天問」?
    2020年的地球命運多舛,但災難沒有阻擋住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約150次的航天發射讓今年成為了世界航天發射大年。而自古以來,地球上的人們對於天空的追問從未停止。當「天問一號」在火星探測時,我們能看到火星嗎?馬航為什麼躲過了衛星的「眼睛」?北鬥導航衛星如何充當福爾摩斯來「斷案」?
  • 中國天問一號首發,為什麼目的地是火星?專家:有4大重要原因
    站在科學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講,天問一號出徵火星,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進步,同時,這也是無數科學家在為人類的未來作出重要規劃。由於星際航行能力的局限性,人類對宇宙文明的探索一直都處於「沉寂」狀態,雖然一直沒有得到新的突破,但依舊無法泯滅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決心,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尋找外星生命特徵或適宜生命誕生條件的證據,為此,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動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六、努力的俄國人
    在這一具有歷史性意義時期,佰思科學特別推出「火星探索」系列專題,回顧人類從古希臘至今探索火星的過程及有趣的故事,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一代接一代的傳承。而「天問一號」的發射,也標誌著我國在探索火星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佰思科學「火星探索」專題總計8篇,從「望遠鏡裡的火星」開始,以「天問來了」結束。感興趣的,請持續關注我們!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火星探測為何有如此大魅力,世界各國對其情有獨鍾,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其實人類探索火星對研究地球演變,防止地球演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具有促進作用;還有由於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家園,但某一天地球災難來臨之時,人類可以向火星移民,保留人類文明。但火星被稱為是人類探測器的「墳場」。
  • 從「天問一號」飛向火星說起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近七個月的長途跋涉,預計在2021年的2月中旬至2月下旬進行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工作,然後擇機進行登陸火星,然後在2021年4月23日左右著陸火星。著陸後將釋放一臺火星車,進行為期3個月的火星表面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