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省委書記劉奇、省長易煉紅等省領導以及在贛兩院院士出席大會並為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頒獎。大會共表彰獲獎項目14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50項、技術發明獎8項、科學技術進步獎90項。南昌航空大學以第一單位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一等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楊曉光教授領銜的「複雜載荷環境下高溫結構破壞理論」成果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主要完成人:楊曉光、石多奇、胡曉安、劉奮成。該項目深入研究航空發動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熱端結構的失效機理和破壞理論,特別是針對複雜結構/載荷/環境下的損傷演化與變形機制、破壞與壽命理論以及材料本構關係進行了創新性和工程化研究。項目推動了我國高溫結構強度理論的知識更新,所開發的本構和壽命模型已經成功應用於中國航發606/608所、航天三院、5719廠、中船重工703所等若干重點型號的研製與應用。
彭曉教授領銜的「稀土氧化物與晶粒細化影響金屬氧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應用」成果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彭曉、王福會、王小蘭、張豔、譚曉曉。項目成果揭示了稀土氧化物在氧化過程中的物理與化學演化過程,提出了其產生「稀土效應」的全過程理論模型,進而提出稀土氧化物與細晶粒細化耦合可進一步提高金屬材料的抗高溫氧化性能。中國是稀土大國,江西是稀土大省,項目成果將為稀土在抗高溫氧化金屬材料及塗層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宋仁傑教授領銜的「烯烴高效高選擇性轉化」成果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宋仁傑、李金恆、歐陽旋慧。烯烴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和化學化工產品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國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資源,在有機合成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烯烴中C=C雙鍵具有高反應活性,可以與自由基發生反應實現烯烴的多樣和高效轉化。該項目系統地研究了「烯烴的三分子雙官能團化反應」和「烯烴化合物的氧化官能團化/環化串聯反應」的新現象和機理,建立了烯烴高效、高選擇性轉化的新方法。
盧超教授領銜的「航空構件聲學電磁集成網絡檢測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盧超、林俊明、宋凱、李秋鋒、齊共金、王嬋、陳振華、石文澤、陳堯、陳果。無損檢測是現代工業發展和國防建設必不可少的可靠性技術,通過產學研合作,盧超教授科研團隊和合作單位聯合攻關,創新性地實現了將多種聲學、電磁無損檢測技術與網絡技術集於一體,成功研製了基於網絡平臺的綜合無損檢測設備,實現了對飛機複合材料結構件和航空發動機高溫熱端結構件的綜合檢測與安全評價。
陳玉華教授領銜的「航空航天超薄超細構件高質量精密焊接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陳玉華、張體明、封小松、王善林、謝吉林、邢航、黃永德、董豐波、夏佩雲、劉定、程林、柯黎明、郭正華、胡錦揚、錢永進。該項目針對新型航空航天裝備在研製、生產過程中對超薄、超細構件及異質構件高質、高精密、高可靠焊接技術的迫切需求,攻克了微細直徑絲材與不等直徑異質多股線精密連接關鍵技術、超薄壁構件焊接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異種材料雷射微焊接接頭裂紋控制技術,用於C919大飛機傳感器的精密焊接、新型空間可展開機構的研製以及某新型箔片式動壓軸承的生產,為型號研製提供了技術保障,為航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防實力的提升做出了貢獻。
南昌航空大學在本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上較往年有穩步提升,同時在質量上也有巨大的飛躍,彰顯了學校科研創新能力的重大提升。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