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Science新作顛覆傳統,史上第一個物理諾獎迎來新革命

2020-09-27 木木西裡科技


1895年,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同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X射線。


1901年,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得史上第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百多年來,X射線,這個聽起來有點熟悉又奇怪的名字,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物理學,材料科學,化學和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尤其是在醫學上,基於X射線的技術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付出了汗馬功勞。


雖然居功至偉,X射線的輻射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也是人所共知。


X射線,是天使,還是魔鬼?這是似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圖丨pixabay


不同尋常的現象


長期以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非線性光學的出現,為光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能否將非線性過程從光學拓展到X射線領域,成為了物理學家心心念念的事情。


本質上而言,X射線對原子的破壞是從內到外的,原子中深度結合的電子將被驅逐,留下一個「核心孔」。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引發一系列電子弛豫,將中性原子變成離子,從而破壞分子中的化學鍵,或在固體中產生缺陷。


那麼,X射線的非線性過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



為了深入探究X射線的新奇性質,德國Max Born Institute研究所Ulrich Eichmann教授等人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光子反衝成像技術展示了在單原子水平上超越X射線輻射損傷的異常行為。在自由電子雷射器(FEL)提供的極強的X射線的照射下,他們檢測到中性氖原子,這些中性氖原子只是被激發,並沒有被破壞。


這一現象,明顯違反了傳統X射線損傷的認知。


單原子尺度的X射線輻射


在簡單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實驗中,原子束與FEL的強X射線閃光碰撞後,所有離子都會偏轉,而中性原子會撞擊一個位置敏感的檢測器,該檢測器設置為僅受激發的原子會觸發信號。所有經歷受激X射線拉曼散射的原子,都會在檢測器上的顯示出特徵形狀(用「 I」標記斑點而不是「 X」)。


吸收一個X射線光子,會產生一個不穩定的核心孔(原子損傷的種子),但是在同一X射線脈衝中,光子的受激發射會立即將來自同一原子的另一個外電子充滿該孔,從而基本上立即「 治癒」原子。


在這個過程中,將產生一個輕度激發的中性原子,該中性原子沿雷射方向獲得了柔和的力學作用,就好像它只與能量低得多的正電離光子相互作用一樣。經歷其他自然衰變過程(例如光子或電子的自發發射)的原子將遭受較大的動量衝撞,因此將在檢測器上顯示為擴散光暈。相比之下,X射線激發的拉曼過程的動量轉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由於相干激發和受激發射的非線性組合過程中,共傳播的吸收和再發射光子幾乎完美的補償。


圖丨Science


兩個特色


X射線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之前就有實驗觀察到了在稠密介質中受激發的X射線拉曼散射。本研究的第一個特色在於:首次從實驗上分離,提取和檢測單個「倖存者顆粒」,並發現這些「倖存者顆粒」被強烈的X射線激發但依然能保持中性。在以前的方法中,信號光與強烈的X射線共同傳播,因此限制了對微弱信號的檢測,而光子反衝成像技術則允許以單粒子靈敏度進行無背景檢測。


本研究的另一個特色就在於:高度可重複性。作者採用的EuXFEL,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X射線雷射器。研究人員以每秒1000次的有效發射來隔離經歷X射線激發拉曼過程的原子,可以盡情地研究X射線與原子的相互作用。所採用的成像方法具有極高靈敏度,可以對X射線特性進行微調,以相最大突顯出所需的非線性「柔和」X射線激發。


通過改變光子能量和EuXFEL的強度,研究人員獲得了相對於自發拉曼過程約10%的相對產率,並與理論模型保持一致。模型指出,FEL的「機器」參數是唯一的限制因素,通過對參數的調控,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從而使受刺激的拉曼過程比自發的拉曼過程多10倍以上。


未來可期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X射線已經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這一新奇的基礎物理學的結果,將為科學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更加強大的科學儀器為我們更好地探索未知,無損的醫學診療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馴服X射線「魔鬼」的一面,將推動一場新的科學革命


參考文獻:

1. U. Eichmann et al. Photon-recoil imaging: Expanding the view of nonlinear x-ray physics. Science 2020, 369, 1630-163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630

2. Thomas Pfeifer. Intense x-rays can be (slightly) exciting. Science 2020, 369, 1568-156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568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諾獎黃金周來了
    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 今年,全球學術界活動因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受阻。 在疫情嚴重的亞洲、歐洲和北美,研究機構全面將課程轉入線上,公共空間關閉,科研人員大多在家辦公。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迎來諾獎講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lbert Fert教授親自揭秘自旋電子學的奧秘
    到底是什麼引發了21世紀初的硬碟存儲容量革命?主講人是: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自旋電子學的創始人Albert Fert教授,他將圍繞「自旋電子學將在資訊時代超越傳統電子學」的主題,通過線上遠程的方式講授自己最拿手的一課,為大家帶來一場面向未來的奇妙科技之旅!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
    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特別是把獎授予Penrose,說明也更加重視那些意義重大的理論工作。Penrose和霍金的工作也有許多相關,因此我想霍金在天之靈也會很高興吧。」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蔡一夫教授則說,「此刻我想緬懷一下霍金,他是果殼宇宙的無冕之王。」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這三位獲獎人的工作是奠基性的,可以說,諾獎頒給他們體現了諾貝爾獎對最原創工作的重視。此外,苟利軍認為,如果霍金還活著,也有可能獲此殊榮。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表示很意外也很高興,「看來諾獎委員會現在更重視科學意義,而不再刻意學科平衡,當然也更說明了天文學現在充滿了活力和激動人心的發現。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
    眾所周知,羅傑·彭羅斯在數學物理上有極高的造詣。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向《返樸》表示,彭羅斯是一個大神級的人物,他是一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彭羅斯的成就是全面的,而且著述頗豐,其名篇包括《皇帝的新腦》《通向實在之路》等等。我在德國讀博士的時候,大學圖書館裡所有的彭羅斯的書都被人偷走了。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超大質量黑洞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合理物理解釋。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1957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1952年生於德國的巴特洪堡。1978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本應第一個獲諾獎的中國人
    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本應第一個獲諾獎的中國人 2018-05-28 14: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追上了居裡夫人和她女兒|物理諾獎
    1965年出生的季姿教授,幼年曾因觀看美國登月而希望做太空人。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期間先修數學後轉物理。199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她在今天得知自己成為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感到非常高興,希望能夠激勵年輕人加入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著名科學家中,女性還是偏少。在物理學,第一位女性諾獎得主為1903年的居裡夫人,她與居裡先生獲獎。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 或許物理諾獎委員會也注意到了本次諾獎有特別之處。主席的話意味深長:「今年獲獎人的發現開闢了關於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新領域。但是關於這些奇異的天體,仍然有很多問題有待回答,並驅動未來的研究。」 獲獎成果可以是提出重大問題,而不必提供完備的答案。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在2017年諾獎公布前和霍金去世後,我都說過霍金可以以此分享2017年物理學諾獎 [4,5]。可惜這沒有發生。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今年我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弱宇宙監督與強宇宙監督新探》得到同行的認可,進而得到了資助。引力物理毫無疑問是20世紀被冷落、但21世紀該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方向,希望這次諾獎能夠使得國內相關機構加大對引力理論與觀測方面的資助。引力物理從過去的隱學正在變為未來的顯學,這是基礎物理在未來有重大突破,甚至發生革命的地方。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今年我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弱宇宙監督與強宇宙監督新探》得到同行的認可,進而得到了資助。引力物理毫無疑問是20世紀被冷落、但21世紀該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方向,希望這次諾獎能夠使得國內相關機構加大對引力理論與觀測方面的資助。引力物理從過去的隱學正在變為未來的顯學,這是基礎物理在未來有重大突破,甚至發生革命的地方。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此前,曾有物理學者預測,考慮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規律較為明顯,歷年獲獎者幾乎都在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等四大領域中輪流登場,從概率上看,缺席3-4年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的中獎率更高。但作為最難預測的獎項之一,今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通過約3000名高校教授的推薦,並對250-350個提名者重重篩選,還是將大獎頒給天體物理領域。
  • 愛因斯坦的崎嶇諾獎路,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的激烈交鋒
    然而對於愛因斯坦因相對論獲得諾獎,許多的實驗物理學家表示論強烈反對,因為相對論尤其是廣義相對論在當時並沒有實驗基礎,而量子力學之所以發展迅猛,是由於科學儀器的加速迭代,並不斷發現微觀世界的新現象。理論物理學家很多時候就是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抽象規律,或者根據已知的現象推定規律。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_身體_澎湃...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引力物理毫無疑問是20世紀被冷落、但21世紀該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方向,希望這次諾獎能夠使得國內相關機構加大對引力理論與觀測方面的資助。引力物理從過去的隱學正在變為未來的顯學,這是基礎物理在未來有重大突破,甚至發生革命的地方。我想這大約得益於各種天文觀測數據的積累。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通過思想實驗發現的,許多外行因而難免對此將信將疑,所謂眼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