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企業信息
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火星時代教育將在政策利好下繼續推進產教融合。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力度,讓年輕人有一技之長。在今年2月,國家也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給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加利好的政策支持。
而電影行業的職業教育並未普及。導演賈樟柯在3月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我國每年的電影製作是兩百多部,人才資源的配置和培養剛好匹配,而到2018年年產電影製作已超過一千部,電影工作人員配置和專業職業教育的開展並不普及,已有從業人員長期陷入疲勞戰。
隨著中國影視工業化的加速進程,這個高度專業化、精細化的分支還需大量人才。如何為中國的影視後期行業造血、輸血、提供更多人才?深耕國內CG教育(Computer Graphics,藉助計算機來製作動畫的技術)行業25年的培訓機構火星時代教育,有著自己的答案。
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 市場需求倒推教學邏輯
「CG藝術家無法作弊!」國內影視培訓機構火星時代教育創始人兼CEO王琦笑稱:「因為CG沒有世界統一標準,行業的用人也不是簡單的面試溝通,需經過上崗、試用,再決定留用與否。CG行業測試像IT測試一樣,一臺電腦、一塊屏幕、一天時間,出一個小作品,你的職業能力很快就能被測試出來。」
在業內知名視效公司中,也存在同樣的聲音。曾製作過《左耳》、《我不是藥神》等影視作品的本土視效公司長空一畫合伙人姜超就說:「常年跟組處在忙碌的狀態下,我已經沒有時間再親自去帶一個熱情滿滿但什麼也不會做的新人。進入公司的新人,首先得有技術基礎,入職就能直接上手做鏡頭;需要具備必要的職業素質和行業意識,學習能力得強。公司自己招聘會消耗很多人力成本和測試成本,所以我們現在一般會從長期合作的培訓機構篩選新人。」
王琦表示,區別於傳統『學徒制』的技能培訓,數字藝術的職業培養受時代、市場、工業標準,甚至軟體迭代的影響都很大。「需要在行業中不斷實踐探索,倒推教學邏輯,再培養出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以火星時代教育為例,會從行業一線引入師資力量,聯動企業打磨課件,定製企業定向班,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項目實訓的產教聯動教學體系,在學員和企業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捉妖記》《尋龍訣》《大聖歸來》《羞羞的鐵拳》《悟空傳》《我不是藥神》《一齣好戲》等國產電影的後期製作中,均有火星時代教育畢業學員參與,並有眾多火星時代畢業生已成長為行業知名視效公司的技術組長、視效總監等中堅力量。如就職於MORE VFX的視效總監劉穎,Layout指導翟劍,動畫組長宋正國,特效組長孫延;資深合成師李海晶、趙永青、林卓儒等。
2017年,火星時代教育與國內主流電影視效公司華躍龍影合作企業定向培養班,首次合作定向班計有20餘人入班,最終9人入職該公司。2018年與MORE VFX籤署定向培養高端人才合作協議,僅MORE VFX首期定向班開班就有火星時代193人提交初試資料,32人選拔入班,12人最終通關入職。
市場持續走熱 拉動產教融合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針對職業教育,從招生、財政支持、證書體系銜接多個角度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國家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的指導政策。
在王琦看來,這對民辦院校招生是重大利好。事實上,與普通技術性崗位勞動者不同,藝術類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市場的供需存在著緊密的關係。
火星時代教育旗下深圳楷魔視覺工場視效總監袁碩曾參與過《環太平洋》《金陵十三釵》《長城》《捉妖記》等影視作品的視效製作,他告訴記者:「影視特效是人堆出來的密集行業,它需要大量人才付出相當多的創作力和想像力,才可能碰撞出火花。人才一定要經過系統訓練才可以上崗,而精專人才的培養又是一個漫長而費力的過程。」
德資視效公司PIXOMONDO商務總監王曉波也多次提到了行業人才缺口,「不僅僅是影視後期行業,從現狀來看,所有跟電影製作相關的前、中、後期人員其實都非常缺。行業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和不斷試錯的階段,這也是必經之路。」
視效公司BLAAD CHINA的盧克泰早在三年前就已經看到中國電影市場的優勢,「雖然從技術層面講,中國視效行業暫時還比不過美國和韓國,但中國電影市場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體量大也就意味著機會多。我的團隊大多數人都是中國藝術家,大家合作研發新技術,進行流程優化,合作是一件很棒的事。」
同時,PIXOMONDO和BLAAD CHINA這樣的外資視效公司也都在尋求更優質的本土化發展方案。「中國電影市場不僅僅讓中國藝術家看到希望,對全球VFX藝術家和視效公司而言,它顯然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緊跟政策 校企合作謀發展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點顯示,改革深化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更加注重「理論」與「實幹」的結合;針對目前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從經費、建設、待遇三方面對症下藥,從供給側保證人才符合社會需求,推進資歷框架建設。
「《方案》一出,我們特別激動。因為之前的路,都走對了。」火星時代教育影視特效學院院長李曉棟難掩激動,「火星時代教育很早之前就主動跟高校尋求合作,2017年成功入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7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申報指南》,已與河北傳媒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全國20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帶去師資培訓、暑期實訓、課程共享和學分植入等。」
不僅如此,2018年10月,百洋股份已經與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達成共建數字藝術學院的協議,作為百洋股份全資子公司,火星時代教育將和院校共享辦學25年來的課程體系及師資力量,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模式。
在校企合作這條路上,王琦有更多期待。他希望未來能夠探索出這樣的教育結構,比如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人群能滿足的是學術+學歷教育的訴求,同時,打通職高+學歷職教的渠道,讓通過這個渠道學習的人群滿足深度技能+學歷教育訴求,做到「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對話
新京報:職業教育經歷在你的實際工作中有什麼助推作用?
視效公司BLAAD CHINA三維部特效師、火星時代教育畢業生張晨:在火星時代第一個收穫就是讓我對整個行業的流程和大環境,第一次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其次是教師的陣容都是在行業內經過摸爬滾打的老師,經驗、技術能給到非常有效的指導。
德資視效公司PIXOMONDO特效藝術家、火星時代教育畢業生盧英豪:當時在校學習期間,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入行後感覺在火星時代教育學的課程與實際工作中的操作是非常契合的,比如從好萊塢引入中國的Houdini特效系統,國內只有幾家大型視效公司在用;我們現在公司用的就是Houdini,讓我很快就度過了磨合階段。
企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