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自我的一期。主要目的是存視頻
該視頻體現的物理原理有:慣性、壓強、動量與衝量、剪切力等等。
從初中到高中,在學習知識時,總是從單一的、簡單確定的角度開始。若最終想解決實際問題,必須意識到這種由學習過程帶來的慣性。實際問題往往是複雜的綜合體,要有尋求邊界條件的意識,建立多變量的思考習慣,用發散的思維調動自己的知識海,要有創造工具解決問題的意識。
一:物理中的不變量
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普朗克常量h等,可以說從自然界得到的不變量體現了宇宙的規則,物理的美可見一斑。而不變量基本是從某個現象通過比值得來。
二:從「牛二」到「慣性質量」
瞎編亂造部分:
①天平平衡時,「我」假定用來描述這種現象的物體的物理屬性為A,規定此時左右兩側物質為1(A),將兩側物質置於同側時規定混合物質為2(A),符合算數運算法則。則可以根據天平平衡的現象可從1(A)、2(A)得3(A)、4(A)、5(A).
其實A就是初中學習過的質量M,單位為kg。
②同理,時間對應的現象是物體的周期性運動如單擺。
③牛頓第二定律的物理現象:作用在確定物體上的合力與物體的加速度比值一定。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加速度也是可觀測量,是實驗可測量。F作用在物體A上,測得加速度為a,換用2F的力作用在A上,測得加速度為2a,同理有限的nF作用在該A上,測得的加速度為na。比值為F/a;F作用在物體B上,測得加速度為b,換用2F的力作用在B上,測得加速度為2b,同理有限的nF作用在該B上,測得的加速度為nb。比值為F/b;可見,物體受到的合力與加速度的比值表徵了這種物理現象,其實就是慣性質量。從這裡看,慣性質量是從力和加速度定義而來,但是正好反過來,力是由質量和加速度定義的。這是為什麼呢?電流的大小1A是如何定義的?
下期可能更基本單位制。
推薦書目:
《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趙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