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in & Cell|人源類器官證實SARS-CoV-2感染和損傷膽管組織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已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患者常見肝功能異常,一項對我國1099例COVID-19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約20%的患者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谷丙轉氨酶)和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約10%的患者TBIL(total bilirubin,總膽紅素)升高,特別是重度患者肝損傷的發生率明顯高於非重度患者,提示患者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肝損傷【1】

然而,關於COVID-19患者肝損傷是由肝內病毒感染直接引起還是由細胞因子風暴等系統原因間接引起尚不清楚。且目前對SARS-CoV-2致病機制的研究主要依賴於生物信息學分析、臨床特徵分析、動物模型以及珍貴的遺體解剖報告,尚缺乏人體組織感染模型。

2020年4月17日,復旦大學趙冰張榮林鑫,中國醫學科學院梁俊波,合作在Protein & Cell上發表了題為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ductal organoids的研究論文【2】

該研究建立了人源類器官的SARS-CoV-2感染模型,並研究其組織損傷機制。證明SARS-CoV-2可以感染膽管上皮細胞,並下調膽管組織中細胞緊密連接及膽汁酸轉運相關基因的表達,為新冠病毒細胞嗜性、致病機制研究和後續藥物研發提供重要工具,並提示膽管功能紊亂可能是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肝臟損傷的直接誘因。

研究者通過單細胞表達譜測序發現長期培養的肝臟(膽管)類器官保存了新冠病毒受體ACE2和感染輔助蛋白TMPRSS2雙陽性的膽管上皮細胞類群(下圖),提示人肝臟膽管類器官可以模擬ACE2TMPRSS2(2020年2月28日,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研究所團隊在Cell上發表論文,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SARS-CoV-2感染細胞的受體是ACE2,且感染過程和SARS-CoV相似,並依賴於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共同介導的SARS-CoV-2感染。

對類器官的SARS-CoV-2感染實驗顯示,感染24小時後SARS-CoV-2核衣殼蛋白(N protein)在類器官部分膽管細胞中呈陽性,顯示病毒已經成功侵染並複製,受感染的膽管細胞還會經膜融合形成合胞體(下圖)。

qRT-PCR分析顯示感染後24小時類器官內的病毒載量顯著增加,表明人膽管上皮細胞是SARS-CoV-2的易感宿主,並可支持病毒的活躍複製。

雖然病毒可感染的細胞比例較低,但通過對感染前後膽管類器官的轉錄組分析後發現病毒感染導致三百多個基因表達水平的顯著改變。

GO富集分析顯示感染後參與調控細胞死亡的相關基因變化明顯,其中幾個重要的凋亡相關基因CARD8、STK4等表達顯著上調,提示感染可誘發膽管細胞凋亡。

在體內膽管的主要功能是將肝實質細胞分泌的膽汁酸轉運到膽管腔內排出,膽管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維持了膽管上皮的屏障功能,對膽汁酸的收集和排洩至關重要。

研究者發現SARS-CoV-2感染降低了類器官中Claudin1等緊密連接相關基因的表達,提示膽管細胞的屏障功能可能被破壞

更重要的是,兩個主要的膽汁酸轉運蛋白,頂端鈉離子/膽汁酸轉運體(ASBT)和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CFTR)的基因表達在SARS-CoV-2感染後顯著下調。

這些數據支持SARS-CoV-2感染可以通過下調膽管細胞中緊密連接形成和膽汁酸運輸關鍵基因的表達水平,損傷膽管組織屏障和膽汁酸運輸功能。提出COVID-19患者肝內病毒感染誘發膽管功能紊亂和膽汁積淤,進而導致肝臟損傷的可能性。

該研究於2020年3月17日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布,是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利用人源類器官研究SARS-CoV-2感染和致病機制的首次報導。除了肝臟之外,其他重要臟器(肺、腸和腎等)的類器官培養技術也日漸成熟,廣泛利用人源類器官研究SARS-CoV-2在多臟器中的病毒嗜性、複製動態以及先天免疫應答值得期待。相比於複雜動物模型,類器官病毒感染模型進行的新型抗病毒藥物藥效和毒性評價將更加直接和便捷。

據悉,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趙冰、博士後倪超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然為共同第一作者,趙冰梁俊波張榮林鑫華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王曉月研究員和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袁正宏教授為高級作者。本項工作依託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類器官研究中心開展,該中心現擁有GMP屏障400平方米,配備高通量類器官培養及表型分析設備,並積累了國際領先的技術實力。通過與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合作,已建立腸、肝、肺、子宮內膜等正常組織類器官和腫瘤類器官種質資源庫。復旦大學新冠科研攻關團隊和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為本項工作提供重要技術指導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Lancet, 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183-5 (2020).

2. Zhao, B. et al. 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ductal organoids.Protein & Cell, doi.org/10.1007/s13238-020-00718-6 (2020).

相關焦點

  • Cell:好狡猾!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呼吸組織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4.035。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將有助於集中精力了解SARS-COV-2在人體內的作用,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感染,以及如何最好地尋找治療方法。
  • 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
    2020年11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COVID-19大流行繼續導致重大疾病和死亡,而治療方案仍然有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潛在的策略,可以防止COVID-19患者出現危及生命的炎症、肺部損傷和器官衰竭。
  • Nature:構建出SARS-CoV-2感染的人遠端肺類器官模型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遠端肺(distal lung)包含終末細支氣管和促進氣體交換的肺泡。體外三維人體遠端肺培養系統將極大地促進對間質性肺疾病、癌症和SARS-CoV-2相關的COVID-19肺炎的病理研究。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ARS-CoV-2 protein interaction map reveals targets for drug repurposing」。圖片來自NIAID-RML。
  • Science:新研究追蹤在巴西流行的SARS-CoV-2毒株的傳播率和起源
    2020年7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巴西、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追蹤目前在巴西流通的主要SARS-CoV-2毒株的傳播率和起源。巴西和美國一樣,在應對COVID-19大流行時採取了不幹涉的方式。像美國一樣,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沒有推動已知可減緩這種病毒傳播的策略,比如戴口罩、自我隔離和社交距離。結果就是巴西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美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試圖了解更多有關傳播率和SARS-CoV-2感染巴西人的特定毒株。
  •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47:1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團隊發現,在SARS-CoV
  • Mol Cell|揭示SARS-CoV-2抑制宿主翻譯的機制
    然而病毒感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病毒的多個組成部分,並且在活躍的病毒複製過程中,某些病毒蛋白通常在細胞中異常高表達【1,2】。因此,了解每種病毒蛋白對感染細胞的作用,對於闡明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新型治療靶點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研究揭示被SARS-CoV-2感染的恆河猴中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的原因
    研究揭示被SARS-CoV-2感染的恆河猴中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的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2 17:00:00 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Dan H.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2.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IFN-γ引發炎症細胞死亡、組織損傷和死亡機制doi:10.1016/j.cell.2020.11.025OVID-19大流行繼續導致重大疾病和死亡,而治療方案仍然有限。
  • 人源可溶性重組ACE2蛋白:潛在的新冠肺炎藥物|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
    在病毒感染早期加入hrsACE2,可以有效抑制人血管類器官和腎類器官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增殖。研究者成功從一名瑞典患者的鼻咽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鑑定後將病毒在Vero E6細胞中擴增培養(圖1)。研究者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iPSC來源的毛細血管的類器官後發現,病毒在類器官中可以增殖,且產生的子代病毒具有感染力。實驗發現,加入hrsACE2可以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在毛細血管類器官中的增殖,而鼠源性ACE2則不具備病毒抑制功能,且hrsACE2對細胞沒有毒性作用(圖2)。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為了建立NEN來源的類器官,作者們獲得了多個醫院的39個新鮮的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臨床樣品。根據先前標準化的類器官培養步驟【1】,作者們根據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胰腺、肝臟以及膽管等不同來源系統性地建立了NEN類器官。
  • Cell:通過CRISPR篩選鑑定出抵抗新冠病毒感染的基因和藥物靶標
    他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的哪些基因和基因調控網絡是SARS-CoV-2感染所需的,抑制這些基因賦予了對這種冠狀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他們描述了一系列以前沒有被認為是SARS-CoV-2治療靶點的基因。
  • Cell Stem Cell:操縱PTEN基因培養出具有表面褶皺的大腦類器官
    他們也證實三維人類大腦類器官---微型的實驗室培養的特定大腦結構版本---能夠有效地為人大腦發育的分子過程、細胞過程和結構過程構建模型。他們給出一種鑑定受到寨卡病毒影響的細胞的新途徑。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懷特海德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Yun Li說,「我們發現增加的神經祖細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 NPC)增殖促進人大腦類器官中的皮層組織擴大和皮層褶皺。再者,我們確定剔除PTEN基因允許NPC細胞中生長因子信號增加,從而釋放它的生長潛力和促進增殖。」
  • 研究揭示預先存在和誘導的SARS-CoV-2特異性CD8+T細胞特徵
    研究人員定義了一組最佳和主要的SARS-CoV-2特異性CD8+T細胞表位。研究人員還應用肽裝載的I類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pMHCI)四聚體技術對預先存在和誘導的SARS-CoV-2特異性CD8+T細胞進行了高解析度離體分析。
  • Cell Stem Cell:揭示YAP在肝臟上皮穩態和再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並在身體裡面起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肝臟也製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肝臟的再生能力最為強大。至於肝臟如何進行自我修復及再生,專家學者們尚未得到統一的結果。
  •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SARS-CoV-2破壞剪接、翻譯和蛋白質運輸以抑制宿主防禦。 研究人員全面定義了SARS-CoV-2蛋白與人類RNA之間的相互作用。NSP16與U1和U2剪接RNA的mRNA識別域結合,並起抑制SARS-CoV-2感染後整體剪接mRNA的作用。NSP1在核糖體的mRNA進入通道中與18S核糖體RNA結合,並在感染後導致mRNA翻譯的整體抑制。
  •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31:02 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Shane Crotty等研究人員合作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Natur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
    AT2細胞類器官表現出AT1轉分化潛能,而基底細胞類器官產生的管腔內排列有分化的棒狀細胞(club cell)和纖毛細胞。構建出的遠端肺類器官具有頂端朝外的極性,這將ACE2展示在暴露的外表面上,從而促進SARS-CoV-2感染AT2細胞和基底細胞培養物,並鑑定出棒狀細胞是一個新的可被這種病毒感染的目標群體。對人遠端肺進行長期不含飼養細胞的類器官培養,並結合單細胞分析,確定了未預想到的基底細胞功能異質性,並建立了一種簡便的人遠端肺感染(包括與COVID-19相關的肺炎)的體外類器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