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貝託·艾柯離開我們已經一年有餘,但值得欣慰的是,他舊作的中文版依然源源不斷來到我們眼前,在年初上海譯文出版了《創刊號》之後,理想國又於近日為我們奉上了艾柯的講稿匯集《悠遊小說林》。
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的《溫柔的野蠻人》頗具自傳色彩,當時捷克社會的藝術及哲學創作環境構成了故事的底色。在人工智慧走向圍棋神壇的今天,《吳清源回憶錄:以文會友》不僅帶我們回顧了這位棋聖的傳奇一生,更能夠讓我們領略圍棋中蘊含的智慧與大美。
不負等待,中平卓馬和筱山紀信的攝影評論集《決鬥寫真論》簡體中文版即將上市,這本書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日本攝影界揮出一記重拳。赫胥黎的隨筆集《美麗新世界的美德與見識》也出版了,這位寫下反烏託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英國文學家和知識分子在書中向讀者展示了他的道德觀念與對未來的預見和憂慮。在一夫一妻制之前,人類的兩性關係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亞當夏娃在拂曉》追根溯源,試圖從更深的層次解釋人類的配偶制度。
內容簡介:
本書由義大利學者、作家安貝託·艾柯(Umberto Eco)在美國哈佛諾頓所作講座的六篇演講稿匯集而成。這一次,艾柯讓讀者成為他的合作者,一同創造文本,或是一同調查小說一些最基本的機制。艾柯討論了小說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一個文本怎樣發出尋找理想讀者的信號,怎樣通過它的風格和聲音來為作者找到舞臺上的位置,「模範讀者」和「模範作者」之間關係如何,敘事又是怎樣帶領讀者一步步迷失於其深不可測的空間之中等等。艾柯將枯燥的符號學和敘事學變成了智力的遊戲和知識的愉悅,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熱愛小說,又是怎樣一再迷失於敘事之林。書中的引文非常廣泛,從愛倫·坡到曼佐尼,從喬伊斯到普魯斯特,甚至包含流行小說作者伊安·弗萊明和米奇·斯皮蘭。喜愛電影的艾柯還討論了許多有關電影敘事的問題,比如《卡薩布蘭卡》是否是邪門電影,或者怎樣對一部色情電影作出鑑別。全書的中心是對法國作家奈瓦爾的《西爾薇》的敘事分析,不僅剖析發人深省,同時也把她迷人的魅力還原給了讀者。
推薦理由:
1.2016年2月,艾柯辭世,享年84歲。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符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艾柯極為博學多才,被譽為20世紀後半期最耀眼的義大利作家。他的作品諸如《傅科擺》《玫瑰的名字》及《開放的作品》等廣為中國讀者熟知。
2.艾柯的小說充滿了符號學元素和各類迷題,閱讀其作品極有可能迷失其中,不過在本書中,他慷慨地為讀者們指明了方向。書裡的「叢林」成了敘事性文本的隱喻,而能夠自由漫步在敘事之林裡的人就是模範讀者。艾柯的用意不在賣弄理論名詞,而只想讓讀者曉得,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那條線或許根本不清楚,這座茂密的虛構森林或許比真實的世界還要真實。
內容簡介:
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一生做過許多工作,1949至1952年間,他曾短暫在克拉德諾鋼鐵廠待過,並在那裡初次遇到了畢生的摯友,也就是書裡的幾位主人公。故事中這三位好友,在現實中分別是畫家弗拉基米爾、詩人哲學家埃貢·蓬迪,至於外號「醫生」的作家一角,則是作者赫拉巴爾的化身。作為一位畫家與攝影師,弗拉基米爾在戰後捷克藝文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爆炸主義」(Explosionism)的當家旗手,鋼鐵廠的工作經驗讓他學會將身旁隨手可得的工業廢棄物用來創作;他尤其專精於版畫,開創出許多嶄新的版畫技巧,更是最早透過行動藝術來與一般大眾交流的捷克藝術家之一。三人在現實中是患難與共的生死之交,都是二十世紀捷克藝文界中的代表人物。
推薦理由:
1.赫拉巴爾是20世紀捷克文壇又一位家喻戶曉、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文學奇才,地位可與哈謝克、卡雷爾·恰佩克及米蘭·昆德拉等人比肩。直到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爾才開始較有系統地進行創作,其主要作品有《底層的珍珠》、《巴比代爾》、《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和《過於喧囂的孤獨》等,曾獲得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本書是一部回憶拼貼畫,取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把三位好友相處的日常點滴拼湊在一起,使每位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時折射出了當時的藝術及哲學創作環境,這也是赫拉巴爾向弗拉基米爾的致敬之作。
內容簡介: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因反烏託邦小說《美麗新世界》而廣為人知。近期,他的和平主義思想代表作《美麗新世界的美德與見識——赫胥黎論目的與手段》中譯本面世。這本書紮根於現實,嘗試回答更具體的問題,比如 : 人類能否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為了遠大而美好的目標,是否可以不擇手段對現實世界作出犧牲?赫胥黎從改革、社會、國家和教育等角度回答了這個宏觀問題。本書在思想脈絡上與《美麗新世界》相關聯,其中的傳承性十分隱微,時至今日,我們仍有重新閱讀和理解赫胥黎關於「自由、和平、公正、愛如弟兄」美好願景的需求與必要。赫胥黎對人通過努力而進入更美好世界的前景顯然持肯定態度,在本書一開始,他便提出「我們的文明一直在朝著人類的理想目標而努力趨近,並且近三千年來,我們的文明對於人類的理想目標具有十分一致的普遍共識」。這種「普遍共識」是整本書的基石所在,而從隨後他指出尼採、薩德侯爵、馬基雅維利、黑格爾等人是「特定環境下的犧牲品」、「不正常的怪人」則可以看出,赫胥黎對於人類的未來有著赤誠美好的憧憬。正是出於這樣一份赤子之心,他才如此掛心生活在戰火和苦難中的他者,這也是促成他寫作本書的緣由。
推薦理由:
1、作為英國著名的小說家,赫胥黎在1932年創作的《美麗新世界》使他名留青史。通過寫作小說和散文,赫胥黎成為了社會道德、標準和理想的拷問者和批評家。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赫胥黎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被學術圈認為是現代思想的領導者,位列當時最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2、赫胥黎在寫作《美麗新世界》時就已隱晦地表達,未來也許是披著美好面紗的壞世界,當它成為現實時,我們已無力認識其壞的本質,而那一天到來之時,屬於人的真正悲哀也就降臨了。如果說《美麗新世界》旨在警醒世人小心「文明的惡」,那麼《美麗新世界的美德與見識:赫胥黎論目的與手段》的出版則是從更積極的層面闡釋了到達理想世界的種種實踐手段。
內容簡介:
臺灣副刊編輯丘彥明以「人情」為主題,記錄了她在《聯合報》期間與一些臺灣文化名人的交往。丘彥明身處臺灣文學黃金時代的現場,透過她的筆觸,我們除了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臺灣文學的側影之外,更可以近距離地發現臺灣出版創作界的人情之美。書中一些訪談文章談到了白先勇、三毛等知名作家的寫作經歷和感受,主要篇章則講述了丘彥明作為編輯與那一代作家之間的交情。除了約稿關係,丘彥明以朋友甚至親人的身份,為我們繪製了一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作家群像,更為讀者了解這些作家的精神與內心世界打開了一個獨特的通道。
推薦理由:
1.《人情之美》向我們展示了幾十年來的臺灣文學地圖,以及被這幅文學地圖所覆蓋的臺灣作家群落的生活場景。丘彥明以充沛的感情抒寫了自己與梁實秋、白先勇、三毛、張愛玲、臺靜農、高陽、西西等12位作家的珍貴情誼,關於交往逸事與生活細節的一字一句,都為我們揭露了這些知名作家們不同於文學正史形象的鮮活親切。
2.丘彥明文筆樸素、感情真摯,本書的描述對象又是讀者們所熟知並喜歡的作家,可讀性強,其間的人情之美更令人印象頗深,仿佛置身於文學現場。
內容簡介:
岱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抗戰時期文化西遷的相關研究,本書再次將目光轉向了教會大學這一特殊時期的文化機構。教會大學發軔於民國初年,至上世紀20年代中後期漸成蓬勃之勢,以燕京、輔仁等為代表的十數所教會大學散落於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成為民國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教會大學內遷至成都華西壩等地。1952年實行高校改革,教會大學旋遭解散,西方傳教人員及各方面專家盡數離境。教會大學歷時不足半世紀,卻對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影響深遠。作者將書寫對象聚焦於「教會大學學人往事」,展示了教會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幾度風雨歷程,尤其是其間一代學人的精神氣質與人世遭際。
推薦理由:
1.本書全景式地還原了抗戰時期教會大學群賢畢至、艱苦辦學的空前盛況,再現了民國時期的場景與風物。
2.從《李濟傳》到《發現李莊》,再到《民國衣冠》與《風過華西壩》,作者岱峻一直探索和秉持著於細碎處鉤沉歷史、在細節中觸摸歷史的寫作方式。本書的筆調依然嚴謹而不乏溫情,學人往事躍然紙上。
吳清源1914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14歲赴日,1936年取得日本國籍;二戰結束後一度回歸中國國籍,1976年復又加入日本國籍。如此輾轉遊走的人生也令他每每捲入爭議的漩渦。然而,雖在棋壇貴為令眾生仰視的「泰鬥」「棋聖」,現實中的吳清源亦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為生存為生計打拼。本書寫於吳清源先生七十歲引退之際,他在這本回憶錄中記述了自己從出生、喪父、東渡日本,到揚名日本棋界、開創「新布局」、在十五年間將日本超一流棋士悉數降級的動蕩而充實的一生,語言平實樸素。吳清源在回憶錄裡追憶了同時代偉大棋士的風採,也就圍棋發展提出了獨到而富有遠見的觀點。
推薦理由:
1、谷歌人工智慧Alpha Go連續兩年大敗人類九段棋手,我們不禁好奇:倘若「昭和棋聖」吳清源尚在人世,會是怎樣的對弈結果?然而,這一猜想在吳清源仙逝後便永無答案了。不過,吳清源的這本回憶錄或許能讓我們對圍棋這一項目所凝結的美與智慧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2、《吳清源回憶錄》本次再版,收入了原書的十餘張棋譜和吳清源先生一生中的珍貴圖片資料,對於了解作者的圍棋生涯,以及圍棋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古典哲學智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
內容簡介:
中平卓馬是戰後重要的攝影家兼評論家,筱山紀信則活躍於廣告和藝能界,1976年成為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代表藝術家。1976年,知名攝影雜誌《朝日相機》邀請中平卓馬和聲勢如日中天的攝影家筱山紀信合開專欄,由筱山的攝影作品和引言開頭,中平負責穿透鏡頭、深入攝影者內心世界的攝影論述,一年後集結成了《決鬥寫真論》一書。一年中,兩人透過家、晴天、寺、市區、旅途、印度、工作、風、妻子、平日、插曲、巴黎與明星這13個主題,對「攝影是什麼?」「攝影的行為是什麼?」「攝影家又是什麼?」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思索。中平赤裸、尖銳且深刻的質問評析,為當時的文藝青年及藝術工作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衝擊。
推薦理由:
1.這本攝影著作不亞於羅蘭·巴特的《明室:攝影縱橫談》,觀點極為激進,不僅詳細分析了尤金·阿傑特、沃克·埃文斯及筱山紀信的攝影,兩位作者之間有趣的訪談也收錄於其中。
2.在本書出版的1970年末期,日本攝影正明顯地向主觀性和內向性的潮流發展,中平在書中對於筱山紀信的評價極為正面,認同其將拍攝對象全部同等均一化的拍攝視野,與不加區別的凝視方式,如今讀來頗出人意表。不幸的是,在1977年本書發行前夕,作者之一、日本攝影評論名家中平卓馬因酒精中毒,導致嚴重失憶與表達能力障礙,本書因此成為了中平卓馬最後的批評性雄辯文字。
內容簡介:
薩爾瓦多·達利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以探索潛意識的意象著稱。達利的畫常搜集夢幻中的表現題材,有些畫題直接點明為「夢」,卻又創造出了一種真實感,還寄寓了某些他所特別偏愛的內涵。他在所描繪的夢境之中,以一種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將普通物象扭曲或者變形。達利對這些物象的描繪精細入微,幾乎達到毫髮不差的逼真程度,並將它們放在十分荒涼但陽光明媚的風景裡。達利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除了繪畫,他的文章、口才、動作、相貌甚至是鬍鬚,都給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印象。本書描繪了達利詼諧豐富的一生,書中大量達利畫作讓人一飽眼福,通過插畫分析達利畫中的哲學意象更是妙趣橫生。
推薦理由:
1.本書作者凱薩琳·英格拉姆是一名藝術史研究者,她將本書的重心放在了達利的藝術成長方面,通過插畫描繪達利一生,相當祛魅。我們從書中看到的是藝術家達利,而不是社會名流達利。
2.作者圍繞藝術家生平和創作的關鍵節點進行解讀,我們可跟隨作者一窺這位藝術家的傳奇人生。誰不想成為達利呢?書的封底有這樣一句話:「每天早上我醒來,我都會經歷一次極大的狂喜——成為達利的狂喜,我驚訝不已的問我自己,今天將做出什麼非凡的事兒呢?「
內容簡介:
自亞當夏娃開始,兩性關係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討論至今,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在這個話題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或體悟,各式各樣的主張層出不窮,孰是孰非難以定奪。心理學博士克里斯多福·萊恩和精神科執業醫師卡西爾達·傑薩合寫了《亞當夏娃在拂曉》一書,綜合了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靈長類動物學、解剖學等學科知識,以此來檢視兩性關係漫長的演化歷程,從史前時代到狩獵採集時代,再到農耕定居時代,一直到當下。該書以兩性關係的探討為核心,擴展細化到社群組織模式、飲食習慣、育兒模式等,並從遠古神話的集體無意識中追溯人類潛意識,落腳點則在於現代人際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的內涵,以期為人際交往、伴侶相處過程中的各種障礙、衝突、誤解和病症找到根源,尋求科學的解答。
推薦理由:
1.在兩位作者看來,傳統婚姻正在給數百萬計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製造災難。「白頭到老」的婚姻在太多方面都是失敗的:無論是感情上的,經濟上的,精神上還是性生活方面。毋庸諱言,當下婚姻的神聖性早已被剝離,傳統家庭的分崩離析,留下了大批孤獨和失落的人,是時候調整對性忠誠或者婚姻制度的認識了。在此意義上,本書顛覆了關於兩性關係的標準敘述,頗具啟發性。
2.書中對演化心理學理論的缺陷進行了矯正,對達爾文、德斯蒙德•莫利斯等人的學說進行了甄別,追根溯源,以從更深的層次來解釋人類配偶制度,追根溯源。
內容簡介:
吉諾·格塞雷是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以溫度這個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為主線,橫跨生物、醫學、工程、天體物理及理論物理等領域,從科學史的角度,探討了溫度與物質及生命之間的聯繫。作者從人類及其他恆溫動物的體溫說起,講述了數百年來地質學家對地球歷史的測定與探索,以及來自熾熱太陽核心的中微子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的形成與歸宿。作者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意思的謎題:我們已經知道了太陽的中心溫度,為何對地球的中心溫度卻還不甚明了?無論生活在北極圈還是撒哈拉,為何人類的體溫保持不變?為什麼大多數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有著大致相同的體溫?快來書中尋找答案吧。
推薦理由:
1、溫度不只是簡單的數字,雖然我們天生能夠分辨冷熱,但是人類學會度量溫度只有近幾百年而已,對溫度的研究更是如此。在過去一百年裡,科學家著力研究這些迷人的問題,有些至今仍沒有解答。
2、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此舉受到了多國的批評和爭議。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把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以應對全球變暖的問題,如此精準的溫度控制背後,有著怎樣的科學依據?在這本書裡,你或許可以找到相關的原理和思考路徑。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