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愛的相遇。師生關係則是教育中的一個永恆話題。如今社會各界都在倡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好的師生關係,即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上是民主的,在相處氛圍上是和諧的。在跟誰學的課堂中,調皮可愛的孩子們與認真負責的輔導老師又是如何相處的呢?
「畢業後,我也要來跟誰學工作。」
清華是高途課堂班主任張麗榮印象最深刻的學生之一,清華是她的真名。
清華的爸爸在非洲工作,媽媽工作也很忙。她媽媽在發給張老師的信息中,出現最頻繁的話是:「這孩子沒救了」,充滿著惋惜與無奈。
張老師在通過和清華的接觸後卻發現,這並非實情。清華非常聰明,也很善於和人溝通,但特別喜歡耍「小聰明」。比如經常趁媽媽不注意,在看課時切出去看漫畫,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對清華的情況有了一定了解後,張老師決定和她好好談談。兩人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從一篇小練筆開始聊,慢慢聊到清華名字的含義,聊到她長大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很認真地說:「老師,我和你說個秘密,你不要笑我。我想上清華。」
聽到這句話,張老師有些驚訝,畢竟對於剛上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大學還很遙遠,現在確定大學目標似乎還是太早。
但張老師沒有否定她,更沒有取笑她,而是和清華一起,認真地把大目標進行了拆解。張老師說,「要想上清華,需要先考上重點中學,而要考上重點中學,那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這樣一步一步實現小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大目標。而你現在的小目標,就是先把如今的寫作課學好。」
出人意料,四年級的清華居然一次就聽懂了。
從那次深談之後,清華一改以前的「小聰明」,開始扎紮實實地學習,直到現在,清華提交的10次作業中,有7次被評為「優秀」。
課程結束後,作為認真學習的獎勵,清華和媽媽被盛情邀請到公司參觀,告別時她說:「老師,等我清華畢業後,我也要來跟誰學工作。」
夢想會如期而至
三年前,阿敏同學進入了城鎮上最差的高中裡最好的班級,從此成了一名」尖子生「,也第一次成了周圍同學眼中的」另類「。高中三年,因為中考失利,他一直掙扎在與自己的追求格格不入的圈子裡。環境帶給人的影響,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有所體會。
阿敏同學剛與高途課堂輔導老師崔樂爽接觸時,一副很社會的樣子,說」想了解我就去我票圈看看「,崔老師也不甘示弱:」去我家長會看看「。師生的初識就是這樣。
阿敏說,他已經推薦了很多同學來跟誰學——為了主動改變他身處的惡劣環境,他成立了學習小分隊,帶領著周圍同學學習,催他們上進,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自律。
當時崔老師有了一種預感—— 「小二班」某一天也會因阿敏而有所改變。果然,不久之後阿敏真的促成了班級第一次」業務創新「,在群裡跟全體學員和家長分享他攻克寫作的心得和建議。很多同學慕名而來,加他微信向他請教,他都耐心一一解答,給出建議。從學校到網校,他依然是努力改變環境,影響他人的那一個。
全班同學受益,也包括作為教師的崔老師。他說; 「自律自驅,在我此後的人生裡,也教我能應對艱難的環境,始終以自己的方式,成為自己。」
縱使命運的輾轉、磨礪在年少時降臨,仍能看到一個在黑暗中獨自發光的美好靈魂。他只不過是在埋頭前行,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軌道,而夢想會如期而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