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午夢堂主
年少時讀水滸,寫宋人吃的食物,動輒便是大盤肉、大壺酒,武松過景陽岡,要喝十八碗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更是下了一場肉雨;而其中最毛骨悚然的一段描寫出自該書第四十二回:
卻去鍋裡看時,三升米飯早熟了,只沒菜蔬下飯。李逵盛飯來,吃了一回,看著自笑道,「好痴漢,放著好肉在面前,卻不曾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兩塊肉來,把些水洗淨了灶裡抓些炭火來便燒;一面燒,一面吃。
當然知道施耐庵的意思不過是,不這樣寫不足以顯英雄氣;正如劉姥姥在大觀園吃的茄鯗;寶玉挨打之後要吃的荷葉湯;妙玉在櫳翠庵喝的茶,曹雪芹的意思亦不過是,不這樣寫不足以顯富貴氣。
但是因為這部書,便留下宋人都是吃大塊肉喝大碗酒的先入為主的印象。近讀《東京夢華錄》,看孟元老寫北宋的開封府,從元旦直至除夕,四時八節,吃的食物種類竟這樣多,又這樣精緻。很多食物我們現在還在吃;有的只能憑名稱猜測它的食材可能是什麼;有的則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了。讀來一面饞涎欲滴,一面又惋惜不已。且不說四時八節,皇家食物的精緻繁複美味;單是皇城內外,普通市民的食物種類之多做法之精緻,便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隨各月而至的應季應節食物,仿佛是一次又一次美妙的輪迴。周待詔瓠羹店的瓠羹、沿街叫賣的澤州麥芽糖、冬至時節的鵪鶉野兔肉、十二月的臘八粥。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的過,卻怎麼也不厭。這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繁華富足的開封城,我們只願,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享太平。
正月。
新年第一天,吃的食物當然是既多且好,所以周待詔家專供宮內的瓠羹,一個就要一百二十文,比集市上普通店家賣的十文錢一個的瓠羹,要貴上不知幾多倍,大家仍然照買不誤,誰讓是大年初一頭一天呢。忙活了一整年,還不讓人這一天好好闊氣一把?
當然還有晨暉門那兒的小吃一條街。元宵節前後便迎來了它一年中最紅火的時節。鵪鶉骨蝕兒、圓子、鎚拍、白腸、水晶鱠、科頭細粉、旋炒慄子銀杏、鹽豉湯、雞段、金桔、橄欖、龍眼、荔枝。各種葷的素的、各色炒貨鮮果,應有盡有。這其中,有的食物,我們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比如第一種;有的今天我們還在吃,比如水晶鱠,也就是魚凍子;有的是我們逛街必購零食,比如旋炒板慄。
二月。
元宵節一過,人們就要紛紛出城探春去了。各路官員們,年也過了,節也過了,陸續準備著走馬上任了。這時候,各種遊玩的所在,快活林、獨樂岡、蜘蛛樓、王家園、玉仙觀,便迎來了它們一年中的黃金旅遊季;當然,集賢樓、蓮花樓,這兩處最有名的餞行送別必選酒樓,更是每日忙的不可開交。
整個二月,京城的人們,太多時間都在忙著吃啊喝啊、賞玩送別啊。成天的迎來送往,在迷迷糊糊中,早已忘記去細細品嘗各種精美食物的味道了。
三月。
三月是清明節,也是最佳踏青季,還是女兒家的蕩鞦韆時節,更是少年們在明媚陽光下的蹴鞠場,奔跑耍酷展示自我風採的絕佳時機。唐人詞裡說,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在三月的開封城,更像是低低粉牆內,蕩鞦韆的閨中少女,在鞦韆悠悠躍過粉牆那一剎那,和女兒牆外,蹴鞠場上踢球少年那一瞬間的秋波明送,芳心暗許。
三月裡吃的食物當然也多。去城外祭祀,更像是去郊外集體踏青和野炊大集結。且看孟元老筆下清明時節的宋人: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他們吃的食物呢,大棗、炊餅、鴨卵、雞雛、稠餳、麥餻、乳酪、乳餅。大多是高糖高脂的飴糖煉乳之類。
待夕陽西下,這一群踏青人,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回到城內時,那簡直要如神仙回歸洞府,但見他們:
緩入都門,斜陽御柳;醉歸院落,明月梨花。
當然,這個三月,天子也不閒著,也要與民同樂,因此金明池、瓊林苑、寶津樓、射殿,皇上是年年必到的。看騎射百戲錦標爭奪、觀水傀儡水鞦韆彩船齊發、賞素馨茉莉瑞香含笑花香濃鬱。如果你不喜歡熱鬧,在金明池西,滿眼芳草垂柳上下一碧的所在,你也可以靜靜垂釣,然後在陽光明媚的春三月,臨水烹魚。
四月。
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京城十大禪院都要舉行浴佛會的。用各種名香浸水浴佛的盛大法會,你一定不能錯過。更何況,還有日光融融、榴花滿枝、鶯歌燕舞、細柳婀娜;還有七十二酒莊,新酒上市,更不可錯過這初嘗佳釀的機會。城南的清風樓,是最宜歡飲的所在,因此酒客也最多。
這個季節,各種新鮮時令水果也上市了。清風樓下,沿街叫賣新果的聲音,此起彼伏。青杏、櫻桃、沙果、香李、小金桃,都陸續搶鮮上市了。在微醺的回家的路上,一定記得要買幾樣帶回去,好孝敬爹娘、討歡妻子、哄哄孩子。
東華門集市上,最先結出的茄子瓠子,都爭先恐後搶著進獻宮內。尋常人家要吃,一對茄子或瓠子,就要賣上三五十千錢。只能讓人望茄瓠而興嘆了。只好再等等吧。再過十天半個月,就是白菜價了。
五月。
最隆重的當然是端午節。從五月初一開始,大街小巷,各種叫賣聲,處處有之。其中,賣的最火的,是應節必備的艾草。一種產於湯陰伏道這個地方的艾草,植株高大茂盛,出絨率極高,稱為伏道艾。因為生長在扁鵲廟附近,曾醫好漢獻帝病的伏道艾,又有九頭仙艾之稱。據說是艾中佳品,因此年年端午,供不應求。各大商鋪,還別出心裁,用艾草紮成各各不同各具神韻的艾草人,或者編成各種形狀的艾草花,用以招攬吸引顧客。
孩子們最喜歡吃的各種食物,也齊齊上市了。粽子、五色糯米糰、香糖果子、鮮桃、白甜瓜。各種應節應季食物,應有盡有。用於驅逐五毒的紫蘇、菖蒲、木瓜葉,也要切的細細碎碎的,和著香藥拌好,早早備好在梅花盒裡;還有桃枝、柳條、蒲草、艾草、葵花葉,也要早早備好,單等端午這天,好端端正正擺放在門口。
端午這天纏繞於小孩手臂間,用五色絲線,細細編織成的索狀長命縷,也就是百索子,端午前幾日,家家戶戶姑嫂成群,在深閣之中,日日不停編織忙活著。自家兒女、叔伯姑嫂孩子,掰著指頭一個一個細細數著算著,唯恐遺漏了誰。
六月。
六月初六是崔府君生日。相傳崔府君是掌管幽冥界的,所以獻供的祭品最是隆重。六月二十四是灌口二郎神的生日,萬勝門外的二郎廟,皇上特地賜名神保觀,所以連宮中都要派後苑造作所和書藝局來廟裡親獻祭品的。在廟前露臺,還臨時搭建了百戲演出的樂棚。依次上演爬竿走索噴火各種雜技;說渾話學像生叫果子各種說唱;鼓板小唱合笙各種才藝表演。真是說不盡的歡喜熱鬧。
吃的東西當然更是品種名目繁多。城門路口、街巷橋頭,只要是人多的所在,到處是張著青布傘叫賣各種小吃的攤點。想吃清淡的,有小米稀飯、醃製黃瓜條、嫩筍、萵苣;想吃葷的,有各種牛羊烤肉;想吃時令鮮果,有衛州白桃、南京金桃、義塘甜瓜,金杏紅菱鵝梨;愛吃清涼解暑的,有麻飲雞皮、冰在雪檻中的各色瓜果;愛吃各種甜點小吃的,則有芝麻糰子、細索涼粉、沙塘綠豆、羊肉小饅頭。
有錢人則又不同。在那臨風面水的高大巍峨華美的亭臺樓閣處,自有外賣小哥將各種時令鮮果、美味小吃,送至滿目是紅男綠女、滿耳是笙歌燕舞的他們酣飲高樂的所在。
七月。
七月有兩個最重要的節日:七夕和中元節。前者實際上是女子兒童的節日,而後者則是祭祀逝者的佛教節日。
七夕這天晚上,孩子們個個都要穿上光鮮亮麗的新衣服,然後三三兩兩,都由母親或長姐陪著到街上去。東宋門、西梁門、朱雀門、北門、馬行街,到處都是清一色賣磨喝樂的。那種有著胖乎乎粉臉、微微上揚的腦袋、眯縫著一雙笑眼的泥娃娃,孩子們沒有不喜歡的,就好比今天孩子們喜歡的奧特曼芭比娃娃小豬佩奇。便宜的,不過是簡單加以彩繪;貴重一點的,則要用金銀珍珠、象牙翠玉,細細裝飾,還要用紅紗碧籠精心罩護著。這種磨喝樂一對就要賣上數千錢,當然只有宮中和富貴之家才買得起。
買了磨喝樂還不算完事,用黃蠟製成的各種呆萌可愛的小鴨小鵝小烏龜小金魚,又加以彩繪金飾,一個個都栩栩如生,又精美無比。小孩子們經過這樣的攤位前,是一定哭著鬧著非要買上一兩樣不可的。又有賣新鮮荷葉荷花的,因為便宜,孩子們說不得更是非買不行了。買來之後,用一雙小手鄭重地捧在胸前;因為有一種磨喝樂泥塑,就是塑著磨喝樂手拿荷葉的樣子,孩子們一個個便都要學他。
還有不少精美的手工藝品,連大人們看了都要愛不釋手。一種是叫做谷板的,就是在一塊木板上鋪上泥土,種上粟種,待長出幼苗後,又在木板上安置小木屋和各種花木農人的形象,便儼然一戶農家小院。又有把西瓜瓤掏出,在瓜面上細細雕刻各種花鳥蟲魚,有的還在裡面點上蠟燭,遠遠觀之,一片青綠透亮,最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買上這樣一個西瓜燈提在手上,光彩照人的走過街巷;走過鄰居家門口;走到小夥伴面前;誰見了都要忍不住多看幾眼,誇讚幾句,這時候每個孩子都覺得是分外激動榮耀歡喜驕傲的事。
逛街歸來,便是女子們的世界了。一彎新月端端正正掛在西天。富貴之家早早搭起了彩樓;貧寒人家則在自家院落,一律都擺好長長供臺,臺上依次擺放瓜果酒菜筆硯針線等物,又點了香,一家人依次向天孫叩拜乞巧。未出嫁的女孩子乞求心靈手巧;讀書的孩子們乞求出口成章。儀式舉行完畢後,孩子們自去玩他們心愛的磨喝樂西瓜燈。各家各戶的年輕女子,都要在月下穿針引線,比賽著看誰的手巧;又把喜蜘蛛放到木盒裡,第二天早早起床,看誰家木盒裡喜蜘蛛結的網最是端正勻圓,大家都要圍著歡喜讚嘆豔羨。這叫得巧。
中元節前幾日,各處街巷,都開始售賣各種冥器。紙糊的各種靴帽、幞頭、金玉犀牛帶、各色衣服。還有賣目連經和盂蘭盆的。那盂蘭盆,不過是將長長的竹竿從頂端剖開,削成三角狀,又將竹篾撐開,細細編成燈碗狀,便是盂蘭盆了。然後在竹盆內放上紙糊的衣物冥錢冥器焚化給亡人。城外有新墳的人家,中元節這一天也要前往祭拜。
勾欄瓦肆處,自七夕過後,日日上演目連救母雜劇。演到那傷情處,目連大叫、悲號涕泣時,人們便要同聲一哭,尤其是那失去了母親或父親的人,更是覺得分外悲酸,也不知道那亡故的父母,魂神如今流落何處,是否也像目連之母一樣,饑寒悲號,無處告訴。因此看完了戲,便把這各種冥器冥錢,買了又買,加了又加,唯恐亡故的父母在地下受苦受難。
中元節前一日,還有沿街叫賣楝樹葉和穄米飯的,都是祭祀時用的。楝樹葉用來鋪在桌上,穄米飯則是祭告先人豐收之意。也有沿街叫賣轉明菜花、花油餅、豆沙餡包子之類食物的。
雞冠花,又叫洗手花,中元節前後也有沿街叫賣的。碩大火紅的花瓣,給這個悲傷的節日憑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
八月。
不僅是中秋,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地神的秋社日,同樣非常的隆重。家家戶戶都要早早準備好社糕社酒相互贈送。宮內更是鄭重,連后妃們都要親自動手,幫忙做社飯的。又用豬羊肉、腰子、肚肺、瓜姜之類食材,調拌好佐料,細細碎碎切好,鋪在飯上蒸熟。
詩經說,八月撲棗,十月獲稻。八月,是瓜果梨棗最多的季節。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任你挑選。喜歡吃大甜棗的,就買靈棗;喜歡甜中帶酸的,就買牙棗;喜歡皮薄肉脆的,就買青州棗。
立秋過後,又是一年一度新鮮雞頭米上市的時節。嫩一點的,用手剝開,便可以直接吃。老一點的,和著冰糖加水煮化,甜糯可口又有嚼勁,最滋養人的。連宮裡的皇上也愛作為飯後甜點吃。其中,又數梁門裡李和家的雞頭米質量最好,連宮中宦官也不時來他家店鋪採購,然後用金盒盛放,送入內廷。因為皇家也來,人們自然趨之若鶩,所以李和家的雞頭米賣的最好。若到別家去買,也用新荷葉包裹著,收口處又用紅色小繩繫著,一包只要十文錢,但是質量遠不如李和家的,全是精心挑選的清一色的那種銀色果皮的最鮮嫩的雞頭。
這一天,出嫁的婦女們,都要回娘家。私塾學校也放假一天。外公舅舅姨娘們一定要在這一天,給外孫外甥選購新葫蘆和鮮棗,說是這兩樣東西可以給孩子們帶來福氣和好運。
中秋節前,家家戶戶爭購新酒。街巷處處,畫有酒仙畫像的酒旗,迎風招展。秋風起,蟹腳癢。八月是吃母蟹的最好月份。肥美足黃的螃蟹在這個時節也陸續應季上市。還有石榴、板慄、葡萄、橙桔、榲桲、梨棗之類的鮮果,紅紅黃黃一大片,一筐筐一排排一串串,整整齊齊擺放在店家門口。
中秋之夜,大戶人家紛紛結紮裝飾亭臺樓閣,預備下美酒鮮果,好臨水賞月的。尋常百姓家,也早早到酒家訂好臨窗的最佳位置,到時候三五好友或舉家上下,把酒臨風,舉杯對月,其樂融融。
九月。
秋風起,菊花香。九月重陽,是賞菊的最佳時節。花黃蕊白花蕊似蓮蓬的叫萬齡菊;密密開滿粉紅小花的是桃花菊;花白勝雪花蕊淺紅的叫木香菊;開圓形黃花花大如碟的是金鈴菊;純白花色花大如玉盤的是喜容菊。這幾種菊花,最受歡迎。家家戶戶,年年重陽,各種花色,總要買上數盆,擺放到庭前院落,細細賞玩。各大酒家,紛紛用各色菊花,在店內外各處,裝飾出各種菊花小徑菊花門樓,招攬吸引顧客。
重陽登高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愁臺、硯臺、毛駝岡、獨樂岡、倉王廟、梁王城、四裡橋,都是登高歡飲的首選之地。
重陽蒸糕,在節前一二日,各家各戶都早早製作好的,然後親戚朋友們互相贈送,相互品評著誰家面發的好;誰家做得巧;誰家味道香。
也有在蒸糕上細細撒上板慄銀杏松子等各色堅果作點綴,又在蒸糕上插上紙剪的各色小彩旗的,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還有手巧的,會用麵粉做出獅子、蠻王形狀的點心,放在蒸糕上面,最得孩子們喜歡。
各大禪院這一天都要舉辦齋會。最吸引人的還是開寶寺和仁王寺舉行的獅子法會。一樣是做法事,講解佛教經文,但是坐在木製獅子上的僧人,就讓人感覺分外的莊嚴殊勝,從他們口中誦出的經文,一字一句,都讓人覺得是如此優美動聽,又有無堅不摧的威力。所以這兩個寺院,遊人香客也最多。
十月。
十月初十是宋徽宗的生日,這一天被稱作天寧節。君臣同歡,朝廷最是隆重。但是因為和小民無關,且不去說它。
這個月立冬。天氣一天涼比一天。冬月京城無蔬菜,所以上至皇家,下至民間,便迎來了一年中,秋收冬藏的忙碌季節。日日車馬不停在各大街巷穿梭,給家家戶戶車載馬駝,陸續運來各類過冬食材。生薑豆豉,一車一車的沿街叫賣。車剛停下,便很快圍攏聚集來一群人。無數的手不停翻揀挑選著,說話聲講價聲此起彼伏。這類食材,家家戶戶日日要用,所以總是供不應求。
鵝肝鴨肫豬腿、各種雞鴨鵝魚豬肉,都要陸續買來醃上,然後選幾個晴好的秋日,細細曬乾儲存好。一冬待客的臘肉,也就有了。
螃蟹、蛤蜊,也要買來用清水在缸裡養著,待來了客人,隨時便可以吃上一盤冬日海鮮。
榲桲、鵝梨,也要早早買來在家裡備著。來了客人,榲桲拌梨絲,紅亮亮的榲桲果肉,配著切得細細的雪白梨絲,猶如雪中綻放的朵朵紅梅,鮮甜脆爽又降火,作為飯後甜點,最是相宜。
十一月。
十一月冬至,皇家最是隆重。冬至前三日,皇上就宿在可容納萬人的大慶殿。當然是戒備森嚴。第二日從宣德門出發,便起駕去景靈宮太廟行祭祀大典。行大典之時,皇上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紅袍,手執大圭,簡直如畫圖中星官一類的神仙中人。禮畢後從南薰門出發,再往青城、齋宮,祭天祭地。然後是去郊壇行祭祀大禮。禮畢後再由南薰門入城,登宣德樓。皇上在此樓大赦開封府、大理寺犯人,以示皇恩浩蕩。最後,才返回宮內,後擇日再前往景靈東宮西宮行恭謝之禮。
這都是與小民無關的皇家之事,大略如是。和小民唯一有點關係的不過是,皇上車輦從南薰門入城時,遠遠看一眼皇上以及百官迎接皇上回宮的浩浩蕩蕩的車駕幕帳、熙攘整齊的官宦隊伍,然後和親友閒談時,好誇口見過的大世面,也就罷了。
冬至這一天,尋常百姓家,人人都穿新衣。連那最貧寒之家,即使借貸,也要闔家大小都齊齊換上新衣,置辦豐盛酒菜,祭祀祖先。俗語說,冬至大如年。因此貧寒之家,平時便要著意省吃儉用,單等這一天好豐豐盛盛的過。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做餈糕,也就是餈粑。軟糯香甜的味道,最合孩子們的胃口。沿街也有叫賣餈糕的,如果不想自己動手做,也可以隨時買來吃。還有賣各種野味的。鵪鶉、野兔、野豬、野雞、野羊。買回來後,用鹽巴細細塗抹醃好,選幾個晴好的日子曬乾後,或蒸或炒,吃起來最是鹹香撲鼻。
十二月。
最隆重的當然是除夕。但是臘八節也是熱鬧異常。街巷處處,隨處可見和尚尼姑,三五成群,結隊念佛。又是手捧安放佛像的銅製沙羅或盆器,挨家挨戶化緣。那飄散在街頭巷尾、村落田頭的念佛誦經聲,伴著歲暮臘盡的蕭瑟寒風,舉目望去,到處一片冬雲凝滯、衰草連天、寒鴉枯樹,便讓人分外覺得悲涼悽苦。年老的人聽了,又要偷偷抹一把淚。回望這漫長悽寒的人生的冬日,無限感嘆唏噓。
但也有溫暖的人和事。那便是臘八粥。京城各大寺院,在這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浴佛會的。並且親送七寶五味粥,也就是臘八粥,給寺院的門徒和各大施主。尋常人家,在這一天,同樣用各色堅果雜料,煮粥而食。板慄、蓮子、芡實、桂圓、荔枝、核桃、松子。舉凡常見的堅果,總要各樣都買一點回來,配上糯米細細熬煮,甜甜糯糯的味道,惟盼能稍稍抵擋住這一冬的悽寒、人世的蕭索、年老的孤苦。
臘月二十四也熱鬧。這一天是交年節。意思是舊年和新年在這一天交接。倒更像我們說的過小年。當然也要送灶神。有錢人家,還要請道士、和尚誦經念佛的。尋常人家,也要備下酒菜果子送神。又把灶馬貼在灶上,用酒糟抹在灶門上,叫做醉司命。因為喝多了,上天后的灶神,當然打不成人間的小報告了;都忘卻了。原來這些神仙也好糊弄,好酒好菜好果子伺候著,下一年便又可以風調雨順的繼續安享這太平歲月了。
整個十二月,家家戶戶成天都在忙著準備各種食物。街頭巷尾,到處是賣韭黃、生菜、蘭芽、胡桃、撒佛花、幹薄荷、幹茄瓠、幹馬齒莧、澤州餳、膠牙餳的。最後兩種甜食又是孩子們的最愛。其中,澤州麥芽糖最有名;而膠州的麥芽糖,則最粘,吃起來最有嚼勁。
除了吃食,到處便都是賣新年的各種貼畫了。桃板、桃符、門神、鍾馗像、財神像、寫有祝辭的天行帖子、商家贈送的回頭鹿馬,林林總總、花花綠綠,擺滿在各大商鋪的門口,吸引顧客。
也有貧寒之人,三五成群,敲鑼打鼓,沿街乞討。說是打夜胡,也就是驅逐鬼祟。倒有點類似於今日臘月正月時節,到各家各戶去表演的獅子隊。這樣的打夜胡隊,不管到了誰家,大家總要給拿上幾個串錢或是面油之物相送。
除夕夜當然最隆重。宮中要舉行盛大的埋祟活動。有一千多人參加。有的戴著面具;有的身穿彩衣;有的裝扮成將軍模樣;有的身穿盔甲扮成門神;身材高大肥壯的,便扮成判官;還有裝扮成鍾馗小妹、灶神、土地神之類神仙的。浩浩蕩蕩的千人隊伍,從南燻門出發,一直走到轉龍灣才結束,這便叫做「埋祟」。一路不停敲鑼打鼓、燃放煙花爆竹。
每年這個時候,離皇宮近的人家,便要在那高樓之上,或登上亭臺山巔最高處,遠遠觀看那綻放夜空的絢爛煙花,耳聽從宮中傳來的如夏日午後雷鳴般的爆竹聲,歡呼聲,不禁又要感慨一番。
尋常人家,除了圍爐守歲,也要放各色煙花的,不過比不得宮中的盛大和隆重罷了。小門小戶,哄孩子似的,也一定要放幾個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碎小爆竹才算完事。
饒這麼著,孩子們也是小小的內心有無限歡喜。一年到頭,不過是盼著這一天,好痛痛快快玩一場瘋一場樂一場。所以,街巷處處,到處是孩子們的歡呼聲、追逐打鬧聲、大聲說笑聲。他們眉眼處處,到處是溢滿了的單純歡樂興奮的笑。
年輕人,在年關將至的臘月時節,當然也是日日的吃喝玩樂。豐樂樓清風樓八仙樓長慶樓。總之,京城七十二酒家,挨個吃去。吃的東西,有錢人,當然是品種名目繁多,又味道精美。若是會說相聲,他們簡直要給你來一段貫口報菜名。
我請你吃:
血羹粉羹頭羹石髓羹石肚羹百味羹三脆羹群仙羹牛羊腰子荔枝腰子二色腰子還元腰子盤兔炒兔蔥潑兔酒蟹炒蟹洗手蟹榛子榧子嘉慶子人面子巴覽子雪梨鵝梨漉梨夫梨甘棠梨鳳棲梨梨乾梨條梨肉梨圈棗圈桃圈荔枝龍眼金桔葡萄橄欖石榴甘蔗乳糖獅子糖。
總之是,吃他個天南海北麻辣鮮香團團圓圓甜甜蜜蜜酸酸爽爽一醉方休。
老人們則又不同。
看著這一群歡樂的兒孫,他們也是滿臉笑意;更多卻是感慨。他們眼看白雪飄零的除夕夜空,耳聽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便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少年以至青年的美好時光。一晃就老了,再吃不動喝不動玩不動也熬不起了。這繁華富足的太平歲月,仿佛是年少時的冬日,祖母厚實的棉衣,那長長的袖管,小小的一雙冷手探進去,一片溫暖如春,無邊無際。這老暖綿長的歲月,這繁華富足的生活,這大宋朝的煙火人間,仿佛沒有盡頭。
可是歲月不饒人啊。
過了今年,就是宣和七年了。
誰知道自己還能熬過幾個宣和年呢。
在這白雪飄零的除夕夜,伴著歡樂的兒孫,震天的爆竹,炫目的煙花,從崇寧元年一路走來的老人們,在隨著煙花起落而明滅的寂寂牆角處,靜靜獨坐,默默嘆賞,悄悄抹淚。
忽然想到路遙小說裡的一句話:
哭和笑都是因為歡樂,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並不知道,這歡樂是用多少痛苦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