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瓦西半徑公式開腦洞

2021-01-19 青年路雜貨鋪

本文系平臺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5年8月23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作為一個磁鐵(劉慈欣先生的鐵桿粉絲),在為大劉感到欣喜之餘,也一直想開個腦洞向大劉致敬。但由於《三體》敘事的宏大,如何選題令我著實為難,最後想到了史瓦西半徑。



《三體》三部曲英文版封面。


《三體》劇透警告!未閱讀人員請即刻撤離!

《三體》劇透警告!未閱讀人員請即刻撤離!

《三體》劇透警告!未閱讀人員請即刻撤離!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劇透的昏鴿線

首先聲明,本文不會出現大量數學內容,我保證公式只有2個,剩下都是由此展開的腦洞,保證不超綱,看得懂。


在《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大劉寫到人類自己造了個黑洞玩兒,並且提到了黑洞的事件視界和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的推導過程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搜,它寫出來就是這樣的形式:




它的含義就是,如果有一坨質量為 m 的物質被壓縮在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 rs 的球形範圍內,那麼在這個球形範圍內,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出來跑到這個範圍之外,包括速度為 c 的光。公式中的 G 是萬有引力常數。


我們進一步思考,如果使用一種密度固定的物質去堆一個球,一直堆一直堆,越堆越大。由於這個球的半徑是以線性增長的方式擴大,而公式右側的質量卻是以半徑三次方的方式增長,那麼當這坨球足夠大時,一定會出現一個時刻我們堆出來一個滿足了史瓦西公式的玩意兒,也就是我們手工打造了一個黑洞。


如果把球體積公式代入到史瓦西半徑公式,就可以求解出臨界條件,該條件的史瓦西半徑反比於密度的平方根,寫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取史瓦西半徑的單位為米,密度的單位為千克/立方米,則常數 S 的取值為 1.2679×10^13 。鑑於人類對於大數字的敏感性隨數字增大而遞減,我們不妨用一個更靠譜的史瓦西半徑單位:光年。那麼此時常數 S 的取值就變為了0.0013402。作為一個直觀一點的例子,我們考慮一下密度的標準量度:純水。純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因此我們代入公式可以計算出,一個完全由純水堆出來的大球,如果堆到半徑為4億千米,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黑洞,純水製作,不含糖,有點甜。實際上,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即一個天文單位,也不過1.5億千米而已。想像一下在4億公裡半徑的球裡填滿了水,還是洗洗睡了吧。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還可以看出,密度越大的東西,堆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就越小。這也是符合我們的常識的。宇宙中可觀測的天體,體積越大,其組成成分必然更加稀薄,以獲得一個更大的史瓦西半徑。如果我們考慮中子星,即物質被壓縮到原子核緊密堆積的水平,此時的物質密度大致為原子核密度,數量級範圍在10^16到10^18千克/立方米水平,得到的史瓦西半徑範圍在十幾到幾十公裡之間,這個量級大致和目前公認的朗道-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LOV極限)或稱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TOV極限),即中子星的最大質量為大約3個太陽質量左右,是相吻合的。事實上目前所觀測到的中子星半徑也在10到20公裡之間,再大的就只能塌縮為黑洞了。


讓我們繼續回到上面的公式。上面提到了,不論什麼樣的物質,只要你不停地堆不停地堆,總有一刻你會堆到史瓦西半徑。不論密度多麼小,總有這樣一個史瓦西半徑在等著你。那麼請思考這個熱門科學議題:宇宙有沒有邊界?


我們都知道,宇宙雖然稀薄,大部分空間都是所謂的真空,可它總有個密度吧。根據NASA 2014年的數據,目前我們觀測的宇宙平均密度大約在4.5×10^(-28)千克/立方米左右。這是個非常非常小的數字,但畢竟不是0。於是我們代入上面的公式計算得到,這種密度對應的史瓦西半徑大約是63億光年左右。從數量級上,這個水平和目前可觀測的宇宙尺寸大致符合。所以呢,我們的宇宙本身就是一個黑洞?我去這是什麼鬼?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腦洞無限的科學家們早就考慮過把我們的宇宙當成一個黑洞來處理,發現很多理論無法解釋的難題放在這麼個腦洞裡都好解釋了。然而事情有沒有這麼簡單呢?


首先我們回到最初的史瓦西半徑的定義。我們前面提到的定義其實是非常非常籠統的。實際上史瓦西半徑的求解也和著名的「真空中的球形雞」段子類似,有著嚴格的要求:求解必須在一個球對稱、不帶電、不自轉的條件下進行。這也意味著對於宇宙這樣複雜的體系能否直接套用史瓦西半徑公式是存疑的,況且史瓦西半徑在這樣的尺度是否仍然可以這樣推導也是存疑的,畢竟我們不存在另一個宇宙來進行實驗觀測。


其次我們考察一下對史瓦西半徑的結論性描述。


首先是任何事物都無法逃出這個半徑,甚至是光。這也意味著在史瓦西半徑之外的觀察者,看到的就是個無光的空洞,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來。但問題是現在似乎我們是處在史瓦西半徑內部的,這裡面是啥樣?


事實上目前科學界公認在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內,目前的科學規律都會失效。然而由於史瓦西半徑內的不可觀測性,這裡面到底是啥規律我們是不知道的。那麼如果跳出宇宙黑洞之外,外面的觀測者的科學規律可能在宇宙內也是失效的。所以,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被神級文明進行了科學規律打擊後的產物?


最後,一定質量的物質堆在史瓦西半徑內,這坨物質塌縮為黑洞的奇點的過程就不可避免了。然而這個過程有多快發生卻並不是有定論的。如果是宇宙尺度的一個黑洞,我們向奇點塌縮的速度看起來似乎是挺慢的。奇點的維度是0,意味著它的空間維度是完全被壓縮起來的。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維度打擊的意思?也許史瓦西半徑打擊才是降維和科學規律打擊的終極結合。


然而退一步講,在《三體》中提到了黑域防禦,如果整個宇宙就是一個黑洞,會不會反而是一個神級文明為了對抗外部的終極打擊而構築的黑域?黑域是指劃定一個恆星系,在這個星系外部構築一片區域使得該區域光速降低到低於第三宇宙速度(即逃離這個星系的最低速度),則該恆星系內部的物質和信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可能對外施加影響。這樣既解除了對外威脅,也防止了外部對內的威脅,相當於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和外部老死不相往來。目前人類定義到了第四宇宙速度,即飛出銀河系的最低速度。銀河系的中央很可能就是一個質量超過400億個太陽的超級黑洞維持了整個星系的旋轉運動。由於觀測數據的缺失,目前對於第四宇宙速度只能依靠推測進行計算,結果大約在525千米/秒。那麼如果我們定義第五宇宙速度,即飛出宇宙的速度,那麼根據上面的討論,這個速度已經大於光速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可以被整體地看作一個黑域。


在《三體》中描述了一個宇宙田園時代,即光速無限,11維空間完全伸展。考慮到史瓦西半徑公式,假如分母上的光速是無限的,也就意味著史瓦西半徑的約束是不存在的了。另一方面,我們提到了正是因為質量隨半徑增長是按3次方放大的,因此才會出現堆物質總會堆到史瓦西半徑的情況。如果空間維度更高,這种放大效應更明顯。所以有可能11維宇宙的崩潰始於光速被從無限大降低為有限值。而11維空間向奇點的塌縮步伐並不一致,一些維度更快地被壓縮,從而在降維到3維世界,也就是我們的世界時,這個步伐變得足夠緩慢,以致都長到誕生智慧生命了。而維度崩潰的過程也不太像是直指奇點的。如果維度降低到一維,那麼質量增長和半徑增長是同步的,那麼就存在可以逃脫史瓦西半徑制裁的密度值,只要宇宙密度低於這個值,就脫離了以奇點為終結的命運。所以現在你再看大劉筆下的宇宙,就會明白為什麼科學規律打擊比維度打擊更加兇猛,以及維度打擊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同歸於盡的策略了吧?史瓦西半徑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對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三體》裡的世界,卻又是如此有用,也令人不得不感嘆科學規律中less is more的極簡主義美感。


當然這裡我們沒有考慮當光速無限時,或者維度不是3時,物理規律應當如何修正,以及最後是不是會推出來另一個表述的史瓦西半徑的問題。我不是物理學家,我只是個來開腦洞的。希望這一期雜貨鋪沒有顛覆你的三觀,也期待著可以看到以宇宙這個大黑洞為題材的科幻小說。


本文系平臺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史瓦西半徑了解一下
    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是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存在的半徑,是黑洞的臨界值。小於史瓦西半徑的物體將演變成黑洞,吞噬一切。史瓦西半徑與其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半徑值越大。比如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大約有780萬公裡,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為三公裡,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只有九毫米。
  • 建立在「史瓦西半徑」下的「黑洞」真的存在嗎
    眾所周知,現在的「黑洞」是指「史瓦西半徑」下的「黑洞」。它與「宇宙大爆炸」、「奇點」等是建立在「史瓦西半徑」理論的基礎上,歷來,雖有人對上述的各種物理解釋存在懷疑,但對「史瓦西半徑」卻一直深信疑。然而,「史瓦西半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真實存在嗎?萬一「史瓦西半徑」不存在呢?
  • 史瓦西半徑和錢德拉塞卡極限殊途同歸
    史瓦西半徑是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在1916年求出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關於球體物質分布的一個解,如果一個球忲對稱、不自轉天體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那麼這個天體將變成看不見的「黑體」、或黑洞。根據史瓦西半徑的「牛頓解」和「愛因斯坦解」,假如一個天體的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那麼天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將發生坍塌,高密度天體的引力將達到臨界狀態,或高密度天體周圍的時空彎曲將達到臨界範圍,無論來自什麼方向的光線和物體一旦進入史瓦西半徑的「臨界點」,它們都將「有去無回」、或被吸入黑洞中心的奇點。
  • 如何用廣義相對論證明黑洞存在?史瓦西半徑又是啥?
    發現這個奇特現象的科學家將這個半徑r用他的名字定義為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處的奇異性意味著什麼?我們設想有一個非常勇敢的太空人(他必須勇敢到可以無視被潮汐力撕成兩半的生命危險),駕駛著他的飛船飛速駛向某星體的引力中心,當然我們假設該星體史瓦西半徑大於該星體表面的厚度,以保證我們的太空人不會先撞上星體表面。那在遠處的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 怎麼算恆星型黑洞的史瓦西半徑,我們的地球會被黑洞吞噬嗎?
    而黑洞,其實就是一種實際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的物體,對於沒有自轉行為的黑洞而言,史瓦西半徑會形成一個被稱為視界的球面結構。有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需要清楚,人類可以觀測到的是史瓦西半徑,而不是黑洞的實體半徑。而位於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便擁有780萬千米左右的史瓦西半徑值。
  • 宇宙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是否意味著宇宙是一個超級黑洞?
    黑洞是天文學中常見的名詞,表示引力大到連光也無法逃離的天體,在一個黑洞附近,光線無法逃離的區域,對應半徑叫做史瓦西半徑,可以由如下公式給出:如果我們把可觀測宇宙質量大約m=10^54kg,帶入上面公式,可以估計出對應的史瓦西半徑為1500億光年,已經遠遠超過了可觀測宇宙的實際半徑460億光年。
  • 【銷售人社區】從實例看品牌營銷的史瓦西半徑
    「史瓦西半徑」是天體物理學的一個概念,講的是一個物體的半徑小於(不含等於)史瓦西半徑時,便形成黑洞[1]。天體物理學研究說,銀河系最大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為780萬公裡,太陽的史瓦西半徑為3公裡,地球的史瓦西半徑為9毫米。那麼,在品牌營銷過程中,具體品牌營銷的聚焦點,或叫產品品牌特性的奇點在哪裡?如何聚焦和歸納?本文這裡與讀者共同分析。
  • 與神角力者——史瓦西
    對於一個黑洞來說,史瓦西半徑內的任何物質都無法逃逸出該半徑之外。1875年冬天的某個晚上,天空中划過一道閃電,大雨傾盆而至,德國一戶人家中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從此,浩瀚的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都和地球上的這個人產生了聯繫,他就是史瓦西。
  • 揭示宇宙奧秘的13個常數(九)---史瓦西半徑
    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同時空間探索的進展也以一種百年前人們無法預料的方式,使人們能與太陽和行星「親密接觸」。不過,許多偉大的天文學成就都是在計算機技術出現和空間探索起步之前獲得的,這一點也證明了人類智慧的了不起。史瓦西半徑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這一概念描述了恆星死亡之後所殘留下來的黑洞。要充分理解這一概念,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恆星的壽命問題。
  • 黑洞的奇異性,從量子信息到史瓦西半徑!
    這種情況下所說的基本經典理論是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它用一系列的場來描述空間和時間,這些場的行為由愛因斯坦方程決定。一個自然會問到的問題是,該理論是如何描述質量像恆星一樣巨大的球形天體周圍的空間與時間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是由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找到的。
  • 等離子體兩天繞M87星系黑洞一周,按史瓦西半徑算超光速的原因
    專家說等離子體吸積盤繞M87星系中央黑洞一周的時間是兩天,那天的發布會我也看了,發布會視頻截圖根據專家在發布會上給的數據推算出黑洞史瓦西半徑專家說這個陰影的半徑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的2.5倍多,按照上述數據計算得出史瓦西半徑R=190億公裡。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 科學家: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能變成黑洞,可用這個公式算出半徑
    黑洞是目前為止最神秘的天體,最早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才發現它的身影,但是在更早之前,就有人通過數學公式推斷出它的存在。這是個計算黑洞半徑的公式,由物理學家史瓦西結合相對論推導出來,並描述了一件事實,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可以變成黑洞。
  • 史瓦西:計算出黑洞的人
    史瓦西與愛因斯坦很像,史瓦西也出生在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家庭是一個普通家庭,但天才的鋒芒是遮擋不住的。之後,史瓦西離開哥廷根大學前去波茨坦就任天體物理觀測站站長,這是當時德國天文學界最受尊敬也最被期待的職位,而史瓦西完全勝任。1910年,哈雷彗星造訪地球,史瓦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在這一時期,他又在光譜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40歲那年,史瓦西被選為德國科學院院士。但正所謂:一個人的命運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 地球變成黑洞半徑只有9毫米,宇宙變成黑洞有多大?你可能想錯了
    不過黑洞就是再奇葩,它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它也是有自身質量的,而黑洞的質量又決定了它自身體積(視界體積)的大小,有一個叫做「史瓦西半徑公式」的物理公式,就是專門來計算黑洞的體積(視界體積)大小的,其公式如下: 在上面的公式中,v指天體的逃逸速度,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天體質量,R為天體質心與被吸引物體質心的距離,物體的速度如果小於一個天體的逃逸速度,那麼它就不能擺脫其引力束縛,也就會被該天體吸引,從而無法脫離軌道逃逸到星際空間。
  • 經典力學也能預測黑洞存在,並計算出其半徑,為什麼沒人提?
    他們用的理論框架是牛頓力學,而且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路和計算也不難。按照當時盛行的光微粒說:光是由一個個小微粒構成,因此一個小微粒的動能就是1/2mc^2,這是牛頓力學中的動能公式,其中c為光速再加上相關逃逸速度的計算:光微粒逃離天體的過程就是克服引力的過程,因為只需將動能和引力勢能之間做個關聯即可我們就能簡單得到結論:動能=引力勢能,
  • 首張黑洞照片的意義以及與霍金、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的關係
    通過對黑洞拍照的觀察,科學家們了解了黑洞更多的細節特徵,觀察證實了黑洞的史瓦西半徑、黑洞視界、吸積盤的存在,有助於天文學家理解噴流、吸積盤等結構的形成機理。首次直觀「看到」了真實的黑洞,進一步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精確預言,彰顯出愛因斯坦、史瓦西等科學家們的偉大。
  • GPS衛星為何會用相對論去修正時間?但最常見的解釋卻是錯誤的
    但考慮到地球存在自轉,因此地表上的物體(就認為也是一個鍾吧,畢竟GPS衛星內部都帶有原子鐘的)也存在上述的兩個效應,所以將上述公式綜合一下變為如下其中t為無窮遠處的鐘讀數,T為物體自身的時間讀數,並且將此公式稱為公式A有了這樣的公式我們就可以動手算一下衛星和地面時鐘走時的差異
  • 用繩子拴住一個人放進黑洞一會再拉出來,你覺得會怎樣?
    這本來是個奇葩問題,原題一字不改是:如果把一個人用理論上非常結實的繩子把他拴著放到黑洞裡面,過一會再把他拉出來會怎樣?我不知道這類問題怎麼會放出來。不說問題的科學性,就是問題本身語法也有諸多毛病。而且字數連標點符號達到41個,而平臺規定只能40個字,現在複製這個問題去發也發不出。難道IA也有人情面目?
  • 第1049期:定理性質公式0041*三角形面積公式(外接圓半徑和內角)
    上述動圖1,從點A開始,到出現「學生身邊的數學輔導員」結束。現在您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三角形面積公式(外接圓半徑和內角)」嗎?如上圖2,∆ABC的外接圓半徑為R,三個內角分別為A、B和C,則:在三角形中第三個內角可以用另兩個角表示,但許多數學公式注意對稱和輪換,公式和諧自然,像本期和以上三個公式一樣呈現公式,這樣便於記憶與表述。1.視頻號「學生身邊的數學輔導員"開通啦,歡迎掃下面二維碼,關注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