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巫天旭/策劃 背背山/文)自今日(7月31日)起,好萊塢科幻大片《環太平洋》將在內地全面上映。如果你對它的全部理解都來自於酷似「變形金剛大戰哥斯拉」式的預告片,認為這不過又一部宣揚著「美國拯救世界」的視覺特效片,其實這就喪失了觀影的部分樂趣。事實上,《環太平洋》中處處洋溢著種種日式動漫、韓式煽情、中國元素的Feel,除去依託好萊塢電影工業科技製造的視聽奇觀,中國觀眾也能夠從中找到那些伴隨我們長大的記憶。在「極客型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粉絲暱稱「陀螺」)的手中,《環太平洋》如同一個「被放大無數倍的高達或新世紀福音戰士」,用重拳打破了橫在好萊塢英雄電影和東方怪獸片之間的高牆!
【向怪獸片致敬】寫給哥斯拉的一封情書!
關鍵詞:特攝片、哥斯拉、 Kaiju
坊間流傳著關於《環太平洋》導演陀螺君的一個段子:他曾經在2008年底為了宣傳自己的《地獄男孩2》蒞臨日本秋葉原,橫掃了一堆模型手辦,累計共11箱子。從他以特效化妝師的身份入行、一直奮鬥成為了導演的職業生涯來看,吉爾莫-德爾-託羅一直高調的顯示自己對於「怪獸」的熱愛。《潘神的迷宮》與《地獄男孩》系列中令人驚豔(或者說,噁心)的怪物們顯然仍然滿足不了他對於這玩意兒的熱衷,而接手《環太平洋》之後,陀螺君便興致勃勃的投入了對「機甲大戰怪獸」這種動漫宅男最喜歡的題材之中。而他也在各種訪談中絲毫不加掩飾的表示——這就是人家寫給「日本怪獸片」的一封情書!
所謂「日本怪獸片」,學名應當稱為「特攝片」,我們內地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恐龍特級克塞號》與《奧特曼》系列,主要內容均為「如何打怪獸」。而日本最具代表性、且為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天獸巨星」正是「哥斯拉」。這個由日本東寶公司創造出來的銀幕形象,原本是生活在洞穴中的蜥蜴類生物,但由於氫彈爆炸試驗令它產生了變異,遂從海底洞窟中上岸,為害人間。而《環太平洋》中衝擊人類世界的怪獸們,正是從海底的神秘洞穴中成批鑽出來的,有的像哥斯拉、有的像翼龍、有的像金剛……都是特攝片大咖們來客串的節奏。而這群「海中怪獸們」除了長得特別大之外,還能夠口吐酸液、發出震蕩波破壞電力系統,這些絕活與特攝片中的怪獸們的本事也很相近。為了致敬,吉爾莫-德爾-託羅甚至將《環太平洋》中的怪獸們命名為「Kaiju」——而這正是「怪獸」一詞的日語發音。當然,作為好萊塢的土產怪物,「異形」也被致敬了一下下,片尾彩蛋就是COS了《異形》的經典結尾:一個奇怪的東西從怪獸死屍中破膛而出,至於那東西是什麼,看了就知道了!
【借鑑日本動漫】勇敢的宅男快去創造奇蹟!
關鍵詞:機甲、EVA
而怪獸之外,《環太平洋》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巨型機甲」。所謂「機甲」也是日本動漫中最有代表性的科幻式設定,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巨型可操作人形戰鬥機械」。如果你依然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只要度娘一下《高達》系列與《新世紀福音戰士》(即EVA)就懂了。而《環太平洋》從EVA中借鑑的設定委實俯首皆是——駕駛員通過神經與機甲相連進行駕駛操縱、戰友之間要進行記憶同感提高戰鬥的「同步率」、駕駛員要浸泡在名為LCL的液體中完成與機甲的神經連接……所以請放棄「變形金剛大戰怪獸」這種錯誤的認知吧,其實這明明是《EVA真人版》才顯得更上道一些!日本動漫界自橫山光輝創作的《鐵人28號》起就源遠流長的「機甲文化」,終於可以在大銀幕上大放異彩,背後那可是有1.8億美元在支撐啊!
但這並不是說《環太平洋》是在山寨,實際上,本片中的機甲更大更巨型,高度平均為」威震天」的十倍,如果不是通過IMAX,恐怕很難直觀的感受到它到底是有多大。而片中採取了「雙駕駛員」的設定,只有兩個人密切配合、彼此信任才能夠順利開動機甲,這不僅是創新,也增加了劇情的張力。除了與EVA千絲萬縷的關係之外,片中出現的五臺機甲也都是深諳日式動漫的設計師打造,充滿了如「高達」般的酷炫感覺。有意思的是,《環太平洋》中因為怪獸襲擊而恐慌的人類,居然也啟動了如《進擊的巨人》般的計劃,打算圍繞海岸線築起高牆,阻擋怪獸侵襲。而駕駛員們的戰鬥制服,則令人聯想到了士郎正宗的《蘋果核戰記》(此君的另一代表作就是著名的《攻殼機動隊》)……ACG控們在觀賞這部電影時產生的快感,基本上就等同於「超市裡的東西都不要錢」。
【反好萊塢】英雄,你不再是一人拯救全世界
關鍵詞:團結、復仇、流鼻血
在影迷的印象中,好萊塢出產的「末日降臨」式電影,總是洋溢著一種「美國拯救世界」的感覺,動不動就給星條旗一個大特寫,恨不能把「大美國主義」脫光了往你懷裡塞。但在《環太平洋》中,這種感覺卻有些被衝淡了。傳統的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變成了「團結就是力量」——畢竟片中的機甲是需要兩個人去駕駛的,只有心意相通、同仇敵愾才能玩得轉這一尊尊十層樓高的鋼鐵巨人。在電影中,動用巨型機甲打怪獸的「賊鷗計劃」,則是一項全人類共同的戰略,而叫停這一計劃的,卻是以美國政府帶頭。因此,在片中,在香港擺下最終戰場的「賊鷗」事實上是一個「非官方行動」。但在扇了「大美國主義」一耳光之後,還是要給個甜棗,畢竟投資方是美國公司嘛,所以最後完成了戰鬥任務堅持到最後的,正是美國製造的機甲「危險流浪者」,不過,作為該機甲副駕駛的女主角,卻是個日本人。
而支撐男女主角的動力,也並非是拯救全人類的使命感,而是為兄弟、為父母報仇的東方式價值觀。至於片中第三位主角,「賊鷗計劃」的領導者黑人將軍,則是動不動就流鼻血,一副身患絕症但帶病工作的「孔繁森」式好幹部節奏,這同樣也是韓劇裡慣用的煽情元素。不過謝天謝地,這些東西都點到即止,並沒有過於狗血。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好萊塢式的劇情,讓美國觀眾有些水土不服,該片在美國的票房並不算太好。
【討好中國】中國元素眾多,但依然都只負責打醬油!
關鍵詞:赤色風暴、香港
雖然在電影中,設定為中國製造的機甲「赤色風暴」酷炫亮眼,駕駛員也是亞裔帥哥三胞胎,但遺憾的劇透一下,「赤色風暴」在最後的大戰中,只堅持了一分多鐘,就與俄羅斯製造的機甲相繼撲街。而作為機甲與怪獸最終戰場的所在地香港,則也並沒有展示更多熟悉的風土人情,反而是一派動漫作品中典型的末世亂象。所以,所謂「中國元素」也僅僅是蜻蜓點水般出現,如以往一樣是在打醬油,內地觀眾就不要對此有所期待了。
放眼好萊塢以往的經典電影,《星球大戰》靈感來自於黑澤明電影、《黑客帝國》與《盜夢空間》的「母版」分別是日本劇場版動畫《攻殼機動隊》、《紅辣椒》、漫畫英雄們很喜歡去日本修煉……和打造出獨特大眾文化元素並成功將其輸入歐美的11區比起來,看來我們中國除了錢袋子和外景地,目前還是缺乏令好萊塢電影人興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