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代表團訪問文獻情報中心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10月12至13日,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KISTI)院長、信息服務政策與市場部主任、海外信息部主任、國際合作組負責人一行4人訪問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

    座談會上,文獻中心主任張曉林對曹院長為雙方長期合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謝。隨後,張曉林主任向代表團介紹了文獻中心近兩年中在數字圖書館建設、NSTL資源共建共享以及戰略情報研究等方面的新進展,同時還就雙方已開展的合作進展情況做了通報。張曉林主任表示,非常希望在繼續鞏固雙方已有合作成果基礎上,在人員交流、全文傳遞、中韓科技信息門戶共建方面積極開展新的合作,共同為中韓科技人員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

    曹永華院長聽取了張曉林主任的介紹後表示,為文獻中心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感到高興,非常贊同張曉林主任提出的合作方案,並希望通過進一步合作、學習和借鑑,使KISTI早日實現成為韓國一流的國家科學技術信息機構的目標。曹院長還提到,KISTI已與國內25家研究所共同創辦了一所聯合辦學機構,並獲得了圖書情報學方面的碩士學位授予資格,雙方今後在聯合培養本領域高級專業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文獻中心資源發展部、數字圖書館項目管理中心的相關負責人還為代表團介紹了中國科學文獻服務系統建設情況、CSDL項目推進情況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雙方在全面介紹和充分探討的基礎上,籤署了新一輪(2005-2006年)合作協議。

相關焦點

  • 韓國首爾國家大學Bio-MAX研究院代表團訪問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3月21日,韓國首爾國家大學Bio-MAX研究院Young Je Yoo所長一行訪問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董志峰副局級調研員代表中心會見了來訪代表團,雙方交流了中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 光電院赴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等機構開展學術交流
    為了更好地開展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新型飛秒雷射跟蹤儀研發》項目,促進飛秒雷射測量技術的學科發展,1月6日至1月10日,光電院周維虎研究員及《新型飛秒雷射跟蹤儀研發》項目組成員一行9人對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韓國標準科學研究院(Korea Research
  •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訪問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訪問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2016-09-14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9月7日至8日,應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uam Kim院士一行到黃海水產研究所訪問交流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uam Kim院士一行到黃海水產研究所訪問交流2019-01-16 16:49:00   1月11日,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院士、韓國釜慶國立大學教授Suam&nbspKim一行在中韓海洋科學共同研究中心主任吳榮敏等陪同下到黃海水產研究所訪問交流。
  • 上海生科院上海信息中心連任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副理事長單位
    上海生科院上海信息中心連任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副理事長單位 2016-10-24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繼續當選為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副理事長單位。
  • 韓國氣象廳氣象機構改革代表團參觀訪問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爽 閆冬雪 嚴國威報導 3月4日,韓國氣象廳氣象資源部主任ROH Kyongsook女士率領韓國氣象機構改革代表團到中國氣象局訪問調研,並參觀國家氣象中心和氣象探測中心。
  •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學院代表團訪問我校
    12月8日上午,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學院校長Moo Je Cho教授、納米生物技術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Yoon Kyoung Cho博士、綠色能源學院院長Jaephil Cho博士訪問我校。   校長侯建國、副校長陳初升會見了代表團一行
  • 中科院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檔案進館工作通過驗收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檔案進館驗收小組對中科院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進館檔案進行了全面驗收,小組認定上海文獻中心檔案在進館範圍、案卷整理質量及檢索工具編制等方面均符合進館標準和要求,並向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檔案館籤發了「關於進館檔案通過驗收的通知」,這也標誌著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檔案進館工作順利通過驗收。
  • 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年會暨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
    2020年12月25-26日,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共同舉辦河北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河北省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年會。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濤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中高級人才部主任湯忠傑,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務委員、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所長王書華和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等應邀出席會議,省科技信息處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省情報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會員和各地市科技情報(信息)研究所所長、負責人等我省科技情報(信息)工作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署GoOA合作協議
    目前,GoOA已經覆蓋全球主要的OA出版機構,提供2000餘種精選OA期刊投稿推薦、48萬篇的OA論文發現以及開放文獻數據挖掘分析服務。中國科學院作為最早籤署《柏林宣言》的機構之一,長期以來也一直積極倡導開放、共享作為在中國OA領域領先地位的研究型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持續推動並實踐機構知識庫、開放出版、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印本體系的建設,為促進開放科學而努力。 「我們對於開放獲取擁有共識,一致認為開放獲取在實現全球科研的利用和再利用上能夠發揮有力作用,以推動科學發現,這些共識促成了我們的合作。
  •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201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支撐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集科技情報服務、文獻情報研究與圖書館學情報學學位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 荷蘭TWENTE大學(UT)代表團訪問我校
    6月3日,由校長Ed Brinksma教授、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Gerard van der Steenhoven教授以及部分院系教授組成的荷蘭TWENTE大學代表團一行8人來我校訪問。代表團受到了侯建國校長、陳初升副校長以及相關學院領導和教授們的熱情接待。
  • 韓國國會代表團訪國際量子研究院天泉鼎豐空氣制水基地
    深圳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日前,韓國國會代表團林鐘聲一行蒞臨深圳,考察香港天泉鼎豐集團深圳總部,並參加了國際標量波量子研究院啟動儀式。來自中韓兩國的政商要客等共400餘人共襄盛舉。
  •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美國化學文摘社在滬發布全球生物製藥主題...
  • 韓國氣象資料專家訪問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韓國氣象資料專家訪問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3日15:46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瑞報導
  • 園區牽手韓國科學技術院 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昨天,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舉行籤約儀式,將合作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後,該創新研究院將圍繞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打造中韓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產業合作、人才交流的新平臺。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1月14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茲克科學中心主席庫茲明•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Kuzmin Mikhail)院士率代表團訪問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同該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
  •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在京發布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汪克強、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主任彭以祺、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局長謝鵬雲、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會洲、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書記何林、中科院研究所一線科學家與研究生代表、科技大數據戰略合作方以及相關領域科學家代表300餘人出席發布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汪克強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張智雄主持。
  • 蘇州工業園區牽手韓國科學技術院 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本報訊(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昨天,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舉行籤約儀式,將合作共建中韓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後,該創新研究院將圍繞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需求,打造中韓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產業合作、人才交流的新平臺。  韓國科學技術院成立於1971年,是韓國首個培養頂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型大學。
  •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集成創新 跨越發展
    信息中心在整個中科院文獻情報系統內率先機構整合,改革機制體制,打造全新的信息支撐體系。經過3年的建設,文獻情報實現了資源與服務重組,期刊實現了聯合編輯出版,網絡工程實現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院網絡集約化管理,生物信息研究實現了原本單一的數據研究模式向數據研究與數據服務並行模式的轉變,掛靠學會實現聯合辦公,檔案館實現了生命科學研究院內各所(中心)的檔案信息統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以文獻情報和期刊出版為基礎,以網絡工程為支撐,以檔案、生物信息和學會為補充,集信息的建設、服務、管理與交流為一體的信息支撐集成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