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氣象資料專家訪問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韓國氣象資料專家訪問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3日15:46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瑞報導  11月29日-12月9日,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資料服務室按照中韓雙邊合作協議舉辦了中韓資料業務技術交流,本次技術交流分檔案管理、資料質量控制與資料服務三個議題。到訪的專家是韓國氣象廳綜合服務處研究員Jeong Seok Kweon先生和韓國氣象廳氣候資源處研究員Eun Yung Kim女士、Yu Mi Shin女士。

  在交流活動中,韓國專家和中方技術人員分別作了報告,雙方還就一些關鍵性、前沿性技術問題進行了討論。此外,應Jeong Seok Kweon先生的邀請,中國氣象局信息檔案處李小平處長到會介紹了中國氣象局綜合檔案的管理技術和經驗。

  通過交流,使中方技術人員了解到韓國有技術先進、上下聯動的、成熟的實時質量控制系統(RQMOD),以及細緻規範的觀測資料誤差分析系統,這對我們正在研製的中國實時質量控制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外,在資料服務方面韓國也有較好經驗值得借鑑。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新聞

  精彩熱圖

相關焦點

  • 國家氣象中心專家訪問朝鮮氣象水文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雙 黃彬報導 4月25日至29日,為落實中朝氣象科技合作聯合工作組的相關計劃,加強雙方在氣象預報方面的技術和業務交流,受朝鮮氣象水文局邀請,國家氣象中心派員赴朝鮮氣象水文局進行交流訪問。
  • 香港天文臺預報員訪問國家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爽報導 3月7-8日,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黃永德博士和科學主任何宇恆先生訪問國家氣象中心。兩位香港預報員重點了解了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業務,雷達合成圖在預報平臺的應用情況,隨後在天氣預報室和環境預報中心針對QPF、中期預報、地質災害等技術及環境預報業務流程和模式應用等進行了交流;颱風與海洋預報中心介紹了熱帶氣旋預報技術進展和海上氣象監測網絡建設情況,數值預報中心就GRAPES數值系統最新研究進展、國家級業務數值預報系統、雷達資料應用等技術進行了介紹,業務科技處就應急單位聯動機制與香港預報員進行交流
  • 韓國氣象廳氣象機構改革代表團參觀訪問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爽 閆冬雪 嚴國威報導 3月4日,韓國氣象廳氣象資源部主任ROH Kyongsook女士率領韓國氣象機構改革代表團到中國氣象局訪問調研,並參觀國家氣象中心和氣象探測中心。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推進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黃珣報導 為推進全國珍貴氣象檔案的管理與保護工作,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氣象業務檔案相關工作的通知》,組建了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牽頭的全國珍貴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工作小組,主要任務是開展全國珍貴氣象檔案館藏普查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動態質量評估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通訊員石巖 劉娜報導 5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全球氣象數據質量實時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和評估,從數據完整性、數據正確性以及觀測值與模式背景場差異等多個維度
  • 國家氣象中心加強航空氣象技術服務
    此外,在2015年,國家氣象中心還編制了《航空氣象業務發展規劃(2015-2017年)》,實現機場預報36小時內3小時間隔的降水、風、溫度、能見度等要素預報指導產品製作,研發基於GRAPES-MESO的48時內6小時間隔的風、顛簸、低空風切變等航路危險天氣預報指導產品。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波表示,在2016年,該中心將繼續加強航空氣象技術儲備。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2018年招收高級訪問學者進修公告
    為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的意見》(氣發〔2009〕25號),推進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內高級訪問進修實施辦法》(氣發〔2010〕149號)的通知,按照規定的程序,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現將2018年招收訪問學者計劃公布如下:  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擬於2018年度接收訪問學者2-4名,進修時間為半年至一年。
  • 國家氣象中心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全面深化業務科技合作
    雙方約定將全面加強業務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國家氣象中心的天氣預報業務優勢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在大數據處理技術方面的師資人才技術優勢,全面提升國家級天氣業務與氣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畢寶貴,清華大學信息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出席籤字儀式。  畢寶貴表示,國家氣象中心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廣闊的合作前景,要在深入合作中使科研成果切實落地。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行 :氣象就是生產力
    只不過一年間,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在對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塵暴等危險天氣諮詢服務方面,已經做到了每天滾動製作及發布各類產品32種,覆蓋亞洲26個國家及地區、51個飛行情報區。由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聯合建設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在努力為亞洲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提供越來越優質的航空氣象服務。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對此,世界氣象中心(北京)(WMC-BJ)通過業務網站,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提供針對莫三比克等受此次風暴影響的非洲東南部國家的最新颱風監測和預報產品。  事實上,這樣的服務自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不斷推進。
  •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綜合觀測資料應用和氣象信息化、重大工程項目、財務以及綜合政務、應急、宣傳和科普等工作。分管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聯繫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中國氣象局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中心)和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由辦公室歸口負責,設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兩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始終把科普教育工作當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心擠出三樓有限的房間建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展室,這在中國氣象局大院內是個首創。十幾年來,衛星中心不斷在展覽內容、展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更換和補充,設置專職及兼職講解人員。
  • 江西:實現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左羽霄報導  近日,由江西省氣象信息中心承擔的「江西省氣象、水文實時雨情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全省氣象、水文雨情信息全面共享互通。
  • 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啟動地理氣象信息共建共享
    為促進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加快氣象觀測數據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中的有效利用,7月24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籤署 《關於加強地理氣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協議書》(如圖)。這標誌著基礎地理信息與氣象信息實現了更緊密的有機結合,能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氣象服務。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榮光與責任
    在「世界天氣監測計劃」第一個執行計劃中(1968年至1971年),其骨幹業務系統——全球資料加工和預報系統提出了三級氣象中心業務體系構建模式,即世界氣象中心(WMC)、區域氣象中心(RMC,1987年5月WMO第10次世界氣象大會同意改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和國家級氣象中心(NMC),分別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履行全球資料加工和預報系統的規定職能。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就在昨天,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啦!去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其業務運行掛靠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對沒錯就是萌臺的臺裡,高大上有木有?!呱呱叫有木有?!世界氣象中心誒!(挺胸抬頭驕傲臉)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更加密集的雨量觀測站點資料共享使得降水資料更精細全面,提高了水庫水文預報精度,有效增加了洪水預報預見期,為防汛調度和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丹江口大壩工作了20餘年的漢江集團調度中心高級工程師何佑生說,他認為雨量數據的共享在此次應對罕見秋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韓秀珍:7月的「發條」
    對於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的每一位成員來說,意味明確且統一: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來了。在這個汛情最緊張的時期,不管白天黑夜,主雨帶跳動到哪裡,遙感服務就得第一時間跟到哪裡。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正研級高工韓秀珍更不例外,還沒到7月,她就把自己身上的「發條」上得比別人更緊了幾分,因為今年,40多歲的她作為主管「災情」業務團隊的負責人,要首次挑戰「團戰」,「卡節拍」「搭隊形」,帶好年輕人一起向前衝。6月11日開始,主雨帶一直在長江中下遊一帶徘徊。進入7月,降雨疊加效應逐漸顯現,江河庫湖受到嚴重威脅。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區域災害聯防和航空氣象
    中國將通過推進風雲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的共享和應用、氣象設備和技術援助、數值天氣預報、人員培訓、共建共享服務網站等方式,實現對區域氣象災害的聯合監測和預警,從而推進在氣象領域與相關參與國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