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閱讀理解這門課時,我經常看見有同學一翻書就皺眉。
小悠剛上大一,學的是會計專業,以後想出國深造,於是趁著假期來補習英文。由於之後會參加語言考試,所以我選用的是真題文章,詞數一般在2000詞上下。
小悠第一次看到文章,直用拳頭錘眉心,大呼頭暈,僅僅看了一眼就扔掉了。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反感,她回答說:「我從小英文就不好,沒有語言天賦,這麼長的文章肯定讀不懂。」
這就是《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中提到的自我勝任感低的表現。自我勝任感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的信念。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也指出,沒有自我信念一定會釀成失敗。
此外,小悠的回答也體現了心理學上的「消極歸因」,即把自己行為的成因歸結到不可控的因素上,比如個人資質、任務難度等。小悠把「英文不好,肯定看不懂」歸結於自己「不擅長英文、沒有語言天賦」,這就是典型的消極歸因。
一、為什麼學生看見英文文章就頭疼?
1.閱讀材料生澀難懂,導致學生「望而卻步」
上學期間,學生閱讀的英文材料一般是被動接受的,塞過來什麼資料就讀什麼資料。由於學生上的大多是班課,人數多的時候達50-60人,而閱讀材料並不會「私人定製」,所以基礎較差的學生與成績較好的學生拿到的材料是一樣的,前者容易遇上高於他們自身語言水平的閱讀材料。
美國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可以解釋為什麼學生一旦拿到較難的閱讀材料就立刻放棄,他認為語言學習者只有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才能語言習得。不可理解的輸入對於學習者來說,只是一種噪音。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急於參加語言考試,但英語成績一直處於中下水平,由於時間緊迫,他只能趕鴨子上架去讀真題文章,結果只讀了一段就發蒙,他只認得一些單詞和簡單句,串在一起就讀不懂了,他說這些單詞在他眼前如同雜亂的無意義的符號。
由此可見,勉強去讀一些在自身語言水平下還無法理解的材料,不僅影響學生的情緒,也無益於語言的吸收。
2.一看長篇大論就覺得自己理解不了,還未開始已經放棄
上面說到有些學生拿到的閱讀材料,其難度大大高於本身的語言水平,因此讀不下去。但另外一些學生,英語水平尚可,卻依然不願意閱讀篇幅稍長的英文文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於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能否實現某個目標或完成某個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
《學習好其實不難:精熟高效學習》中也提到,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遇到困難或不能在較短時間裡獲得預期效果時,容易放棄努力,並產生焦慮、害怕等情緒。
我教過一個學生,她的定製表上顯示,四六級都過了,而且六級的成績在500分以上,但入學測試時,閱讀成績卻非常低。
上課前我特別跟她交流了這個問題,她說她看過雅思、託福的文章,尤其是雅思文章非常長,而且閱讀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生詞,所以她覺得自己肯定理解不了,與其浪費時間看文章,不如把後面的題目半推半猜做完。
事實上,看英文文章遇到生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個學生因為自我效能感低,遇到生詞這個「攔路虎」就立馬「繳械投降」了。
3.因讀不懂文章而多次受到責備,從而放棄努力
給學生小蔣上閱讀課之前,顧問老師特別關照,說小蔣不太喜歡閱讀英文文章,但又想出國學習繪畫,必須接受語言考試,所以上課時請我多一點耐心。
為了「對症下藥」,第一次課上,我特別問了小蔣為什麼不喜歡看英文文章,小蔣無奈地表示:「我的英文成績不太好,讀英文課文很吃力,我爸媽也覺得我不是學習英語的料。」
小蔣出現的問題符合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經歷多次重複失敗後,對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甚至聽任擺布。《學習好其實不難:精熟高效學習》中也提到,如果孩子在學習上付出了努力,卻總得不到積極向上的反饋,長此以往,孩子會感到倦怠甚至放棄。
許多學生多多少少都體驗過「習得性無助」,理解不了英文閱讀材料、做不出題目,老師批評,父母責備不夠用功,久而久之就放任自流,不再嘗試讀懂英文文章。
二、如何輕鬆閱讀英文文章,既學習語言又增長見識?
1.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降低閱讀門檻
(1)完全能夠讀懂的材料並不是最佳選擇
《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三個月外語流利術》認為,選擇的資料與閱讀者的水平持平或略高,那麼這種輸入才會有用。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也談到,那些現有水平基本能夠勝任,但還需要跳一跳才能達成的任務尤其引人入勝。這種任務叫做「理想型挑戰」,能夠把人們帶入「心流」。
「心流」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提出的,指的是個體完全將注意力投放到某項活動上的心裡感受,個體內心會產生興奮和充實感,忘卻時間的流逝。
因此,選擇難度略高於自身英語水平的閱讀材料既有利於學習,也有利於注意力的集中。
(2)什麼樣的材料能夠讓興趣與學習相融合?
選擇有興趣的閱讀材料是老生常談,有的學生會選擇完全能看懂的漫畫或段子,但真正面對英文文章時依然「難以下咽」。因為光有興趣,卻沒有學習的行為,無益於英文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力上不去,從長遠來看,很難實現輕鬆讀英文的目標。
《被解釋的美:英語的方法和趣味》提到一種方法,既能夠滿足興趣的需求,也能讓學生學到知識——讀自己專業內的英文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讀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下的書。
如果覺得讀書耗時太長,那麼可以通過「問題驅動式」的學習方法找到最佳閱讀材料。《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認為,正確運用問題驅動式學習法,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明確學習目的並且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
學生小嚴讀的是新聞專業,喜歡玩新媒體,希望出國深造。她早期因為自我效能感低而擁有閱讀困難症,後來在我的建議下,她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英文文章。
第一步:選擇專業領域相關的文章
由於對新聞敏感且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小嚴選擇新聞作為閱讀材料,而題材方面選擇與新媒體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比如與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等相關的新聞報導。
第二步:想一個與專業領域或興趣領域相關的問題
為了驅動閱讀,我建議她先想一個新媒體相關的問題,比如最近有一條新聞是「Facebook被員工集體起訴」,那麼為什麼會被集體起訴呢?帶著這個問題,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英文報導。
第三步:判斷文章難度是否略高於自己的水平
先大致瀏覽一遍文章,也就是略讀一次,倘若基本無生詞,通過略讀就可了解文章內容,則可判定該文章難度不適合學習型的閱讀。倘若讀了第一段,雖然有生詞,但並不妨礙段落大意的理解,只有個別句子讀不懂,那麼這個難度則適合閱讀。
2.保持閱讀的流暢度,不要被生詞打亂節奏
生詞是英文閱讀的一大障礙,生詞多會造成文意理解困難。通過篩選材料,我們已經避開生詞量大的閱讀材料,但遇見生詞,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去查詢,那麼到底如何避免查詞引起的中斷?
《如何高效學語言》提出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閱讀技巧,建議學生直接忽略生詞,一直到讀完為止。原因如下:
(1)生詞不一定會阻礙理解,比如:He rented a garret for working. 即使有生詞garret,我們也能理解到,他租了一個地方用於工作,而garret的意思為閣樓,並不妨礙理解。
(2)人在談話過程中不會停下來去查詞典,只能嘗試著理解並繼續對話,該道理也適用於閱讀。當多次遇到某些生詞,我們便有可能從上下文推斷出這些單詞的意思,當然出現頻率高,也提示我們應該掌握這些單詞。
(3)一口氣讀完一篇文章會產生成就感,有利於我們繼續閱讀,重複享受勝利的喜悅。
那麼,什麼樣的單詞值得我們去查詢和學習?
01.如果一篇文章內,一個生詞連續出現5次及以上,那麼這個生詞必然是常用單詞,一定要學會。
02.如果一個生詞阻礙了句意的理解,並且從上下文可理解的部分也無從推斷該生詞的意思,那麼這個單詞需要查詢。
最後,什麼時候去查詢單詞最合適?
01.對於連續出現但並不阻礙文意理解的生詞,先用記號筆勾畫出來,閱讀完全篇以後,再一一記錄下來並查詢。
02.對於阻礙句意理解的生詞,先用記號筆將整句話標記出來,閱讀完全篇後,再進行查詢,並重新理解句意。
03.將所有需要學習的單詞記錄在一起,形成「私人定製式」的詞彙複習表,隨著詞彙量的拓展,英文文章的閱讀會更輕鬆流暢。
3.抽取英文閱讀中最困難或最薄弱的部分進行單獨訓練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中建議學習者採用「精修勤練」的策略進行學習,這個策略指的是聚焦到一項活動中最難以駕馭的部分,這也符合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二八法則」,即在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部分只佔20%,掌握了這20%,相當於掌握了80%的內容。
專長發展的全生命周期
上圖為「專長發展的全生命周期」,第一階段是整體的興趣培養,第二階段開始練習,但會進入到瓶頸期,第三階段由精修勤練將學習者帶出瓶頸期,獲得持續的成長。
那麼,如何通過精修勤練讓閱讀英文變得容易?
(1)找出英文閱讀中的弱項並設定為重點攻克任務
英文閱讀困難,無外乎兩個薄弱點:詞彙和語法。若是閱讀總是遇到生詞,那麼證明詞彙量有待拓展;若是閱讀中發現雖然生詞不多,但依然讀不懂長句子,那麼說明語法知識欠缺。
語法知識的欠缺需要通過摘抄讀不懂的句子,再通過網絡查詢或請教老師,找出不熟悉的語法點,比如辨識不出定語從句、理解不了同位語從句等,將具體的語法點設置為任務目標。
(2)建立反饋機制評估任務的攻克進度
學生看到自己有成果、有進步,才有繼續堅持的動力。此外,獲得他人的認可也有利於學生繼續堅持閱讀。
第一,若薄弱項為單詞,則可請同學或老師監督自己單詞打卡,通過抽查、聽寫等方式,檢驗自己到底新掌握了多少單詞,只要詞彙量有新增,那麼就證明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
第二,若薄弱項為語法,則可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語法點的例句或請老師設置相關的練習,比如在網絡上搜索「定語從句例句」,先自己分析及翻譯,再對照中文,若翻譯準確,則證明自己已經掌握了該語法點。
總而言之,將較多的時間花費在特定的薄弱項上,能夠幫助學生在英文閱讀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