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同期刊發兩篇重磅論文:月球上的水很多

2020-10-27 DeepTech深科技

是的,月球上有水。這個結果再一次被證實,未來人類甚至可能更廣泛地採集到它們。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可能有多達 6 億噸的水冰,有一天有望幫助登月者長期生存,它甚至可以變成就地取材的火箭燃料,只需要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然後保存。

以前,我們從未知道月球上實際上有多少水,這些資源到底存儲在什麼地方,以及如何獲取和提煉,科學家們也從未真正了解過那裡的水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仍然沒有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但是 10 月 26 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兩項新研究確證,月球上的水並未如科學家們曾經想過的那樣完全被隱藏起來,一些水冰可能就埋在月球陰影的土壤中。

美國宇航局天體物理學部門主任保羅・赫茲(Paul Hertz)在周一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些發現表明,水可能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而不僅限於月球兩極附近陰冷的地方。」

圖|科學家對月球水資源分布的猜想圖(來源:ESA)

兩項天文研究論文同時發表

同一時間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兩篇論文,產生了一些讓人激動的關聯性見解。

其中一項,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直接在月球表面探測到了水分子的分布;另一項研究,則是根據數據模型推測,水冰可能被封存在遍布月球表面的大小隕石坑和陰影中,使得月球水資源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更容易獲取。

第一篇論文名為 「Molecular water detected on the sunlit Moon by SOFIA」,即利用 SOFIA 在陽光照射的月球表面檢測到分子水。

SOFIA 是一個平流層紅外天文臺,它的外觀是一架波音 747SP 飛機,經過改裝,搭載了一個 2.7 米(106 英寸)反射望遠鏡(有效直徑為 2.5 米)。當它飛在 12000-15000 米的高空平流層時,可以大幅降低地球大氣層對紅外天文觀測的影響,從而使天文學家能夠以地面望遠鏡無法做到的方式,研究太陽系內層及其他範圍的天體。

圖|SOFIA 打開望遠鏡艙門,飛過內華達山脈上空(來源:NASA)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基於 SOFIA 平臺對月球進行觀測,它使用的是天體化學中最常用的方法 —— 光譜分析法。通過紅外光譜檢測分析,研究人員估算出水分子的豐度約為每克土壤含 100 至 400 微克 。

通過不同緯度地區的掃描觀測,科學家發現,在探測到的高緯度區域,顯示出較高的分子水豐度;在低緯度地區,大部分位置都沒有發現水合作用,但是在部分地質裂縫或火山碎屑沉積物地帶是例外,也能觀察到分子水。科學家由此推測,月球水資源在低緯度區域的分布可能是局部地質活動的結果,而非普遍現象。

圖|測量位置圖(來源:Nature Astronomy )

科學家總結,目前探測到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月球表面特殊的 「玻璃珠」 物質中,或者儲存在遠離月球惡劣環境的特殊地質構造中,這樣水才能留在月球表面。

圖|不同緯度下,SOFIA 在 6 µm(黑色)和 3 µm(紅色)下測量的分子水豐度當量數據(來源:Nature Astronomy )

另一篇研究論文名為 「Micro cold traps on the Moon」(月球上的微型冷阱),更多是一項推測研究。

由於高溫和直接太陽照射下的快速揮發,即便月球上有水,其在月球的大部分表面上都是不可能穩定存在的。

然而,水冰的形式則有可能。由於月球表面的特殊地形加上自旋規律,月球表面存在很多永久陰影區域(PSR),在某些極地 PSR 中,溫度足夠低(<110 K),因此能以水冰的形式長期封存水資源,這些區域被稱為 「冷阱」,通過某些天文撞擊(主要是來自柯伊伯帶的、富含水分的彗星的撞擊)或者意想不到的其它方式在月球上產生了水,最終可能會以冰的形式冷滯於月球兩極。

圖|一系列月球上上的陰影地帶(來源:Nature Astronomy)

研究人員使用理論模型和來自 「月球偵察軌道」 的數據,在大的陰影區之外,估計了 1 cm-1 km 尺度大小的陰影的貢獻,這些微冷阱是月球上數量眾多,其中約有 10%-20% 的永久性冷阱區域被發現可能含有水。考慮到所有空間尺度,可能含有水冰的總面積約為 40000 平方千米,這大大超過了先前的估計,其中約 60%位於月球南部。科學家在大於 80° 的緯度處發現了能用於儲存水冰的冷阱。

這些結果表明,被封存在月球極地的水可能比以前認為的分布更廣泛,有望作為未來登月任務的資源。

圖|阿耳特彌斯計劃在月球建設基地的暢想(來源:NASA)

樂觀背後的未知數

「這是我們第一次可以肯定地說水分子普遍存在於月球表面上。」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員,《國際水土保持研究》的主要作者凱西・霍尼鮑爾( Casey Honniball)表示。

SOFIA 的觀察結果表明,水分子可能以特殊的方式結合到了月球表面的一些 「玻璃珠」 特殊結構中,使水分子可以承受陽光照射,這些 「玻璃珠」 散布在整個月球表面的土壤中,按照目前的數據推算,所含的水量相當於每立方米土壤中有 350 毫升水。

乍一看,這對人類探索月球乃至開拓月球極地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是,這項研究仍然存在許多未知數。

如果水像預期那般被封存在玻璃珠中,那將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提取出來。霍尼鮑爾補充說:「提取水的方法是熔化玻璃,以便釋放水。」 「與其他一些方法相比,這是一個消耗過程。」 在月球上大功耗的工作目前可能不太現實。

當涉及到微小的冷阱時,科學家實際上也不完全確定是否有水冰潛在於其中,雖然它們的條件可能正好適合儲存水冰,但研究人員並沒有直接發現冷阱中的水。

玻璃珠中所含的水量很少,但對人類有用,其他陰影區域的水含量可能更高,對於一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乾旱和死亡的星球來說,這些發現似乎難以理解。「這是一個新的領域,我們以前沒有真正仔細研究過。」 克萊夫・尼爾(Clive Neal)說,他是聖母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

相關研究目前並不完美。對於這些含水玻璃珠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沒有明確的解釋。霍尼鮑爾認為它們很可能來自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也可能是古代月球火山活動的結果。尼爾指出,SOFIA 的研究尚不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參考,水分子在整個月球周期中是如何變化的,仍需要大量的觀察來證實這兩項研究的可靠性。

圖|用於探測水冰的月球著陸器概念圖(來源:Intuitive Machines)

值得關注的是,在阿耳特彌斯計劃帶領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準備階段,美國宇航局還在計劃發射一系列機器人任務,或將有助於確定月球上的水冰含量。

這些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VIPER,這是一項計劃於 2022 年發射的月球南極漫遊車任務,搭載了中子光譜儀和一臺針對 「風化層和冰層」 的專業鑽探設備來勘探,目標是評估月球表面及以下積冰的跡象;在此之前,一家名為 Intuitive Machines 的私人公司表示,他們也計劃在 2022 年將機器人著陸器送至月球表面,並配備與 VIPER 相同的鑽頭,該任務也將與 NASA 合作,證明鑽機是否能夠有效工作並獲取其中的一些水冰樣本。

根據現在新的發現,美國宇航局可能會選擇稍微改變 VIPER 的目標以研究外星球地表水分子,並仔細觀察微型冷阱如何有效地保存水資源。

重返月球有了更多期望

「我們越看月亮,似乎越不了解它。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理由重返月球。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並獲取樣本,並建立監控站,以實際獲取確定的數據來研究在月球上的水循環。」 尼爾指出。

到目前為止,在月球上尋找水冰的方法,一直集中在月球最冷的地方,比如那些大型極地環形山的陰影中,遺憾的是,那裡的溫度下降到了零下 200 攝氏度,降落到那裡的飛行器可能會遇到意外難以離開。現在研究的這些微型冷阱可能存在水冰,但難以估計其沉積深度。

月球上積聚的冰層可以像年輪一樣記錄數十億年的太陽系歷史,但如何深入研究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月球上發現水分子並不是新鮮事,科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發現了可能的水痕跡。

大約 40 年前,美國宇航局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確實顯示出了水的跡象,但當時大多數研究樣本的科學家都認為,這些數據來自休斯頓潮溼空氣的 「汙染」,在美國宇航局詹森航天中心對巖石進行分析之前被滲入了。

2009 年,印度的月球探測器 「月船 1 號」 發回的月球表面光譜中發現了水元素的譜線,科學家據此認為月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區存在水分子。近年來,許多探測任務都發現了月球表面存在水或水冰的跡象,但都缺乏確鑿的證據或者獲得樣本實物,本次研究無疑強化論證了之前的推測。

人類雖然曾經成功登月,但迄今對月球上的資源了解並不算太多。如果人類能發明出新技術對月球水冰進行開採,無疑將開啟人類太空探索的新紀元,因為它不僅可以滿足太空人在月球基地中的呼吸、飲水需求,而且能製成火箭燃料,為更遙遠的星際旅行作準備。

不論是對月球還是火星,前期探索都只能提供宏觀的參考,更現實的計劃或許還需要建立長期有科學家駐守的月球基地,深度研究月球資源的可利用性。

或許,2024 年帶領人類重返月球的阿耳特彌斯計劃,能真正揭曉月球水資源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黑龍江法學期刊同一期兩論文被曝大面積雷同
    黑龍江法學期刊同一期兩論文被曝大面積雷同 2020-11-26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尤其是《自然—通訊》,雖然被嘲笑為水刊,但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上面發表論文並沒有那麼容易。對於博士來說,SCI論文發表難度有多大?此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戳中了很多博士生和科研人員的痛點:SCI論文。尤其是對於博士生來說,想要順利畢業,發SCI論文是重要一關。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同一研究團隊的兩篇論文內容高度重複,竟在不同期刊上發表了
    近日,《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下簡稱JAHA,影響因子:4.605)發表了一篇社論,指出2017年發表在該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與該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在另一期刊上的文章相似性很高。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在這次主題為「強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作用」的會議上,大家為中國優質論文成果外流而憂心忡忡。
  • 黑龍江法學期刊同一期兩論文被曝大面積雷同,回應:已有專人調查
    近日有網友報料稱,由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主辦的社科類理論期刊《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論文集中,有兩篇論文從標題到內容都大面積雷同,被懷疑有抄襲嫌疑。
  • 上普學術 | 全資料庫盤點各期刊2019年收錄生物3D列印論文情況
    生物3D列印論文投什麼期刊?)中國發表141篇位居第2名2019年全球50餘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生物3D列印的論文發表(小編很吃驚,黑科技都遍布全球了麼?),其中美國以191篇論文數量領跑全球,中國以141篇數量緊隨其後,其餘單獨國家的數量相較中美,偏少,但整個歐洲地區超過200篇,還是非常活躍的。
  • 上普學術全資料庫盤點各期刊2019年收錄生物3D列印論文情況
    2019年,上普為各位朋友總結了一次生物3D列印的論文發表情況(原創乾貨|大數據告訴你,生物3D列印論文投什麼期刊?)中國發表141篇位居第2名2019年全球50餘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生物3D列印的論文發表(小編很吃驚,黑科技都遍布全球了麼?),其中美國以191篇論文數量領跑全球,中國以141篇數量緊隨其後,其餘單獨國家的數量相較中美,偏少,但整個歐洲地區超過200篇,還是非常活躍的。
  • 剛剛入選的SCI期刊JAMA子刊,本科生都能發文章
    現在本科生發文越來越多了,這不,小編又看到一個本科生發表文章在JAMA子刊上。要知道,JAMA可是醫學四大期刊之一啊,妥妥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刊啊。發不了JAMA,能發JAMA子刊也值得好一陣炫耀了。那麼,這本本科生都可以發的JAMA子刊究竟是啥呢?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這位「95後天才少年」再次讓人們見識「後浪」的力量!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他舉例,以「大學/學院名稱+學報」命名的綜合高校學報有519種,佔中文科技期刊總數的11.29%,無論是刊名還是內容,都存在同質化問題。「此外,中文科技期刊優秀稿源緊張狀況始終未得到緩解。」彭斌透露,據相關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學者在全球SCI期刊發文32.24萬餘篇,在中國SCI期刊發文2.24萬餘篇。
  • 一罐某品牌薯片,讓這群中國醫生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了篇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
  • 影響因子38.663,這篇「盤古開天地」的重磅論文撤稿了……
    除了編打油詩調侃幾句,還有人發表論文抨擊這種現象。2020年1月14日,國際納米領域權威學術期刊ACS Nano上就發表了一篇「炸裂」的論文【1】。 論文作者印證了標題中的靈魂拷問——隨便往石墨烯裡加點廢料會增加其電催化性嗎? 這項研究極大地諷刺了石墨烯研究領域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的現象,也說明了該領域之前的許多研究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 2020年SCI期刊影響因子重磅發布!你投過的期刊漲了嗎?
    廢話少說,直接放榜了,請看~6月28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官方公布了最新年度(2019年度)期刊引用報告(JCR),也就是學術期刊在2017-2018年發表的論文在2019年獲得被引頻次,與2017-2018年發表論文的比值。
  • 國際最新研究證實月球上存在水 或儲存在月球兩極冷阱中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天文學》最新發表兩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報導了對月球上水分子以及可穩定捕獲水的月球區域的不模糊探測,證實月球上確實存在水。這兩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月球上的水通過各種高效過程產生或被捕獲,而且可能儲存在月球兩極的冷阱中。論文稱,月球上探測到水的存在,或對未來探月任務前往探訪這些潛在的冰儲層具有啟示意義。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