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研究團隊的兩篇論文內容高度重複,竟在不同期刊上發表了

2020-09-03 醫咖會

近日,《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下簡稱JAHA,影響因子:4.605)發表了一篇社論,指出2017年發表在該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與該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在另一期刊上的文章相似性很高

2017年3月發表在JAHA上的這篇論文,題為《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Dexmedetomidine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 After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通訊作者為El Amrousy。

原文連結: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JAHA.116.004780

而2016年10月發表的這篇論文,發表日期僅在上一篇論文發表的前幾個月,題為《The efficacy of pre-emptive dexmedetomidine versus amiodarone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發表在《Annals of Cardiac Anesthesia》(以下簡稱ACA)上,JAHA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El Amrousy為該論文的作者之一

原文連結: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70320/

JAHA社論指出:

具體來說,兩篇文章中表1‐3中的人口統計學數據和某些結果數據幾乎相同。例如,表1中安慰劑/對照組的性別比和術前心率;表2中安慰劑/對照組的術中心率;表3的血管活性藥物評分、通氣時間、兒科CCU的入住時長、住院時長、死亡率/心動過緩/低血壓發生率等。

我們正在與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進行溝通,就現有情況來看,文章中的數據和聲明可能並不可靠。

根據Clarivate Analytics Web of Science,JAHA文章已經被引用了11次。其實,相似之處並不僅限於表格,下面是JAHA文章方法章節第一部分的表述:

This 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was carried out on 90 children who underwent corrective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between March 2014 and April 2016 after approval by the hospital Ethical Committee and obtaining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s from the parents of studied children.

ACA上的文章已被引用了12次,下面是其方法章節第一部分的表述:

This i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conducted at the Tanta University Hospital on ninety patients of both sex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2010 to March 2014 after obtaining approval from the hospital’s Ethical Committee, and a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of the parents was obtained. The CONSORT 2010 statement was followed in reporting this study.

Retraction Watch給作者們發了郵件,El Amrousy回覆說: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們正在與這兩家雜誌溝通以解決這個問題。調查清楚後,我將對這個事情作出聲明。

JAHA雜誌的主編Barry London目前還沒有作出回應。

參考文章: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08/19/apparent-duplication-from-anesthesiology-journal-puts-heart-paper-into-intensive-care/

醫咖會最新上線專欄課程《缺失值的處理和常見研究類型的統計分析》!

講解缺失數據的核心處理方法及SPSS操作,以及病例對照研究和RCT的統計分析思路。

使用電腦,打開醫咖會,觀看專欄視頻:

https://www.mediecogroup.com/zhuanlan/courses/7

關注醫咖會,及時獲取最新重磅研究

相關焦點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
  • 論文高度重複被撤稿,作者表示是複製之前論文的內容後忘記修改了
    2017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癌症化療耐藥性」的論文近期被撤回,因為這篇論文與其中一位作者之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高度重複。這篇論文題為「The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Resistance in Cancer Therapy」,作者為Robert Gatenby 和 Joel Brown,發表在期刊《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上。
  • 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原標題:劉運喜:論文重複發表16次說明了什麼  近日,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引發網友關注。這位講師表示,一稿多投「完全由我個人急功近利、學術倫理意識淡薄造成,願意負一切責任」。
  • 人民中科疫情期間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該視頻描述算法利用了圖卷積神經網絡的關係推理能力,並借鑑了老師教學生的學習策略,在三個大型國際通用數據集(MSVD、MSR-VTT和VATEX)上取得了當前世界上最好性能,該研究成果將極大提高機器智能理解視頻語義的能力。
  • 三峽大學一院長被舉報學術不端 8篇論文重複發表
    文中稱,陳宇京的論文《文化人類學視閾中土家族婚俗儀禮音樂》無一篇參考文獻,也沒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且有變相抄襲另一位作者的論文《論鄂西土家族哭嫁歌》之嫌。  陳宇京的這篇論文還被指「自我複製」—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期間,這篇論文經過簡單修改後,陸續在4家不同刊物刊發,其中兩家是中文核心期刊。  闡述前述批評的作者系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蔡際洲。
  • 一篇論文重複發表16次 當事講師道歉
    劉東傑手寫的公開致歉信  近日,一名叫劉東傑的作者以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題目在不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事情  據悉,事件當事人劉東傑為江蘇淮安市委黨校一講師,他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應稱,因為之前對相關的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認識較淺,加上對自己的學術能力不自信,為了稿件能發表,才幹出一稿多投和重複發表的事。  劉東傑稱,他現在已經在改正錯誤,願意為此事承擔責任。  同一論文曾在不同期刊發表16次引關注  近日,有媒體對劉東傑一稿多投的現象進行了曝光。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一稿多投的界定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體不同作者, 在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 試圖或已經在兩種或多種期刊同時或相繼發表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論文, 國際上也稱該種現象為重複發表(repetitive publication), 多餘發表(redundant publication)或自我剽竊(self-plagiarism
  • 比克博士再揭121篇涉嫌造假論文,113發表在同一雜誌;還在等之前400餘篇處理結果
    比克博士認定這些文章涉嫌造假,並且來自於同一「造假論文工廠」,依據是這些論文使用的圖片來源於同一組圖片,或在此基礎上做的修改;另外,這些論文的寫作和描述也存在雷同。比克博士發現,這個造假工廠較之前同行有了技術進步,因為其使用的圖片包括從未發表過的實驗照片;也有一些圖片如前輩一樣,照片完全是偽造的。
  • Nature新聞:4%的生物醫學論文存在圖片重複
    2016年4月28日/生物谷BIOON/--針對20,621篇研究文章進行的一項大型分析[1]提示著,每25篇生物醫學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應當更加注意檢測不合適重複的圖片。這一發現再次呼籲在已被接受的研究論文在發表之前應當例行地檢查它們當中的圖片。
  • 曹雪濤多篇論文遭質疑,回應稱對有效性和可重複性「保有信心」
    圖源:南開大學撰文 | 陳曉雪責編 | 李曉明最近,論文評論網站Pubpeer曝光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教授實驗室發表的多篇論文存在圖片問題。這些論文發表於2003年到2019年間,涉及曹雪濤所工作過的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多個研究單位。
  • 45篇SCI論文爆雷?天津醫大一課題組論文被指涉嫌圖片重複使用問題
    以下為Elisabeth Bik帖子內容譯文:本周,我研究了天津醫科大學天津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一個研究小組的大量論文。該小組由Hua Tang博士領導,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多項資助,共發表了113篇PubMed索引論文。
  • 某醫科大學一課題組45篇SCI論文爆雷?被指涉嫌圖片重複使用問題
    著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又有新動作了,這次她盯上了天津醫科大學一課題組發表的論文。12月18日,Elisabeth Bik在Science Integrity Digest網站上發表了一篇帖子,帖子內容劍指天津醫科大學一課題組近年來發表的45篇SCI論文涉嫌圖片重複使用問題。值得關注的是,這之中的大部分論文由國自然基金資助。
  • 兩論文同一圖 院士範上達被國際權威雜誌禁投稿5年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範上達承認,重複錯用一張圖片於兩份不同的論文內,是犯了不小心的錯誤,並非存心造假。範上達負責管理全港兩隊肝移植隊伍,包括科研、臨床、培訓,有時甚至需親自到醫院協助捐肝者取肝。(圖片來源:明報) 據香港明報報導,有「換肝之父」稱號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範上達、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及其研究隊伍,被內地一個網站揭發將一幅肝癌細胞基因轉移圖片,重複用於另一篇論文內,被國際權威的《腸胃病學》(Gastroenterology)雜誌發出「禁令」,5年內不準投稿。 有學者指出,不準投稿5年是重罰。
  •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張國興教授團隊在JCR一區權威雜誌發表兩篇論文
    【MBA中國網訊】近日,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張國興教授研究團隊先後在中科院JCR一區權威雜誌《Energy Policy》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發表原創性文章兩篇。
  • 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MCB)上的960篇論文,發現其中 59篇(6.1%))的文章存在一圖多用的情況。最終他們確定了59篇文章是有問題的。隨後,他們把這個情況通報雜誌社,最終有42篇論文更正了圖片,5篇被撤稿,還有12篇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mBio主編Arturo Casadevall認為稱,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許多論文重複用圖並不是故意的。
  • 河南大學教授3年發表273篇論文 一稿多投18次
    昨日,《南方日報》報導了河南大學副教授王浩斌3年發表273篇論文一事,眾多網絡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昨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王浩斌不僅「論文高產」,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一稿多投」、「重複發表」行為。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JAC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表題為「Self-Luminescent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ignal Probes in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的研究論文(IF=14.612)。
  • 400多篇論文被曝造假,集中在中國山東,數十家醫院涉事,「論文作坊」真面初現?
    2月21日,一篇博客發表在《科學誠信文摘》(Science Integrity Digest)上,作者是著名的「打假鬥士」Elisabeth Bik。Bik之前因為揭露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涉嫌學術不端事件而聲名鵲起,這次又爆出新料,400餘篇不同機構的作者撰寫的論文存在高度相似,很有可能是從同一家「論文作坊」生產的。
  • 匪夷所思,兩中國學者抄襲國外博士論文,幾周內連發表9篇SCI
    Bik博士發現,這兩位不僅僅都姓Zhang,還共享了9篇論文。而這9篇論文都包含了抄襲/剽竊的內容。  Bik博士之所以認為這是明顯的抄襲,是因為有足夠的證據。  舉例如下,除了參考文獻插入格式不同,這些論文與別人的論文幾乎都一樣。
  • 論文工廠「再現江湖」:作者不同,癌種不同,但結果儘是相同
    」生產的五篇論文。這五篇論文來自中國不同醫院、不同作者,研究不同類型癌症,但結果竟全一樣。無獨有偶,就在今年的5 月 28 日, Bik 博士就曾在其個人推特曝光 8 篇中國學者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也是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種、不同蛋白表達,但論文得出的數據結果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