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人搞工業,不啻普羅修斯盜天火!1927年,同和裕在河南新鄉辦了個機器製造廠。
王晏卿
今天來看,這家企業怕是連鄉鎮企業都不如,也就生產水泵、煤礦用的卷揚機、打蛋廠用的飛黃機、織布機、印刷機、造紙機、榨油機、軋花機、軋麵條機和小型鍋爐的配套設備,並承接各類機械的安裝與維修。王晏卿聘請的這位廠長兼總工,叫郭文淵,在當年可是很牛的存在。旅順工科大學畢業,留學日本,在大連機車廠工作過多年。因為是河南偃師人,所以特別希望能回報家鄉,在河南辦起來一家工業企業,讓落後的河南,也能走上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今天的打蛋機看起來幾乎毫無技術含量
郭文淵一邊建廠,一邊創辦青工夜校,培養技術人才。出來的機器設備,不單追求質量,而且注意嚴格核算,降低成本,比外地同類產品低二成到三成。該廠出售的產品,還負責安裝,不收安裝費。凡購買成套設備者,廠裡派出技術人員幫助安裝、試車或代培技術人員,而且長期服務,直到你的人能頂上崗,我再走。廠裡賣的最火的是蛋廠設備,當時傳統的民間手工蛋品生產方式逐漸被淘汰,代之以機器生產,但國內的新設備不多,外國貨價格昂貴,不少民間小蛋廠買不起外國貨,手工製品又銷不出去,相繼倒閉,這就是巨大的商機啊!鄭州喬家門有家德國人的蛋廠,德國人走了,王晏卿花巨資買下來,但人家不給你核心技術,臨回國時還將精密設備帶走,整套圖紙也放在密室的保險柜裡,說等我們回來取。沒辦法,郭文淵親自帶人撬門入室,將部分殘缺不全的設備圖紙取出,參照實物補充設計,才搞出來全套中國人自己的蛋廠設備。
今人看來這算啥?當時,從天津購買一臺外國產的飛黃機差不多得兩萬塊,那可是銀元,放現在就是百十萬,但同和裕的機器廠,中國人自己造出來,也就將近一半的售價,攔腰砍都不止!這為蛋業設備更新提供了條件,帶動了新鄉乃至河南、華北制蛋業的迅猛發展。寫到這裡,我想起了鄭州的盾構機,當年外國人也是動輒幾億人民幣的開價,可咱中國人搞出來,就是白菜價,幾千萬搞定了,質量還更好!去年九月份,我去看了鄭州出產的盾構機,在中鐵裝備的盾構生產現場,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價格。
鄭州出的盾構機
引進時一臺三個億,如今我們賣六千萬,不但國內解決了有得用用得好的問題,還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打得響!寫到這裡,我禁不住想起又一位河南老鄉吉鴻昌,當年吉鴻昌烈士留洋考察事業,處處受盡外國人,特別是「白皮」的白眼,有人勸他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好了!
吉鴻昌掛上牌子,「我是中國人」。但痛定思痛,他在日記裡寫道:「我們今後果欲撥亂而反治,轉弱而為強者,舍積極從科學建設入手,以與天爭,以與帝國主義爭外,厥道無由。」1920年代,我們河南造出了打蛋機,今天看來,這算啥啊?
晚年的王晏卿
可是一百年後,河南造出了盾構機,可惜王晏卿先生1984年去世了,他壯懷激烈的工業救國和實業救國夢想,被舊中國,被三座山砸得粉碎。如果這位1886年出生的老人還健在,看到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還是河南造的,不知他會如何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