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Talk | 田沁鑫:中國為什麼出不了星球大戰這樣的超級IP?

2020-10-18 造就

田沁鑫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

我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是一導戲的。戲這事兒,是一個老百姓的文化業餘生活。你上一天班挺累的,用北京話來講,到劇場瞧瞧戲,解解悶。我就做這解悶工作的。

戲劇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要文化創新?題目聽著有那麼點大,有那麼點沉重。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資源背景豐厚的國家。我們常說,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美國沒辦法炫耀自己是文化資源背景深厚的文化資源大國,他們只說「我們是文化強國」。


還有一個地方也說自己是文化強國,這個地方是韓國。我親耳聽到,「我們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我們是文化強國」。就一個詞他們沒用——地大物博,其餘跟我們說的都一樣。

不創新,我們就活在傳統裡。創新,又要創什麼?「文化資源大國」這個包袱很沉重,背負著唐宋元明清,我們的歷史,拖家帶口往前走。

有一個行業和藝術形式衝擊著我們,那就是美國大片。據不完全統計,它佔有全球發行量的60%,有人說是70%。它的特點就是面向未來。因為它沒資源,它輕裝,沒歷史,所以它的超級英雄是漫威、盧卡斯《星球大戰》。

它又面向科技。它有絕對的英雄拯救世界的那種救贖式,它有基督教文化,鼓勵救贖、拯救世界。我們老看它,就會被洗腦,至少也打懵圈了,以為創新就是像它那樣。


《黨同伐異》劇照

好萊塢文化是怎麼回事?好萊塢有個大導演叫格裡菲斯,他的大片《黨同伐異》面市,美國人民第一次看到大場面——在此之前的默片,場景都不多——從此奠定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基礎。所以這百年來,它都是這麼一套。它的機制已經很完善,產業化的結構也很完善。

看問題不能光看它的一個呈現結果,咱得看人家的基礎是什麼。基礎都已經這樣了,咱還要跟人家拼未來?我覺得,拼不過。然後,咱的過去也不想要。創新未果,咱就什麼都不會了。

電影圈現在流行燒熱錢。中國電影的投資人太多,有利益,大家都往裡投,都在「播種」,但他 「播種」之後,莊稼收成並不太好。如何讓電影好看,是觀眾、做電影的人和投資者都想看到的一個好的呈現。那麼,你就得把這個中國故事講好了。

我做戲劇,挺幸運的。我可以一輩子不排中國事,就排契訶夫、莎士比亞沒問題。但電影不行,除非你去好萊塢發展。在中國幹,中國故事還講不好,你要怎麼混?

我們的小劇場話劇,便宜,大家都看。但這120塊也不是白掏的,瞧戲瞧的是一個精神的產品,這是一個精神的食糧。那我們得拿出什麼好的內容呢?


背靠中國文化資源這件事,我個人認為,說一千道一萬,無論戲劇內容好還是不好,電影內容好還是不好,中國在大國崛起的時候,你認知了你的文化結構,認知了華夏民族上千年的主體生命精神,認清了她的文化精神,梳理了她的脈絡,也就滋養了自己。

長了精神,長了體智,你才能夠說:我編現代事還是編過去事,還是編未來事,都得有根基。五千年的古國文明特珍貴,我們得依靠。

前不久我在南加州大學上了一堂課。電影藝術學院的老師告訴我,好萊塢電影製作失敗率達到98%。這數字挺驚人的。

他說,好萊塢的老製片人,如創立漫威的阿維·阿拉德,老當益壯,現在還當製片人呢。還有一批中年人,正當年富力強,正是使得上勁的時候。當然還有一批年輕的電影從業人員,非常想做電影,卻基本處於半失業狀態。


美國現處於資源過剩,人才過剩。據那位老師說,《瘋狂動物城》是持續5年的劇本創作,期間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最終找到兔子的視角,用時5年。所以在創意上,他們也會遭遇困境。


我們可能困境更多,因為我們幹這一行的人很多,實際有創意的人才儲備卻還很匱乏。但那位美國老師不這麼認為。

他說:「你們沒什麼難度。中國太奇妙了,你們有五千年文明,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做。我很想跟你們合作,不是為中國受眾和錢,我們更看中你們有那麼豐富的資源。」

我為什麼要做《北京法源寺》

美國人給咱提了個醒,我們是不是要回頭看看咱自己的家底?帶著這樣的思考,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戲,叫《北京法源寺》。它是根據臺灣著名學者李敖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在北京演出的時候,自我表彰一下,確實一票難求。後來我們又在大劇院連演了10場。這齣戲10場演出打破了大劇院8年來中國原創劇目的票房記錄,96.1%的上座率,還有3.9%是人家扣的,要發票。所以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上座率。

這個戲是講晚清這段歷史,慈禧太后、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還有光緒皇帝,綜合在一家起自唐代的北京寺廟法源寺。

晚清這段歷史,擔負的不僅是清王朝的滅亡。慈禧領著中興四臣,還有一個不掛名的國家總理,恭親王。他們堅持、努力地維持著大清朝不滅亡,但是大清朝最后土崩瓦解。不止是一個朝代的完結,而是一個上千年封建帝制的崩盤,全面崩盤。

中國從商鞅變法,到漢武帝時期文官制度全面完善,300年之久,戮力一心,臥薪嘗膽。然後形成這個帝國的雛形。那麼上千年的古國帝制,到晚清時,由於列強環視等等,真是上千年之劇變之中國之當下,頓時就被打懵圈了。


《北京法源寺》劇照

再有西學東漸之風,狂吼般侵蝕大清,該向誰學習呢?想向日本學習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幕府政府,是明治這個天皇把幕府政府給端了,然後「明治維新」就出現了。

說日本人不會外交?你錯了。說日本人直眉瞪眼?不對。日本人很會外交,因為日本人自稱小,對著歐洲國家:我們地方小,對你構不成威脅,您政治上教教我們,經濟上多給我們開放一些。生活歐洲化,軍事現代化,民生民主化,政治自由化,包括新工業化浪潮等,日本人都做了。

那時幕府60年,明治維新時期,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還處在一個自由貿易競爭時期。到我們天朝上邦大清朝想要學習日本的時候,日本已是率先在亞洲走向近代化的一個現代化國家。

不變法不行了。從170年前中英開戰,第一次鴉片戰爭,再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到火燒圓明園。在此之前,中國的GDP是全世界高居榜首的。然而外國人一打咱們,經濟開始下滑,民怨開始積重,大清朝也是費了30年臥薪嘗膽之力在撫平民怨,提升整個大清的經濟。確實這幫人很不容易。

從看不上洋人,到跟洋人接觸之後發現洋人邏輯嚴明、技術精明,他們很棒。我們開始師夷之長以治夷,開始向他們學習,直到1895年甲午戰敗,這之前我們恢復得挺好。

戰敗反醒,我們軍備也是亞洲一流的,怎麼就沒打過日本呢?對不起,日本人跟你一塊兒學的,都是一個外國師傅教的,但是日本人用的是他大和民族的精神打敗了你。我們學的只是一個形式,不是說我們有貪汙腐敗,弄了啞炮什麼,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沒有變通的產生我們自己中華民族的精神,用我們的智慧去打他們。所以敗了。敗了以後民怨再積重。


《北京法源寺》劇照

這個時候所有知識分子都動起來了,康有為、梁啓超這批維新變法人士呼籲這國家怎麼變法。《北京法源寺》是直面戊戌變法的一齣戲,大量的密集的臺詞,舞臺上立幾根話筒。

我們請來上海著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老師演慈禧,演得特像。慈禧那兒一站,在話筒前面說話,觀眾沒有一個覺得我們這話筒設置有問題的,就跟發言似的,給他們一席之地讓他們發言。其實康有為和慈禧沒見過面,但是我們就讓康有為和慈禧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對話。

我想說,回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個問題,就好像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我們在創新上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因為我們把幾千年封建帝制全面推翻之後,我們推翻的包括我們璀璨的文化,這方面我們也不要了,我們等於是無根之木。現在,我們幹什麼都是橫向上的一個形式,所以我們內容空洞。

戲劇的魅力: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在內容空洞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做出好看的東西來,或者說我們各行各業如何在這個民族的基礎上去開掘?兩相結合,我做了《青蛇》。

《青蛇》這個戲,實際上是用青蛇的視角看待民間傳說《白蛇傳》的故事。我用的是德國的舞臺設計,英國的燈光設計和蘇格蘭的作曲,舞臺呈現比較工業化。用西方人的這一套工程化的東西,來做的我們這個古老的民間傳說。在上海演出當時也是一票難求,10場都是加座的。

我們受邀甘迺迪藝術節演出,這也是甘迺迪藝術節第一次邀請中國大型話劇去那演出;然後又受邀愛丁堡藝術節,在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的時候還被當地報紙評為「神秘劇之首」。這個古老的故事稍做轉譯,它就展現得極其漂亮。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他們說,你們古代的這套東西怎麼結構空間這麼棒,這麼國際化。人佛妖三界,妖想成人,人想成佛,有一個浪漫主義打的支柱。他們的《指環王》也是這樣。


這就是戲劇的魅力,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在虛擬的世界裡面,我們可以任意想像。看戲的觀眾跟我們一起受益。我們共同思考,我們自己的文化的東西應該怎麼做。

說到戲劇在科技面前彌足珍貴之前,咱得說說大英帝國。大英帝國在1851年召開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當時展出的產品大約有萬餘件,其中七千餘件是大英帝國製造。大英臣民雲集倫敦的水晶宮,觀看燃氣機、蒸汽機、大型發動機、鐵道模型,還有輪船模型和隧道模型等等。維多利亞女王登臨水晶宮向著全歐洲宣布,英國從一個農業國家轉向工業化國家。

上萬餘英國臣民眼含熱淚,聽著他們的女王說大英的榮光。可後來他們為什麼又要去殖民、瓜分、掠奪呢?正是19世紀90年代,我們戊戌變法的時候,這樣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全面轉型成為了帝國主義。他國的殖民掠奪,使得我們那個變法遇到了極大的困境。


我們也不用自怨自艾,需要承認存在的差距,了解歷史的積怨,更不能成天捧著人家。機械化在那時已根植在英國、在歐洲,成為他們的傳統,要整一個世博會,便不難辦。

就好像倫敦西區,韋伯那一部家喻戶曉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在一家歌劇院裡面演了將近40年。這老頭完全可以什麼都不幹,一輩子旱澇保收,何況這樣的劇目,他創作了七八部。人家做這個舞臺劇都是產業化的,三年搞出這樣一個能演三四十年的劇,咱們行嗎?三天倆早上成活一個東西,投資方說給你半年趕快做出來,這不符合藝術創作規律。

大家都知道去年「卷福」演哈姆雷特,他演了三個月就不演了。他把這個戲劇的高清電影做了。這叫創新產業結構,使古老的手工化的戲劇跟科技結合,然後產生現在的這個局面。他做的非常嚴謹,各部門全部是技術化人員。這一點我們做的也不夠。


唯一我們好的東西,就是我們活生生的表演和一個全景式的表達,這是走進劇場最新鮮的元素。和高科技、電子能有著顯著的區別,我們能夠看到活人的表演藝術。

在一個場所裡面進行這種交流,以此產生的共振作用是你在電腦前面得不到的,在電影院也不一樣。戲劇真的非常有意思,而且能揭發人心靈的秘密。

做戲劇,一輩子不拍中國事,你也能成一個好的中國導演。我這個導演比較熱愛中國文化,一直都做中國戲,而且多數是一些經典的名著改編。

但我做改編更多考慮現代觀眾的接受程度,希望把好的東西跟大家分享。觀眾得看的懂。因為觀眾捧場,我也比較盡心,盡心為大傢伙兒做好翻譯工作,我的票房很好。

我做的戲裡面只有兩部外國戲。一個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我和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進行了一個合作。我們用了戲中戲的方式,將莎翁名劇《李爾王》與明史進行了大膽嫁接。

我還做過一個戲,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做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你現在看到的就是殷桃和李光潔主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把它落地中國。


好多人說,《羅密歐與朱麗葉》講的什麼意思?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看了這個戲以後知曉,這戀愛談的太熱烈了,飛蛾撲火,最後倆人都死了。莎士比亞那會兒要表達的,其實也是一個非人間顏色的一場愛情,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多見。

全數中國事兒,觀眾看著特貼近。這也是一個經典,在今天起到的翻譯作用就好比黑澤明導演的《亂》。黑澤明導演一輩子自編自導,自知在編劇上沒有那麼好的結構能力,所以他改編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做成電影《亂》落地日本,就完全是日本的事兒,還因此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所以經典這個事兒,不單是中國的,國外的大師作品我們也可以進行一個現代化的呈現。

文化創新遭遇到的窘境,就好像奚美娟老師演的慈禧,照片上她老人家的表情一樣,挺為難的。對於過去,我們確實也不太知道,你看古文也挺艱澀難懂。要拼未來,我們科幻的腦子也不行。當然,我們需要戮力一心,向著未來去努力。

我們談都市的愛情,我們去幻想,科幻一下,穿越一下,結構時空或浪漫主義都可以,任意發展。但這些都得有基礎,像大和民族,像大韓民族,咱周邊鄰國,那麼堅定。

周邊這倆鄰居國家都這麼努力了,何況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資源這麼豐富,是要加點油了。


至於創新,我們需要站到未來看現在。一般我們都說站在現在看未來,這回我想把這話反過來說。舉一個例子,感恩節歐洲人都喜歡吃火雞。在感恩節前,要把那火雞餵得特壯實。火雞特高興在那兒吃吃吃,結果吃完就被殺了。

如果火雞知道它的未來是要被殺掉的話,那它在吃所有好東西的時候是不是很痛苦?但是火雞不知道。所以我提出這個觀點,你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現在大家都說VR,當這玩意兒幾年後研製完全成熟時,它有可能打垮地上的電影院。這並非危言聳聽。

目前的世界正處一個巨大的轉型期,這個轉型期使所有的商業都要向科技轉型,未來屬於科技的時代。它是不是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創新,創新文化又是如何把自己考慮得更加周全,給中國提出的課題,遠比日本和韓國來得深重。

如何在大的世界轉型期佔得先機,需要聰明的中國人,需要我們所有人,一起思考,共同努力。

我們戲劇,小小的一部分,也得努力。




相關焦點

  • 田沁鑫 | 用戲劇構建一個新的世界
    田導向我們介紹該劇,聽著很西方、很先鋒,像是意識流,語言推動著情節,但內核很東方,「整個故事是中國式的結構和挑戰傳統秩序的浪漫主義。我們很早就有《西遊記》這樣的作品」。這齣戲,作為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張演出,於2015年底上演,旋即火爆。
  • 粉絲無感票房慘澹,全球第一IP星球大戰中國市場失靈
    迄今為止,在中國公映的八部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票房最高的是後傳三部曲第一部《原力覺醒》,票房8.1億元;其次是姜文、甄子丹參演的外傳《俠盜一號》,票房4.7億元,這兩部的成績與那些動輒十億起步的特效大片票房相比也不甚理想。到了第九部,後傳三部曲終章《天行者崛起》,星球大戰系列在中國的頹勢盡顯,預計總票房落點將在1.5億元。截至目前,《天行者崛起》全球票房累計3.74億美元。
  • 《超級戰艦大戰3》中的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也就是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簡稱星球大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稱 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其作用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際戰略飛彈和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本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
  • 注意力稀缺造就「怪咖」新時代,「 超級IP」才是最強用戶收割機
    2、超級 IP 的第二個特點:不要跟其他人一樣,如果沒有記住你,那就不可能愛上你提起超級 IP,至少不能不提的一個角色就是漫威的蜘蛛俠,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的超市,不管是在玩具區還是文具區還是服裝鞋帽區,都隨處可以看到正版或者盜版的蜘蛛俠標誌;漫威本身不會做衣服也不會做玩具,但是它的IP 形象授權,就仿佛給一臺電腦上裝上了一個超級 CPU
  • 全球最大的樂高星球大戰兵陣吉尼斯紀錄誕生!你的星球大戰也這樣徵兵麼?
    為了慶祝2019年星球大戰慶典,同時也是為了向樂高星球大戰系列20周年獻禮,樂高再本次慶典活動上公開了一個超級巨大的星戰暴風兵兵陣,這個兵陣共耗費了36440個樂高帝國暴風兵,耗時38小時打造完成,其中16個小時用於將這些樂高人仔組裝起來。
  • 《星球大戰9》是最後一部嗎?新的武士將繼續追求平衡!
    目前《星球大戰9》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已經跌到6.9,和我的心理評分相差不大,雖然這次的星球大戰9的劇情依然有很多尷尬的地方,雖然比《星球大戰8》要好上了太多,但是我依然不能理解編劇為什麼這樣續寫星球大戰的故事。
  • 42年傳奇IP《星球大戰》後傳完結,其中的隱喻你看懂了嗎?
    12月,盧卡斯影業新作《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中美同步上映。1977年至今,《星球大戰》是好萊塢最老牌、票房最成功的系列之一。《好萊塢報導》曾評價:「《星球大戰》毫無疑問是科幻與奇幻電影真正的經典。任何年齡段的觀眾都對它著迷。
  • 全球最強IP《星球大戰9》首播,基因突變孫女大戰殘疾爺爺!
    自從上世紀首部《星球大戰》電影問世以來, 這四個字就成了全球最最吸睛的IP之一。 沒錯就是今天,該系列的第九部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全網首播啦。
  • 星球大戰、漫威、迪士尼……這是一場被超級英雄們填滿的發布會
    星球大戰、漫威、迪士尼……這是一場被超級英雄們填滿的發布會 如果說之前的動畫電影發布會還只是開胃菜的話,15 號的這場真人電影發布會可以算是一場饕餮盛宴了。
  • 《星球大戰:天行者的崛起》中的死星之謎
    《星球大戰:天行者的崛起》中的死星之謎…1983年首次推出的星球大戰:絕地歸來,綠色和鬱鬱蔥蔥的星球是最臭名昭著的外星種族
  • 星球大戰:為什麼最後一次絕地翻拍永遠不會發生呢?
    考慮到這一點,很明顯星球大戰粉絲們,或者那些不喜歡迪斯尼所做的事情的前粉絲,相信這不僅是一個明智的投資項目,而且它實際上是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這簡直就是一個愚蠢的白日夢。該網站稱,「這是一場為迪士尼提供機會的運動,讓他們有機會修正」星球大戰「的特許經營權。」好吧,讓我們考慮一下。星球大戰9馬上就要拍電影了。這個故事顯然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最後的絕地武士保持不變這樣故事就可以從那裡建立起來了。很明顯,如果有機會重拍的話,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個故事。那麼,這又是如何運作的呢?星球大戰9?簡單的答案是,它可能不會。那又怎麼樣?
  •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新玩具劇透 最高領袖超級殲星艦亮相...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在上周五的Force Friday II活動上公布了大量最新玩具產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片中的一些情報。  其實內容之一就是這款超級殲星艦,它是所有《星球大戰》電影中體型最大的殲星艦,而且也是最新電影中即將出場的反派旗艦。
  • 《星球大戰9》結局圓滿還是糟糕?不否定過去,銀河系故事永存
    於此同時星球大戰9的主線和支線的劇情也被塞得滿滿當當,各種各樣的事情應接不暇。其實劇情豐滿咋一看是好事,可以讓觀眾看到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但如果溢出來的情節和節奏把握不到位就會讓影片無法掌握觀眾的情緒,無法抓住觀眾的共情點。
  • 看上去並不搭調的網絡小說×星球大戰,實質是互惠互利
    迪士尼中國和閱文集團未來也將就星戰進一步開展市場推廣方面的合作。這乍一看是一條很驚悚和不搭調的新聞。閱文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網絡文學集中地,而《星球大戰》則是盧卡斯打造多年的超級科幻IP。儘管網絡文學已經在蓬勃發展,但是,對於網文的種種特定「認知」還是圍繞著這個發展不超過30年的產業。
  • 在《星球大戰9》中,帕皇克隆體的狀態為什麼那麼糟糕?
    在《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中,最大的情節轉折就是希夫·帕爾帕廷的復活,後來才確定這是帕皇的一具克隆體。但是,他的身體狀況為什麼那麼差呢?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後,他們開始製作新的星戰三部曲,希望結束天行者傳奇並推出新一代的英雄和反派。
  • 一份關於《星球大戰》的文明診斷書
    首部《星球大戰》的創作團隊來自各個不同領域,有搞計算機的有搞建築的。尤其是在當時連個人電腦都還沒有問世的情況下,這一團隊設計出用計算機控制的攝影運動控制系統,從而實現了運動鏡頭的合成,讓天馬行空的空戰場面成為可能。喬治·盧卡斯因這部電影而成立大名鼎鼎的「工業光魔」公司,幾十年來一直是電影特效行業裡的龍頭老大。可以說,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各種電影視覺奇觀,追本溯源的話都源於《星球大戰》。
  • 西媒看《星球大戰》:光劍不存在 空間旅行不可能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發表文章,盤點了《星球大戰》中「最嚴重的科學錯誤」。原文摘編如下:光劍在《星球大戰》中,存在著一個充滿外星文明的世界,它們之間在不穩定的平衡中共存。
  • [多圖]星球大戰vs星際迷航!從5方面比較兩者的科技誰比較強?
    若談到星球大戰(STAR WARS)在科幻史中的地位,大概也只有星際迷航(STAR TREK)能夠比擬,雖然這兩大作分據科幻世界的兩個頂點,且都是以浩瀚的太空為背景,連名字都有點兒像,但兩者故事的題材與架構,其實就有點像超級系與真實系那樣的差別
  • 原力失效:《星球大戰》在中國糾結和失落的20年
    仔細分析《星球大戰》在中國的20年票房曲線,前傳三部曲表現不錯,《星球大戰7》是巔峰狀態,之後急速下滑,再也難復當年之勇。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不重視中國市場的緣故,恰恰相反,迪士尼在接管星戰系列後,對中國觀眾的營銷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俠盜一號》破天荒的啟用了兩名中國演員甄子丹、姜文,去年《星球大戰9》提前兩天開啟全球超前點映,這種誠意在好萊塢大片中非常少見,但依舊不見起色。是這屆中國觀眾太難伺候了嗎?
  • 星球大戰1—8全系列上線!願原力與你同在
    後來5月4日就成了全球公認的「星球大戰日」,原力節。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四位宅男在臨近5月4日播出的一集中,他們為了慶祝星球大戰日,計劃當天連看《星球大戰》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