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發表文章,盤點了《星球大戰》中「最嚴重的科學錯誤」。原文摘編如下:
光劍
在《星球大戰》中,存在著一個充滿外星文明的世界,它們之間在不穩定的平衡中共存。外星文明之間的戰鬥可能要涉及到各種巨大的飛船和裝備最強大武器的士兵。在這種混亂環境中還有能夠操縱物理學定律的紳士和能夠在各種空間維度中穿梭的飛行員。誰不想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呢?但這些真的可以實現嗎?
要想抵達《星球大戰》的世界,最需要的一樣東西顯然就是「光劍」。它能夠砍斷任何敵人,甚至還能輕易地穿過厚重的金屬板。如果面臨更複雜的局面,光劍還能反射對方的攻擊。但遺憾的,依照「真實」世界的物理學,光劍卻很難真的存在。為什麼?
光穿過光:正如日裔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紀錄片《你能製造一把真實的光劍嗎?》所解釋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光沒有質量,也沒有實體,因此這種「劍」永遠不會有接觸。這就好比用一個漂亮的手電筒決鬥。
雷射不會停止:雷射在中途遇到障礙物之前會一直遵循自己的軌跡,因此光劍可以射出數公裡遠。一種辦法是在光劍的盡頭放一面鏡子,但那樣一來如果不打破這個鏡子的話,光劍也就砍不到任何敵人。敵人也可以用一面鏡子作為防禦光劍的武器。
等離子爆炸:當兩把等離子體的光劍相碰撞時,可能會發生磁力線重聯的現象。其結果將是給持劍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等離子爆炸。此外很難現象的是對劍柄和劍身其他組成部分而言也不太可能承受如此高的高溫。目前美國航天局採用的陶瓷材料最高能承受4000攝氏度的高溫。
光不會製造聲音:在《星球大戰》中動靜最大的就是光劍。但遺憾的是,真的劍是完全不會有聲音的,因為光不會製造聲響。此外真的光劍還有可能是無形的,除非遇到塵埃顆粒或氣體。但是誰在電影中見到了無聲無息而且還是無形的光劍?
飛船
在空間中不會滑行:《星球大戰》的飛船在大氣層和空間中的移動都是一樣的。它們經常處於滑行或滑翔的狀態,就像在大氣層中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是真空。在真實宇宙中,戰鬥可能不會這麼有意思。宇宙飛船需要大量的推進器以便產生力量。真空的好處之一就是只需要一個初始的推力就足以讓飛船在需要的時候滑行起來。
空間中沒有聲音:因為沒有大氣,所以空間中也沒有聲音。因此《星球大戰》可能會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有誰願意花錢到電影院去看這樣的打鬥呢?所以替代選擇是看看《地心引力》,這部電影更真實地反映了空間中的這種狀態。
超空間旅行
用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目前的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件物體想要達到光速移動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它的質量相當於零,否則的話就需要無限的能量才能做到,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過度的加速將擠壓太空人,甚至將整個飛船破壞。
一次旅行可能要花數千年時間:儘管是用光速移動,但距離實在遙遠,以至於這樣的一次旅行可能動輒就需要數百或數千年時間。為了穿梭整個銀河系大概需要1萬年。要想到達遙遠星系,則可能許多上億年。
能否在時空中開闢另一個維度?對《星球大戰》最說得通的解釋是,超時空引擎可以讓飛船進入到另一個維度,即超時空領域。在這個空間中,有質量的物體的移動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這個理論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能這樣到未來旅行還是回到過去嗎?這樣移動的飛船之間有可能進行溝通嗎?
衝擊波
雷射不會比子彈更慢:《星球大戰》中出現了大量雷射、等離子和離子武器。它們的高能量可以刺穿裝甲車,讓人體變得粉碎,但奇怪的是這些武器射出的子彈的飛行速度卻和真的子彈一樣,甚至比傳統子彈慢得多。當射出的子彈是光的情況下,「衝擊波」可能是以光速飛出的。如果真是這樣,在我們意識到子彈射出之前我們可能已經被擊中了。用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學家雷特·阿萊的話說,《星球大戰》中的雷射炮在很多方面違背了物理學原理。
空間旅行及其各種問題
大多數星球不宜居住:在《星球大戰》中,可以到其他星球或月球上旅行,可以正常的呼吸,輻射不會造成傷害,重力其實也沒什麼變化。在真實宇宙中,必須穿上複雜的保護裝備才能實現這樣的旅行,不同的引力可能成為宇宙飛船和太空人最大的障礙。
《星球大戰》中沒有黑洞、各類星體或天文學現象。只出現了行星、月球和小行星帶。唯一例外的就是塔圖因星球出現的雙星。
星戰力場?這是《星球大戰》的關鍵元素。力場的作用是對付大型飛船的雷射攻擊和爆炸。有了這個力場,陸行艇才能留在空中。在「死星」上,力場還可以用來製造能夠抓住飛船的「牽引光束」。
目前真實世界中還沒有與之類似的東西。但是波音公司最近為一項能夠抵消爆炸衝擊波的類似星戰力場的裝置設計申請了專利。在該裝置覺察到爆炸發生時,可以迅速在車輛和爆炸衝擊波之間製造一道空氣流或水流,從而形成具有某種防護作用的屏障。至少在理論上這似乎是行得通的。
《星球大戰》中沒有智慧機器人:雖然全宇宙都感受到了技術的巨大進步,但在《星球大戰》中卻沒有涉及經典的人工智慧問題。星戰中的機器人屬於尖端機械,但樣子看上去搖搖晃晃,個頭永遠小於人類。(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