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看《星球大戰》:光劍不存在 空間旅行不可能

2020-12-0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發表文章,盤點了《星球大戰》中「最嚴重的科學錯誤」。原文摘編如下:

光劍

在《星球大戰》中,存在著一個充滿外星文明的世界,它們之間在不穩定的平衡中共存。外星文明之間的戰鬥可能要涉及到各種巨大的飛船和裝備最強大武器的士兵。在這種混亂環境中還有能夠操縱物理學定律的紳士和能夠在各種空間維度中穿梭的飛行員。誰不想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呢?但這些真的可以實現嗎?

要想抵達《星球大戰》的世界,最需要的一樣東西顯然就是「光劍」。它能夠砍斷任何敵人,甚至還能輕易地穿過厚重的金屬板。如果面臨更複雜的局面,光劍還能反射對方的攻擊。但遺憾的,依照「真實」世界的物理學,光劍卻很難真的存在。為什麼?

光穿過光:正如日裔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紀錄片《你能製造一把真實的光劍嗎?》所解釋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光沒有質量,也沒有實體,因此這種「劍」永遠不會有接觸。這就好比用一個漂亮的手電筒決鬥。

雷射不會停止:雷射在中途遇到障礙物之前會一直遵循自己的軌跡,因此光劍可以射出數公裡遠。一種辦法是在光劍的盡頭放一面鏡子,但那樣一來如果不打破這個鏡子的話,光劍也就砍不到任何敵人。敵人也可以用一面鏡子作為防禦光劍的武器。

等離子爆炸:當兩把等離子體的光劍相碰撞時,可能會發生磁力線重聯的現象。其結果將是給持劍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等離子爆炸。此外很難現象的是對劍柄和劍身其他組成部分而言也不太可能承受如此高的高溫。目前美國航天局採用的陶瓷材料最高能承受4000攝氏度的高溫。

光不會製造聲音:在《星球大戰》中動靜最大的就是光劍。但遺憾的是,真的劍是完全不會有聲音的,因為光不會製造聲響。此外真的光劍還有可能是無形的,除非遇到塵埃顆粒或氣體。但是誰在電影中見到了無聲無息而且還是無形的光劍?

飛船

在空間中不會滑行:《星球大戰》的飛船在大氣層和空間中的移動都是一樣的。它們經常處於滑行或滑翔的狀態,就像在大氣層中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是真空。在真實宇宙中,戰鬥可能不會這麼有意思。宇宙飛船需要大量的推進器以便產生力量。真空的好處之一就是只需要一個初始的推力就足以讓飛船在需要的時候滑行起來。

空間中沒有聲音:因為沒有大氣,所以空間中也沒有聲音。因此《星球大戰》可能會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有誰願意花錢到電影院去看這樣的打鬥呢?所以替代選擇是看看《地心引力》,這部電影更真實地反映了空間中的這種狀態。

超空間旅行

用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目前的物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件物體想要達到光速移動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它的質量相當於零,否則的話就需要無限的能量才能做到,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過度的加速將擠壓太空人,甚至將整個飛船破壞。

一次旅行可能要花數千年時間:儘管是用光速移動,但距離實在遙遠,以至於這樣的一次旅行可能動輒就需要數百或數千年時間。為了穿梭整個銀河系大概需要1萬年。要想到達遙遠星系,則可能許多上億年。

能否在時空中開闢另一個維度?對《星球大戰》最說得通的解釋是,超時空引擎可以讓飛船進入到另一個維度,即超時空領域。在這個空間中,有質量的物體的移動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光速。這個理論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能這樣到未來旅行還是回到過去嗎?這樣移動的飛船之間有可能進行溝通嗎?

衝擊波

雷射不會比子彈更慢:《星球大戰》中出現了大量雷射、等離子和離子武器。它們的高能量可以刺穿裝甲車,讓人體變得粉碎,但奇怪的是這些武器射出的子彈的飛行速度卻和真的子彈一樣,甚至比傳統子彈慢得多。當射出的子彈是光的情況下,「衝擊波」可能是以光速飛出的。如果真是這樣,在我們意識到子彈射出之前我們可能已經被擊中了。用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學家雷特·阿萊的話說,《星球大戰》中的雷射炮在很多方面違背了物理學原理。

空間旅行及其各種問題

大多數星球不宜居住:在《星球大戰》中,可以到其他星球或月球上旅行,可以正常的呼吸,輻射不會造成傷害,重力其實也沒什麼變化。在真實宇宙中,必須穿上複雜的保護裝備才能實現這樣的旅行,不同的引力可能成為宇宙飛船和太空人最大的障礙。

《星球大戰》中沒有黑洞、各類星體或天文學現象。只出現了行星、月球和小行星帶。唯一例外的就是塔圖因星球出現的雙星。

星戰力場?這是《星球大戰》的關鍵元素。力場的作用是對付大型飛船的雷射攻擊和爆炸。有了這個力場,陸行艇才能留在空中。在「死星」上,力場還可以用來製造能夠抓住飛船的「牽引光束」。

目前真實世界中還沒有與之類似的東西。但是波音公司最近為一項能夠抵消爆炸衝擊波的類似星戰力場的裝置設計申請了專利。在該裝置覺察到爆炸發生時,可以迅速在車輛和爆炸衝擊波之間製造一道空氣流或水流,從而形成具有某種防護作用的屏障。至少在理論上這似乎是行得通的。

《星球大戰》中沒有智慧機器人:雖然全宇宙都感受到了技術的巨大進步,但在《星球大戰》中卻沒有涉及經典的人工智慧問題。星戰中的機器人屬於尖端機械,但樣子看上去搖搖晃晃,個頭永遠小於人類。(編譯/王萌)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經典武器 :光劍
    光劍在《星球大戰》的世界觀中是一種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武器,無論是有關《星球大戰》的電影、小說或是遊戲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在星戰的世界觀中,光劍的概念即是傳統的金屬劍身被某種以純粹能量形式存在的物質所代替,而這種能量可以被凝聚成長度一米左右的劍刃形狀,並發出特定顏色的光芒。沒有開啟時,光劍看上去像一個精美的金屬把手,約30釐米長,上面排列著控制鈕。按動按鈕,貯存在內的能量得到釋放,形成一道約一米長的純能量。伴隨著獨特的聲音,劍嗡嗡作響,閃閃發亮。其閃亮的劍刃可以砍穿幾乎任何物體,除了另一把光劍的劍刃。
  • 星球大戰黑科技:光劍有依據 原力靠想像
    摘要: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海報。女主角蕾伊儘管原力很強,但未學會使用前戰鬥力一般。雖然距離《星球大戰》第一部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38年,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帶來的魔力再度引燃觀眾的熱情。大反派凱洛·倫使用一把十字形光劍,戰鬥力暴強。雖然距離《星球大戰》第一部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38年,但《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帶來的魔力再度引燃觀眾的熱情。影片中,「原力」成為推動劇情發展和轉折的關鍵。「原力」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存在嗎?人類能否複製絕地武士使用的光劍?
  • 《星球大戰》的N個科學錯誤!這片兒沒法看了
    超空間旅行看不到炫酷的光束我們的宇宙廣闊無垠,人類所能造的最快的火箭飛到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要數千年的時間;即使光也需要超過4年的時間才能抵達那裡。很顯然,我們需要一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星球大戰》裡的千年隼號飛船要花費1萬年才能從塔圖因星球飛到奧德蘭星球,那麼將是多麼無趣的事情。
  • 教你們地球人製作一把星球大戰的光劍
    火星媒體報導稱:倖存者目睹了昆蟲狀大型生物的入侵,軍方尚不明確。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在度過恐慌期後,自發組織了一系列生存知識普及活動,其中就有節目專門教市民製作「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光劍,目的是為抵禦意外的襲擊。
  • 關於星球大戰絕地光劍戰鬥的七種不同形式
    很多絕地都會學習多種戰型並專精其中的一種,另外格裡弗斯將軍,作為一個光劍收藏家和可能的愛好者,由於從杜庫伯爵那裡學到了基本的光劍格鬥技能,據杜庫評價說格裡弗斯已經通曉光劍的全部七種戰型。在《星球大戰II:複製人的進攻》中,杜庫伯爵開啟光劍準備進攻尤達時擺出的光劍斜下姿勢就是所謂「Makashi行禮」。
  • 《星球大戰絕地》原力+光劍體驗超爽!系列最佳沒跑了
    [PConline 遊戲體驗]《星球大戰》系列是許多科幻影迷心中的經典IP,雖然整個系列正傳電影至今僅8部而已,但其在歐美地區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 IP 相關的遊戲作品更是多達60餘部。而我們今天談的《星球大戰 絕地:隕落的武士團》則由《泰坦隕落》廠商重生工作室帶來的星戰新作,劇情也是由該工作室原創,遊戲首周銷量就達到了50萬套,堪稱史上最佳星戰遊戲!
  • 真正的光劍可能嗎?科學提供新的希望
    這是近四十年前光劍被引入觀眾的方式。半神秘的絕地武士的商標武器,據說發光的刀片在銀河共和國保持了數千年的和平。對於1977年引入武器的人來說,當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問世時,光劍的特徵嗡嗡聲以及達斯維德和歐比萬克諾比之間的史詩般的鬥爭在這些觀眾心中縈繞。
  • 星球大戰?不就是日光燈管亂鬥嗎?
    事實是,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裡,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就已經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砍下約13億美元的票房。在國內,知道星球大戰大名卻和星球大戰本身完全陌生的人佔據了絕大多數。同樣有「星」和「戰」字的《星河戰隊》就屢屢莫名躺槍被當成是星戰。必須和這部重口噁心暴力血腥的cult大作劃清界限(範霍文表示很無辜)!再者,星球大戰這名字還被裡根借用過(什麼,你是理科生?好吧),還顯得有點中二。
  • 最被期待在EA的《星球大戰:絕地武士 失落的秩序(Jedi: Fallen...
    《星球大戰:絕地武士 失落的秩序》應該把經典的光劍戰向這個標準看齊,光劍一揮代表著力量與危險,聲效也必須完美,切割務須精準。  《星球大戰:絕地武士 失落的秩序》還需要有能值得拿光劍去砍的敵人。《星球大戰》遊戲裡的絕地武士與西斯經常強得過分,新作需要在原力中尋找平衡,打造出緊張刺激的遭遇戰。
  • 技術宅終於做出了真正能自由伸縮的《星球大戰》光劍
    再這麼下去人類很快就能用原力了如果有人問《星球大戰而且最關鍵的是:電影中的光劍就像手電筒一樣,能隨時點亮並熄滅,劍身並非是固體狀態,這也是多年來光劍難以複製的主要原因。>實驗至此,James的這把「光劍2.0」基本已經還原了電影中的多數特徵,除了兩點:一是兩把光劍間的互斥效果——在電影中,光劍雖然是等離子體,但卻反常識地能被另一把光劍格擋;二是它的便攜性,James的光劍還需要額外連接一個提供能源的背包:
  • 《星球大戰》一點都不科學?淺析「太空歌劇」對西方科幻的影響
    《星戰8》《星戰9》在中國的票房都算不上太好。《星戰後傳》三部曲在中國的票房不待見,同時很多中國觀眾對於這個美國超級系列,從軟硬科幻的各種設定,再到故事劇情和人物角色塑造的質疑,get不到和吐槽的人越來越多。比如最典型的能夠星際旅行的人物,結果還在用光劍。
  • 《星球大戰》看不懂?一句話幫你概括全系列劇情!
    不用急,今天帶你看一部經歷四十多年的超級IP《星球大戰》系列!《星球大戰》系列一共分為9部,分別為(觀影順序如下)前傳三部曲,1999年上映的《魅影危機》,2002年上映的《複製人的進攻》,2005年上映的《西斯的復仇》,正傳三部曲,1977年上映的《新希望》, 1980年上映的《帝國反擊戰》,1983年上映的《絕地歸來》,
  • 知識挖掘機:《星球大戰》一點都不科學?遊戲世界的太空歌劇,不科學...
    首部《星球大戰》電影上映時,正是硬科幻當道的年代,科幻文學愛好者宣稱這部影片「以雷霆萬鈞之勢將科幻弱智化」,什麼隔空取物,能聽到聲音的太空狗鬥,還有對飆美國國防部太空武器計劃的死星,通通都是宣揚偽科學的「Bullshit」。
  • 科普 星戰光劍顏色的含義
    並且在遊戲《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收藏版》中還出現了銀色、橙色、青色的光劍。▲瑪拉·賈德·天行者光劍顏色的標誌:西斯——紅色、絕地武士——藍色或綠色,但是不只有黑武士才使用紅色的光劍,在漫畫和小說原著中絕地武士長老艾迪·加利亞和莉亞公主也使用過紅色的光劍。
  • 西媒:科學家發現類似星球大戰雙星系統 軌道現巖石碎片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 西媒稱,就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一個含7個類地行星的行星系統幾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在更遠處也許存在另外一個像科幻電影場景的系統。據西班牙《阿貝賽報》2月27日報導,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研究稱,一個科學家團隊在1000光年外的兩顆恆星周圍的行星碎片中發現了一些證據,認為那裡存在一個類似於星球大戰中天行者故鄉行星塔圖因那樣的雙星系統。新發現的行星殘骸看上去是巖石碎片,圍繞兩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是白矮星,一顆是褐矮星,研究人員將這個雙星系統命名為SDSS 1557。
  • 星球大戰絕地武士:墮落秩序評論,複製人的攻擊
    比分尤其是極高的《星球大戰》,甚至使不重要的對話都覺得值得調整。遊戲的開場順序以其無縫引入Cal功能的方式而引人注目,但不久之後,Fallen Order切換開關並將您帶入Metroidvania風格的環境,以獎勵您的認真探索。不幸的是,並沒有花很長時間,直到我們渴望更多的不可預測的《星球大戰》背景作品在遊戲開幕之時就佔據了前列。
  • 科幻經典巨製《星球大戰》背後的聲音設計
    經典科幻作品《星球大戰》中的聲音設計即為電影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如片中機器人R2-D2人性化的獨特嗶嗶聲、黑武士的沉重呼吸聲,亦或是光劍的經典嗡嗡聲等,這些聲音對電影的影響力皆不容忽視。製作這些聲音的幕後功臣是傳奇聲音設計師本·貝爾特,入行40多年,貝爾特參與了《奪寶奇兵》、《E.T.
  • 《星球大戰》全系列劇情梳理,看這一篇就夠了
    借著《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在某視頻網站全網首播之際,我對星戰全系列做了一次劇情回顧梳理。下文主要以星戰的電影為主,不包括星戰的漫畫、小說以及周邊等等。從系列第一部上映至今,《星球大戰》系列一共推出了11部作品。可以簡單概括為前傳(3部)、正傳(3部)、後傳(3部),還有外傳(2部)。
  • 《星球大戰》並非完全科幻科學家證實部分確實存在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
  • 《星球大戰7》幕後黑手曝光 帝國皇帝絕地重生
    近日,關於《星球大戰7》有猛料放出,根據外媒latino review透露,他們從兩個不同的消息來源處得知,將有一個前作中的反面角色回歸新三部曲,那就是帝國皇帝帕爾帕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