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 | 用戲劇構建一個新的世界

2020-10-18 造就

田沁鑫
著名戲劇導演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她執著於講述中國故事,並一再突破表現形式的疆域:舞臺空間可以挪移到水上,莎翁劇的愛情故事可以發生在中國,與各國、各領域的藝術家跨界合作。

從1997的處女作《斷腕》開始,幾乎是一年一部的產量,用20多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在中國戲劇版圖上留下紮實印記。

意識流在中國
 
《北京法源寺》劇照
攝影 | 趙涵

人性,始終是田沁鑫戲劇的核心。她一直帶有對這個世界、對人的體恤和悲憫。
 
新戲《北京法源寺》,一開場是兩個不同時空的人對聊,1921年的大和尚與1898年死去的譚嗣同。聊著聊著,死去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也加入其中。
 
這是一個荒誕的場景,但觀眾並無隔閡。
 
一處廟堂,集結了社會各個階層,皇帝、知識分子、救世英雄與僧侶。1888年至1927年風雨飄搖的40年,濃縮在10天之內。

「結構複雜,但語言極其流暢,高密度的臺詞。」田導向我們介紹該劇,聽著很西方、很先鋒,像是意識流,語言推動著情節,但內核很東方,「整個故事是中國式的結構和挑戰傳統秩序的浪漫主義。我們很早就有《西遊記》這樣的作品」。

這齣戲,作為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開張演出,於2015年底上演,旋即火爆。2016年1月受國家大劇院邀請,連做10場,上座率幾乎100%。

大氣,是人們言說田沁鑫作品時的標準形容詞。導的都是大戲。一出道即是蕭紅的《生死場》,然後是老舍的《四世同堂》,再將經典莎劇「中國化」。

女性身份與「大氣」並不違和。田沁鑫的創作並未被女性身份束縛,更準確地說,她用作品破除了一些人對女性的偏見——創作者只有優秀平庸之分,並無性別之鴻溝。

《北京法源寺》劇照
攝影 | 謝宇

每一齣戲都是田沁鑫世界觀的投射。《北京法源寺》裡,她拋去歷史教科書的窠臼,還原人於人。慈禧不再是個被咒罵的歷史罪人,而是「氣定神閒的一國之君和傷心欲絕的母親」;袁世凱不是竊國的賊,而是麥克白式的梟雄。

這些人物設定,並非臆想。田沁鑫讀了很多史料,如裕德齡寫的回憶錄《清宮二年記》,曾國藩公子曾紀澤寫的《曾惠敏公日記》。將人還原於人。通過閱讀,去揣摩他的說話方式、性格、行為邏輯。

「慈禧愛美,研製面膜、會去照相。康有為有時會腦子充血,說冒頭的話,還覺得自己挺棒。光緒是中國最聰明的一個人,溫和、漂亮、招人喜歡,8月14號出生,獅子座。」田沁鑫說。

中國文化的精氣神兒
 
2013年5月,烏鎮戲劇節,第一次見到田沁鑫。
 
丹麥歐丁劇場的創始人尤金諾・芭芭講完西方戲劇,田沁鑫接棒發言。她從秦朝開始講中國的戲劇史,大開大闔,還順帶針砭時弊。坦蕩、猛烈、譏誚。臺下一眾人,拍手、大笑。
 
當時為她的口才驚豔,現在想起,這是「不服氣」,拿勁兒要PK,為中國戲劇正名。
 

田沁鑫

出生北京,祖上300年的北京人,正紅旗,還與老舍沾著親,打小又愛戲,學過刀馬旦,去英國留學過。「從根性上,我對於自己是中國人這個事兒很篤定。在英國那會兒也會一點兒英語,也交流,但就是明顯感覺中國人和英國人是不同的兩個人種。」田沁鑫說。

 
這些年穿長衫、喝茶、信佛。當其他人想著怎麼「洋氣」時,田沁鑫則將「中國化」一再強調,進而成為話劇界「中國文化」的代言人。
 
「要彰顯中國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在談及《北京法源寺》和新劇《聆聽弘一》時,她再次強調。
 
戲劇的外殼,那些舞美、燈光、音樂和設計,田沁鑫一再創新,用了國際一流的團隊、最新的理念與技術,而戲劇的核心還是中國的。
 
《青蛇》劇照
攝影 | 解飛

《青蛇》用德國的設計、英格蘭的燈光打造出煙波浩渺的西湖,與東方的禪意。在《北京法源寺》裡,視覺亦是德國式建築結構,但「故事仍是中國的,語言是當下的,還包含一些網絡語言。這樣才能與中國觀眾的神經系統發生關係」。

《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攝影 | 柴美林

經典莎翁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被挪到了中國,成了羅家青年和朱家青年,他們攀上電線桿談情說愛。
 
人,始終是戲的核心
 
「我做戲,因為我悲傷」,這是田沁鑫做話劇《趙氏孤兒》時的自白。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略薩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寫作,因為我不快樂,因為寫作是一種對抗不快樂的方式。」
 
蕭紅寫《生死場》時曾講,「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但寫來寫去,我的感受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該悲憫我啊……我的人物比我高。」當年田沁鑫排演《生死場》,很莊重地把這段話謄抄進導演闡述。
 
「我的人物,比我高」,從此成了田沁鑫的信念。人,始終是戲的核心。

《青蛇》劇照
攝影 | 柴美林

田沁鑫有識人的本領。秦海璐,和田沁鑫合作過三部戲,《紅玫瑰與白玫瑰》、《四世同堂》、《青蛇》。大眾覺得秦並不是拔尖兒的美人,但田沁鑫能看到她的美。

「第一次見她,秦海璐坐在一堆很有東南亞風情的鮮綠色當中,我突然覺得她像個熱帶姑娘,就是那種新加坡、馬來西亞當地的漂亮姑娘,嘴很性感豐滿,配一清水臉,對著你這麼明朗地一笑,開口是暖暖的不刺耳的中音,很舒服。」

這些年活在表情包裡的周杰,被田沁鑫看出「他心裡乾淨,透著貴氣」,可以演光緒皇帝。老戲骨奚美娟,是大家眼中溫婉的上海女子,透著點高冷,但田沁鑫能看到她的不怒自威,被請來演慈禧。

年輕演員殷桃,近年來演了一些電視劇,不溫不火。她跑來主動要求挑戰話劇,田沁鑫覺得這個射手座女生挺可愛,和心中的朱麗葉挺像。

《青蛇》劇照
攝影 | 解飛

聊天時,田沁鑫聲音幽微,於丹曾說她怯生生的,像個小姑娘。「其實我內心裡一直住著個小姑娘,惴惴不安的。我的爆發力和判斷力,僅限在排練場。生活裡,我比較游離。」田沁鑫說。

4月22日,田沁鑫在造就,與你分享《戲劇的世界》。

文 / 暖大人



相關焦點

  • 造就Talk | 田沁鑫:中國為什麼出不了星球大戰這樣的超級IP?
    戲這事兒,是一個老百姓的文化業餘生活。你上一天班挺累的,用北京話來講,到劇場瞧瞧戲,解解悶。我就做這解悶工作的。戲劇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要文化創新?題目聽著有那麼點大,有那麼點沉重。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資源背景豐厚的國家。我們常說,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 中央戲劇學院實力如何?行內人為大家揭秘「中戲」真實實力!
    學校層次中央戲劇學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活動基地。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
  • 用戲劇「鞭笞權威」
    作為義大利最為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領軍人物,達裡奧·福一生創作或導演了超過80部作品,他的劇作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演,享有盛譽——其中最為出名的作品,莫過於《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和《拒不付款》。今年的烏鎮戲劇節上,由孟京輝導演的《他有兩把左輪手槍和黑白相間的眼睛》,也是達裡奧·福的劇本。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在那之後,我就瘋狂地愛上了戲劇,並且極其幸運地在戲劇這條路剛開始的時候就進入了被評價為希臘甚至是世界上最高水平之一的埃皮達夫羅斯戲劇學園(Epidaurus Lyceum),與來自25個國家一百四十多名戲劇演員一起,跟隨來自德國、奧地利、俄羅斯、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的戲劇教授和導演們學習。
  •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9年12月,中央戲劇學院正式開辦;1950年4月2日,召開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立大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
  • 玩轉英語戲劇融合教育!濰坊這所學校開啟英語教育新模式……
    英語和戲劇相融合,臺上和臺下玩不停。從西方童話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到東方名著的《智降豬八戒》,宣傳環保的《雙語森林》,推崇求真的《皇帝的新裝》等,再到23個班級的英語戲劇場景秀……這些都成為該校近年來創新構建「英語戲劇」課程、積極推廣全員戲劇舉措、展示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最好檢驗和生動呈現。
  • 浮士德的「知識願望」——新科學對英國戲劇變革的影響
    馬洛也同培根一樣,是接受近代科學思想的知識分子,他被學者戴維·裡格斯(David Riggs)譽為「英國自喬叟以來最會用詩意語言表達科學思想的詩人」。馬洛於1581—1587年在劍橋大學接受了7年人文教育,獲得了獨特的文獻資源。
  • 《霸王別姬》:用戲劇的象徵意義解讀影片的深刻內涵
    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大段敘事過程中穿插了京劇片段,用戲劇的象徵意義深刻地解讀了影片的內涵。導演是用真實的生活環境來映射段小樓的真實性,雖然他是戲劇中的主角,但他一直處在清醒實在的生活中,他能夠分清戲劇和真實生活,戲劇在他的眼裡就是一個「活」,臺上他是西楚霸王,臺下便是一個普通的段小樓,他在酒足飯飽後會去逛窯子,後來還娶了菊仙,過起了平常人的生活。他的內心思想以及對於外界的一些反應,都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年齡的增長,發生著各種變化。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世界文學的嚮往往往來自偏遠地區,越是地方偏僻、排名不高的學校,對世界文學導論課程的需求就越強。世界文學給那些不太有機會去海外旅行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機會。您為什麼要講述這麼一個「唯物主義」的故事?普克納:一定意義上,確實如你所說。最終,我想,這本書關注的焦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身的經驗所決定的: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史上罕見的下層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刻——如果用你的說法的話。某種程度上,我試圖做的是,回望文學史的深處,看看更早的那些因技術變革而使文學的內容或性質發生變化的時刻。所以我認為,我的焦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當下的焦點。
  • 高中數學,學會構建新的等比數列,對付這類題型很有用
    在等比數列中,構建新的等比數列,然後利用等比數列的性質解題,往往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構建等比數列常見的方法如:在等比數列{an}中,2a1、4a3、8a5;a1+a2、a3+a4、a5+a6;等等。看完第1題的講解,自己可以試著做一下第2題。
  • 上戲入主紐約《戲劇評論》
    在最新出版的《戲劇評論》2010秋季號的封面上,赫然寫著上海戲劇學院的英文名字。這以後,上戲與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一起,正式成了這本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刊物的主辦方。整個20世紀裡,國際普遍認同的表演學理論大師有四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阿爾託和理查·謝克納,而這四位大師中,在世的只有謝克納。
  • 《靜靜的頓河》在上海:一次用儀式感徵服觀眾的戲劇大餐
    總體而言,這臺作品以非常輕巧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史詩題材的創作。對於如此年輕的演員團隊而言,實在讓人驚嘆。尤其如果看過近幾年本國戲劇院校的畢業公演,這種對比和驚嘆就更為強烈了。年輕演員們在控制節奏上也顯得經驗不足,第一天僅第一幕就比預期延時了15分鐘,對於一個專業劇團而言,是存在問題的。如果要做個對比,此前同樣被驅動文化引進,同樣用8小時講述俄羅斯民族歷史命運的史詩大劇《兄弟姐妹》,無論在文學表達、導演處理和表演成熟度上,似乎都要勝過該劇一籌。遺憾的是,這部劇此前只在天津大劇院演出,並未來過上海。
  • 戲劇大師翁偶虹先生誕辰110周年:京劇的靈魂是什麼
    或如翁先生所言:「漫捻記事之珠,靜待心花之放」,也蘊含著一個世紀老人在新舊交替時期對於京劇藝術前途命運的某種期許。讀罷「三錄」,最觸動我的,是翁先生在「論戲」時提供了一種讓我們既感十分陌生又十分新奇的批評範式。他的文章,從構成、修辭、批評術語,到戲劇觀念、藝術標準、美學原則,都明顯地區別於我們所熟悉的、一直以來用著得心應手的那一套批評的「武器」。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戲劇主義語言觀強調「你可,你不可」,科學主義語言觀則強調「所是,所非」。如果再從更高的視角看這兩種語言觀,其實,戲劇主義語言觀是包含科學主義語言觀的。因此,只要將語言中的戲劇主義研究透徹即可,而無需將它們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 英語戲劇讓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
    參加英語戲劇《九色鹿》演出中,雖然我演侍女,臺詞也不多,但演著演著接觸英語多了,對學習英語開始感興趣了!」綠川中學學生陶詩宇這樣說。 3日上海學生戲劇嘉年華上,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小演員」們通過英語戲劇表演,以「演」「說」等多種形式,不僅展現了學科素養,更將藝術、創新等元素融入。
  • 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開始了!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開幕
    開幕式現場,本屆當代戲劇雙年展開幕大戲《愛因斯坦的夢》劇組——蝴蝶劇團,為在場嘉賓與媒體記者帶來了一場「夢的演出」,開啟了這場交融藝術與想像的奇妙旅程。在舞檯燈光亮起的時刻,伴隨著嘉賓和藝術家們的揭幕,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正式開始。
  • 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
    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中國傳統戲劇講究程式化,時常以角色表演時頭上所戴頭飾來傳遞戲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關信息,各類冠帽頭飾,以仿照古代戰將所戴的戰盔式樣誇張製作而成,故俗稱「盔頭」。
  • 「求同存異,異質互補」東西方共話兒童戲劇發展
    近日,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ASSITEJ)藝術交流大會,在北京圓滿落幕。來自五大洲的近200名青少年兒童戲劇領域的藝術家、專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院團代表,在8月19日至21日的3天裡,碰撞文化理念,探討合作方式,共謀青少年兒童戲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