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就Talk | 田沁鑫:中國為什麼出不了星球大戰這樣的超級IP?
戲這事兒,是一個老百姓的文化業餘生活。你上一天班挺累的,用北京話來講,到劇場瞧瞧戲,解解悶。我就做這解悶工作的。戲劇是文化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要文化創新?題目聽著有那麼點大,有那麼點沉重。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資源背景豐厚的國家。我們常說,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
中央戲劇學院實力如何?行內人為大家揭秘「中戲」真實實力!
學校層次中央戲劇學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活動基地。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
-
用戲劇「鞭笞權威」
作為義大利最為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領軍人物,達裡奧·福一生創作或導演了超過80部作品,他的劇作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演,享有盛譽——其中最為出名的作品,莫過於《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和《拒不付款》。今年的烏鎮戲劇節上,由孟京輝導演的《他有兩把左輪手槍和黑白相間的眼睛》,也是達裡奧·福的劇本。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在那之後,我就瘋狂地愛上了戲劇,並且極其幸運地在戲劇這條路剛開始的時候就進入了被評價為希臘甚至是世界上最高水平之一的埃皮達夫羅斯戲劇學園(Epidaurus Lyceum),與來自25個國家一百四十多名戲劇演員一起,跟隨來自德國、奧地利、俄羅斯、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的戲劇教授和導演們學習。
-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49年12月,中央戲劇學院正式開辦;1950年4月2日,召開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立大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
-
玩轉英語戲劇融合教育!濰坊這所學校開啟英語教育新模式……
英語和戲劇相融合,臺上和臺下玩不停。從西方童話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到東方名著的《智降豬八戒》,宣傳環保的《雙語森林》,推崇求真的《皇帝的新裝》等,再到23個班級的英語戲劇場景秀……這些都成為該校近年來創新構建「英語戲劇」課程、積極推廣全員戲劇舉措、展示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最好檢驗和生動呈現。
-
浮士德的「知識願望」——新科學對英國戲劇變革的影響
馬洛也同培根一樣,是接受近代科學思想的知識分子,他被學者戴維·裡格斯(David Riggs)譽為「英國自喬叟以來最會用詩意語言表達科學思想的詩人」。馬洛於1581—1587年在劍橋大學接受了7年人文教育,獲得了獨特的文獻資源。
-
《霸王別姬》:用戲劇的象徵意義解讀影片的深刻內涵
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大段敘事過程中穿插了京劇片段,用戲劇的象徵意義深刻地解讀了影片的內涵。導演是用真實的生活環境來映射段小樓的真實性,雖然他是戲劇中的主角,但他一直處在清醒實在的生活中,他能夠分清戲劇和真實生活,戲劇在他的眼裡就是一個「活」,臺上他是西楚霸王,臺下便是一個普通的段小樓,他在酒足飯飽後會去逛窯子,後來還娶了菊仙,過起了平常人的生活。他的內心思想以及對於外界的一些反應,都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年齡的增長,發生著各種變化。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世界文學的嚮往往往來自偏遠地區,越是地方偏僻、排名不高的學校,對世界文學導論課程的需求就越強。世界文學給那些不太有機會去海外旅行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機會。您為什麼要講述這麼一個「唯物主義」的故事?普克納:一定意義上,確實如你所說。最終,我想,這本書關注的焦點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自身的經驗所決定的: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史上罕見的下層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刻——如果用你的說法的話。某種程度上,我試圖做的是,回望文學史的深處,看看更早的那些因技術變革而使文學的內容或性質發生變化的時刻。所以我認為,我的焦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當下的焦點。
-
高中數學,學會構建新的等比數列,對付這類題型很有用
在等比數列中,構建新的等比數列,然後利用等比數列的性質解題,往往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構建等比數列常見的方法如:在等比數列{an}中,2a1、4a3、8a5;a1+a2、a3+a4、a5+a6;等等。看完第1題的講解,自己可以試著做一下第2題。
-
上戲入主紐約《戲劇評論》
在最新出版的《戲劇評論》2010秋季號的封面上,赫然寫著上海戲劇學院的英文名字。這以後,上戲與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一起,正式成了這本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刊物的主辦方。整個20世紀裡,國際普遍認同的表演學理論大師有四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阿爾託和理查·謝克納,而這四位大師中,在世的只有謝克納。
-
《靜靜的頓河》在上海:一次用儀式感徵服觀眾的戲劇大餐
總體而言,這臺作品以非常輕巧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史詩題材的創作。對於如此年輕的演員團隊而言,實在讓人驚嘆。尤其如果看過近幾年本國戲劇院校的畢業公演,這種對比和驚嘆就更為強烈了。年輕演員們在控制節奏上也顯得經驗不足,第一天僅第一幕就比預期延時了15分鐘,對於一個專業劇團而言,是存在問題的。如果要做個對比,此前同樣被驅動文化引進,同樣用8小時講述俄羅斯民族歷史命運的史詩大劇《兄弟姐妹》,無論在文學表達、導演處理和表演成熟度上,似乎都要勝過該劇一籌。遺憾的是,這部劇此前只在天津大劇院演出,並未來過上海。
-
戲劇大師翁偶虹先生誕辰110周年:京劇的靈魂是什麼
或如翁先生所言:「漫捻記事之珠,靜待心花之放」,也蘊含著一個世紀老人在新舊交替時期對於京劇藝術前途命運的某種期許。讀罷「三錄」,最觸動我的,是翁先生在「論戲」時提供了一種讓我們既感十分陌生又十分新奇的批評範式。他的文章,從構成、修辭、批評術語,到戲劇觀念、藝術標準、美學原則,都明顯地區別於我們所熟悉的、一直以來用著得心應手的那一套批評的「武器」。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戲劇主義語言觀強調「你可,你不可」,科學主義語言觀則強調「所是,所非」。如果再從更高的視角看這兩種語言觀,其實,戲劇主義語言觀是包含科學主義語言觀的。因此,只要將語言中的戲劇主義研究透徹即可,而無需將它們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
英語戲劇讓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
參加英語戲劇《九色鹿》演出中,雖然我演侍女,臺詞也不多,但演著演著接觸英語多了,對學習英語開始感興趣了!」綠川中學學生陶詩宇這樣說。 3日上海學生戲劇嘉年華上,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小演員」們通過英語戲劇表演,以「演」「說」等多種形式,不僅展現了學科素養,更將藝術、創新等元素融入。
-
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開始了!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開幕
開幕式現場,本屆當代戲劇雙年展開幕大戲《愛因斯坦的夢》劇組——蝴蝶劇團,為在場嘉賓與媒體記者帶來了一場「夢的演出」,開啟了這場交融藝術與想像的奇妙旅程。在舞檯燈光亮起的時刻,伴隨著嘉賓和藝術家們的揭幕,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正式開始。
-
戲劇頭盔:國粹中的「頂上」功夫
以太原為中心的晉劇藝術,不僅誕生了眾多名家,戲劇頭盔的製作工藝也聞名遐邇。戲曲界歷來有「南方服裝,北方盔頭」之說,戲劇頭盔(梨園行行話稱「盔頭」)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所佩戴各種冠帽的總稱。中國傳統戲劇講究程式化,時常以角色表演時頭上所戴頭飾來傳遞戲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關信息,各類冠帽頭飾,以仿照古代戰將所戴的戰盔式樣誇張製作而成,故俗稱「盔頭」。
-
「求同存異,異質互補」東西方共話兒童戲劇發展
近日,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ASSITEJ)藝術交流大會,在北京圓滿落幕。來自五大洲的近200名青少年兒童戲劇領域的藝術家、專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院團代表,在8月19日至21日的3天裡,碰撞文化理念,探討合作方式,共謀青少年兒童戲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