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培養「超視距雷達尖兵」

2020-11-22 華夏經緯

  

俄軍裝備的「貨櫃」超視距雷達

  據俄《消息報》網站報導,俄羅斯空天軍首座「貨櫃」超視距雷達站自去年底投入戰鬥值班以來頗受外界關注,今夏起俄羅斯空天防禦軍事學院將專門培養超視距雷達操控人員,為此類雷達今後部署儲備人才。

  據俄國防部人士透露,空天防禦軍事學院今年將招收超視距雷達專業學員,經5年制專業培養後授予中尉軍銜,前往超視距雷達站工作。該校為學員開設兩個相關專業,一是超視距探測部隊無線電技術器材使用與維護專業,需熟悉雷達所有部件和結構,及其運轉時的細微特點,學成後負責雷達操控等工作;二是超視距雷達運轉信息保障專業,需學習遠程雷達軟體編程和算法,以及與雷達數字系統有關的知識。未來,該校還考慮引進中等專業教育課程,為部隊培養準尉級人才,學成後負責超視距雷達的技術保養工作。

  俄軍事專家舒雷金介紹說,這是該校時隔數十年首次更新軍事專業,以往學員在大學期間學習雷達相關知識,到部隊後一些人需要改學超視距雷達專業,今後將不會出現這種浪費時間和資源的現象。

  據介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空天防禦軍事學院在內的俄所有軍事院校今年均採取「遠程」方式招生。各招生院校將派出招生小組,依託當地兵役局對考生進行考試評定和錄取工作。

  報導稱,首座「貨櫃」超視距雷達2018年12月1日進入測試性戰鬥值班,經一年運轉後投入正式戰鬥值班,系俄軍目前唯一一座超視距雷達。俄軍目前計劃部署4座該型雷達,第一座位於俄西部戰略方向,第二座位於東部戰略方向,另兩座分別位於西北和南部戰略方向,四者將共同組成「綿密的雷達網」。

  「貨櫃」超視距雷達運用俄最新科技成果,可以克服地表曲率影響,發現「超地平線」目標。去年服役的首座雷達由兩部分組成,即彼此相距很遠的收發天線。兩者均由密密麻麻裝有接收或發射裝置的天線組成。

  該雷達能夠實時發現敵人在距俄國境線2000多公裡處發起的攻擊,如位於摩爾多瓦共和國的雷達系統,可以監控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地中海東岸國家的空域情況。俄媒體稱,目前其他國家尚未裝備在系統組成和程序算法上與「貨櫃」超視距雷達相媲美的同類雷達。

  俄軍事專家指出,俄軍素有讓人等裝備的傳統,近年來無論海軍、空天軍、防空兵等軍兵種還是軍事院校與訓練機構,均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訓練工作,在新式武器裝備開始試驗或正式列裝前就組建人員專班,進行理論學習和實戰鍛鍊,力爭新式武器裝備一到位,即能快速形成戰鬥力。(李木子)

    來源:中國國防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

相關焦點

  • 超視距雷達
    隨著遠程飛彈特別是高速低空分軌道轟炸等新式武器的出現,迫切要求雷達能看得清地平線以下的「獵物」。這些年來,人們巧妙地利用外層空間的電離層能對短波電磁波反射的特性,研製成功能探測超遠距離目標的新式雷達——超視距雷達,這是一種嶄新的短波雷達。
  • 超視距雷達憑什麼繞過地平線?
    但長波雷達有個硬傷,分辨力不足,很難探測到飛行器大小的目標,所以主要用來探測艦船。 在實際運用中,天波超視距雷達發展最早,也更為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蘇等國就開始了相關研究。美國在1961年使用「麥德雷」(MADRE)超視距雷達成功探測到3000千米處的飛機。
  • 什麼是超視距雷達?有多厲害?
    美國在1961年使用「麥德雷」(MADRE)超視距雷達成功探測到3000千米處的飛機。1971年蘇聯部署在車諾比附近的「杜加」超視距雷達,發射的短波脈衝信號幾乎傳遍歐洲,被無線電愛好者們稱作「俄國啄木鳥」。目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都部署了用於戰略預警的超視距雷達網。
  • 「天波」超視距雷達問世!一舉突破20%監測瓶頸
    ,這款雷達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說的就是此前成功突破的「超視距雷達」。超視距雷達並非我國首創的,而且我國的設計靈感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上搭載的,「音樂臺」超視距雷達技術的衍生。因為前蘇聯海軍追求大威力反艦飛彈,導致前蘇聯在超視距雷達方面的研究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
  • 校場:西方智庫為何建議F-35避免與蘇-35的超視距戰鬥
    作者署名:小新一直以來,蘇/俄系戰鬥機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機動性優秀但超視距(BVR)作戰能力拉胯。原因是蘇聯/俄羅斯的電子工業非常疲軟,蘇/俄系戰鬥機在BVR作戰看重的雷達、飛彈導引頭方面都同時期的北約戰鬥機有一定,甚至是較大的差距。
  • 拿到國獎的「新體制雷達」究竟新在哪?詳解地波超視距雷達!
    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無須登高,也能望遠所謂地波超視距雷達,是指利用高頻電磁波,沿地球表面繞射傳播,來完成超視距探測的雷達。一般而言,受制於地球曲率的影響,普通雷達難以探測到地平線以下的目標(通常是是40公裡)。所以普通雷達多會「登高望遠」,儘可能的將雷達天線布置在高處,再後來索性就搬到了飛機上。
  • 新體制雷達,捕捉隱形戰機的「鷹眼」
    他設計並研製的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一時引起國內外關注。對公眾來說,雷達早已不是一個陌生詞,它可以通過發射電磁波並分析目標處的回波來判斷目標類型、速度等信息。那新體制雷達又是什麼呢?它是靠哪些優點斬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從相關報導中得知,這種新體制雷達的主要特點是「超視距」,即超越地球曲率導致的雷達探測距離極限。
  • 拿到國獎的「新體制雷達」究竟新在哪?詳解地波超視距雷達
    繞射傳播,來完成超視距探測的雷達。其利用電磁波的「繞射」原理,使電磁波沿著地球曲面傳播,進而達到「超視距」的目的。之所以地波超視距雷達多用在海洋方向上,主要是陸地和淡水的導電率太低,傳播能量衰落很大。但導電海洋表面卻具備傳播時衰減較小的特點。
  • 最新戰機赴敘 俄為何「殺雞用牛刀」?
    俄《生意人報》援引俄軍作戰指揮中心消息人士的話報導,「俄軍總參謀部決定首次在敘利亞作戰中對全新的蘇—35S進行實戰檢驗」。  報導說,據「非官方消息」,俄遠東城市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加加林飛機製造廠去年10月至11月向俄空天部隊交付4架蘇—35S戰機。俄空天部隊是去年夏天組建完畢的新軍種,由原先的空軍、空天防禦部隊和反導部隊合併組成。
  • 傳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 美邀俄太空雷達出馬(圖)
    俄太空局局長安納託利•別爾米諾夫說,小行星撞地球的威脅確實存在。РТ-70雷達位於俄烏蘇里州俄,隸屬於俄太空部隊,所以最終決定權在俄國防部手中。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梁小逸報導:美國國會責成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地球免遭小行星撞擊一事要加緊與國際社會合作,特別是俄羅斯。但俄專家認為,美國意圖不會這麼簡單。
  • 尖兵競風流——火箭軍評選「十大礪劍尖兵」活動的輻射效應
    「當尖兵、做模範、幹部戰士這邊看,潘海亮、是骨幹、各項工作帶頭幹,崗位小、志向高、帶領大家趕幫超……」某旅士官吳忠誠將自己創作的「禮讚尖兵」作品搬上舞臺,使礪劍尖兵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這些年來,火箭軍開展「十大礪劍尖兵」評選表彰的同時,注重發揮典型的激勵示範作用,各單位紛紛開展「學尖兵事跡、走尖兵之路、創尖兵業績」「崗位練精兵」「打贏當先鋒」「火紅青春獻打贏」和礪劍尖兵走進新戰士等活動,組織軍事專業擂臺大比武、開展尖子對抗賽和各種挑應戰、創破紀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官兵把學習礪劍尖兵的熱情,轉化為提高能打仗、打勝仗能力的實際行動。
  • 邁入超視距作戰能力行列的美軍F-20虎鯊戰鬥機
    此外,F-20的雷達換裝為AN/APG-67 (V),除了提供較多的對空與對地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提升是賦予F-20發射中程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的能力,使得F-20正式邁入超視距作戰能力行列。F-20性能在繼承F-5戰機優異纏鬥性能同時,又因本機雷達特徵較小,具備優秀的視距戰能力,採用雷射陀螺儀可於20秒內校正慣性導航儀完畢即準備升空;但經美國空軍測試,除這些之外其餘性能均不及F-16戰機。
  • 海軍艦艇編隊遠海訓練:超視距編隊 海上作戰深度聯合
    超視距編隊,分散之中見聯合一名負責導航雷達的老兵道出了這些年來他眼中的遠海編隊變化:密集編隊航行越來越少,艦艇越來越分散。散有散的好處。編隊作戰中心副主任任方告訴記者,現代武器裝備的偵察、打擊範圍越來越大,編隊遠航時各艦保持距離,既有利於隱蔽防禦,也有利於發揚火力,更加貼近實戰。散也有散的「難處」。
  • 中國院士攻克黑科技雷達,性能遠超地波雷達,覆蓋範圍達地球一半
    >【諸葛小徹軍情觀察第2846期】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院士攻克了黑科技雷達,據悉,新型雷達是在地波雷達的基礎上,採用了全新概念「高頻地波超視距」,可實現對海上以及空中目標的超視距探測,其性能遠超地波雷達,覆蓋範圍達到地球的一半,專門對付隱身戰機。
  •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裡,俄6000公裡,中國是多少?
    而在紅警這款遊戲中,雷達是個非常重要的建築,有了它才能有直觀的地圖信息。而在現代化戰爭中雷達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裝備,其能給軍隊提供非常多的信息。因此各個國家在雷達方面的研發都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的,其中軍事實力排名世界前三的中美俄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美國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可以達到5000公裡,俄羅斯則是6000公裡,那麼中國能達到多少呢?
  • 揭秘獲800萬巨獎的雷達:能看到地平線以下 覆蓋我國整個海疆
    其中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高科技,比如雷達。有了雷達國家可以勘察是否有敵人入侵我們中國防空線。不過傳統是雷達這方面上並沒有很高的造詣,往往是不能準備的檢測出來。因此,中國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非常的重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個獲得了巨款800萬的超級科技大獎。
  • 能飛到三萬米高空速度5馬赫,米格41能為俄空軍帶來什麼?
    一代戰鬥機基本沒有什麼航電系統,也沒有機載雷達,需要依靠地面雷達的指引完成空中作戰,機載武器射程也非常短,空戰基本在短視距內完成,這種空戰方式戰鬥機的高空高速性能顯得尤為重要。高空高速可以讓戰鬥機佔據制高點,用俯衝的方式進行攻擊,而且利用速度優勢可以更快地追擊敵機或擺脫追擊。
  • 深論|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深論 |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2021-01-07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