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道附近有一個區域常年「寒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1-01-08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南美洲以西大約1000公裡的太平洋海面上,坐落著20多個由火山噴發不斷堆積而成的海島,這些海島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加拉帕戈斯群島,也有人叫它們為科隆群島。這個群島之所以得到很多人關注,不單單僅是獨特的地形地貌,還在於它特殊的氣候以及在此環境下所生存的形形色色的生物。加拉帕戈斯群島從緯度上看,介於北緯1度40分到南緯1度25分之間,可以看出赤道從中穿過,所處的區域均分布在非常靠近赤道的地方,但是有科學家卻表示,這個群島卻終年寒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從該區域的地質構造來看,它們的地質歷史比較年輕,形成的時間不超過500萬年,該片區域屬於納斯卡板塊,即原本屬於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後來在地球板塊漂移的進程中逐漸與太平洋板塊的主體發生分離,逐漸形成了一個非常小的海洋板塊。由於分離出的納斯卡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仍然存在著劇烈的應力作用,因此地質活動比較活躍,表現為火山噴發的異常頻繁。

在長期海底火山噴發的作用下,大量巖漿物質在海底逐漸堆積,並沿著火山口向海面不斷升高,最後露出海面,形成了如今由眾多島嶼組成的群島。在這些島嶼之中,有13個面積較大的小島,另外還包括一些島礁,群島之中最高點位為沃爾夫火山,海拔超過了1700米,面積最大的島嶼為伊莎貝拉島。

從地球的整體上來看,決定著表面溫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太陽的入射角了。當其它條件基本相同時,太陽的入射角越大,即入射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越小,那麼就會產生兩種效果,一個是等量的光線在地面上照射的區域面積會增大,從而造成單位地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減弱。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入射角越大,那麼光線在從外太空到達地表的過程中,受到大氣層的吸收、折射和反射的程度就會越高,因此太陽光線所攜帶的能量在大氣層中的損失也就越多,從而地面直接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也就相應減少。這也是為什麼低緯度地區的地表溫度要普遍大於高緯度地區的主要原因。

當然凡事都可能有意外,在太陽入射角這個主導原因之外,還存在著一些可以對地球表面溫度產生波動性影響的其它因素,比如大氣環流、水域分布、植被分布、洋流運動等等。據監測,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左右,不過一年中的氣溫變化較為明顯,在雨量充沛的12月至次年6月,平均溫度為能達到28攝氏度,而在每年6月至11月的旱季時平均溫度較低,僅為20攝氏度左右,相較於位於赤道的絕大多數地區,這裡的溫度顯得就比較「寒冷」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洋流運動在這裡起到了使氣溫發生波動的狀況。

在地球赤道的南部和北部,由於地球自轉作用的影響,其主要的洋流方向基本呈現相反的狀態,以太平洋的洋流來說,在赤道的北部,呈現順時針方向,主要包括三大暖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一大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在赤道的南部,呈現逆時針方向,主要包括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和一大寒流(秘魯寒冷)。

而加拉帕戈斯群島所處的位置,正好是南北赤道不同洋流的匯集區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秘魯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以及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而當秘魯寒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處處時,就會使沿途的海水以及海島沿岸的溫度明顯降低,於是就造成了現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相對於其它同緯度區域,出現降水量偏少、氣溫偏低的局面。但是說「寒冷」就有點誇張了,畢竟還有著2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只是相比於其它地區顯得明顯偏低而已,因為這一點這裡成為很多人理想的避暑和旅遊勝地。

相對於群島內的大部分區域,在最大島嶼伊莎貝拉島的南部,卻有著另外一番景象,由於這裡地處迎風坡,降雨量十分豐富,這一小塊區域演化成了熱帶海洋性氣候,於是形成了群島內部既有熱帶生物、又有溫帶和寒帶生物共存的特殊模樣。比如廣泛分布於熱帶地區的大蜥蜴、大象龜、椰子樹,也有經常在極地等寒冷地區出現的企鵝、海豹、海獅、極地苔蘚等生物,也就是說無論是喜熱還是喜寒生物,都能夠在這裡尋找到合適的生存環境,因此這裡匯聚了大量珍稀的生物物種,其中大型動物就多達600多種,有近1/3為群島內所獨有,其它物種均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隨著洋流運動逐漸遷徙到此處,並且在獨立的環境中持續進行著演化,慢慢地形成現在的生物種群結構。

因此,這裡被科學界譽為海洋生物大熔爐和活生物進化博物館,據說達爾文當時之所以提出進化論,也是在對此地進行深入調研之後產生的靈感,很多從事生物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者們將這裡視為理想的研究目標。該群島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自然遺產,相信今後,這裡肯定還會為人類自然科學的發展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赤道無風帶 到底是怎麼回事?
  • 北極地區極為寒冷,為何會成為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北極地區極為寒冷,為何會成為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夏天已經悄然而至,除了需要面對酷暑之外,還有一種生物在夏天的時候讓人感到非常的頭疼,那就是蚊子。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蚊子是在夏天才會出現的生物,只有在溫度比較高的情況下,蚊子才會異常的活躍,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每一天這片極寒的土地竟然成為了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雖然北極地區的溫度相對比較低,但是在北極卻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
  • 為什麼地處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會生活著適應寒冷環境的企鵝?
    確實南極地區是企鵝分布最多的地區,目前全球大約有18種企鵝,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南極地區,所以一說到企鵝,我們都會想到寒冷的環境。不過企鵝也並不是一定要生活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在南非開普敦地區也分布有企鵝,不過更為神奇的是在赤道地區居然也有企鵝分布生活。
  • 寒冷的赤道島嶼,在這裡有企鵝卻沒見過雪,被稱為地獄海岸
    由於島上種種奇異的景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島是世界名勝之一,引世間矚目.那麼這個群島到底奇異在哪些地方呢?1.反常地帶加拉帕戈斯橫跨南北兩個半球,介於北緯1度與南緯1度之間,是一個典型的赤道島嶼,但是群島上的景色和其他赤道島嶼的景色完全不同.
  • 吉力馬札羅山在赤道附近,為什麼卻常年積雪呢
    在人們的印象中,赤道是地球上最熱的地方,那裡當是「赤日炎炎似火燒」的氣候然而,在非洲東部的赤道附近,卻有一座海拔5895米,終年被冰雪覆蓋的高山—吉力馬札羅山。這裡終年積雪,「奧秘」就在於地形對氣溫的影響。
  • 瓦勞格說地球是個「甜甜圈」,到底怎麼回事?西瓜視頻帶你探索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圓形球體,但有一些科學家就很可愛的覺得地球其實是甜甜圈的形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Hi科普啦」看一看。 「優點」「甜甜圈」赤道附近的逃逸速度就會變小,大概只有六點五千米每秒,發射火箭變得容易;不同地方的重力不同,赤道位置大概會下降到30%,行走在這些地方,就像在火星上面跳躍,同時不再有胖子(因為體重比原來輕三倍)。
  • 為什麼不在赤道附近的地區,也會有「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多年的平均狀況,具有較穩定的特徵,氣候可以有許多氣候要素來組成,包括氣溫、降水、光照等。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氣候類型,那就是熱帶雨林氣候,全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具體氣候特徵表現為終年高溫多雨。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一個區域都擁有都有自己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共同組成了某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其中地形和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兩大基本要素。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不是熱帶雨林氣候?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一個區域都擁有都有自己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共同組成了某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其中地形和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兩大基本要素。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氣候是一個區域的大氣多年平均狀況,形成氣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緯度
  • 盤點那些引力異常的區域,有些科學家都無法解釋清楚怎麼回事
    水或者物品不往下掉的原因是因為,這個龐大的水壩改變了附近空氣流動的變化,這就導致物品被強大的氣流迅速拖到天空中,形成了這種像是引力失效的奇特現象象。智利倒流的拉加瀑布位於南美洲的智利,有一條名為拉加的瀑布,這條瀑布位於智利的中南部,它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很多地方落差達到50米以上,而在這裡你能看到一種獨特的自然現象——瀑布倒流。
  • 南北極溫度驟升,地球到底是怎麼了?
    南北極溫度驟升,地球到底是怎麼了?今年的地球與歷年的地球相比,完全是兩個極端。自從進入2020年,地球就像是一個生了病的孩子,遇到各種各樣的災難。無論環境問題還是自然災害,都讓地球變得千瘡百孔,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各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極大,很多地區直接越過了春季,迎來炎熱的夏季,這些都是高溫引發的連鎖反應。
  • 微信附近的人看不到我怎麼回事 怎麼設置開啟
    微信附近的人看不到我怎麼回事 怎麼設置開啟時間:2017-02-09 09:01   來源:系統天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微信附近的人看不到我怎麼回事 微信附近的人看不到我怎麼回事?
  • 北極那麼寒冷,為什麼因紐特人常年住在冰屋內,卻不會覺得寒冷呢?
    眾所周知,一到了冬天天氣變得寒冷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家裡打開暖氣,躲在溫暖的家裡看電視玩耍,但是在北極卻有一群叫伊紐特的人類。他們常年都居住在冰屋裡,但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覺得寒冷,因此人們也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麼。
  • 赤道上有企鵝嗎?
    就拿企鵝來說,它的地盤可不只是在南極,全球最熱的赤道地區,其附近的島嶼居然發現了企鵝的身影。企鵝是怎麼做到的?這得從洋流說起了。一、洋流洋流就是大洋表層海水的定向的大規模流動。洋流的主要動力就是風,當風吹拂洋面,海水就會順風而動。
  • 秘魯寒流的強大減溼作用,使南美洲西岸赤道附近出現熱帶沙漠氣候
    赤道附近的熱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多分布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地區,該地區緯度低,所以氣溫高。從氣壓帶風帶角度來看,該緯度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多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氣。
  • 今年或遇60年最寒冷冬天?
    具體來看,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持續發展,秋季維持拉尼娜狀態,冬季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與此同時,「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2008年以來最冷一年」等說法在網上持續發酵。國慶長假期間,我國多地降溫猛烈,讓傳言甚囂塵上。 那麼,拉尼娜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難道真有另一個世界?印度下了兩個月「血雨」,到底怎麼回事?
    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事情不少,有許多事情我們都無法解釋,相信有許多小夥伴們就已經聽過或者見過不少了,就像之前在印度下了兩個月的「血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天上下雪下雨下冰雹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可是下「血雨」還真的沒有見過,聽起來就非常的恐怖。
  • 科學家在火星赤道附近發現大量水冰,給氣候科學家帶來難題
    科學家在火星赤道附近的淺土中發現了大量埋藏的水冰。這一發現為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尋找生命的天體生物學家或尋找水源的未來火星定居者帶來了希望,但它同時也給氣候科學家帶來了一個謎團。這些發現來自於對美國宇航局(NASA)奧德賽探測器的數據的重新分析,該探測器於2001年開始環繞火星運行,並且是圍繞這顆行星曆時最久的探測任務。
  • 「新仙女木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約1.3萬年前,有一顆彗星在撞向地球前發生爆炸,導致地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溫度驟降,造成了大批動物滅絕,如長毛猛獁象、劍齒虎、駱駝和樹獺、美洲獅等,同時克勞維斯人也突然消失,地球經歷了一個長達1000多年的寒冷期,而新仙女木這種植物卻活了下來,為此我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新仙女木事件」。
  • 冰火兩重天:熱帶雨林中有企鵝嗎?
    寒冷的南極有企鵝,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如果我說熱帶雨林地區也有企鵝,你是否會覺得不可思議?熱帶雨林地區那麼熱,怎麼可能有企鵝呢?但事實是熱帶雨林地區真的有企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