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偶爾出現拖著長尾巴的天體,它就是彗星。彗星包括彗頭和彗尾兩部分,彗頭又分為彗核和彗發。彗核為固體,呈不規則形狀,大小從幾百米到幾萬米不等。彗發和彗尾的大小因距離太陽遠近而變化,彗尾長度在幾千米到幾億千米不等,有時彗星有2條甚至多條彗尾。
彗星沿著一定的軌道,在太陽系內繞太陽運動,彗星軌道一般是很扁的橢圓(偏心率較大)。彗星繞太陽運轉的周期從數年到數百萬年不等,一般把周期短於200年的彗星稱為短周期彗星,把周期大於200年的彗星稱為長周期彗星。長周期彗星的軌道的偏心率更大。短周期彗星來源於海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長周期彗星來自更加遙遠的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雲。
截止到2014年3月,人們觀測到了5058顆彗星,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觀測到越來越多的彗星。實際上,在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中,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可能成為彗星的天體。在其他恆星或者大行星的擾動下,它們可能向內太陽系運動,成為可見的彗星。彗星運動到內太陽系時,再進一步受到木星和地球等行星的引力擾動,其運動軌道可能發生改變,甚至與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相撞。
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留下的痕跡
1994年,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的撞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天文學家估計,在近地天體中,除了小行星之外,還有許多是彗星的彗核。科學家推斷,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爆炸事件,是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的。